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告白》读后感摘抄
《沉默的告白》是一本由余杰著作,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告白》精选点评:
●高中作文给人的恶心感。
●开篇就是标准的高考作文体
●现实和文人笔端的堡垒之间,究竟有着多大的距离?
●矫情。
●温馨而不乏深度的文字,是我喜欢的类型
●矫情
●没读过,不过有着浓重的好奇。
●你矫情我受不了
●社会需要不为三斗米折腰的人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一):太受不了
有几篇感觉温暖。
后来觉得真是学霸一样矫情的写法和思想。
但还是个好人吧。就是绝不会喜欢的那种人。就是大学里不喜欢的那种还自以为自己特别的人。但是水平是有的。也是值得钦佩的努力的态度以及向往自然朴素的品格,偏偏就是我不喜欢的类型。大家自己感受吧。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二):告白,就不是沉默
不喜欢余杰这个人是因为与余秋雨的“论战”。他并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却无端地从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别人,似乎世界上就只剩下了他一个正人君子。
他以真诚自居,愤世嫉俗,似乎别人都在那儿撒谎。可他写的又有几分真实呢?
他的散文更加乏味了。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三):余杰的“抒情”
八月份,我停止博客的那段时间,余杰出了本新书,叫《沉默的告白》。在书市卖得并不如以前的作品红火。这里面原因大概很多,但在我看来,还是读者普遍醒悟了,不想再被毫无新意的文字逗得像个小丑似的,蹦蹦跳跳,以为见到了多么石破天惊的人物在讲着多么崇高的至理名言。
之前我也粗浅地说过自己对孔庆东新作《千夫所指》的看法,余杰跟孔庆东是校友,两人基本上也算是同一批“出名”的。而要我来谈自己读完他们的文字的看法,我想我会说,我宁愿去读孔庆东。原因不得而知。又或者,我觉得孔的文字绝不会一成不变。而余杰呢?你读到的只有一个模式。葛优在《手机》里不是说过吗:审美疲劳。更何况它越来越不具备“美”的素质了。
从最初的《火与冰》开始,我买了余杰前面的九本书,虽然最后才买《尴尬时代》。可我发现,他的书是越来越没有可读性了。他在走下坡路。
至今我仍然记得高中时读《火与冰》的情形。我的床位刚好靠窗户,晚自习后在窗棂上点着蜡烛、抵着墙,如痴如醉,直到第二根蜡烛燃尽方才睡觉。而现在再来读他的书,却不见昔日的激情和阅读的快感了。也许是蜡烛换成了明如白昼的电灯了罢。
而现在的《沉默的告白》是本什么书呢?余杰在序言里这样说到:我始终认为,抒情散文比杂文更接近我的内心世界——我的柔弱和腼腆在其中得以更真实地呈现。如你所知,这本书大多数是“抒情散文”,而且还是已经在各种书籍报刊中刊登过的。需要补充的是,余杰的“抒情”就像台湾名模林志玲说话时东施效颦般假装的“可爱”,叫人脊背发凉毛骨悚然。如此而已。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四):Es muss sein?
总是想说些什么张开口却又都没了?或许说出来就意味着是“同不熟悉的别人”,而自己的想象是同“认识的自己”。为什么不能随意的表达呢?同别人说话能同自己想像的一样?不知道?也许是弗洛姆所说的亚当、夏娃意识到“对方赤裸裸、一丝不挂的羞耻感”,是作为社会的人,有意识的人的缘故。
翻完了一本随意借的书《沉默的告白》,作者余杰。看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他过去十多年文字的精选集。可是我在这本书之前,是不认识他的。
书有好坏之分吗?就像有人非要把唐朝诗人排个名次一样。这是没意义而且是不尊重“人”的一件事。这本书也不能说好坏,正像作者本人一样。但拿着这本书还是有许多让人激动的地方,就像现在去回首大唐,那片自由、包容的繁华与鼎盛时流露出是伤感抑或向往的冲动一样。但意义却是不一样的,因为唐朝已去,而此书中所说的大学与向往,是我正处的,也就是说我是在“回忆中的过去”,我还能为自己的回忆做些什么。
我看的第一篇是岁月篇中的“毕业生”。“北大的夏天,只是记忆是潮湿的。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 “一切都以平静的口气诉说,一切都不能引发一点激动。大四的最后的几个月是一潭死水”。为什么?为什么我是害怕却又感到非常熟悉这种生活呢?为什么自己对并不属于自己的伤感而伤感呢?
同样的是过去的追求、信仰,不一样的是你在“北大”,在你说的“自以为什么都是,其实什么都不是的”的北大,而我却没有;不一样的是你大学四年已经过去,而且当你回首的时候,你觉得当年“整天奔跑于食堂和图书馆之间,选择文字生涯,自己写作出书”是“没有荒废那些美好的日子”,而我却是一个问号,很大很大的问号。
谢谢你给我一个了解北大的、90年代大学生活的文字,不论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你喜欢的。
看你没出一本书,书的序言总是提及“为什么写作?”的事情,你说是一种表达,是你的全部,因为“你只会写”。谢谢你让我知道还有如此忠于“文字”的人!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看到贝多芬的这一句话,非如此不可?Es muss sein!
附:太早以前,在大学时候的日记,回想起来,自己太过青涩了,许多事情到了现在倒觉得自己以前的种种不是。倒想跟自己说,没什么躲躲藏藏的,把心放开,走出来、走出去。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五):2010.03.07 盖掉不死劫
喵喵说余杰的书很符合我的风格,并推荐了《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游走在图书馆地下一层,看到待上架图书上有一本他的《沉默的告白》就借回来翻翻。
从这里开始会对余杰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散文总是反映出人心底最柔软最脆弱的最浪漫最煽情的一面,所以余杰给的第一印象就变成了一个内心理想主义而脆弱的人。
书是没有通读的,选了一些喜欢的题目。印象中的有序言、《父亲的自行车》、《毕业生》、《那塔、那湖》、《斯堪的纳维亚的海风——北欧散记》《谭嗣同三题》《丽江,更加接近天空的地方》、《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张楚,一个躲着布道的布道者》和一篇关于五四的文章。
余杰的这本文集在另一方面,激起我潜藏已久的北大情结。北大北大,也许此生有缘无份了。余杰对北大是热爱的,怎么都能看出来,他的爱深沉而冷静。在序言中,他说
“昔日的北大,像《山海经》中的神话在一样遥不可及。但北大毕竟是北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这些暮霭沉沉的楼群之间,我这个“能为青白眼 ”的家伙依然能自由地行走,这就足以说明北大宽容犹存。
少年时代,北大于我确乎是“天边外”。等到我真正成了北大人后,这才发现,尽管北大是一个最像“天边外”的地方,但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它不是我的伊甸园,我还得走下去。
我对北大的评价,与对自己的文字生涯的评价一模一样:自以为是,其实自己什么也不是;恃才傲物,其实自己并无才可恃。
而远方,真的很远。”
北大在我这个无关者眼中,包容、厚重,以自己的姿态完成着对学生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塑造。《那塔,那湖》《五四,那一天那些人》以及我最爱的《毕业生》,都是关于北大的,种种感动,娓娓道来,让人震撼不已。我知道,那种感动在浙大一定不会出现,在港大恐怕会是另一番滋味。三年以后,再读毕业生,回是哪般光景。有朝一日,踏进燕园,情寄何方。
《父亲的自行车》写得很温情,很感人,也有些令人心酸,主题使然。终究是好文章。
瓦尔登湖写得很一般了,北欧还过得去,丽江那篇文章,大概是正巧前一日在中国的世界遗产课上学到了,所以多有些熟悉和兴奋。央视探索发现访谈的人物是宣科,余杰也正巧在文中提到了不喜欢这个人,原因是他把他和领导人的合影放在了戏院的大门口,多有些文人的执拗,着实可爱。丽江,也许是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息之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