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读后感大全
《老子》是一本由饶尚宽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精选点评:
●个人不是很喜欢这套丛书,但是这个译本还不错。虽然叨逼叨有点多,不过把一些重复的地方给剔了出来,还将类似的部分做了对照,挺有诚意。 至于考证翻译的准确到位,我保留意见。现在觉得老子道德经像是一部处事宝典,和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对照来看可以找到很多理论根据。以无为求有为,倒也是追求“为”,不过得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执者失之,为者败之。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集中体现某种邦无道背景下的人生哲学,很有共鸣。
●我最推崇的还是道家的思想体系
●勉强描绘“道”,又以对其勉强的模仿为治国修身的理想模式,是为《老子》的基本思路(五禽戏)。
●老庄思想乃精华是也~
●完爆孔子好吗!孔子完全就是一个心灵鸡汤好吗!
●坐而论道,无穷无尽,万物之母。 治国之道,以柔克刚,无为而治。 至于修身,清静无为,谦恭卑下。 知其雄,守其雌,芸芸众生,各归其根, 静读老子,耳聪目明,心平气和。
●译注一塌糊涂
●注释有些简单、直白。
●不好
●老子谈治国理政与修身养性。有些观点不懂,有些观点不赞同。注解也不是很好。不评分了。
《老子》读后感(一):为什么都不谈书本身
笔记都在谈老子的思想,不谈这本书本身
感觉饶尚宽的这个版本不是很好,一是用的今本,自从马王堆帛书发现之后,应该是以帛书本为底本更好的;二是注释的不容易理解,翻译有些也很牵强,不如作者加一些自己的理解更好。
《老子》读后感(二):静心,静心,静心
看这本书是因为上一本书中推荐了《老子》这本书,之前看类似书籍是因为课业需要,现在看这本书是因为他人的极力推荐,特地买了一本带译文的,每日朗读加理解,也许现在我还没无法全部理解,但古人的智慧不可否认,在我需要的时候我相信会是我理清思路的一个引导。
对我来说不是看书,是读书,好多生字,从电子产品出来后一直过于依赖电子产品,每天读一点,把自己归零。
《老子》读后感(三):不可知论解释第一章
道是有的,不是通常的道理,阐述它,可以使用的语言不能用通常的语言。道之前,没有更早的开端,道的存在,是万物的仰仗。所以经常静心,来观察它的玄妙,经常体验,来认识它的范围。这两方面同时存在但描述各异,都是对道的探究。探究下去,道的玄妙就在这里。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读后感(四):主观印象和小九之读典籍。
个人感觉。看典籍不能完全依附注释以及典籍的思想内容。
自己漫漫揣摩揣摩。读出自己的思想。
道与当时儒墨两大显派相比,在当时并没有适应历史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局限性,过于理想化。
奴隶制还没有彻底结束,马列主义共产主义道路能够到来么。
儒的封建保守派和墨的实物理论实践派更能在当时社会得到认可。
个人读道德经,还是侧重于人格内在修养。
当然,绝圣弃智,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取的。
无父无母,无智勇仁义亲善礼,与禽兽何异。
道德经,还是重点感悟“道”之所在,提升思想升华。
读道德经就是读“道”。
《老子》读后感(五):不是太喜欢这个版本
这是个普及读本,很易读,没有很多纷繁复杂的注释。有点像学生的指定课外读物。
但我总觉得翻译有些问题。比如说善者不辩的“善”,被翻译成善良。而我认为翻译成“好”更在理。
当然我只是班门弄斧,也没查字典,不知道对不对(高中学的古汉语也全忘了)。
中华书局的书质量应该还是有保证的吧?
不追根究理,只是为了诵读的话,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
附作者简介。
饶尚宽,男,汉族,1942年出生,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训诂学、古代天文史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古历论稿》《训诂学通论》等4部学术专著,主编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三经辞典·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