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孟子》是一本由万丽华 / 蓝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精选点评:
●保民、养民、教民,制民以产,辅以王教。这一套可是为政的“万金油”
●浩然正气。
●孟子是一个三观很正,精于辩论技巧的辩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孔子要求忒多,孟子信心爆棚
●或许我们真的不合适
●没看完,看了一部分,一些名言挺受用
●一方面觉得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又感觉所谓的孔孟之道不过是些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出处进退的人生智慧,实在“卑之无甚高论”
●有些翻译有点不通,有些翻译有点生硬,注译较杨书,少用朱子的注。杨书的简化版。
《孟子》读后感(一):中华书局的牌子被这套书给砸了
中华书局的这一套书,我买了好几本,但是没有全买。
其它我暂不评价,单凭《孟子》这一本,根本就是牛屎的翻译。很多的看不懂,不知所云。我真怀疑这翻译的老师是否真的读懂了孟子,还是他的的员工替他翻译的。
译者以他半吊子的翻译水平,以其昏昏,试图使人昭昭。读此书,有一种参禅的感觉,老师说的玄乎,我听得如堕五里雾中,于是试图以自己的知见来勉强认同老师的观点。后来实在忍不住,去图书馆找了另一个版本,是史次耘先生译注的,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才恍然大悟,孟子的形象也清晰的浮出水面。台湾商务印书馆的这套书,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家译注的,比如周易就是南怀瑾先生主导译注的。
我觉得中华书局这套翻译不止孟子翻译的很差,千字文那本书也相当差劲。我本来是很看重出版社的牌子的,不过以后也要悠着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牌子,则不如无牌子。
《孟子》读后感(二):500字读书报告系列(一)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很多思考,源于他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观察和领悟。
我觉得孟子的理想中,施仁政的社会是恬然乐土,带有很强烈的农业社会的特色。耕者有其田,百姓各行其职。君主以崇高的伦理道德分配各种社会财富,使其达到最合理公平。君主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土地、粮食等资源的分配,虽然孟子也谈到了手工业的重要,但不见城市中的贸易活动。总之,我觉得孟子想要构建的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较为简单的社会形态。
承上,我觉得孟子的社会理想有局限性。随便举一例,孟子提出“君主与民同乐”。而在同时期的西方城邦中,城市中矗立着大量的巨型纪念碑式的艺术作品(例如希腊广场的巨型雕塑),城市居民以仰视的心情,感受城市中心权力的威严。这种现象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这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古代的城邦和农村,会根据其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接着,身处当下社会的我,想用“雷霆之后,方是菩萨心肠”,总结我对《孟子》的认识。中国走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处理金融问题,我感到这些并非孟子的“仁”所能解决,因为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越了孟子理想中的社会形态。
最后,抛开社会发展的话题,我觉得《孟子》的所有观点都在提醒我做一名君子。我觉得人除了需要用强力来解决问题,还需要用心温暖的体验人生。《孟子》让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是如此高尚。
《孟子》读后感(三):孟子地位的提高,靠的是谁?
关于孟子我们知道的最多的是什么?
孟母三迁吗?这不是孟子他妈妈的事情吗?孟子在故事中只是个配角。
舍生取义吗?你知道这是源于孟子的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吗?
民贵君轻吗?你知道这是源于孟子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吗?
我是听了《中国哲学史》这门慕课才大概了解了孟子。老师在讲孟子的影响时,提到王安石做了一首诗《孟子》,如下:
孟子
宋: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看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王安石,以孟子为榜样,安慰自己不是孤独的一个人。顿感改革家的不易。
王安石继承了唐代韩愈的崇孟思想,通过阐发孟子的思想,为自己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他也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孟子列入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让天下想考功名的读书人都要学习孟子思想。
他还劝宋朝皇帝把孟子列入孔庙,大大提高了孟子的地位。
所以说,孟子的地位靠的是王安石同志。
《孟子》读后感(四):乌托邦的孟子
孟子不厌其烦讲乱世修身、以仁政治国的重要。面对王公大臣言必谈利的风气,孟子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与民同乐,施仁政于民,使百姓守孝悌忠信,必能强国。我们中学课本里熟烂于心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也是仁政的重要。
对于自己的怀才不遇,孟子具有超脱的大智慧,并相信天命的安排。鲁平公想见孟子被小臣藏氏止住了,孟子说:"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候,天也。藏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对自己信心十足,虽然暂时未能施展拳脚,却不因此而气馁,认为天运未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关于修身,孟子说自己善养浩然之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性本善,正气每个人天生都具备,需要自己努力不懈的培养,懈怠就会失去君子之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多次提及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圣人,而最推崇的是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秉承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礼和义,君王不以礼义召之不去。"故将以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孝道也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孟子厚葬母亲,"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特别推崇舜的孝顺,"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孟子主张坚持仁义礼智,修身养性,同时也敬畏天命,很多思想与佛家思想类似。"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由多福""。"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读孟子,仿佛看到一个铿锵有力、超凡脱俗的智者,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致力于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与先贤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在那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的时代,非常难能可贵。这个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信仰般的思想,在统治者那里似乎只是挂了个空壳,中华子弟历来多灾多难,以民为贵不过是乌托邦式的梦想,而君子孝悌忠信的正气之风,真正能秉持的又有几人?不管怎样,还是很欣赏孔孟领导的儒家的顶尖智慧。古语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虽然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至少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孟子》读后感(五):一个务实的圣人
孟子贵为亚圣,相比于孔子,可能少了些入仕的积极,多了些审时度势的睿智。他如同一个圆滑的智者,周旋于诸侯王公的身边,保持着自己学者大师的风范和高傲的同时,依旧不为自己带来危害。
没有什么压力的状态之下去阅读《孟子》的文本。孟子的睿智和耐心跃于纸上。但是作为一个现代读者,我眼中的这位圣人还是不免有些伪善,文中的那些统治者还是让人不禁唏嘘。在《梁惠王》里讲孟子对仁政的看重和与民同乐的思想。具体来看,孟子先是劝梁惠王不要讲利益要讲仁义。接着讲了仁政的具体措施,什么不要在收获的季节去征兵等等,可这些要做到的目标是什么?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在我看来,要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明明就是一个最低的要求。统治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就算是采纳了孟子的建议,也只是因为仁政是能够使统治者更加有利的统治工具而已。但是孟子的勇气还是让人钦佩的,他可以直言梁惠王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而百姓面带饥色,直言君王的铺张不顾百姓死活,真的是有志于推广仁政思想的勇士。《离娄》中说的“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在我看来,孟子这样说其仁的目的也是功利的,也是保全自己,和“王何必言利”并未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孟子说只要不是太黑的统治者,我们老百姓都支持他,相信他可以统一天下。统治者说:嗯,有道理啊。但是依旧苛政,战争。这让我有一种感觉,孟子就是一个说客,游走于各国之间,其目的是让天下君王施行仁政,他告诉君王百姓的疾苦,表示君王可以压榨百姓,但是不能太过分。我在想孟子推广仁政是否能代表他就是一个仁者呢?
接下来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齐宣王,这个王实在是可爱啊,一个王又好勇又好货又好色,这还算个什么好君主,明明就是桀纣一般的贼人,该是先杀之而后快的角色才对。孟子是怎么做的,孟子真是一个圆滑的人呀,他不仅没有责怪齐宣王,还告诉齐宣王应该如何发扬他的缺点使得缺点变成优点。从这一幕开始我崇拜起了孟子的语言艺术。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孟子》?它究竟传达的是哲学还是政治?在笔者看来,孟子故事中传达出来的东西我们很难说孟子的言论是哲学性的,他并没有深入地探讨什么生命的意义宇宙的奥秘,但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言论又充满了浓浓的哲学意味。它讲政治又讲道德,我只能说圣人的学问是立足于人的实际,人的基本需求。哲学只是人自身意淫的产物,采用一种理想的模型。孟子的思想通过他独有的“接地气儿”的语言表达出来时,就获得了新生。用生动的例子和诙谐的劝谏组成的《孟子》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儒家想要表达的东西。
还有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公孙丑下》中孟子说谎的问题。我一直没想明白孟子为什么要说谎,孟子本来不就打算去见齐王的吗?只不过路上遇见了齐王的使者,使者说的也是齐王本来要来看望孟子的,但是齐王生病了所以才请孟子去朝中,孟子就不乐意了谎称自己也病了。我真的是没想明白他为什么要说谎呢?景丑和孟子的对话中,也没有说孟子为什么要说这个谎,而是在探讨应不应该立即上朝去。孟子虽然是一名说客,还是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他希望和君王平等地对待彼此。这让我想起来一部电影《国王的演讲》其中纠正国王结巴的那个语言矫正师。在电影中我意识到一个君王只有把臣子当做朋友和老师的时候才能够真诚地接受臣子的意见,那么在这里孟子也是这样一种心态么?希望齐王能够把自己当成真诚的朋友。也许这样就能解释孟子似乎有点小心眼的这个谎言了吧。
其次让笔者感动的地方还有《告子》中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样的生死观是让人动容的,仁人义士之心是能够超越生死而存在的。每当我想到一个人可以为了一个义而不顾安危不顾个人的时候,这样的形象光是想想就觉得有够光辉。还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句实在是太励志了,当一个人处于逆境之时便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是有大任要降临在我身上了,要坚强地度过苦难,我不禁猜想孟子这一路上遭遇过什么。虽然他这一段是在讲入仕之道,但是其中的道理是适用于古今的。苦难造就辉煌,就像一颗钻石要忍耐住打磨才能光彩夺目。《尽心》是《孟子》的最后一章,这一章中没有什么故事,全是孟子一个的只言片语。可是看这一篇的时候我也感触颇多,孟子知道仁政是很难被接受的,他的学说可能很难被君王实施,但他还是选择去做这件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何等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