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行中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行中国读后感摘抄

2020-12-09 00:45: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行中国读后感摘抄

  《发行中国》是一本由谭军波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401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0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行中国》精选点评:

  ●值得有志于媒体经营的童鞋一读

  ●“北伐”之后的情节就没必要看了,内容重复尔。

  ●前半部分还可以,后半部分就有些重合,而且很多是作者自己以前的文章,难免有些不成系统。

  ●谭军波的经验和敢作敢为的挑战精神值得借鉴和学习。

  ●图文借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02102/

  ●前面不错,很有指导意义,后面感觉就感觉只是在单纯码字了。

  ●同行前辈!

  《发行中国》读后感(一):对不成熟的市场只能采取不成熟的手段

  对不成熟的市场只能采取不成熟的手段

  标题中的话总结了这本书。要不是谭军波有这样的觉悟和坦率,如果一路自我感觉良好下去,我可能会狠心地给这本书打“较差”。

  因为这本书没有达到我的期待。我本以为以此书如此的篇幅和作者的经历,他会系统细致地介绍在中国传媒市场上“市场调查”“宣传策划”“活动效果监测”“读者群体分析”等这些方面前沿的操作方法,如西方国家科学的科学实验一般精确可控。但没有,我看到的是中国特色的简单粗放但有效的方式。虽未折服,但看到他的这句“对不成熟的市场只能采取不成熟的手段”也勉强满意了。一个采编出身的发行人能有此成就已属不易。

  《发行中国》读后感(二):名字没起好

  因为发行学老师的推荐,所以看了《发行中国》。

  书的作者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报人,最早并不是从事发行,因为机缘成为了媒界的“职业经理人”。先后在四地的四张报纸主管发行,并取得了极佳的销量。江湖还给了他一称号:“魔鬼发行”。

  看完全书,确实很有收获,作者的一些想法跟做法都值得同行去玩味。

  但对于书名,我却极有意见。因为作者虽精于发行,却是记者出身。正因为这样,其对报纸的理解也更为全面。比如,作者就提到报头是报纸的门面,头版不宜刊登广告。又如,作者还在书中非常系统地解构了报纸合理的版面构成。

  这些内容早已超出了“发行”的内延,冠名“发行中国”反而容易让人误以为只是一本谈发行的书。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报业老兵的回忆录。

  况且作者在全书中也只聊到报纸发行,没有言及图书等其他内容。取“发行中国”也有过宽之嫌!依我看来,此书该叫“报业中国”才更为恰当。

  另外,因为书主要以作者的发言稿、企划书等为主要内容。所以纵观全书给人以罗嗦之感,常常同一内容重复出现多次。因此如果能在内容安排上更加系统科学些,相信将会成为一本中国报业从业人员的必读书。

  8.5.19下写于一217

  《发行中国》读后感(三):势利的媒体

  谭军波这本书不错 ,尤其对于我这样的发行白痴来说,同门要搞一个关于南都的发行调查,导师很重视,找来几个重量级人物给我们讲,只好赶紧去查阅相关资料,而这本发行中国被我们视为其中的翘楚,除此之外还查阅了些其他的书,但写的都差不多,基本就是有效发行,搞推广这些相对而言此书还是很贴近实战的,讲了不少具体的营销个案,以及具体发行中存在的问题,还分析了下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的报业市场,不错,但是本书却也存在着很乱的特点,同质化内容很多。

  其实相对而言感觉报业风云---南都经营实录更好些。

  之所以起势利的媒体是针对有效发行而说。

  开学时还略带幼稚的提过关于农村媒体的问题,现在想来归结为一句话而已,在报纸,广告商眼里,农村是空白,没有市场,没有消费力,而且发行成本大,因此报纸永远不会进军这个不算市场的地方,所以只要农村的经济没有发展,农村媒体不过是零。至于学界也就喊喊而已。至于电视因为其受众面广,对受众要求没那么多,反而成了农村甚至唯一的媒体了。所以归根结底,一切都得靠经济说话,即使在都市,报纸也会更倾向于“三高读者”,抬高身价,也意味着抬高广告价,最终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是商业性使然。看了太多这样的东西,有些麻木。没办法,这个社会就是富自己,让穷自己说吧。

  《发行中国》读后感(四):谭军波的报业发行经验

  《发行中国》

  谭军波

  南方日报出版社

  摘录:

  《京华时报》发行管理理念

  理论指导实践。

  一. 信誉至上,服务第一

  发行就是服务,我们不是推销报纸,而是推销满意度。

  二. 零售造势,征订收益

  三. 重视形象,导入CI

  四. 重视促销,坚持不懈

  五. 服务终端,狠抓完善

  六. 有效发行,杜绝浪费

  发行是为广告服务的,只有对广告有促进的发行量才是有效发行。

  七. 健全制度,制度管人

  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人管人,第二个是制度管人,第三个是精神管人。

  八. 半军事化管理

  九. 重视财务,控制成本

  十. 沟通采编,相互促进 (P45)

  读者和市场是检验报纸好坏的最佳指标。

  现代营销学告诉我们:销售应避免过多的中间层,直达消费者的通路越短越好。(P53)

  促销:创新求变,出奇制胜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经营者只有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的主要标志是创新。(P53)

  记得《京华时报》创刊前,我给采编中心的编辑记者们作了一个报告:《采编人员的发行意识》。我认为:采编人员的发行意识首先体现在编辑记者撰写组织稿件的市场意识。优秀的采编人员要善于捕捉读者的口味、市场的卖点,应采写对发行有促进作用的文稿,策划能刺激读者购买欲的版面和专题。(P66)

  如何当个好部下

  如何当好下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问题。这是我们适应环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从而推进个人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本人的经验教训,奉上4句话,供大家参考。

  第一句:忠诚到永远

  第二句:抓大放小

  当领导的站在他的位置看问题与每个人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结果是不一样的。领导需要搞平衡,需要协调,下属完全应该理解。

  第三句:跟事不跟人

  第四句:若即若离之间 (P113)

  局部决定整体

  读者购买和订阅本报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许多人可能因为喜欢其中的某个作者、某个专栏或者某个版面而消费本报,也就是说局部决定整体。或许这就是媒体与其他如家电等产品的最大区别,对于后者来说,整体感觉与主要功能起决定作用;而对于媒体来说,它是诸多卖点结合的产品,往往读者会由此而“喜”其一点,不及其余。

  由此,我想到,报纸的制作者应该树立卖点意识,要善于经营诱惑受众的作者、专栏、专版,对于经过市场考验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尽量保留并发扬光大,如此下来,发行就好做了。(P150)

  “有效读者”既要看重收入水平,更要看重消费能力。(P184)

  (P191)价格策略主要来自市场。美国企业管理大师鲍勃菲费尔在其所著的《利润倍增》一书中说到一个案例:他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读书时,某个卫生间设备制造商有3个不同的商品,要他们对每个产品定价。同学们折腾了半天,就是要搞清楚:为设定价格而计算真实的成本时,哪种成本分类学是最公平的。后来教授说,你们都错了。在你定价的时候,千万别看成本,价格来自市场的承受力。(《利润倍增》,鲍勃菲费尔,第170页,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三项指标看竞争

  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考量一个城市竞争的程度。一是同质化报纸的数量。这个指标很直观,数量越多,竞争越惨烈。二是竞争主体的强弱度与均衡度。势均力敌总比一家独大要严峻,两军对垒也不如“三国演义”热闹。三是报业人才的聚集程度。(P205)

  感想:

  很多地方确实有重复,特别是下半部分。也许那些文章是作者在广州、北京、重庆、上海工作的零散的发言稿、领导决策、文案、采访等,故,虽然效力的是不同地方不同报纸,所用的方法理论和经验都不一样,但给读者感觉还是有很多重复之嫌,应在出版编辑整理的时候安排地再合理些。

  对于题目,支持小样图书馆的评论,确实叫发行中国欠妥。谭在书里提到这个题目是《新周刊》的总编封新城赠予的,马上就让我想到了新周刊的特点是掷地有声的专题名,或是标题党,特点之一就是吸引眼球。

  另,谭军波的经验和敢作敢为的挑战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