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1000字

2021-01-21 00:1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1000字

  《铁屋中的呐喊》是一本由余杰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屋中的呐喊》精选点评:

  ●好犀利~~~

  ●现在看,他还真小文人

  ●室友买的,我拿过来看的. 和我一起在学校买的,我那时买的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

  ●大一读的。做个标记!

  ●网络不发达的时代,觉得他确实很有才。

  ●滚

  ●当年热血沸腾的文字,现在读来多是年轻人冲动的论断吧。

  ●没想到腾讯这么和谐还让添加这本书。力荐学生们阅读!

  ●年轻人的呐喊,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人与他同行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一):催熟的果实

  怪才?还嫩着呢。看了他的《铁屋中的呐喊》、《老鼠爱大米》、《香草山》,觉得这孩子是在装成熟,或者是被北大催熟的,外面看着光鲜,里面还是青涩的。

  余杰,俺也不多说你了,给你留着点面子,毕竟小后生还有发展的余地的。

  我的博客:http://betty516.yculblog.com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二):除去炒作,内容尚可

  《火与冰》一炮打响后,“黑马文丛”系列又适时推出了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铁屋中的呐喊》,这本书也火了。它的名字起得很成功,有着多个刺激人眼球的卖点:北大,怪才,抽屉文学,还有源自鲁迅语录的书名,这一切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深刻的思想与反抗的精神。几年前看时,觉得它的思想是深刻的,也有足够的反抗精神;几年后的今天,书中的内容已经不能在带给我新鲜的东西了。

  本来很欣赏余杰,思想犀利,文字优美。可是近几年来,看到他的一些近乎做秀的行为,这个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渐渐矮了下去。不过在这里我还是选择了推荐,为了当年初读余杰的自己。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三):余之杰作

  其实,余杰的文字挺矫情,只觉得他并没有读懂鲁迅,即便他动不动拿鲁迅说话。他年少博学,可以充分引经据典,但剖析并不彻底。他看不惯中国当今的商业时代,厌倦商业广告、炒作,殊不知他也是被这样的手段吹捧出道。“北大才子”“抽屉文学”“铁屋中的呐喊”当中也言过其实,恰恰这是营销的成功。这些年也没有看到余杰的新作,后来的作品大抵也没有最初的作品好看。

  余杰的悲观,只看到中国的一片黑。他把顾城的诗歌“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光明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说成“我想在窗子上全蒙上帷幕,让所有习惯光明的眼睛习惯黑暗”。鲁迅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年代依然呼吁“救救孩子”“扫荡这些吃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可余杰的眼睛里只有黑暗、怒火。这于两个关在窗内的人,一个看到星星,一个看到牛粪。

  现在的中国毕竟比以前进步了,不至于想余杰说的依旧生活在古代。然而进步都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任务,需要青年们的前仆后继,这依然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余杰常引用鲁迅的一句话“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正是鲁迅寄于青年的使命希望。

  余杰说,国人现在读鲁迅的文章是悲哀。我敢说余杰这样去理解鲁迅才是正真的悲观。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四):旷野中的呼唤

  抬头望见的是如缝的天空,脚下踏着的是又冷又硬的柏油路,住的是钢筋水泥樊笼,每天步履匆匆,像机器人一般工作休息,又像动物一般纵欲寻乐。这就是现代人肉体所处的环境。黄沙漫漫,尘土飞扬,大地因饥渴而龟裂的干土,就像人类少了滋润而泛白的嘴唇。那片贫瘠的土地就是现代人所处的精神家园。

  但是在遥远的未名湖畔,有一个孤独的思索者,冲着铁屋中一群酣睡而浑然不知觉醒的人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个人不是鲁迅,也不是尼采,而是年仅二十多岁的余杰。余杰本着他自己所说的“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立场和边缘的姿态”在现代大众一无所有的思想旷野中发出了一阵阵的呼唤。呼唤他们早已丧失或被湮没的人性、思辨和关怀。

  考入北大,圆了余杰的一个梦。无疑燕园里的塔和湖是值得他眷恋的,从《毕业生》和《朋友们》那悲婉深长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对周围人的感情。但,北大给予余杰的,更多的是失望与失落。因为传统的北大精神已经失落,余杰周围许多老师、同学都被经济大潮所淹没了。于是在《无花果时代》中,余杰挥“剑”指出了时代的症结:“生活变成了过把瘾的潇洒,天长地久的爱情变成昨日黄花,信仰成了一杯浑浊的老酒,伟大成了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这是这个后工业化时代的弊端,所以曾经在中国高校中以人文精神著称而执牛耳的北大,现在理想的缺失,自由的式微,也成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必然的趋势。

  但是,就像一枝“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余杰没有因为周围人的冷漠而丧失了关怀,没有因为周围人的世故而放弃了真诚。在《给理想一把梯子》一文中,他不仅表达了对理想缺失的忧思,而且给了大家一把开启理想的钥匙:“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理想,既非桃花源也非乌托邦,而是一种在梯子上节节攀登的生命状态,一种不断地战胜自己的有限性,向更真、更美、更善的世界接近的生存方式。我们拒绝纯粹的实用主义,也拒绝纯粹的理想主义,而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张力中思考和行动。”

  那时,余杰还只是个北大的学生,但是他更像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那双睿智的眼眸早已看清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要么在学院书斋中,不问国事家事天下事,玩弄自己那套密码般的专业术语,把“精神贵族”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陶醉在“精英”的幻觉里;要么急急忙忙走入金钱运作系统中,异化为流水线上一颗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以平庸为代价换取声色犬马。余杰不属于那两种。他是少数“诗意地栖居大地”的精神流浪儿。因此,他有自由的勇气,有那种力透纸背的洞察力。

  因此,他敢于驳季羡林先生的中西文论,他敢于抨击郭天禄的短评,文笔犀利,读起来酣畅淋漓,似得鲁迅衣钵之传。他不仅热衷于阅读,更愿意沉下心来思考。所以余杰看《水浒》,看出了其中的人性恶,看出了梁山泊忠义堂背后的黑暗与欺诈。读《在路上》,感受时代、社会对青年人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做的反抗与挣扎。余杰以一种青年人少有的老成去重新解读文章。有时难免有失偏颇,但它表现了余杰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最自然的流露。

  也许因为余杰的年轻,也许因为余杰的激情,一些评论家将余杰的写作定义为“青春写作”,说它“有拔剑斫地不可一世之慨,有引吭高歌怒发冲冠之气”。但余杰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为抽屉而写作”,拒绝世俗的诱惑,用事实证实了“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流淌”。

  当当代大学生纷纷逃课去打游戏,谈恋爱就像做游戏,而人们对此渐渐习以为常,并行将麻木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铁屋中的呐喊》,就像春天一个惊雷,试图惊醒尚在梦中的人们。这一切,有赖于贺雄飞主编,正是他的慧眼识珠,才使得余杰的抽屉文学流向了民间。作为“草原部落”黑马文丛的一部,《铁屋中的呐喊》无疑又是一个亮点。该书收录了不少上文中提到的手记、杂文和读后感等等,余杰在其中激扬文字,让人荡气回肠。

  其实,大学校园里不应该只听到电脑游戏的杀戮声,不应该只听到情侣们的窃窃私语声,不应该只听到千人一面的读教材声,更应聆听到一种思想的碰击声,《铁屋中的呐喊》无疑是其中的一种天籁之音。余杰曾说过“思人独憔悴”,但愿并不憔悴的我们在读完此书后,也能有所深思,有所启迪……

  《铁屋中的呐喊》读后感(五):青春的权利

  那天和一位大学时的老师通电话,偶尔提起《铁屋中的呐喊》,老师很不客气地批评说:“真是一本不如一本,《火与冰》里还有点思想,到现在尽是些青春文字!”

  我当下只好唯唯,因为其时我还未读到《铁屋中的呐喊》。现在读完了,我要对我尊敬的老师说一句:吾之所见有异于是。《铁屋中的呐喊》好就好在多了不少“青春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思想斗士”(书中附录张嘉谚信)余杰的一种还原。

  我在大学某一年老喜欢引用一句话,叫做:“黑格尔说过,一个人走不出自己的时代,犹如走不出自己的皮肤。”下细说来,每一代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他们的“家族记忆”和“年龄烙痕”,都有他们的使命和局限。如果非得挟泰山而超北海,站在高岗上向下望,也不是不行,不过总会有点儿“小鸡吃绿豆——强努”。

  余杰的《年轻气盛说文章》很有些人说好,里面讲:“按理说,最好的文章是少年人作的。”按的是什么理?大概是因为少年人有豪气,有激情,“如烈酒,使人有拔剑斫地不可一世之概,有引吭高歌怒发冲冠之气”,“使人忧,使人怒”,“流出来的”,“可舒张万物”,云云。

  诚然,少年文章是可贵的。少年多愁善感,浮梦联翩;少年敏而好学,出语惊人;少年心系天下,情怀苍生;少年纯洁如白纸,好画最美最美的图画;少年矫健如羚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少年会为了一棵年轻的树的死感喟低回,会为了《南方周末》上的报道悲愤填膺;少年眼里容不得一颗砂子,嘴里留不住一句议论……青春有青春的权利,这是多少前辈的白眼和非议也改变不了的,但是,对不起,这些与“思想”有何干系?这样的少年文字,可是“思想”的合适载体?

  余杰有言:“辩证法是杂文的死敌。”引申下去,我们也可以说辩证法是青春的死敌,因为太易消解和磨蚀锐气。但没有了辩证法的思想,我不好想象。我不是在说思想有多么高贵,多么精英。但是和“姿态”乃至“道义”比较,“思想”毕竟是深层一些的东西。沉痛快意的批评往往会抛弃严谨的逻辑,如对凑钱雇佣保姆的大学女生的抨击:

  “这样的女大学生,学习成绩再好,也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居里夫人。”(《大学生如此丑陋?》)

  这句话蕴含的前提是:每个女大学生,都要以成为居里夫人为目标,否则就可怕,就耻辱,就不可药救。又如在《〈资治通鉴〉批判》中,说到君王暴虐,自然是愤慨得要“给他一个耳光”,后来说到大臣恤民,百姓感戴,又摇着头说:呀,“一点肉骨头”就这样,这就是鲁迅所说“做稳了奴隶”的模样。——呜呼,原来做古人这么难!

  所以,余杰的两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是写爱情,写乡愁,写友谊,写生活的一类文字,以及像“心灵独白”那样断片式的思考(不是思想)。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文字是适合青春期写作的,也可以见得一个少年人真正的性情。虽然这难免会抹煞余杰的“独特意义”,但总比苦苦撑持着披上“思想者”的外套要好些。不怕幼稚,不怕单纯,甚至不怕“昏睡”,这也是青春的特权。统共不过二十郎当,又要“批判社会”,又要“拷问自身”,我觉得可疑。我认为卢梭在他二三十岁时,是断不会去写《忏悔录》的;苏格拉底也不会在这样的年纪,就收到雅典人送来的毒药。

  TW(顺便说一句),钱理群先生在《火与冰•序》里提出的“异端”或“异端感”,我认为也是要不得的。不是说异端不好,而是这个时代的“异端”往往是被制造出来的。媒体在鼓吹“主流时尚”的同时也不断地捧出“另类英雄”,作为商品时代追求高雅的一道点缀,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一种证明。而真正的背叛的声音,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属于青春的地方。那一种对黑暗的反击,是建立在对光明的绝望上的。因为唯其如此,思想者才能坚定地面对黑暗,用稳健的双手举起自己的投枪。正如鲁迅所说:“你的反抗,是希望光明的到来罢?……我的反抗,不过是与黑暗捣乱而已。”这恐怕不是25岁的余杰所能,所应达到的心境。

  (原载《新快报》99/6/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