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日本史话(上下册)》是一本由汪公纪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7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史话(上下册)》精选点评:
●日本历史入门书,从作者自己的立场出发,说完了日本20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不多,所以不是很细致。推荐阅读网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1003.html
●写得是差了点,也不好强求
●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一年前看的书,当时初次涉读日本历史,连织田和秀吉的关系都不知道,当然收获很大啦,剔除神话剩下的很好看。
●日本小国历史就是乱,乱来乱搞乱套!!!
●还不错~
●……
●虽然有点扯,但是很有个人风格~
●用评价严肃历史书的标准就太求全责备了,汪公纪大体上找日本几本主要史书的内容晓畅明白地叙述一遍,我觉得对我这种外行也挺有价值。
●语言毫无特色,一本看下来头晕脑胀
●乱
《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一):作者偏見的緣由
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還小,對台海的舊事不多瞭解,後來方才注意到作者在文祿慶長之役的時候對李氏朝鮮用的是“韓”,這才回頭注意是台灣亦或說是中華民國作者寫的。作者本身親歷八年抗戰,國府遷臺與對日抗戰不無關係,且此書初版于民國六十八年(1979),1972中(中華民國)日斷交,1975蔣公辭世。是故此書多有偏見實在所難免,只做為一部簡單通史尚可,若做史實研究則相差尚遠。
《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二):不是一般的差
作者显然不是历史学者,缺乏对历史严谨的态度,把神话历史混在一块写,这写写那抄抄,作者可能是因为和日本人打过仗的原因,对日本人都有点偏见,非常不客观,我手上有几本欧美人写的日本史,写的也不好,但也比它客观公正。我怀疑作者写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小日本的历史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金瓶梅,看了后更加不屑与之在同一个地球上了。
当不了历史学者写不了书不要紧,借乱写别国古代历史攻击人家不是很道德的行为,何况洋洋洒洒写了2大本,浪费了我的时间,意淫了广大抗日爱国愤青。
《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三):了解日本的开端
花了有些日子把《日本史话》上卷看完了,这是我全面了解日本的第一本书。读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经常和日语专业老师在一起走交流,不了解日本好像没什么话题和日语老师交流。这日本史不是枯燥的历史,很有趣,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述说日本,但是由于自己对于日本的知识匮乏,读起来略有困难,尤其是日本人名,地名,年号,大事件。使得人物关系错乱,时代不清,不过收获也有不少,起码对于日本远古和中古的历史有所了解,下一册是日本近古和近代史,读起来应该不会费劲,毕竟距离现代不远,平时接触会多一点。随着自己的阅读量的增多,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足,知识面的匮乏日益凸显,但是这并不会成为我放弃读书的借口。自己懂得越多,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四):七八十年代的通俗日本史读物,现在人就不要读了
尚且不说《菊与刀》的质量到底如何,百度上说这部书“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的经典论述,在海外的影响力不亚于《菊与刀》”,明显言过其实。
我在图书馆里找到的70、80年代台湾联经出版社的繁体竖版,读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册,很有点通俗演义的感觉,除了在上古篇用很大的篇幅概述甚至摘录了大量源氏物语外,这部书主要话题集中在宫斗和战争上,很少涉及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
上古篇一开始就牵强附会地说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我也是醉了。之后总是非常主观地带入作者对于日本民族的个人看法,用对现代日本人的看法来代入上古时代的日本,这样真的很好吗?看到平安时代之后层层叠叠而又总是大同小异的宫廷斗争,有点厌烦的感觉。
第二册中古篇开始俏皮话少了很多,从保元、平治之乱写起,开始讲述波澜壮阔的日本幕府时代,还是不错的。可是作者很少采用公元纪年,让人很多时候看不到事件发生的年代。因为是演义写法,所以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个也不算大问题了。
应仁文明之乱后的战国时代总体还行,对于万历援朝战争也写得比较客观。毕竟那年头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和各类大河剧还没有引入国内,在那个时代能够对战国史有这样详细的记叙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有些名字很奇怪,比如长尾谦信,浮田秀家。另外文禄庆长战争中过分夸大了宇喜多(浮田)秀家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部日本史话是70,80年代的读物,适合没有太阁立志传、信长之野望、大河剧时代的华人阅读,并不推荐给现在的人阅读。网络视听时代的读者如果想认真读日本史,应该选择别的读物。
《日本史话(上下册)》读后感(五):也许叫演义更合适
此书本应是日本上古到现代的历史,但这次出的并不是全本,太平洋战争之后的都没有,而且没有结语,想来作者是写了,但大陆出版时删掉结尾,大概又是“违碍”吧。从现存的现代史部分看,对当时的共产党已经很多不敬和不实之词,可想而知后面绝不会有更好脸色。
除了这个硬缺憾,书的问题还很多,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个人评价时时缠绕在史实叙述中,而且在我看来,这些评价都缺乏修史者应有的公允和严谨。说是史话,更像是评书演义。
作者世代是“日本通”,史实收集方面不会有问题,但写法让人不敢恭维。开篇就写日本人起源是徐福东渡,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却几乎不提日本的上古神话,按理在研究一个国家上古历史中,上古神话都是不可忽略的。何况《日本书纪》固然是神话,但“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才只是猜测而已,何以厚薄不均至此?在古代史的开端,写大泊赖时,对日本民族的性格先行做了很多负面评价。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很解一些人之气的,但这些评价是否适合圣德太子之前的日本?有何证据?却没怎么提。何况,开头已说日本人起源自秦,大泊赖和徐福相差的年月似乎不是太久远,岂不是抹黑到自家脸上?大概写的顺手给忘了。
作者在史料选择和叙述时的偏袒性很强,这在战国史中很明显,尤其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的争斗,三成完全写成了一个弄权和嫉妒心强烈的奸佞,几乎和一切好话无缘,而家康的机心很少提,显得他特别忠厚宽大。这样的一边倒,只怕连大河剧里都不会出现。在描写淀君时,也用了很多野史传闻。
近代部分侧重中日关系,特别写了外交官汪凤藻父子的事情,美誉甚多,我翻了一下,原是他祖父和父亲。不觉担心,写的这么满,万一给人查出点不那么光鲜的事情来,引起争执岂不是家门之累?或者只是我小人之心。
此外对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介绍不多,大概是作者并不熟,讲到平安时期的文学竟然放了大段的源氏物语翻译进去,而且有的细节还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