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1000字
《道德经说什么》是一本由韩鹏杰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1.00元,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容还行,但貌似是81次读书分享会的录音。里面重复的啰嗦的太多。
就像我的这个评论,豆瓣规定要上140个字才能发布,所以拼命凑啊凑啊。但所有的话,用一句话就能总结: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太多(没错,这么多太多也是为了凑字数)重复的内容。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二):八分以下的书也有好书
豆瓣评分8.0以下的书我是不屑于读的 而买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还没有被评分 之所以买了这本就是被封面吸引了 读完之后我才上来看到书的评分低于8.0 起初我是难过的,我觉得这本书的评分不应该低于8.0 单凭众妙之门的两扇门户,不说能不能推开了,看到了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但是后来转念一想,为何不看看一些给出低分的原因呢? 有的很严谨的指出书上的内容错了 有的觉得太罗嗦了 有的不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说的都很对 看完这些评价,我突然有了两个想法 能写出八分以上的书的作者真厉害 八分以下的书,也值得花心思淘金 中秋节快到了,祝大家合家团圆呀!
道德经,一部大巨头,早有耳闻,心向往之,苦于无法理解全文,迟迟未开始拜读之旅,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全文解读,心潮澎湃,一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其中解读的角度与目前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读的时候不仅能够看到现状的情景,更能引发深思,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士”的解构,十里挑一,十在上一在下,百姓在上官吏在下,从最根本上奠定了双方的关系,再比如,“慎终如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途中不要被金钱、利益等诱惑而走入歧途等等。这些接地气的解读实在值得每一位与人民打交道,手中握有一定权利的人读读、看看,或许你也可以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摘抄笔记:
1. 南怀瑾先生有个比喻,他说——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道家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 这句话非常精辟,很形象生动地把中国目前三大教给解释的非常清晰,儒家、佛家、道家各有千秋,广大群众各取所需。 )
2.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 以前常听说前两句话,没想到后两句话也同样富有深意,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道理,不管前面如何优秀如何丰富,最后落脚点一定是在自己来悟。 )
3. “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 士,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一,十里挑一出来的基层管理者,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下面,要认真状态,摆清位置,作为一名小小的公务员,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
4. 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其实都不出乎这三句话。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 ( 大道至简,说着容易做着难,再难也要努力做,人生不易,去繁就简,只需做到三个好,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 )
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什么叫慎终如始呢?我先给大家打一个比方,大家走在结着冰的冰面上的时候,刚一下到冰面上都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走一会儿,觉得自己走熟了,就放松警惕了,有的干脆最后开始跑了,有的甚至在冰面上炫耀,危险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路的时候,还要当才走了一半,越是剩下那一段的时候越紧要,民间讲“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即最后这个结尾。“慎终如始”,走到最后那几步,还像开始下到冰面上一样小心谨慎,一步都不放松,那就没什么败事,没什么事情做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讲的不忘初心,善始善终,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 每当看到“老虎、苍蝇”的警示录时,就会对这一段话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很少有人刚开始就是为了贪财享乐,为了迎来送往,为了吃吃喝喝,最开始都是能够谨小慎微,把好自家门,一旦有一次开门放入了危险信号,那么再难关门,最终把自己关进牢笼,以此为鉴,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要低估他人的野心,安安稳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
6. 一个人做了亏心事后,在客观世界上把有形的痕迹抹掉容易,可是抹不掉内心的痕迹。即便是不受客观世界的惩罚,也得受良知的惩罚。 ( 当心社会已然比这更为严峻,摄像头无处不在,每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广泛传播工具,做了亏心事之后,在客观世界也很难把有形的痕迹抹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最终不仅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惩罚,也会受到良知的惩罚。 )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四):被誉为“众经之首”的《道德经》究竟说什么, 连马云也要反复研读
01 一本《道德经》成就了马云
刚刚宣布卸任退休的马云,他一手打造了地球上最牛逼、最具活力的公司,而自己也得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那么,我们不禁想要探究一番:看似其貌不扬的马云,头脑里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商业智慧,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马云身边亲近的人讲,几十年来,读书是马云雷打不动的习惯。别人在出行的路上,要么是玩手机游戏,要么是塞着耳机听音乐,而马云的包里,总是会放着几本书,供他闲来翻阅。
马云包里的书更新很快,但却有一本书从来没有从包里离开过,那就是《道德经》。马云有一次聊起说,当自己第一次读到《道德经》时,心中简直要惊呆了——这哪里是我读老子,分明是老子读懂了我,并且还读到了我心里。
从此,《道德经》就成了马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他认为,这本薄薄的《道德经》正是自己所有商业智慧的源泉,而马云对《道德经》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就拿马云这次宣布退休来说吧,我猜想,既然马云熟读《道德经》,那他肯定知道,《道德经》的核心正是“藏”字诀,正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此,他选择功成身退,未必不是抱有这样的考虑。
看来,不管你是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员,这本《道德经》都值得你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甚至是终身研读。如果你能读进去、读出来,那么我相信,你为人处世的功力必然会大增。
但一本道德经虽然只有寥寥五千字,却包含着天地至理,许多人一翻开这本书,刚看到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能就蒙圈了:这讲的是啥呀,完全摸不到头脑。
西安交大的韩鹏杰教授,浸淫哲学数十载,曾获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国际辩论赛资深评委,他还是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的授业恩师。在他的新作《道德经说什么》里,韩教授用“以经解经”的方法,用最清晰明了的方式,把这部《道德经》讲解清楚,而且逻辑严密、生动有趣,引导我们真正走进老子在这部书中想让我们看到的,那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
02 一部《道德经》,说尽“道”与“德”
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字,但究其核心,无非就是“道”与“德”两个字。要想登堂入室,真正搞懂、搞通《道德经》,就要搞懂、搞通“道”与“德”二字的含义。
如果说,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最核心的概念,那就非“道”莫属了。可是“道”究竟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
《道德经》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道是不能解读出来的,你要是想用自己的话把“道”解读出来,并传授给别人,那就落了下乘,也不是真正的“道”——因为真正的大道,经过二次解读,就变成片面的、局限的小道了。
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悟性,去体悟这个难以捉摸的“道”了。
所以说,中国文化最高的目标就是“悟道”啊。每个人都会悟出属于自己的“道”,孔子悟出来的,就是儒道,释迦牟尼悟出来的,就是释道,王阳明悟出来的,就是心学——每个人的“道”都不同,但说来说去,都只是天下至道当中的一个方面,正所谓“万法归宗,殊途同归”而已。
其实,在老子看来,叽里咕噜说这么一大堆,真正的“道”并不玄奥,如果把“道”落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无非就是三层含义:
首先,不管我们走在什么道路上,总归得有一个方向和目标,不能漫无目标的瞎走一气,所以,“道”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方向和目标。
其次,有了方向和目标,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家都乱哄哄地挤在一条道上,你也抢着走,我也抢着走,那最后谁也到不了终点,都在路上堵着呢!所以,只有建立在具体的规则之上,才能进而去谈“道”的境界高低。所以,“道”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规则和境界。
最后,既然有“道”,那是不是就有“非道”?道路的两旁,总会有深渊、歧路,如果我们不管不顾,一味瞎闯,那难免会落得个“身死道消”的可悲结局。《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就用了“知止不殆”这个成语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你知道边界和底线在哪里,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你就不会出大问题。所以,“道”的第三层含义,就是边界和底线。
你看,一个“道”字,包括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都不能离了“道”的指导和约束。
说完“道”字,再来看看“德”字。
“德”字就更简单了:德者,“得”也。啥意思呢?只要你按照道的要求去做,那就是有德,如果你不按照道的要求去做,那就是失德。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皇帝的评价无非就是四个字:“有道”或“无道”。有道就是明君,无道就是昏君——皇帝如此,四海亦如此。
“道”和“德”都说完之后,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那就是,“道”在先,“德”在后,这个顺序是不能变的!
为什么呢?“道”就是“德”的衡量标准啊,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统一的,用来衡量“德”的标准,那大家都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去行事,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没错,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那你当然就会认为自己是最有德的那个人了呗,你就会不自觉地站在道德高地上,用你手中的道德大棒挥向别人——这就是道德绑架!
因此我们看《道德经》,“道在前、德在后”是书中最强调的思想。整部《道德经》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三十八章之前的部分都叫做《道经》,从第三十八章开始的部分便叫做《德经》——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03 有无相生:理解《道德经》的登堂门径
如果说,乾与坤是理解《易经》的一扇门径,那么有和无,则是理解《道德经》的那扇门径——推开这两扇门,我们就可以登堂入室,走进《道德经》的玄妙世界里了。
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有形的东西,大家都看得到,金钱、美色、权力,这都是有形之物,是每个人都孜孜追求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具有无尽的力量,甚至超越了有形之物。
没有,这些都没有,但我们却不能否认,精神、信仰和理论,所能发挥出的巨大能量。假如我们只能看到有形之物的作用,却忽视了无形之物的作用,那到最后,我们的物质世界越来越发达,但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我们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阐释了“有”与“无”的道理和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初开的时候,万物尚未萌生,宇宙是一片混沌和虚无,没有形体,因此,称之为“无”。
“有,名万物之母”,当天地形成之后,万物逐渐萌发,我们称其为“有”。
现在,天地万物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和揣摩事物之理呢?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没有“无”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有”,就好比我们自己一样,如果没有代表“无”的精神世界,只剩下代表“有”的肉体皮囊,那岂不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了么?
因此,我们观察任何事物的时候,都要从“无”的角度去体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去观察它的边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说到“玄”,这就算进入哲学层面了。很多人看问题只能看到“有”的层面,而看不到“无”的作用,这就是片面的思维。如果你能把“有”和“无”两个方面都看到、都体会到,那你的思维水平就很高了,就称得上“玄”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韩教授认为,如果你能把“无”的作用和概念吃透了、看懂了,那你才算得上是进入了《道德经》的门户。
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把“有”去掉,单看这个“无”。“有”的作用和边界,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一个人是美是丑、多高多矮、有钱没钱,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空虚还是丰盈,你能一眼看透吗?
如果你能懂得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那你就算是走进了“众妙之门”——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的精神世界更玄妙吗?
《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五):樊登力荐的《道德经说什么》,比熊逸《道可道》差两颗星
“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道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什么事都不做。什么叫无为?“为而不争”是无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全部《道德经》的核心的总结。我们回头去想,“上善若水”讲“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讲“为而不争”。”
01
—
看了前言后序和对《道德经》前20章的讲解。看不下去了,不准备看完了。
全书篇幅较长,实际是依据作者讲道德经的视频整理出来的,比较口语化,略显啰嗦。内容前后有重复,比如一个案例前面举了后面再举。
基本是对道德经原文的解释。加上一些案例。案例总体来说偏肤浅。
原文有不少比较难读的字没给出注音,这算本书一个缺点。
我看过李零讲《道德经》的《人往低处走》部分章节,看过熊逸《道可道》,评价是《道可道》5星,《人往低处走》4星,这两位在古典文化方面的视野更宽广更深刻。本书比较而言只有3星。
作者对《道德经》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1:读《道德经》最好的方式,以经解经,就是用《道德经》的内容解释《道德经》;
2:《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对话体,只不过老子在刻书时把对面坐的人是谁、问的什么问题都省略了。
《道德经》的内容,我读了本书前1/3的内容后的总结:
1: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
2:万物相辅相成;
3:为而不争,也就是做事但不去争荣誉。
书中有一个半知识上的硬伤:
1:作者认为老子那个年代是用刀在竹简上刻字,最近几年有两位名人犯过这个常识错误被人纠正,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写错了可以用刀削掉重写;
2: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这个说法有争议,比较新并且明显更严谨的《孔子大时代》认为老子不是孔子的老师,孔子的老师跟《道德经》作者是两个人。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现在不行,你不写,他不让你过关,所以老子没办法在函谷关逗留了一段时间,一刀一刀地刻下了五千字的一本著作! P序章11
2:大家公认的经典本却只有两本,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大家如果拿到一本《道德经》,发现八十一章每一章上面都有标题,“抱朴”,“无为”,“守真”等这就是河上公的本子,非常的容易区分!另外一个经典本,就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天才的青年学者叫王弼。P序章13
3:他讲这个道,落实到现实中包含的内容——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你说,这是不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字——道。P序章18
4:我听人讲“LV包”其实成本也不高,成本也就几十块钱,可是一卖卖好几万,为什么?这叫牌子品牌嘛,注意,难得之物炒作成品牌的时候,才是高价值,不就成了难得之物吗?使民为盗。所以老子认为这种做法不对,恢复到民心素朴,本心素朴。P30
5:我再重申一遍,我们读《道德经》最好的方式,以经解经。P32
6:第二个不仁的含义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一个词叫麻木不仁,不关心。这个地方的含义是第二个含义,天地根本不关心人世间的事。什么意思?你别老去麻烦他。你别老以为是有事,天会罩着你。要靠你自己。王弼这个解释,严复解释为“天演” P46
7:其实从第七章开始,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都在讲一个道理,我们经常讲知进退,但是有的人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作为老子这样的一个思想家,他认为其实争和这个不争,进和退,强和弱,它们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相等的力量。P59
8: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老子是趴在水边悟出来的道理,他只是借助水的形象,把他要传达给我们的智慧,借助这个形象告诉给我们大家,你要想让这个东西得到一个广泛的传播,被大家记得住,能够得以领悟和运用,那就得用这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P65
9: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验:道家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什么事都不做。什么叫无为?“为而不争”是无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全部《道德经》的核心的总结。我们回头去想,“上善若水”讲“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讲“为而不争”。P422
10:读这本经典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对话体,也就是对面坐着人问的问题。只不过老子在刻书时把对面坐的人是谁、问的什么问题都省略了,而只是把他当时给的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形成的一本著作。P424
11:二是王弼本《道德经》哲学思维水平非常高。在第一章就提出有无相互统一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无”是全书的众妙之门,从而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无为、无声、无色、无味、无色······在这本书中的重要性,也借此步入众妙之门。P424
全文完
相关链接:
5星|熊逸《道可道》:名家说《道德经》之二,秒杀樊登力荐的《道德经说什么》
5星|李硕《孔子大历史》:详尽还原孔子一生和当时的大小环境
历史类好书40本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