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之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活之路读后感1000字

2020-12-03 01:26: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之路读后感1000字

  《生活之路》是一本由(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之路》精选点评:

  ●对我帮助很大,非常值得一看

  ●要求你做一个非常高尚的人。

  ●很仔细的读下来,写了很多话。若要评星,四星半。即使这书没有符合我过高的期望,至少让我找了那么久看了那么久。剩下半颗星,给缘分。

  ●竟然是本箴言集。。。。。

  ●嘎嘎推荐

  ●感觉很多话语都是那个时代的思想体现 比如信奉上帝和教会 有点像现代版的《圣经》

  ●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圣经

  ●对于阅读来说,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在需要的时候有合适的东西出现。

  ●晚年的托式投入了基督的怀抱

  ●这样的语录现在却没有人读了。

  《生活之路》读后感(一):是文学家托尔斯泰,不是思想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名气是巨大的,一部《战争与和平》就足够名垂青史了,更不说其他像《安娜·卡列尼娜》的作品。这本500页的书不算薄,但说到思想,真的不敢算厚。如果说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的地位是泰山北斗,那么在思想/哲学上的地位恐怕——可能是隔壁的小山丘吧。

  这本书是一部摘录,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出一部这样的笔记,一句一句的谈论着这个世界。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同学,他时不时总结下社会现象,感慨下人生,谈论下信仰,听上去是有那么些道理,但一转身,并没有一丁点想记得这些话的欲望。没有深入,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这本书,我扫了两遍,试着认真解读下的第二遍却最终让我决定放弃这本书。

  文学是直觉地表达,要的是感性的天赋;思想(哲学)则是抽丝剥茧地总结,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终归不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好象成年后得到了孩童时梦想要的玩具,玩具拿在了手里,那个感觉却……

  如果可以,我想推荐给上中学的自己,在作文里引用几句,也许可以加点分吧。。。

  《生活之路》读后感(二):“一切生命只有一个可靠的导师”

  “有一个人问哲人: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生活中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哲人认真的回答到:“最重要的事是与所有人共同相爱,最重要的人是此刻所交往的人,最重要的时间是现在的时光。”

  一切生命只有一个可靠的导师。这个导师就是万物的灵魂,它使每个生命都做其应该做的事:这个灵魂在树木里,就让它向着太阳生长;在花朵里就让它结出种子;在种子里就让它落入大地生根发芽。在人的身上,这个就让他用爱与其他生命结合在一起。

  你想要自由,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最危险和最有害的口头语之一是——“大家都这样”。

  我们每个人爱真理都胜于爱谎言,但当事关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却常常宁可信谎言,而不信真理,因为谎言可以为我们龌蹉的生活辩解,而真理则揭穿这种生活。

  当面指责别人是不好的,因为这会令人难堪,而在背后指责人是不诚实的,因为这就是欺骗那人。最好的方法是,不在别人身上寻找坏的东西,忘掉别人的坏处,而在自身寻找不良的东西,并牢牢记住。

  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因为你将来是否幸福就取决于这一点,而绝不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你。因此,不要考虑世人的讨论,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加强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削弱它。

  有两种人:一是自食其力,只求温饱而已,有衣穿以不裸为宜,自营房舍,止于以避风雨严寒;二是或乞求,或献媚,更常以欺诈或强权求得锦衣玉食、雕梁画栋。这两种人哪一种好呢?

  一个人要想懂得真正的信仰,首先必须暂时放弃他所盲从的那种信仰,并用理智去检验他从儿时起就被教会的那一切。

  ——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生活之路》读后感(三):在不同时期看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书的语气和行文方式再加上跨越时代的先见之明,简直是俄国版的论语。

  但即便是编入小学教材的论语,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同阅历的人读论语,感触是相当不同的。本书也是一样。

  再拿起这本书,它已经被我闲置整整一年。之前读了刚好一半,三十章中的前十五章。书里的文字没有变,作者循循善诱的口气没有变,我自己却和一年前有了天壤之别。看着自己以前用铅笔作的稚气的批注,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读着相同的文字感触却不同了,才发现这一年来,自己和自己打了多大的一仗。

  本书是托尔斯泰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但有趣的是,在他自己倡导人应当戒淫戒欲的同时,他自己却是一个性生活相当丰富乃至糜乱的人。就像书里说的,跪拜的民众直起身来,才发现面前被跪拜的人和他们一样高。托泰为这样的行为自责。

  可见托泰信奉耶主,信奉人人平等,他在书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从来没有信仰的我读到这样的地方总是无法获得认同,人怎么可能生来平等呢。虽然人人有权享受阳光空气,但享受到的阳光和空气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生观的不同,也可以说是境界的不同。

  至于其他,书中对暴力的鄙夷、对贫富差距的愤怒、对法律的不认同,是和时代相关的。虽然过去落后世界里的那些社会弊病正在被新的暴力、差距、法律取代,但托泰的说法已经有点极端、不可取了。

  托泰还提出一点,社会是向着大同社会进化的,国家是社会存在的暂时形态。这一点值得佩服,现在的全球化就是这趋势的前奏,但我肯定看不到“国家”这个概念消失的那一天了。坦白说我怀念过去的隔阂,那么多种语言、美食、肤色、习俗最后都渐渐消失,这是进化的惨痛代价。

  读人生观不同的作家写的书,总是不能被完全说服。读毛姆就不一样,恨不得边读边点头。但是相对的,毛姆获得专业认可的艰辛之路和托泰文学泰斗不可动摇的地位也说明,世界倾向于灌输什么样的人生观:纯净的,高尚的,善意的,远高于现实的。就算做不到,也该尽力去靠近,这样世界才不会太乱太多苦难,世界才会慢慢变好,人们才知道用什么方式阻止自己几乎脱口而出的怨言。

  但该不该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个人,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用另一种更世俗的眼光看待世界时,我更容易想通。

  说到这想起最近超火的万万没想到,不看这个不好意思说自己家里通网了。看了以后会觉得自己的苦难很简单,也许一辈子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巅峰,就这样疯疯癫癫的fuckup其实也挺好,挺调侃,挺大脑一片空白。这也是一种容易被接受的人生观,非常屌丝的。大概越容易实践的人生观,越是处于低层。

  《生活之路》读后感(四):欣赏人生之路的风景

  说书前,先说个故事。

  我在陕西略阳的一个穆斯林餐馆吃中饭。等上饭的时候,我在饭桌上埋头狂抄--我想把里面我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带在身边。

  这时,开饭馆夫妇的女儿上饭时见我在抄,也好奇地看,我抬起头,冲她笑了笑,然后说,这本书好看,你看看。

  于是她看书,我则吃面。

  吃完面,我问她她看吗?她说好看,是好书。我说,是的,是好书,你如果喜欢你就看吧。我过几天来拿。她问我哪有卖。我说西安买的。她说怪不得这里没有。我说,没关系,你喜欢以后我送你一本。(我在西安买了12本,就是用来送人的)

  好书一定要与别人分享,这是我对于好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同时,也是导致我丢书的最大的一个原因。

  可是,走的那天因为要赶早车,她家的饭馆还没开门,于是我写了条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吧。同时,开了个书单给她。我希望她能读好书,而不仅仅是好好读书。

  没有六颗星,如果有,我一定会毫不吝啬地给这本书六颗星。

  这本书,我觉得有点像俄国版的论语。

  托尔斯泰,这位俄罗斯大文豪,在其晚年沉入于对宗教与哲学的思考。他把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

  这本书是语录体、格言体的,所选的语句不分国别,文化,语言,选材极其广泛,比如,他不但从圣经中选,也有可兰经,塔木德,论语,道德经,佛经。针对不同的主题,根据他自己的理解,把他所认可的观点摘录进来。

  这本书所涉及的题目都是道德,哲学与宗教中最核心的问题,而且也是贯穿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托氏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遴选世界思想家的精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就同一问题,看看不同的思想家,哲学家及宗教上是如何阐述的。通过托氏摘选,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些真理,世界上的思想,文化及宗教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

  从选题可以看出,托氏主题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与宗教情怀,里面的很多话都发人深省,或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或令我霍然开朗,或令我掩卷三思。对于一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在他的带领下,更进了一步。如同我们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他指出我们如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路上的风景,经他的推荐指点,果然与众不同,别有一番味道。

  特别是关于宗教与信仰,托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宗教与信仰很多虚假和矛盾的地方,他认为,宗教和信仰中惟一的东西就是爱。而爱是非暴力的。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充满思想,启发思考的言录。这本书我给信教的朋友看,说喜欢;我给NGO的朋友看,也说喜欢;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写给你我的:社会的进步来自于个人的进步。这本书就是引导我们向善思考,向美进步的一本书。

  后来,我买了两本送朋友--实在是送不起,太贵了。

  可是在西安无意中看到他的另一本《生活值得过吗?》是这本的前身,打折,我一口气买了12本送朋友同事。这两本可以结合起来看,有的地方一样,有的地方不一样。与《生活之路》不一样,《生活值得过吗?》是按天来排的,每天一段,我更喜欢这种排版。二者相得益彰。建议如果喜欢《生活之路》的人也把这本书买下,而喜欢《生活值得过吗?》的人,我则强烈推荐他们去买《生活之路》。

  书中的好话太多太多,最后我就用一句话来结束吧:

  我们始终应该寻找那些不会使我们与他人分离而能够将我们团结起来的东西。--马库斯。阿勒留斯

  这些团结我们的东西正是书中所探讨的东西。

  《生活之路》读后感(五):托尔斯泰伟大,在于他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