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孟子譯注》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孟子譯注》读后感100字

2021-01-29 03:3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孟子譯注》读后感100字

  《孟子譯注》是一本由杨伯峻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4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譯注》精选点评:

  ●孟子很好,三星给译注。感觉译注的很不容易,但是冒昧地感觉本译注失之主观和独断…很多地方囫囵着过去了,细细考究起来感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不足以让人信服。

  ●居仁 行义

  ●感觉没有论语有趣,但是讨论的东西更多更实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朴实通达,入门佳作。我爱孟夫子!

  ●孔子的粉丝好牛X。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连着读完杨伯峻先生的论孟两部译注,深感孔孟为人处世的不同。孔子温润,孟子刚毅,孔子谦和,孟子高傲。读论语,润物无声,读孟子,元气酣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延伸出“义”,他对于人性的探讨,又为后世“理学”开了先河。可以说孟子把道德仁义推到了极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道统推到了政统之上,然而设定了人性上线,却没有有效规范人性的下线,最终让他的“仁义”之道,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这一理论漏洞也给后世宋明心性理学的流弊埋下了伏笔。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认识很有见地,参考导言,可惜译注只解字词,不梳义理。入门最佳译注。

  ●入门读物

  ●四书里我还是更喜欢《论语》和《大学》。

  《孟子譯注》读后感(一):初级读物,太简单了,没有大义阐发。

  这是一本初级读物,注得太简单了,这还在其次,关键是没有微言大义的阐发,没有综述,孟子没有综述是很难读得懂的。但这个注本还是相当准确的,中学学力的人读他是不错的。

  这是一本初级读物,注得太简单了,这还在其次,关键是没有微言大义的阐发,没有综述,孟子没有综述是很难读得懂的。但这个注本还是相当准确的,中学学力的人读他是不错的。

  《孟子譯注》读后感(二):打5颗星的理由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讠斤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一书,很多对话皆无意义,但有这么一组对话,可以打五颗星了。

  《孟子譯注》读后感(三):孟子的半胸像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孟子譯注》读后感(四):《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思想整理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主张上的核心是以民为本,行仁政,限制君主自身欲望。在此基础上包括法先王,制民之产,收十一之税,行井田,对人民进行礼仪教化等。

  2.出仕态度上主张君臣各依行其礼,强调君王对士人的敬。实际是强调士人本身的尊严,希望平交君王。

  3.道德修养上主张人性本善,仁义道德内在于自我,并且认为道德修养是人的本质追求。

  4.现在看来,孟子政治上的主张具有更多不是方法论上的意义,甚至其中一些方法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法先王、井田制),但其具有的是代表人民的理论意义。

  5.司马迁说孟子的见解迂阔,这就其方法来说是对的,从其代表民众的立场上来说是不对的。其实孟子对于守礼还是有相当通达的见解——讲究“权变”,也反对拿一种极端的礼与利的矛盾状态去进行对比。(以礼则不得食而死,不以礼则得食而生,是否还要守礼?《告子上》)

  战国尚征战兼并,孟子讲“居仁由义”,讲王道,与时代格格不入,大概也难免寂寞吧。

  《孟子譯注》读后感(五):孟子评论

  

11.17。

史记云:当孟子之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信哉孟氏之为亚圣也,大哉孟子也,知言于杨墨之盈盈,力距尨杂于斯世,仁矣已仁矣已。

孟子也,尝当齐威王之世游学稷下,后游宋(时荀卿自赵适齐)。后自宋过薛之鲁,不得见鲁侯,反邹。适滕定公薨,孟子自邹至滕。后游梁当在威王之卒。梁惠成王卒也,孟子重适齐,齐伐燕而取之,后燕畔,孟子去之。遇宋牼(一说即宋荣子)于石邱,距威王时,与章子交之年有四十岁矣,老(或云年八十岁),退而序诗书,遂不复见于世矣。(是为小传,参考钱穆宾四先生孟子年谱)。

18日补:

  盖孟子之言论当为一“护教者”为言,其云“吾不得已为好辩”是也。生斯世也,犹“未坠于地”,或云斯淑于世,或云授业子思之门人(上课晚点补全,纲要:性善知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