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皮鼓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铁皮鼓读后感精选

2020-12-08 03:2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皮鼓读后感精选

  《铁皮鼓》是一本由[德] 格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5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皮鼓》精选点评:

  ●人都要长大吧,我记得当年偶滴blog就叫Die Bletrommel。

  ●洋葱地窖

  ●所处时代是一个作家的财富。

  ●都是抒写乡土(往大了说民族)历史,我们有相似的莫言、贾平凹、陈平原.....与君特格拉斯一比,实在是少了些理想化(作为读者的我)的深度。虽然作为异族,对此书的大量细节不会有太好的理解,但是君特却在荒诞不经的故事中,用丰满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但泽(1899-1954)直至德国波兰的时间痕迹,至于小小身体的奥斯卡,更是以“三倍的智商”体现出历史变动中的清醒。读完,只想感叹,君特极合我的胃口。此外,胡其鼎的翻译相当通畅,非常好的阅读感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恶。如果彻底的悲观等于乐观的话,这本小说还是给人以希望的。不过我觉得巧克力比希望更好吃。(作者曾效命于纳粹党卫队。世界真奇妙。你说呢,黑厨娘?

  ●如果真有天使的话,他们的模样肯定像维特拉:高个儿,轻浮样,活泼,伸曲自如,宁愿去拥抱所有的街灯柱中最无生殖能力的一根,也不去拥抱一个柔软热烈的少女。

  ●格拉斯同志是天才!兹打不死我我就得这么说!

  ●文学经典。有很多大作可以号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然而它们都不是给人看的。经典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广泛流传,而不是供奉在象牙塔的神坛上。

  ●拒绝长大的孩子你哪天丢掉铁皮鼓?

  ●其实没读完,这个文笔完全不是我的菜,呕,有点像马尔克斯。

  《铁皮鼓》读后感(一):读后有点悲

  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图书馆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的莫名的想说原来这是一部悲剧!可能是我太伤感了吗!不知道。

  应该早已习惯外国人的乱伦,复杂的家庭关系,但还是被惊到了!3岁不愿长大,是社会与家庭的悲哀,可能也是主人公逃避残酷现实的懦弱做法,成名后出钱让玛利亚离开父亲,女孩表示同意,无语!30岁,人称30而立,而他放出来了,但不知道今后的路在哪,多多少少让我唏嘘!所以最后的小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深思

  《铁皮鼓》读后感(二):我相信

  这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本来是在电视上看到电影的片段的,觉得不错

  后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觉得封面很简约

  于是买下来

  竟然看了两年……

  依然没有看完

  真的,这本书写的很罗嗦,可能也是我耐心不够还是其他原因

  每次都坚定要把它看到结尾

  结果总是从头看起。

  有时觉得自己和小奥斯卡很像……

  关于汽水粉那部分描述很是好奇,究竟什么样的粉末起来反映联系起玛利亚和奥斯卡呢?

  呵呵,对奥斯卡他爸做饭很感兴趣,很多每位都出自他的手中~

  定定心,好好把这本书看完吧。

  等看完了,再好好写个评论。

  电影也一定要看。

  《铁皮鼓》读后感(三):但泽 - 回忆

  这是一座海边的城市。北方冷峭的海比南方的要蓝,只有夏天才会有人去沙滩上玩。城里有条不宽的石子路,两旁都是些小商店,有的货架堆到屋外来,便支起一块档阳光的布。路像山路一样,高低起伏,站在高地方,远远的能看到暗蓝色的波罗的海。

  这是波兰的第二大城市,北方的大港也几乎是唯一的入海口。波兰跟瑞典,还有德国几经交战后便剩下了这点入海口,理所当然的,这里便成了经济走廊,波兰庞大的内地就靠它来和西欧其他先进国家接触了。

  于是它便有了奇特的位置:内地不发达,大多为农民;而外面则是让人羡慕的文明世界。作为一个弱国的先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小市民,即熟悉德意志文化,转过身来却又要爱自己的贫穷的国家。

  ----

  《铁皮鼓》读后感(四):铁皮鼓

  我已然对这个故事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不薄的一本书,很小的字体,许是因为上译的版本我勉强接受看了下来,有略微的强迫,在考试快要到来的时段里。我忘了,忘了我在那个时候处于一种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我不记得看那书的日子了,之前还是之前,减肥还是暴食。

  小小的奥斯卡。我要怎么说他的聪明呢。显然,这个自作的侏儒是那样的非同一般,远比正常人想得多,也许,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看穿了太多的事。笑,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呵,无怪乎是故事,姑且我当它是个奇幻故事。

  红白色的铁皮鼓,身边的人不断的提供。想像不出,那是怎么样的现实逻辑,小小的人,抱着不小的鼓,一定很漂亮,我坚信,那会很漂亮。对了,还有他可以唱碎玻璃的嗓音,随心控制,刀子一样的尖利。他在杯子上唱出花纹,他在夜里在橱窗上唱出偷去物品的窟窿,他唱掉很多灯,唱碎了无数的窗户。歌唱真是美好,真是奇妙,高分贝,笑。

  儿子杀死了他,我不记得了。

  应该再看一看电影,这个故事,我不记得了。

  《铁皮鼓》读后感(五):黑色幽默中的荒诞

  纳粹的统治之下,混乱吞噬着欧洲。格拉斯并没有用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来展示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而是选用了黑色幽默这种表现方式,以一种冷漠而又滑稽的笔调,更为深刻地嘲讽着这个世界。这样读来也许少了那么些震撼,但更可以体会到那个时代背后一种深深的荒诞感。科比埃拉在波兰邮局保卫战中身受重伤却继续与牌瘾甚重的扬·布朗斯基打牌,直至死亡;马特拉策在苏联人到来之时吞下纳粹党徽却被噎住;纳粹集中营里,“天国来的煤气抄表员拧开煤气开关,让圣灵喷出来,好让人用它来煮鸽子”......看似轻松滑稽的背后是深重的悲哀。小说中还有多处对《圣经》语句的滑稽模仿,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宗教的尴尬地位。这样的调侃和讽刺,让疯狂与荒诞包围着我们,使我们不能呼吸,只得沉重着......

  很压抑,却很喜欢这笔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铁皮鼓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