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读后感100字
《金阁寺》是一本由三岛由纪夫 / 安部公房著作,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页数:346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精选点评:
●极喜欢的日本作家,婉婉道来的物哀之美。
●郑州。三岛由纪夫的纠缠不休。
●世界对于唯美主义者充满恶意才是常态,而理性的现实主义者总是可以或坚韧或精妙地同这个世界继续游击。比如三岛,川端,芥川跟安部就死得比较憋屈,反观大江,筒井,和两位村上就活得相当游刃有余。尤其是筒井,星云,川端,谷崎,读卖,镜花赏等等各色文学大赏拿到手软,星云赏还拿了6次,名利双收得令人发指,估计川端跟谷崎要是气活了还得连着吐血三升。
●!
●自毁也是美
●没读出味道
●傻瓜和尚烧房子
●特意去洪楼图书馆闭架借到。三岛由纪夫天才般的创造,美即毁灭。金阁寺的美,美到极致扰人心魄,不能自持。日本文学对稍纵即逝悲伤的美的追求,横亘于性与生存之间。毁灭是终级的目的,而毁灭之后仍要活着。一向睡眠很好的我竟会在读此的晚上做了噩梦,可见那美到极怖的文字感染力。
●相比林,唐,这个译本倒是很好。
●迷醉在三岛的笔下
《金阁寺》读后感(一):美的毁灭
这本书总是让我想到《道林·格雷的画像》,主角都是唯美主义者,因为对美的极致追求,最终亲手毁掉美好的事物。
道林·格雷美好的身体不是永恒的,它在世人看不到的阁楼里扭曲、松弛、溃烂。
那么看似恒久地以美丽的姿态矗立着金阁寺呢?三岛由纪夫是这样写的:
“ 我想,一般说来,有生命的东西不会像金阁那样只有产密的一次性。只不过人秉有大自然的一些属性,而且以有效的替代方法传播、繁殖之罢了。如果说杀人是为消灭对象了的一次性,那杀人将永远是一种失误的计略,我想。如此说来,金阁与人的呈现出明确的对比。一方面,人虽容易消灭,但却造成一种永生的幻觉,而金阁虽然不灭,但却从美中隐约露出消灭之可能性。人这种易灭之物是根绝不了的,金阁那样不灭的东西反倒终归要被消灭,为何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这无疑是我孤家寡人的创见了。”
《金阁寺》读后感(二):烧掉心中的金阁寺
金阁寺是完美的,至少在三岛由纪夫笔下的《金阁寺》如此。但是完美的金阁寺毕竟是毁于火劫。那个忧郁,结巴的少年每每为完美的金阁寺倾倒迷醉的时候,不完美的生生息息,就仿佛幻影一般不断的被完美所禁锢,所封存。于是,这少年,只好焚毁了金阁寺。
现实中的金阁寺依然伫立在日本京都一年一度的樱花雨中,完美的东西在现实中其实是不存在的。也许我们都曾经为完美的追求者所感动涕泪过,但是对于完美的执着岂不正如佛家所言的诸多罪孽之一:陷于执念。执迷不悟的心,怎么可能自由呢?
在我的经历中,发现那些完美的追逐者,更多的是消极,而不是积极。也许完美在他们内心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更多激发他们前进的是对现实中某一具象的挑剔和不满足。
考古学家从地下发掘出绚丽的唐三彩,精美的元青花,完美主义者是看不见的,对于他们而言,所有的美好都掩饰不了岁月在那些精美之物身上留下的创伤。
这世上除了完美,即为瑕疵。然后,消灭瑕疵的执着就从此消灭了一切生命,美好和珍贵。人生从此陷入单向度的飞奔,而再无别的方向。这样的心,正是被禁锢在金阁寺一般的绝对里。
而此世的人,也只有放火烧掉自己心中的那股执念,才能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美好,至于那些瑕疵,也恰恰是救赎之道。我们生的使命就此可以珍惜那些不完美,对不完美进行发掘,改善,行动,在生生不息的不完美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
《金阁寺》读后感(三):流逝美好
上次书展,金阁寺变成了添头,三元一本拿走,我犹疑地放进了包里。然后每日放在身边,却奇怪的很,始终是读不进去。
而20年前,我贪婪的扑在这本书上,飞快地阅读着。
我已经失去了那个深具耐心的年纪。
这书是在陈老师家里偷出来的。我跟少平两个人互相掩护,各自摸了一本书,飞速逃离。陈老师只在一边备课,并没有发觉我们的小动作。我跟少平互相鼓励着,窃书不算偷也。结果我摸到的是金阁寺,他摸到的是楚留香。
现在我回头看陈老师的书房,难免觉得有些惊奇。他的房间里有大量的古典名著,同时又有着大量的通俗小说,满当当塞了一个房间,我跟少平在初三那一年,同时被两种体系给轰炸着。而如今我到了他这个年纪,书少的可怜,虽然姆妈抱怨我历年来运书回家,但是我深知我的阅读体系是混乱而又残缺不堪的。
我既没有象陈老师一样刚工作就把所有的钱变成狂热的文学收藏书库,也没有象王叔叔一样沉默地将自家的卧室整整一面铺成医学图书馆。一直到今日,我仍然是一个貌似热爱阅读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却没有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沉浸在书里的人,有着独立完善阅读经历的人。我的阅读仍然如同当年一般支零破碎,而随着年岁渐长的焦灼感,往往使得我翻开书就直接拉到后尾,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其他的文学类书籍,都草草了事,我似乎兴趣广泛而又浅尝辄止。
重新翻开这本书,少年时期由于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所有的有关岛国中的人性复杂和细腻,已经渐渐转变为我所经常冷笑和挑剔的教条。这种平缓而漫长的描述中的坚韧和忧伤,越来越令我不耐烦。以至于重新拿到书的今天,我至今未曾读完。
时光的流逝,居然留给我一颗越来越焦躁的心,甚至静不下心来阅读那份哀伤。
我跟少平后来都学了医,他读了西医,我读了中医。有一日我去他诊所探视,所里无病人,他聚精会神地看着书,蹑手蹑脚地想去吓他,结果居然他一无所感,直到我伸手抢夺他的书,才懵懂抬头。
是金庸小说全集。
我们的阅读史莫非是从少年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各自的走向?
《金阁寺》读后感(四):逢美毁美,始得解脱
读完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仿佛半梦半醒,概是格调太高,还不足以完全理解作者描绘的精神世界——以美为主题,交叉着哲学和人性的复杂的世间万象。
从小患有口吃的“我”,生长在偏远小岛,身体孱弱,性格孤僻。父亲是金阁寺的和尚,金阁在他的口中是超出言语形容的尤物。在父亲的熏陶下,美和金阁在“我”的心中不知不觉早已合二为一,分不清美是金阁还是金阁是美。见到现实的金阁寺,“我”并未生出更多的失望,反而愈发触摸到金阁真真切切的美。成为方丈的接班人的梦想一天天激励着“我”,“我”本是抱着守护美的初衷去的,但或许毁灭美才是“我”的劣根所在。
越是美丽的事物,越能激发“我”的欲望,而“我”往往对内心这一团熊熊烈火无所适从,最终不得已付诸行动,不是保护而是毁灭。在这之前“我”亲自实施或是目睹了一次又一次“作案”现场。海军英雄的短剑,在它美丽的黑鞘里侧有三道深深的伤痕,那是“我”的处女作。冷月下的有为子,倒在寒气弥漫的血泊里,她白皙冷峻的面孔在“我”的回忆里挥之不去。雪地里的美得有些刺眼的娼妓,在“我”的脚下化作春泥一般柔软,“我”心中的恶魔借着美国兵的命令肆意生长。内翻足的柏木,奉“玷污美”为人生真理,“我”在他身上获得了毁灭美的认识,并开始跃跃欲试。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成了“我”的行动,是好友鹤川突然过世的打击?是老师公正慈祥形象的崩塌?是“我”西北之行的思考所得?都不是,柏木虽说“美景即地狱”,他不过是个思想派,而“我”从来都是行动派,只要心中有了“必须烧毁金阁”的念头,它便会生根发芽,《临济录》的那段不过是压垮思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左右冲突,逢人便杀。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
始得解脱,不拘于物,通脱自在。
终究如柏木所言,“我”成了南泉,他是赵州。贯穿全书的《南泉斩猫》隐隐预示着金阁和“我”的命运:
中国大唐时代,池州南泉山上有一位名僧普愿禅师。后缘山易名,又称南泉法师。一日,南泉寺全体僧徒上山割草,走出山门时,不知从何跑来一只小猫,这在闲暇的山寺实在少见。众人争相追逐,要放在自家喂养,东西两堂僵持不下。南泉法师见事不妙,一把揪住小猫的脖子,扬起割草的镰刀说:“大众如得道即得救,不得道即斩”。
众僧徒顿时颓然,良久不能作答。南泉法师遂斩猫头掷地而去。天黑时,南泉法师知其高徒赵州已外出返寺,便以此事相询。赵州并不答言,即刻脱去草鞋置于头上,扬长而去。南泉法师叹道:“今日若有你在场,猫儿无疑得救了”。
猫儿代表美,正如“我”眼中的金阁,爱美而不得,欲望焚身,生出毁灭的邪念。初看是南泉法师用行动除掉了美,实际消灭的只是美的外在,美的内核还在,众僧侣对美感的认识并不会随着猫儿外形的消逝而消散。赵州是在讽喻:虽然老师是行动派,但和那追逐猫儿的众僧并无区别,是忍受美带来的如芒在背的痛感与诱惑也罢,还是毁灭美由此而获得的占有感和成就感也罢,都是中了美的蛊,在找寻解脱的方法。赵州把草鞋顶在头上的做法暗示的是:有了美的认识然后去庇护美并非错误,美应当受到庇护,因此猫儿应当活下来,活在众僧之间。
“我”最终焚毁了金阁,在这毁灭美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解脱,只不过下次“我”再遇上金阁,大概又只能继续“逢美毁美”了。不知世上有多少人同“我”一般陷入了这场被美缠绕的梦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