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波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波動读后感摘抄

2020-12-04 01:1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波動读后感摘抄

  《波動》是一本由趙振開著作,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1986图书,本书定价:22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動》精选点评:

  ●我去,居然是七十年代写的,后来的伤痕反思还不如这些七十年代的地下作品

  ●叙述视角和《我弥留之际》一样,好先锋。

  ●2009 03 14

  ●当代文学作品中最不容错过的一篇!

  ●作為地下文學小說創作部分的代表作,整個作品的氣質真的沒話說。詩性小說不論從語言,結構還是人物的刻畫來說都可謂水準頗高。精神禁錮的時代,肖凌勇敢地質疑生命,質疑愛情,質疑規則,真的特別可貴。這是一部可以讓你讀完情緒上真正「波動」的作品,強烈推薦。

  ●實則是充滿象徵意義,倒也無其他。

  ●读过这个版本

  ●听着Fugazi一气儿看完

  ●有一定的哲理性,北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引起热议的一部作品!

  ●喜欢他用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不过不喜欢他用诗的破碎来写小说。切换不同人物视角的第一人称,还是很特别的。感觉很压抑。一九四七年初稿,一九七九年修改,一九七九年再次修改,写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年轻人的心理,以很细节的描写表现刻画出来了。“消失在金黄色的光流中……”以这个为结尾,意思是走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呢?还是走进时间走向末路呢?

  《波動》读后感(一):惊艳与共鸣

  把这本小说置于文学史的位置上,很惊艳。甩什么《陈乔长上任记》几条街。。惊叹北岛细致敏锐的感受力,还有对语言精炼又传神的表达力,寥寥几字或几句就勾勒出情绪化意境~个人很喜欢白华这个角色,他对肖凌的感情可谓小说黑暗与绝望中一点温情所在。至于肖凌和杨讯,两个人操着一口精英文青语言,比较锐利。这篇小说还使我强烈震动的是:每个人相遇一场,又各自奔向孤独又冗长的前程。结尾真如一部交响乐,各种乐音响至高潮,惊心动魄,却又带着黑暗、冰冷至死的惯性。不足的是,小说人物在生活态度上有趋向单一化之嫌,而且从始至终都浸淫在文革带来的詩性情绪里,飘飘荡荡,捉摸不定,正如名字:《波动》。雖言復調,實則單調。

  《波動》读后感(二):原来北岛

  读波动很偶然,偶然得连自己都说不出所以然。读书读着读着会成为一种习惯,每天不看上两页,似乎就会出现自责,或者不安心。没办法所有的书都买来,书太多,范围也太广。也就习惯了求全的在手机里面放上一大堆的电子书,慢慢的看。

  波动如同戏剧,变换着场景,变换着主体,变换着变换着,便是文字的美好和故事的展开。这本书,让我惊艳。猜测着,这样厉害的驾驭的手法,要学要下一番功夫了。故事连接着人物,看着看着便放不下,这作者,看完回头百度才知道他就是北岛。

  赵振开对我而言,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就连北岛,只记得关于他是一个诗人的苍白。读没读过北岛的诗我不知道,也许读过,但我真实不记得。如今我会知道,而回忆起来会笑着清晰,原来一个如此惊艳的北岛。

  《波動》读后感(三):波动

  略读一遍,没读明白,无奈又读了一遍。本身不喜欢,感觉作品现代味儿很浓,人物角色反复切换,看起来确实容易代入错误,得时刻提着神儿,别弄错立场。但是,换个角度,同一个事情,开始发展可能不是同一个人叙述,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乐观来评价,同时,通过这多重视角来全面理解不同人物,有点类似孔乙己中的反复“审”。

  人物的话,白华是革命时期的政委,有“匪”气(醉酒,对小四的态度,把她让出去),但是是个有个性(愤世嫉俗),有正义感(对小四的态度,保护她不受欺负*对车站陌生小女孩的照顾),是个表面放浪,内心温暖的人物,比较矛盾(从他对林媛媛出走中可看出),这个人物个人感觉最为深刻。女主角,肖凌是个女知识分子,父母文革中被迫害死去,自己和一个下乡知青生了一个孩子(他在肖有急性肺炎时救过他),但是这知青却背弃誓言后来一去不返,后来男主杨训在不知道肖有孩子情况下爱上她。三者有许多次关于人生意义,自己这一代人的谈话,表现出了文革中人的怀疑迷惘态度。还有一类人是媛媛和发发为代表,她们是革委会或者常委会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没有过什么特殊经历,被保护很好,比较单纯,幼稚和庸俗。反面人物,王德发利用公共职权,损人利己,但是这个人物也并未完全平面化,他自己提到了在任职初期的表现,反应出了形势的复杂,他的表现不止代表个人,恰恰是整个公职队伍的问题。林正平革委会主任,人物也比较复杂,充满矛盾,为国家谋福利,但是却也打着“走了正常程序”的旗号自欺欺人或者无意中与王狼狈为奸,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波動》读后感(四):不投降,不奢望

  很久以前看的这本书,今天朋友发了张照片,说北岛先生瘦了。

  我说原来这就是他。

  又想起这本书来。

  书里的故事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感触,现在依旧清晰。

  一是超前,在当时的这本书的写法,换做现在来写,一样不为老旧,甚至你可以说是经历过那段日子的孩子回忆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写法又多半要传统一些,更像是老一辈在讲诉,年轻的写手在临摹。

  嗯,简单点就是说,类似什么POV手法,什么新概念作文,北岛先生在当年已经玩得很出色了。

  二是诗意的美好。我看过北岛先生的一些诗,其实不是很喜欢,但是有幸看了这本小说以后,我觉得北岛先生的小说写得比诗要好。当然这只是个人爱好了。

  而现在又回忆起这本书的细节起来,感觉里头的挣扎,又是多少现在人的挣扎?利益和理想,妥协和偏执,大局和维护,你怎么抉择?

  而书中的爱情,也给许多年轻人提一个问题,若果,你爱的人,不是你心中所想那般,你还爱他吗?北岛先生似乎没给他们的爱情下最后的定论。

  里头男女主角的爱情,却又是发展的不错的了。平静的遇见,平静的好起来,又平静的挣扎。是否有婚姻,这好像又应该是另外一些小说的东西了。

  我想,最好的爱情,自然是富含诗意的,但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们的爱情只剩诗意,那一定会死得一塌糊涂.

  至于书里头的伤痛,我想所有的成年人都应该知道,你获得的最大的甜蜜和最深的苦痛,都和时代有深深的关系。冷眼旁观,在命运的触角面前,不投降,不奢望,也许也是种诗意的积极。

  《波動》读后感(五):读北岛《波动》

  华中稀饭大学的王思静

  我想我是怎么读的《波动》的,起初不过是源于当代文学老师列的书单,把它列为必读书目,然后下了本它的电子书,打算以最快的速度把它读完。而且老实说,开始读它时,我竟没了读下去的欲望,繁琐毫无逻辑的叙事,而西方那种意识流式的小说,我向来不是太感冒。后来勉强强迫自己读下去,却似乎渐渐入了情节,竟一时放不开了。

  北岛的《波动》,有点类似于高行健的那篇《有只鸽子叫红唇儿》,都是采用的将交响乐的结构与意识流的形式相混合的结构来叙事。说实话,我读起这种模式的文章有点头晕,我这人有些懒,读不懂的东西不喜欢耗费脑力深究,所以我也想不起当时是怎么就把高行健的那篇《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读完的,亦如这篇《波动》一样。

  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在1974年初创,1976年与1979年再三修改然后在《今天》中刊登。在《波动》中,触动我心灵的句子很多,然而在肖凌说出这样一个句子:“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而我只看到黑暗和血泊……”后,我深深震撼了,内心像被一只利爪紧紧攫住一般,如肖凌这般花一样的女子,如何可以说出这样绝望的话来……是啊,肖凌是活在双亲自杀的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女孩,这样美丽幽冷的让人心疼的女子,现实与命运却剥夺了她的一切。

  小说中除了肖凌,还有其他四个主人公:一生勤恳工作晚节有亏,不断在心中理念和现实腐败之间挣扎的干部林东平,来自京城作为知青下乡,理想主义情结浓郁,林东平私生子的杨讯,天真烂漫,一直在父亲林东平羽翼下成长的女儿林媛媛,以及持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流浪汉白华。这个故事的主线是杨讯下乡做知青时偶遇了了女孩肖凌,两人彼此相爱,然而肖凌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是被批判的罪人,社会地位低下,在刚下落农村的时候委身于一个救过她性命的大学生,未婚先孕,并生下了女儿,但大学后来回京上大学,却一去不复返。他在离别之前许诺回京就让他父亲动用权力将她从苦海当中打捞出来,孰料食言而自肥。林东平忧心儿子的前途,因为这勾起了他当年与领导夫人相爱最终没有好结果的往事,而杨讯就是因为这段孽缘而生,只是他自己不知道罢了。于是林东平百般打压,拆散这两个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结尾是杨讯登上离开的列车,而肖凌在雨夜之中孤独死去。

  小说的残酷是意料之中的,但这不是北岛故意把它写得这么残酷,北岛只不过是把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以及理想的幻灭来了个最原生态的再现,是的,现实本就是残酷的,我们活在其中也许并不觉得,当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它时,它就是这么残酷的让人喘不过气。

  肖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就代表了北岛自己,诗人自己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是与肖凌的命运共呼吸的,那么肖凌的一生以如此残酷的结局收场,是诗人的一种绝望后的放弃吗?有人认为北岛写作的目的是希望探求“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到今天来看,诗人好像并没有成功,但他好像也并没有放弃。绝望也好,没有放弃也罢,我们不是北岛,他心中自有一番想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波動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