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阁寺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4: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10篇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金阁寺》的感想

  燃起的火焰有吞噬一切的力量气魄精神肉体都会在火焰中得到解脱,这火焰便是古城京都鹿苑寺中的焚烧金阁之火。

  天生结巴的沟口从小在父亲影响下耳闻了美丽的金阁。因口吃而生出的自卑心使得沟口对金阁的美充满了向往。不久,父亲去世了,沟口便按照之前的安排来到鹿苑寺,成为了一名学生僧。他每天无缘由欣赏完美的、美丽的金阁,金阁只静静不动地伫立在那,战火的焚烧也离它很遥远,可是沟口却总能对着金阁也静静不动地伫立,看着它脑中满是思绪激流。沟口对金阁时刻满溢着幻想,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总会让沟口发现一些东西,只有当身边的人打破这镜子时,沟口才又回到现实境界之中。口吃虽无法改变了,但沟口心中满怀着对美的向往与希望。在这,他遇到了“是我的正片”的单纯爽朗的鹤川。沟口许多黑暗想法都在鹤川这里得到了净化。后来,沟口与鹤川被送到大谷大学读书,在这里,沟口结识了天生X型腿的柏木。两人具有的残疾之身使沟口对柏木更为亲近,“入学之初,我就注意柏木并不是没有缘由的。他的残废使我放心了。他的X型的腿从一开始意味着对我所处的条件共鸣”。但柏木是与鹤川截然相反的人,柏木因自身的缺陷已经渐渐放弃了对长久的美的追求,他戏弄着沟口,戏弄着女人罪恶与黑暗的举动不断上演,本就深陷自卑的沟口在柏木这看到了不同的对美的理解。“柏木却第一次教给我一条从内面走向人生的黑暗的近道”。沟口对金阁的美产生怀疑,而这时那发出单纯美好之光的鹤川却意外的去世了,“如今失去了他,我更加懂得,我同白昼光明世界联系的一缕细丝,由于他的死而完全断掉了。我为失去的白昼,为失去的光明,为失去的夏天而哭泣了!”光明的易逝无疑加速了沟口内心转变。此后,恶的意志与心中美的意志的象征的金阁发生激烈冲突,“可是风,我的凶恶的意志,一定会夺走金阁傲慢存在意义。”撞见过母亲亲戚的私情而生父却视而不见经历过在寺中踩踏娼妓而获得快感并且得到香烟奖励;目睹过老师僧在大街上寻花问柳;得知了鹤川是因为众人反对使爱情求而不得而自杀的,这一切在柏木这催化剂作用下,沟口的内心已到了崩塌的边缘,金阁寺的美的存在还有意义了吗?“金阁总是出现在女人和我之间、人生与我之间。”沟口向柏木借了3000元钱,选择离寺出走以逃避现实,但被抓了回去,并受到老师僧和母亲的斥责。沟口觉得“让母亲变得丑陋的……原来就是希望。”对希望已经丧失希望的沟口最终决意烧毁金阁,烧毁自己的精神,烧毁自己的肉体。沟口得到了令他困惑久矣的公案“南泉斩猫”的答案,他从赵州变成了南泉,他奉行了《临济录》示众章中的名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家眷杀家眷,始得解脱。”他寻访风尘女子,脱掉了处子之身,金阁不再横在他和女人之间,他和人生之间了,他知道,这样,他就一定能烧掉金阁了。虽然在实施计划时有过动摇,金阁的美的光彩再次射入沟口的心间,但这火,这被沟口的意志控制的火最后还是点燃了金阁。烈焰浓烟中沟口奋力敲打金阁顶端究竟顶的门,准备与金阁一同往生,但始终无济于事,门纹丝不动。“一瞬间,确实意识到我被拒绝时候,我便毫不犹豫,急忙转身跑下楼去。”沟口夺路而跑,来到左大文字山的山顶,此时,沟口的精神与肉体都已在火焰中得到解脱,他“心想:我要活下去!”

  《金阁寺》是我读的三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觉得很有味道。书中讲述主人公沟口烧毁金阁寺的前因。沟口和柏木虽然都身有一些残缺,这部作品与《声之形》一样并没有让读者产生诸如要多关爱残疾人的想法。作者只是借助这样一个对象反映整体现象。我们每个人身心都多少有着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在书中结巴的缺陷与金阁的美成了沟口心中的矛盾之源,朋友柏木和鹤川就是这个矛盾在具体人身上的体现。结巴不会凭空消失,金阁的美的幻想始终隔在沟口的心里,沟口想要活下去就必定要毁灭其一,那么,能毁灭的只有金阁了。

  附上一些《金阁寺》中的句子

如果人只过度思虑美的问题,就会在这个世界上不知不觉间与最黑暗的思想碰撞。人大概生来就是这样。倘使未来只留下纯洁和无垢的话,那么谁又有必要预见自己的纯洁和无垢呢?残废者和美貌的女人都是疲于被人观看,烦于被人观看的存在。人们也许会认为不借助镜子就看不见自己,残疾人总是被迫在鼻尖上挂着一面镜子。因为美可以委身于任何人,但又不属于任何人。你不觉得你所喜欢的美的东西,是在认识保护下贪睡的东西吗?

  《金阁寺》读后感(二):美的毁灭之路

  引言:三岛由纪夫说他写《金阁寺》是想探讨罪犯动机,本文则是试图通过对沟口与金阁之间关系变化的梳理,探索解决我读这本书时的两个疑问:①沟口为何要毁灭金阁寺?②故事的最后他为何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金阁寺》是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曾评价这部作品说:“这是三岛文学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可以说,《金阁寺》在战后文学史潮流完成了一个划时代任务。”

  历史上金阁寺被烧发生在1950年7月,寺里的僧徒林养贤因对金阁的美产生反感嫉妒心理,便将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国宝金阁寺付之一炬。三岛的《金阁寺》便取材于这一历史事件

  虽然为写这本书他特地到京都去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然而三岛笔下的《金阁寺》绝不是还原“金阁事件”真相的一部小说,三岛在日记中说他写《金阁寺》是“要探讨罪犯的动机”,说是探讨,实则是通过故事展现作者所认为的美的毁灭之路,即从爱到反感再到毁灭的心理历程,并在冲突中表现自己的美学观。并且,除借用林养贤本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与这个事件有关的一些基本事实之外,三岛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描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故事的主人公沟口天生结巴,贫穷并且长相寒酸,他感到结巴在他和外界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他小时候并没见过金阁寺,只是从父亲那里听说“人世间再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了”,于是他便开始幻想金阁寺无与伦比的美,并把现实中见到的美的事物都认为那是“像金阁一般的美”。

  可以说,沟口从小对金阁的美的偏执源自他的丑陋。他因羞耻而产生的自闭让他排斥人生,并沉浸在金阁的幻影中。他把不被人理解当作“唯一的自豪”,他因此也“不会产生要让事物被理解的、表现的冲动”。

  沟口与金阁之间的关系第一次发生变化是由于战争,此时他已经成为了金阁寺的一名弟子。在战争中,空袭让沟口觉得金阁可能会毁于战火,同自己一道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他在这样的猜想中觉得自己与“金阁有着共同的危难”,于是他通过这一媒介把曾疏远他的金阁同自己联系在一起,他因此得以亲近具有这种悲剧性的美的金阁。

  然而,直到战争结束,金阁都没有遭到空袭。并且,金阁寺反而因其在战火中屹立不倒而显示出一种“超脱现实的世界”的、“拒绝所有的意义”的、坚固永恒的美。这无疑让沟口感绝望,因为这种永恒的美是拒绝他的。他感到金阁同他断绝了关系,他“和金阁共存在同一世界的梦想崩溃了”。

  上文说,小时候的沟口沉湎于金阁之美的幻影中,并排斥着人生。而在战争结束后,他却开始面对人生这个问题。他的朋友柏木让他“清楚了解了自己的羞耻之所在”,并促使他“走向了人生”。然而,每他要走向人生时,他就会发现金阁像一个巨大的罩子把他罩住了,阻挡着他。

  可以看到,此时他和金阁之间有两种关系:一是金阁永恒的美在拒绝他:金阁的那种“永恒的、绝对的”美是疏远着他的,和他不在同一个世界。二是金阁的幻影企图将他同人生隔绝:当他想要从内部世界走向外部的人生时,金阁的美却又精密地将他包围,允许他“在其结构内部占有位置”,阻碍他的人生,让他明白自己“对人生的渴望是徒然的。”这种阻碍让他难以对金阁之外的其他事物产生亲近感。

  渐渐地,他意识到金阁是“一切无力的根源”,金阁的美是一种“远离生命的美”。他想:“我必须从我的环境中、从束缚着我的美的观念中、从我的坎坷不幸、从我的结巴中、从我的存在条件中出发了。”在海边的某一瞬间,沟口决定烧掉金阁。

  于是,关于本书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毁灭金阁——通过上面的分析迎刃而解。因为金阁的美已经束缚了沟口,虽然这种美一直使他陶醉,但这种陶醉从他“身上夺走了其他的所有陶醉”,所以他“必须让那个可怕的使人无气力的美的观念丝毫没有介入的余地。”他说:“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在此,爱走向了反感、曾经痴迷也走向了毁灭。

  这本书中三次提到“南泉斩猫”的公案,这对于理解这个故事、或是理解沟口的心理变化有很大的作用。第一次是在战争结束后,老师讲了这则公案,然而只是讲,并没有揭示其意义,事实上,那时的沟口和金阁的关系并没有像后来那样出现对抗。第二次是柏木给他讲的,这时沟口已经意识到金阁的那种永恒的美阻隔了他与人生,他虽然苦恼,但并没有迫切地要做什么,柏木说自己是南泉,而沟口是赵州。第三次时沟口已经决定烧毁金阁,他也因此成为了南泉,“让世界变形的,是行动,只能是行动”,而南泉是个行动者,他斩死猫正是为了斩断痛苦的根源。

  在最后沟口烧掉金阁的那晚,沟口在一片漆黑中却清晰地看见了金阁前所未有的美,感受到了金阁那“巨大的官能力量”,他看到“美的细部逐一从黑暗中闪现,这闪烁传播开去……金阁从未曾以如此完整精致姿态通体闪烁着出现在我眼前”,金阁因为“自身所发光芒而变透明”。“美概括了各部分争执、矛盾和一切的走调,并且君临其上。”

  这一段描写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而这精细刻画景象背后便是三岛独特的美学观——于毁灭与破坏张力中发现美的永恒存在。(关于这一点,我在三岛的其他书评中已有相关分析,此处便不赘述。)

  此外,与历史上“金阁事件”中林养贤最后自杀不同,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处,沟口选择了扔掉了用来自杀的物品,他想:“我要活下去!”这是关于这本书的第二个疑问。

  在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诸多对立的观念,如金阁的美与沟口的丑陋、沟口对金阁的爱与反感、金阁的永恒与生命的脆弱等等。

  沟口决定烧掉金阁是为了“生”,而在为烧掉金阁做准备时,他却也想到了“死”。当他抱着死的心态去嫖妓,金阁却没有出现将他和人生阻隔开来,他感到结巴、丑陋、贫穷都离他而去,也就是说,他在“仿佛明天就会死到临头”的张力中得到了生。

  在最后,当他看到熊熊燃烧的金阁,他突然想到“要在烈火包围中的究竟顶里死去”,他想与金阁一同毁灭。然而,他因打不开三楼的门而感到了金阁的美再一次拒绝他。正是在这种确切熟悉的拒绝中,在美与丑、生与死、爱与恨、永恒与毁灭的对抗中,沟口选择了走向人生。

  ----------------------------------------------------------------

  附:沟口与金阁之间的关系时间表

  《金阁寺》读后感(三):自我拷问,死磕自我的名篇

  20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环境,配以金阁寺真实事件,自言自语自导自演的三岛把哲学,美学,心理学迷宫建在读者的面前。迷宫中触发有为子,鹤川,柏木,师傅,父母等各式机关,一拳拳捶出你的共鸣。加上按图索骥的唐月梅工程团队,你自是要耗损脑力才能走到终点。金阁为什么美,为什么必须美?我们都没有答案!

  出生于临海的小庙住持之家的沟口,天生口吃,性格孤僻童年除了经常听父亲讲金阁,其他记忆一片空白,毋宁说是被初恋对象(单相思+yy)的有为子惨死事件和母亲的不贞填充。三观不正,人格分裂。青少年时期一度是在自我怀疑自我拷问中度过。与鹤川和柏木的两段“三角型”友谊才是主人公人生的全部。如果前者是主人公向生向善的镜子(情感精神层面);后者就是主人公的向实向真的“导师”(肉体物质层面)。鹤川迷一般的车祸死亡(口述+信件 证实为自杀),沟口流下了连父亲死时都不曾有的眼泪,可见他真的把这位少年时躺在茂盛的夏草上,阳光透过叶缝流泻下来的斑斑点点地落在他的白衬衫高大帅气的少年——鹤川,当成自己的“底片”(知己)。也是在鹤川作古3年后,在纵火的前夕,沟口才突然明白了一些生的意义!柏木,一个X型腿的残疾同窗,放浪、狡诈、暗黑的化身。言传身教地引诱沟口尝试肉欲,起初沟口还能被理智和幻觉战胜,(这个时候终于知道,三岛笔下的实物金阁,就是内心美的、初心的、坚守的原本的感情或事物、羁绊的映照!)最后两次的体验,他终于放下执念,释放自我,体会到现实的意义了!看到沟口出走借了柏木3000元,柏木不依不饶的讨债,一度认为他俩的友谊就是塑料情,但是,恰恰相反。在知道沟口要纵火的前夕,柏木把鹤川自杀前的信件给他看,希望他就此收手,柏木的有心可见一斑。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三岛把它具象给了读者!厉害!

  全书流淌着美并伴生毁灭、偏见、堕落、伤感。。。。。。但,不会因为你我皆有共鸣而悲观厌世。因为——————“我要活下去”!

  《金阁寺》读后感(四):只不过想拥有“美”

  只不过想拥有“美”,犹如孩童想得到关爱。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金阁寺》问世日期恰恰与林养贤逝世同一年—1956年,动笔前三岛曾特地到访京都,进行十分详细的调查和体验,甚至到林养贤的故乡舞鹤、到林养贤路过的风景,亲身体会林养贤的心境,加以三岛的“眼睛”与想象,复原当年的“火烧金阁寺事件”。

  主人公沟口以林养贤为原型,作为寺庙主持的孩子,本就异于常人的社会身份,加上天生结巴,导致性格偏于内向甚至往自卑发展。小时候意外发现母亲的淫乱不堪,长大后看到母亲对功利的贪婪,让自卑的内心逐渐向邪恶靠拢。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少,内心世界的狭隘,造就了不健康的生活与思想。

  让沟口第一次产生了心动感觉的有为子,如女神般的存在,喜欢却遥不可及。某一天夜晚,有为子因与叛军相恋被捕,却在暴露叛军行踪时,遭遇叛军的枪击身亡。在草丛中意外见证了一切过程的沟口,看着有为子在摔落的瞬间,犹如光芒四射的凤凰从那一刻起跌落进沟口的同一片世界,沦为触手可及的野鸡。

  当信仰的“美”在眼前堕落,莫名地感到开心,不理解却感到不一样的满足。

  鹤川的出现让沟口那扭曲的世界观有了一股清流、一丝阳光,善良乐观的鹤川为沟口架起了一条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当丑陋的心思经由鹤川的美化变得健康起来。他不介意沟口的结巴,他愿意与沟口做朋友,甚至沟口会不自觉地在他面前保持美好的一面,即使是撒谎,也不愿意鹤川失望。而这一切,在鹤川的自杀后,初步尝试打开的心门从此枷锁紧闭,邪恶与黑暗以迅不可及的速度覆盖整个内心。

  遇到内心渴望的“美”要么得到,要么毁灭。

  金阁寺在战乱时期,沟口无时无刻希望那么一刹那的火花投入金阁寺内,让这不属于任何人的“美”化为乌有,以最美的姿态留在心中,直到战争结束,金阁寺依旧坚挺如初,沟口的希望落空了。

  而当偶遇老师嫖妓之举时,成为了沟口火烧金阁寺的导火线,没有人可以沾污金阁寺的美,如果老天不帮他,那么,只能由他自己完成。

  如果鹤川是善良的化身,那么柏木就是沟口内心的恶魔,他给沟口演示了如何遵循自己的内心,如果作恶却不会被逮捕甚至可以得到好处,如何玩弄别人的感情,如何让他人心甘情愿付出身心与金钱...一个O型腿的恶魔,在沟口远离鹤川时所相识的第一个“朋友”,他为沟口展示了更加黑暗的现实。

  在看到沟口被迫用脚踩专门服务外国兵的娼妇的肚子时,透过文字能感受到他那种扭曲的心理,就是知道自己做的是不对的,但是在施暴过程中,却得到了快感,脚底触摸着柔软的腹部、听着她疼痛得呻吟、看着四周的雪景,仿佛到达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这种变态的快感在过段时间娼妇到老师面前投诉沟口让她流产时,升华到腐朽不堪的暗黑。

  良心被黑暗所吞噬,仅存的只是不肯面对现实时,给自己摆脱的借口。

  站在熊熊烈火中,想与金阁寺共存,却被金阁寺拒之门外,没有解释,没有原因,不会反思。

  一个结局,经由三岛的文字,延伸出丰富情节的故事。

  细腻的文字,带引读者亲身体验沟口的经历,丑陋的外表,无趣的举止,平淡的人生,却改变在这世上存在了500多年的历史。

  曼笔。

  2016.10.20

  《金阁寺》读后感(五):杂谈金阁

  或许我们应该从“南泉斩猫”开始吧。该故事在文章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出自金阁寺主持之口,而后两次都出自柏木之口。三次故事其实都展现了沟口三个不同的心境,也是我所认为解释了沟口为何要放火烧寺之因。故事讲的是南泉普愿和尚为了解决因一只貌美的猫从而引起的东西两堂的争夺,进而将猫斩死。过后,曾师从于他的赵州外归,知晓此事后,将其草鞋置于头顶,顶着走了出去。南泉道:“子若在,即救得猫儿。”第一次老师提及时,“我”认为老师那说法是很为巧妙的。老师讲南泉普愿和尚所做比作为“死人刀”斩断了所有的迷茫,而赵州所为称为“活人剑”实践了菩萨之道。

  而第二次是在柏木准备要抛弃那死胎婴儿母亲之前。“我”向他询问对于“南泉斩猫”的见解,柏木以龋齿为例。把美称作龋齿,即使南泉拔了,拔掉的也只是一个驱壳,一个托着美的躯壳,美仅只是一个虚像罢。而如若不拔,唯一的方式仅只有,承受着龋齿所带来的牵连舌头这舌头的疼痛,忍受着生。显然那时候借柏木之口道出“我”现在还是愿意承受着生来维持美的。即使之前”我“曾无比的幻想着金阁毁灭于战火之中,可惜未能如愿,之后我就一直在承受着金阁所带来的那生的痛苦。

  第三次是“我”准备实施行动,柏木来找我的最后一次谈话。那时亦提及到了“南泉斩猫”柏木提及到了“认识”,可以改变世界的“认识”,正是有了“认识”我们才有了要忍受住生的意识。而那时的我却已经讲自己的行动与“认识”混为一谈,“我”逐渐转变为了南泉。“我”要用行动从而保护那我心中独一无二的美。“我”要纵火烧寺。

  烧与不烧,在他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希望能够从那沉重且黑暗的压着他的金阁里逃脱。他要拔下那颗疼痛不已且连带着舌头也早已难以忍受的龋齿。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他毁灭了他心中的那根支柱之后,活下去。也正是文章结尾他的自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阁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