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锦集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是一本由刘青峰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精选点评:
●个人觉得是一本比较大众的科学史,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比较适合看吧。因为是科学累的书难免有点点耐心才可以看下去
●前半段很精彩 让我误以为后半本书会梳理出某种惊人的结论。
●1983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今日读来仍如此深刻。 作者非常厉害,更难能可贵是可以让文字如此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是也。
●西:构造性自然观指导下的两个循环,可控实验及示范扩张作用。中:有机自然观与科学的政治化与技术化,非可控的实验结构。结论:科学结构与社会结构相适应,中国的大一统社会,地主经济与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造就了李约瑟难题。3.5pts,没期待的那么好,不过也挺有启发。
● 实验—理论—实验,技术—科学—技术。赞这一句:科学精神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考,理论与实证并重,并且永远保持开放的心灵。 看伽伐尼发现蛙跳反应到麦克斯韦论证、赫兹验证电磁场这一段,深深被科学家,科学的那种精神打动,开放无畏追求真理的思想和灵魂,一定要去周游欧美,去那个环境感受体验下不同。
●开始读起来很艰难,与己思维方式严重不同,但也严重有趣
●条理清晰,实例分析也十分恰当,但是对于核心的三个词汇特别是构造性的自然观仍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准备再读一遍。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让人视野一下变开阔!
●为何现代科学文明没有在中国出现 为何中国到了近代远远落后与西方文明 虽然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著作,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以前是固步自封,现在是急功近利,真看不到什么希望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一):总结
整本书总结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理论--实验--实践--理论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最高的概括。然中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系统,为什么会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东方观念对于建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传统障碍,笔者用很多事例论述举证,趣味性很强!让人对科学有更深刻了解!放到今天也是很有参考意义!
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籍!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二):关于科学的考古学
在我看来,科学精神的本质应该是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考,理论与实证并重,并且永远保持开放的心灵。所以尽管我是很铁杆的科学爱好者,但我从不排斥那些反思科学本身的著作,那些讨论科技伦理、技术异化与人类危机的著作,甚至还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关于科学的考古学(即福柯所说的知识的考古学之一种),很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科学的了解。比如原始与近代的科学结构,理论、实验和技术的结合与循环加速,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科学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同构,科学与伦理/政治所必须的分离等,这些内容不仅对于理学/工学研究者大有裨益,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也会很有启发。而书中所包含的并不失理性和冷静的热情,也足以激励广大科学爱好者们。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三):中国“科学”——戴着镣铐跳舞
这是一本文字优美、逻辑清晰的科学史著作,单凭读了这本书之后会让你对科学心存敬畏、继而萌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其价值。让科学的光芒照亮你自己就是要通过对外面世界的探索从而来认识你自己,“人们把科学理解为一种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而历代科学家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天然纯粹的“爱智慧”的情感,把科学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递下去。单凭想象,就可以想见这是一桩多么神奇而伟大的事业!无疑,近代西方社会是最利于科学幼苗茁壮成长的沃土,所以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把所以有利条件汇聚于西方,包括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原始科学的种子和来自东方中国类似于催化剂的四大发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科学的功利化与官僚化。其实越往上层建筑的高处走,比如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就越需要脱离政治脱离实用,否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僵硬而拘束。所以,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哲学。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四):科学能够照亮世界,未必照得亮自己。
在一个各种声音瞬间爆发的年代,要获得理性相当不易。科学是理性的光芒,谈科学的人要获得理性,却非科学能够帮助实现。
在最近科学的大辩论中,举着反伪科学大旗的斗士们似乎并没有占得胜机,一方面源自传统文化强大的基因,更重要的,是他们存在着另一种姿态的无知,和对手一样,在自己的世界中,极端骄傲。
他们的这种无知,使他们的表情看起来轻浮,缺乏修养。双方都不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体系,各说各话,交流的都是彼此的嘲笑。结果,观众的好恶好像并不理性,哪怕他们支持的人是错的,科学么?
这种论调在强悍的人面前不值一提,他们价值观可以让人走进另外一种人生格局,在他们眼中,评价体系绝对的纯粹,追求科学真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可以忘记“人”的存在,轻浮有那么重要么?修养是科学的标准么?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实在纠缠不清,他们就直接结论你弱智,你无知,就写千逼文,转而比伪科学还疯狂。理性么?
科学能够照亮世界,未必照得亮自己。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读后感(五):哪里来的光线
Ex Oriente Lux, Ex Occidente Lex
(光明来自东方,法律来自西方)
用了不到一天时间,lee 读完了刘青峰的《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好长的名字:-)。这是一本二十年前的老书了,只是重新包装上市了一下,当然价格也提高了不少。因为不是那种时效性很强的书,所以仍然具有启发性。
本书实际上是在讨论经典无比的“李约瑟问题”,也就是本书的副标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实此问题我也写过一篇与之关联的《那些思想爆炸的时代》加以讨论,只是涉及不深,现在我还是稍微认真一点加以讨论吧。
提起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我们总对“四大发明”念念不忘,但我们扳着指头算算,其实大多数成就只能算是技术成就,鲜有科学成就,如果严格区分“科学 ”与“技术”的话。我们总是不能够将技术上升为科学,而只能沉浸于“奇技淫巧”之中,形成不了完整的理论。我们只有那些依靠感觉和经验的“匠人”,缺少依靠精确理论支持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科技,我们挂在嘴边的例子就是砸到牛顿的苹果,和被瓦特瞅见的开水壶,但似乎是中国人不吃苹果,不烧开水一样,如此简单的解释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忽视其成为伟大发明背后的大量科学技术支持,不是“别有用心”还能是什么?更何况,这两个故事的本身也有大大的疑点。
简单的说,“牛顿的伟大贡献并不是他指出了苹果下坠的原因,而是他指出了苹果和星球之间的相似性(汤普逊语)”。至于说瓦特的蒸汽机,是革命性的提高了原来低效的机器,使之可以被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种改进,甚至包括了真空理论,有当时最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持,并且不断升级。
儒家在汉朝过早的一统思想界使得科学失去了前进的可能性,“罢黜百家,唯我独尊”的儒家不可能再吸收其他的思想,正如中世纪天主教统治下的欧洲没有可能接纳科学的存在。不同的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给欧洲带去了变革的动力,使得希腊精神在欧洲复苏。同时,《查士丁尼法典》的发现也为罗马法复兴铺平了道路,再加上其他条件,使得欧洲有能力突破教廷带来的禁锢。
但可惜中国,尽管本身是“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但政治上过早的大一统,使得中国不像西欧那样,总会有一个国家,可能去接纳外来的思想和科技,所以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历史其实并非没给过中国机会,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虽有徐光启的翻译,但也不足以给中华文明带来冲击。
文明的轨迹其实早已画好,甚至早在人类来的现在称之为“中国”的土地上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中国的命运,大河文明的命运,需要的只是沿着它走下去,尽管地理环境的影响不断削弱,但在早期先哲时代的思想却注定了我们的前进方向。西方轨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打断,中国的轨迹在鸦片战争以后也被打断,现在,到了多轨并行的时代,哪个文明能够吸收,或者说不排斥其他不同的思想,就越有可能领跑于文明竞赛。
春秋战国的思想家们领跑过,希腊雅典的学者们也领跑过,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领跑过,美国的大学教授们领跑过,只是下来,该谁领跑了?
From http://shiyuhang.org/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