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

2020-10-06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

  《铁皮鼓》是一本由[德]君特·格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59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铁皮鼓》精选点评

  ●他的鼓是他用抵抗成人世界工具

  ●前半部分感觉写的不错。后半部分情节过于繁琐无聊

  ●什么是神作,什么是艺术?!

  ●德国成长史

  ●不知道怎么说了。。。

  ●但泽三部曲之一

  ●#高中#

  ●很晦涩

  ●瑰丽动人

  ●哥特哭童话

  《铁皮鼓》读后感(一):铁皮鼓

  在小说的第一篇中,奥斯卡目睹了社会黑暗后,便产生厌恶之感。他不停的敲打着他的铁皮鼓,从而发泄他对畸形社会的不满。他也常常用他能够唱碎玻璃潜力,去“扰”社会的秩序。在他眼里,这个社会是混乱的,怪异的,无可救药的。我突然明白,就是以一个傻子眼光,这个世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世界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就好好地待在那里,持续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铁皮鼓》读后感(二):换一种视觉情感角度,会发现其实侏儒就是我们自己

  好是好,就是有点长,花了一个月。一个侏儒怪才视角下的一部纳粹德国历史剧,格拉斯式的幽默智慧表现淋漓尽致

  别样的视角一度让我在开始阶段有点提不起兴致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一个主人公经历有什么值得去深究呢。但是读完后,感觉正是因为他的特殊身材让那些“正常人”们总是对他视而不见,而被忽视主人公才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清清白的“历史旁观者”,他的眼睛就变成了一台移动的“历史摄像机”。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台摄像机并不是冰冷无感的,他本身却是一个在普通庭里孕育出的天才鼓手,他想融入历史,但永远与历史保持着距离,用他冷静犀利的眼光观察,这个距离刚刚合适

  他有家,虽然普通的有点乏味;他有,虽然总是浅尝即止;他有性,虽然是和隔壁的大妈,他有年龄,虽然总被认为是长不大的小孩,他有天才,虽然被招入纳粹的“文工团”,他有朋友,虽然人家不一定也把他当朋友.......

  感觉格拉斯一定是倾注了很多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不然那么多细节是不会这样生动

  突然想到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换一种视觉和情感角度,会发现其实侏儒就是我们自己,所谓正常人。这一点上,格拉斯比大仲马高明了很多

  《铁皮鼓》读后感(三):初读《铁皮鼓》

  这是第一次读铁皮鼓,在班主任推荐下看的,初次看,有些情节还是有些看不懂,也许是未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有些懵懂

  三岁的奥斯卡,在看到这个世界的悲哀之后,选择性地停止了长大,这一方面可以看做是他对这样世界的鄙夷,而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做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扬和奥斯卡妈妈之间的通奸,应该是对奥斯卡有影响的,也是他停止长大的原因之一吧,当然,扬和阿格内斯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在奥斯卡选择停止长大之后,阿格内斯对奥斯卡爸爸是有怨恨的,在战争的年代,她似乎也只能依靠扬的安慰来度日。

  奥斯卡可以选择性地不长大,只是因为不喜欢他生活的世界,但那也只是在小说中才有这样的现象,现实中的我们,怎么可能,大多数的我们还是要去面对,否则就只能是失败。

  战争中,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有像奥斯卡奶奶一样的旁观者,也有像扬和阿格内斯这样的受害者,以及像奥斯卡这样的不屈服者,当然,在战争的年代,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谁再战争年代又能真正地幸免呢?所以,不要轻言战争,那只是我们未经历战争,不能体会到那种痛。

  奥斯卡一直自称是撒旦,试图要颠覆耶稣,也在召集着自己的信徒,甚至拥有唱碎玻璃的能力,这就好比战争,只要战乱一起,随时随地就能至你于死地,撒旦是战争的化身,是可怕的。

  当然,最后,奥斯卡失去了唱碎玻璃的能力,也乘上了火车,这意味着光明来了。

  《铁皮鼓》读后感(四):风格

  作者以奥斯卡这个角色巧妙地创造一种主人公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一种“陌生化效果”;奥斯卡在娘胎里精神发育就成熟了,降生后在刚刚开始听得懂大人说话、能够接受社会意识的时候、他及时设法拒绝长大.以示不接受这个世界对他的驯化和塑造,以保持“本我”,从而不让这个“异化”的世界来“异化”他:而他那个铁皮鼓和奇异的嗓音则是他抵御世俗社会把他融入的武器,所以每见他反感的事情他就击鼓或喊唱。这就赋予作为主人公的叙述者以“第三只眼睛”来观察世界。而因为他的个儿像个幼儿,因而他的视角是‘种“蹲着的青蛙”式的视角,是一种45度的角度,因此他看到的就不是成人们以平视角度所习见的戴着社会面具的世界,而是布这层面具掩盖下的真实世界。于是成人们在这个“幼儿”面前无须设防的偷香窃玉等等见不得天日的事情都暴露在他眼前。这是小市民占主导地位的芸芸众生的世界,也是德意志民族长期浴伏的情感倾斜恶性爆发和肆虐的世界。不肯人世的伤儒奥斯卡出于不认识社会4俗、伦理道德为何物,尤其顾忌地在社会上横冲直撞,为所欲为,所以为社会所不容,以致被学校赶了出来。在“本我”的驱动下,只见他毫不掩饰地追求性的满足(这正是巴罗克文学追求官能享受的特点)。毫不迟疑地攫取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惮冒险和碰壁,甚至成了一个团伙的头头。从道德层面去看,这是个不好不坏,亦好刃;坏的人物。然而,他小事不在乎,大事不糊涂。他对法西斯势力并不沉涩一气,为虎作张。肖他富裕了,正走人贪图安逸的小市民队伍时,他采取及时逃离的态度。这是个有能力往上爬的人,只要他愿意的话。然而他选择了社会局外人的角色,对社会采取拒绝与嘲讽态度。

  《铁皮鼓》读后感(五):孩子气的理由

  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他于19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里,塑造了一个名叫奥斯卡的经典形象。小奥斯卡三岁时决定不再长大,结果他就真的不再成长,永远停留在三岁时的样子。

  在我看来,这是写给女人看的最动人的童话。哪个女人不想似小奥斯卡这般,永远停留在一个最美的年龄,看云卷云舒,岁月更迭,而芳华永驻。当然,三岁有点小,十八岁正好,二十岁也不嫌老。

  连身为男人的谭咏麟都声称自己“永远25岁”,对时光流逝的恐惧溢于言表,不难想见年龄对女人而言又是如何的致命伤了,听,刚刚二十出头的S.H.E.都在哼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拒绝长大的女人越来越多,她们穿着童装,看着动漫,用着婴儿护肤品,每个都像长不大的孩子。按张爱玲的说法,对男人来说这样的女人最有杀伤力,“婴儿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娇蕊就是以这种魅力不由分说地征服了振宝。

  我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成人儿童”,二十多岁了,天天看动漫,后来嫌自己看不过瘾,非拉着我也一起看。这样的好处是我那几个八九岁的小侄子特别喜欢我,因为跟我很有“共同语言”——他们看的卡通片都基本是都有涉猎。

  跟这样的女孩谈恋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很难真的跟她生气,两个人永远吵不起来——看着她孩子一样的无理取闹,你除了苦笑一声还能做什么?稍微哄哄她,马上又是欢声笑语,六月的天哪里比得上孩子的脸?

  廖佩伶有首歌,叫《孩子气的理由》:“你知道我孩子气的理由,想看看你多么在乎我,其实在里头,早已经找了一百种跟你重新和好的借口。”女人孩子气或许有对青春的贪恋,但是更多的,我想,是渴望被宠爱与呵护的一种潜意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