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或开始》的读后感大全
《结局或开始》是一本由北岛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北岛的诗不论在何时何地读都能够让你一瞬间安静下来,之前在南方周末上也读到关于他自己的一些心得,这个时代确实是诗的时代,很多政客都是潜在的诗人。只是仿佛世俗已经容不下这些只言片语的情怀。但是古今中外,诗歌永远不会淡出人们的心境。
●北岛的出现,让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都显得渺小。他不用写“诗歌”的方式写诗,而是用写“法律”的方式写诗歌,缜密的逻辑,理智的思辨,冷峻的叙述,不是点燃火焰,而是点亮星辰。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立法者。
●好吧,我没到那个境界,只能记住最出名那句,而且其实也不是看这本书记住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结局还是开始,不可预料
●一个下午看完的。看不懂……四颗星> <(我是不是有点偏执了= =)!
●藏书
●如果死是爱的理由,我们爱不贞之情,爱失败的人,爱察看时间的眼睛。。
《结局或开始》读后感(一):读不太懂
不知是自己文学功底太差,还是他的诗歌确实是太晦涩了,但我是真的读不太懂,除了那几首懂之外,大多都是不懂的,确实不知该怎么去评价,其实也确是希望有人来为我解惑。
《结局或开始》读后感(二):6、《结局或开始——北岛卷》
《结局或开始》读后感(三):一切
记得那年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情绪一直处在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鬼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多难过的事,纠结的天蝎女,注定没法子。
那时一个人待在巨大的空屋,无聊的翻着手中的这本书,不能说完全知道这诗里的含义,但至少还有一首是正中我心的。就是那首:一切。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读完这一切,絮絮叨叨的话语霎时湮灭
后来
似乎再遇到什么,也能慢慢释然了
我想
有时候,还是需要读诗
《结局或开始》读后感(四):读是尝鲜 写是反咀 要读要写 要鲜要忆
对北岛最初的了解来自初中语文老师
一次上课她提及北岛
说他写下了最短的诗
诗题是"生活"
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
"网"
这轻薄的一个字却足以使行为忽然静止任思维跳转不息
然而这本诗集却只使得感动原地踏步
集子翻至最后一页
我对北岛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生活>>
没能对他的作品有一个立体的确切的价值判断
觉得他是俏皮时
他却忽然严正
认定他是深沉时
他却转而纯真
我欣赏捉摸不定
我赞许百变多面
但却无能领悟缺乏坚定价值观确凿脊梁的文字
北岛的诗恰传递于我这样的充斥内心不确定的感觉
他让我怀念顾城的纯粹
也追忆纪伯伦的哲思
半月没提笔
文字吐露似乎变得吃力
当思绪飞走只剩线索时
会悔恨自己没有记录下灵感短暂的翱翔
记忆是时光的哈哈镜
文字才是它精准的倒影
读是尝鲜
写是反咀
要读要写
要鲜要忆
《结局或开始》读后感(五):我们想要读懂什么?
我读诗的日子并不长,接触新诗的时间更短,对中外各种诗歌流派的也不甚了了,但偶尔还是会冒险与朋友谈论诗人和诗歌,推荐一两位自己觉得还不错的诗人。朋友对于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反应往往也和我差不多,觉得很多情况下读不懂,进而怀疑读诗有何用。凌晨,读完大半本《结局与开始》,再到网上看了最近关于北岛的一篇报道过后,我似乎突然想通了那个困扰自己好久的问题。我的想法是:读诗***就像你嗑药、自慰,或者在深夜进食(比如我现在就在放纵地吃炸鸡),没有什么作用,也不苛求去读懂,只是图个爽而已。
先说爽的事情。乔治·奥威尔在文章《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中说自己在十六岁时,突然发现了词语发音及其联想的乐趣,引用了《失乐园》(Paradise Lost)里的两句诗加以说明,说这两句诗让他的“脊背一阵颤栗”。这种乐趣就是前面所说的“爽”,在音韵方面给人愉悦;把那两句诗单独摆出来,或许很难去读懂它们的真正含义。我迷过一段时间的中国古诗,也对照着律书、韵书写过一些狗屁不通的绝句或律诗。当时对古诗十分推崇,甚至还鄙夷过新诗,觉得它们不知所云,词句繁复,没有古典的音韵美。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是浅薄。但就算是单纯的音韵——其实很多古诗我也读不太懂——当时也确实让我愉悦不已。
但单纯的悦耳和悦心是有区别的。整体来说,新诗给我的心灵冲击更大,这或许是它们的意向和情感更丰富,与我所处的这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它们会不时挑动你敏感的神经,然你真的感到“脊背一阵颤栗”,像辛波斯卡的这几句:我们继承希望——/领受遗忘的天赋。/你将看到我们如何在/废墟生养子女。仔细想想,这节诗多么写实啊。它讲得不就是我们自己的情况嘛。它让你刚到惋惜、遗憾、无奈。我们确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过去又极尽本领的去遗忘;我们又在多少地震的废墟,多少洪水的淤泥上继续生养后代。还有她那句“我的特征是/狂喜与绝望”,就让精神状态时常两极分化的我久久不能忘怀。
北岛这本诗集中的某些诗也对我有同样的效果。撇开《回答》等名篇不说,有些诗句独立出来也让人为之一颤,比如说“八月的梦游者/看见过夜里的太阳”,或者“如同/烘烤着的鱼梦见海洋”,又或者“语言的产生/并不能增加或减轻/人类沉默的痛苦”。我喜欢北岛这种充满意象、强烈致幻的诗歌,它们让你不责怪自己怠于寻找深意。而且,他的诗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晦涩;他使用的是简洁有力的汉语,思考的是历史、人类、命运。诗歌中处处充满了怀疑,铭刻着颠沛流离的印记。7月2号,北岛在北京单向空间的“文学之夜”上,读了长诗《歧路行》的序曲:
为什么此刻到远古
历史逆向而行
为什么万物循环
背离时间进程
为什么古老口信
由石碑传诵
为什么帝国衰亡
如大梦初醒
为什么血流成河
先于纸上谈兵
为什么画地为牢
以自由之名
……
光是这六个为什么,负担着如此沉重的历史感,就足以把人问得热泪盈眶。止庵在谈到诗人石川啄木时说:“诗人是什么人,我觉得诗人是这样一种人,没长皮肤一样,肉露在外面,一阵风刮过别人觉得冷,他觉得疼,这种人叫诗人。”诗人被风刮疼了,写出疼痛的诗行,读者读到诗行,感受到风刮出来的疼痛,就足够了。这也是我们读诗的原因。这个社会已经足够麻木了,我们需要诗歌来融化冻结的心弦。敏感,再敏感一些,你读到的会是不一样的诗,看到的会是不一样的世界。
最后再说读不懂的事情。上面说了那么多关于感受的东西,其实也已大致表明我的立场:诗读不“懂”并没关系。诗歌不是命题,它无关乎真假,只关乎存在与否。诗集捧在你手里,诗行呈现在你眼前,你就不要去关心诗人的派别、风格,只管用心去读,你感受到什么,那么这首诗就有关于什么。王家新对年轻诗人有过忠告:保持诚实和敏感。我想这也适合诗歌的读者,另外我自己再往上面加一个“耐心”。
——2016年7月8日 凌晨2:30
——————————————————
我站在窗前
假装能看见
窗正面是说不上名的瘦高树
以及从未开过花的桂树
远些是黄墙黑瓦小学
它前面左右是农家的屋子
后面是浓密的树林
看不穿的树林头上
是发白的天空
在天空的映衬下
黑暗的混沌有了轮廓
灯灭了
我假装能看见
听着狗吠虫鸣
等着黑暗中的人
寻找收藏已久的蜡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