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空间》的读后感大全
《希望的空间》是一本由(美国)大卫·哈维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的空间》精选点评:
●emm,我看完这本书大概能想象在北大连续举办了两届的“世界马会”是个什么盛况了,大型鸡同鸭讲现场吧大概是?就像哈维所说的“漫长的边界”,一边喊着斗争,一边在维护已成模式中的利益,而“马”是大家能坐在一起自言自语的幌子。
●读到第二章,找时间再读。
●一入DH深似海
●通过权利清单(基本善,最低限度自然法)来连接和辨别各种开放的希望空间,形成反抗的时空过程辩证法,最关键的是主体的能动性以及普遍-特殊性的辩证逻辑。5和12章最重要。附录的梦是哈维自己构造的乌托邦——大灾变和新世界(圣经意义上),但我觉得有点背离了他之前对差异性和开放可能的强调,不是没说,而是这个乌托邦事实上的压制力,毕竟已经不只是基本善了。
●对空间很好奇
●大灾变与桃花源
●索罗斯:“现在正是马克思有话要说的时候了。”
●可读性不强,但是对于了解哈维的思想历程有帮助
●“一幅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甚至都不值得一瞥”
●o>_<o
《希望的空间》读后感(一):隧道不睡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的阅读在生活中偶尔可以小试三两,比如在经过城市里的隧道时,回忆一下戴维·哈维在《希望的空间》里关于城市乌托邦的描绘,难免就会将心思落到隧道本有的快感里。这种快速消逝然而回神时极具张力的经历,带有乌托邦的审美,又作为城市公共投资,不可避免地烙上精神与政治控制的印。入夜后行进隧道其中,或者清晨闯荡,或者午后风雨欲来时巧遇,瞬间的欢愉大抵可以通往长久的日常生活。
切换的频率类似于对生存的把控。人们在谈论时间时愈加关注到自控力了,时间赋予每个人危与机,自控力让人获得翻倍的赌注。进入隧道之前,城市是纷繁嘈杂的,你是翻滚的,是焦灼到面临木讷的提偶,把着的方向盘才是懿旨,代言了你所有的欲望和去向。我在三环南路上飞奔,企图用少得可怜的剩余时间完成一次腾挪。南三环新近通车,城市西方的欲望有了流向东方的便利,试想穿过广袤的蚂蚁灾区更令你期待,还是在试管般的羊肠小道畅游更加自由?这个不争的事实在三环南路上得以爆发,好在尽管是泄洪似的流放欲望,宽阔的设计彰显着办事者的判断与雄心,直到进入城中隧道的那一刻都是优雅的,徜徉的。你看待两边流动的新移栽过来的植物,那是植物园里没有的纯粹和坚毅,向你昭示下一刻的悚然刻骨——那是无法用涂鸦来抵御的,海底隧道就是这样残酷,海岛与海岛之间要以此作亲密状,厦门本岛要与集美区完成海底通联,市民呼吁何不为枯燥的墙壁增添乐趣,政府做出定夺:影响注意力的事情我们不能做。到底是没有顺应民情的,可是民情会否偏颇?它仰仗的是数量?质量?它诠释的是经验或是智慧?社会是多数人引领的还是高智者主导的?你我讲不清“拼多多”内因,却从没停止援助国际GDP的步伐,城市里的隧道断绝生而为人的仅有的非理智时刻,怪诞的仿佛是坟墓般,欲望戛然而止,冷酷绵延到下一个出口。
在出口处等待被迫切吞入的,除了继续的植被,也可能是远处蜿蜒的河流和看似并不移动的船只,近处的石墙上爬满了风吹落的生命,它们仿佛是隧道里冰冷意识的复活,回复到当代日常,回复到有WIFI的空气里。也有失手的时候,在南方海边的小城象山,隧道里的荒凉蔓延至出口,路不成路,山早已混沌,一场风雨就在隧道的首尾之间酝酿而成。惊讶着欢愉,欢愉中生疑,疑虑后慌张,仓皇里铭记,在隧道的出口,一切流畅而坦荡地演绎了,徒留下密闭空间里的面面相觑,回忆隧道与车皮层层包裹下的心灵的逃窜之旅。
这种体验被写入《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人们自以为独到的经验,常常也仅仅是人类命运共同的痕迹而已,从九龙旺角到新界大埔,小巴进入狮子山隧道后,全城消失,巴士里的生灵面对外部世界突然的自我时,展现出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合理控制,社会正义在城市建设的表征体上落了脚,形成科幻的文艺,暴露城市的幻象。
隧道对应于天桥,与日光中的稀松平常相比,地下的一段时光,伴有轰鸣的回声,完成着我们未眠的想象和勇气。2018.10.26
《希望的空间》读后感(二):全球化与乌托邦理想
《希望的空间》读后感(三):【读品·品评】乌托邦、歹托邦与异托邦
梁捷:乌托邦、歹托邦与异托邦
大卫•哈维这个名字,我是早先读商务名著《地理学中的解释》时知道的,具备了新左派,后现代地理学者,极端马克思主义者等标签。当然这本《希望的空间》则是凭借骇人听闻的定价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
哈维七十年代初成名,和罗尔斯差不多,1973年出版代表作《社会正义与城市》,后来被认为是城市理论经典。当时他还在地理系开设精读《资本论》(第一卷)的课程。据他自己说,他向教务处成功地隐瞒了课程内容长达十年,现在这已是地理系中非常“高雅”的一门课了。可是社会正义与城市何干?地理学又与《资本论》何干?
“社会正义”是个奇怪的东西,哈耶克就认为它是不可定义的,但我们暂且先接受它是降临到社会里每个人头上、保障每个人基本权利的正义。然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想象“乌托邦”这个概念。当然,要认识“乌托邦”(utopia)这个概念也只有依靠我们的想象才得以可能。乌托邦是一个城市,也可能是唯一拥有“社会正义”的地方。乌托邦同时具备“城市”和“社会正义”两大特征,这就是哈维所要带着我们讨论的。
乌托邦的反面是歹托邦(dystopia)。这种例子比较多,我们早已经在《1984》或者《美丽新世界》等小说中读到。远一点的会想到索多玛和俄摩拉城,近一点的则有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或者高尔泰的“夹边沟”。我管那些地方也叫“城市”,因为它们具有封闭的空间,完善的秩序,自我循环,从一切角度看都最接近乌托邦,除了缺少“社会正义”。
最近一个世纪,哲学家和城市规划学者对“乌托邦”不约而同的迷恋很让人震惊。一切技术进步都让学者们以为接近了乌托邦。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中介绍过人们早期追逐乌托邦的经历——建造“疯人船”。城市人害怕麻风病,毁坏人的形象,又不可治愈,严重威胁到城市的秩序。于是“正常”的人们建造了疯人船,装备了充足的饮水和食物,把麻风病人赶上船,然后让它自由航行,只是不许靠岸,自生自灭。清除麻风病人以后,城市似乎并没有向“乌托邦”靠拢。有趣的是,疯人船倒是变成了乌托邦。麻风病和波涛随时会带来死亡,在死亡面前,人才是绝对平等的。那时很少有人想到,他们所渴望的乌托邦可能在疯人船上实现了。
让人佩服的是,20世纪初的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也看出这点,表达了对交通工具的崇拜。大型轮船,或者飞机吧,在有限的空间里如此精致地设计和安排了空间,经济、有力。它内部是有限的,外界却是无限的,可以向几乎任意一个方向运动。柯布西耶虽然对正义问题不那么有兴趣,可他也从交通工具的运动中直觉地感受到无限空间的力量。这个秘密经过柯布西耶、福柯及哈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揭示给大家看,交通工具才是最接近乌托邦的地方。
简陋的交通工具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学者常常会谈到维特根斯坦。我想理由有两点。第一,维特根斯坦最简洁。第二,维特根斯坦在《文化和价值》那本小册子中有一句话切中了建筑师的要害:好的建筑师可以抑制自己过度的欲望。交通工具内部抑制了建筑师的欲望,外部则给建筑师带来无限的欲望,可那只是操纵在船长或者机长手里,与建筑师无关。
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拓展欲望。让我还是顺着“欲望”这个词,从福柯回到勒费伏尔,再回到马克思,完成对“社会正义”和“空间”的注释。
马克思要把社会制度从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勒费伏尔和福柯解释说,这就是要把人和人的感觉从笛卡尔、牛顿的绝对空间中解放出来。解放人,首先就要解放身体,从新的视角来看生产和消费。
过去我们没找到乌托邦,就因为身体没有解放。福柯在《词与物》中用了一个词,异托邦(heterotopia)来代替乌托邦。异托邦具有多重乌托邦的形式,是开放,是解放,是希望。对现实的批判是重要的,而“千禧年幻想”则是不必要的。“社会正义”和“空间”一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昂格尔《错误的必要性》、罗蒂的《后形而上学希望》还是库比特的《上帝之后》,都没找到什么乌托邦,只是在强调“下一步”。
传统的乌托邦和新颖的异托邦都在我们的社会科学知识以外。但“下一步”可以把我们带往这个方向。那是一个开放空间,充满着希望,所以哈维的这本书命名为《希望的空间》。回到题目,也就完成了本文。
[美]大卫•哈维著:《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42元。
《希望的空间》读后感(四):来自建筑学视角的《希望的空间》摘记
大卫•哈维作为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是当代以空间为基础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希望的空间》的主题是乌托邦,即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乌托邦替代方案的反思和重构。
本人以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视角阅读这本书,对其感兴趣的有以下几点:
2. 对从莫尔到欧文的传统空间乌托邦的批判,尤其是引入福柯的“全景敞式空间”的监视和独裁意义对其进行的批判。
3. 对从霍华德到柯布西耶、赖特直至雅各布斯这些城市规划领域影响重大的城市乌托邦在实现过程中变形与分化的原因的分析。
4. 在设计自己的乌托邦时,哈维以建筑师作为比喻。建筑师的基本特征是在限制中创造。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所引用的材料和话语为我们所熟悉。而哈维本人对建筑、尤其是城市规划领域的熟悉也使他的思考对我们更富启发性。
以下内容主要摘录于哈维的书,也包括一些译者的注释,但文字并不与原书十分一致。大致遵循原书的先后次序,但对原书的结构并不十分忠实,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其片断化,甚至忽略了“身体政治学”以及最后“附录”的具体乌托邦设想,而对乌托邦设计原则的讨论中也只保留了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评论,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总之,我的这些摘录忽略了原书的中心思想而保留了对我的专业背景来说有启发意义的若干片断。因我个人的摘录和拼接,下面与其说是哈维的观点,不如说是哈维的论述对我的启发。
1.全球化与身体
当代话语转向的两个重要领域:全球化和身体。
全球化,地球以一个三维的球体形象替代二维的地图。无边界和非中心化的世界。所以,身体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恰恰是对其他所有事物非中心化的一个回应。身体和全球化构成同一光谱的两极。
身体是一种社会构造,对它的理解一定不能离开围绕它并建构它的那些因素,主要决定因素是劳动过程,全球化描述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全球化的理解,身体就不能在理论上和经验上被理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一方面,城市化、地理转型和全球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地理重构的潜在结果往往总是把时间和历史凌驾在空间和地理之上来考虑。
资产阶级一旦掌权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凭借内外部的地理转型来继续追求他们自己的革命使命。在内部,大城市的创建和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但随后发生的无产阶级在工厂和城市里的集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共同利益。此外,现代通讯系统的发展把“不同地方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工人阶级失去了民族性。
如果资产阶级的地理使命就是在逐步扩大的地理规模上再生产阶级和生产关系,那么资本主义的两种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样有可能在地理上扩大。“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今天那种团结的障碍比1848年就已经复杂化的欧洲背景更加强大。
3.空间定位
空间定位:使资本主义得以稳定的某种机制,表现为克服既有空间内在矛盾的某个外部空间乌托邦,因此,资本主义的空间定位总是与地理扩张联系在一起。
资本主义“一极是闲置资金另一极是失业人口”的危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通过地理扩张和重构的空间定位得以遏制。但工人寻求世外乌托邦的空间定位却注定会失败。因为内在分歧被利用的可能和热情及献身精神必定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如果不具有绝对排外和宗派的性质”,这种乌托邦社会不可能持久。(前苏联?)
民族国家间权利的地缘政治游戏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关系结构中与市场地位相互连接,这个空间关系结构反过来又因为资本主义的积累而优先考虑特定区域和领土。那些不能够顺利运用空间力量来战胜封建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常以法西斯主义而告终。
地球从来就不是一个资本积累可以在其中任意驰骋的运动场,它曾经并且还将继续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表面,包含着生态、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千差万别。在日本有一个普遍的信念,即1960年以后日本的商业成功部分地归功于它的非竞争性以及革命后的中国所持的闭关姿态,而当今中国力量介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对反对食利性经济的、作为制造商的日本来说则意味着厄运。
通过交通和通信的创新和投资来减少空间障碍对维持和发展资产阶级权利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时间消灭空间”深深地嵌入在资本积累的逻辑中,并伴随着空间关系中虽然常显粗糙但却持续的转型,这些转型削弱了空间的绝对性,强调空间关系和地方优势的相对性。
5.资本主义地理景观的建立与摧毁
资本主义总是有这样的冲动:消除所有的空间障碍,但只有通过一个固定空间的生产才能如此。资本主义由此制造了一个地理景观,与它自己在其特定历史时刻上的积累动态相称,但是那个地理景观最终还是要被摧毁并改造以适应稍后时期内的积累。
越来越多的资本被当作不动产资本、被当作固定在土地上的成本嵌入到空间中,创造了一个“第二自然”和一个从地理上组织起来的越来越限制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的资源结构。设想在意夜之间推到东京—横滨或纽约的城市基础设施并全部重来,这个想法简直荒唐可笑,结果就使资本主义的地理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僵化,并因此与越来越自由的运动产生了严重矛盾。
6.全球化动态中的最新转变及其结果和矛盾
四个转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取消金融管制;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媒体和通讯系统,“信息革命”改变了生产和消费组织;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成本和时间的下降。
结果:1.生产和组织形式变化,商品和信息流动成本降低,海外生产普遍。2.雇佣劳动者翻番,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口(孟加拉、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加入到雇佣大军的行列。全球无产者比过去强大得多,但根本上女性化了。地理上分散、文化上异质,难以组织统一的运动,受到剥削的状况更糟糕。3.人口增长和移民潮。4.城市化渐渐发展而达到恶性的程度,人口以迄今为止不可思议的规模在空间集中。5.国家已失去了一些传统的控制资本流动的权利。(以下还有三点,从略。)
7.巴尔的摩的城市问题
大量城市住宅空置而无家可归者、失业者和有工作的穷人却随处可见。受施舍者增多,教会的慈善机构难以为继。生活水平和机会不平等的快速增长,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大多数居住在那里的孩子是不开放的。大量的人离开城市到郊区。
70年代内港的复兴,每一波新的政府投资都是为了使上一波的投资能够盈利。公私合伙意味着政府承担风险而私人获得利润,市民等待着永远不能实现的利益。
就业机会的变迁。制造业的迅速向外迁移和低报酬的、暂时的、无工会保障的、女性化的服务业工作替代了制造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财富发生了转移,不是进一步向排斥穷人、下层人和边缘人的城市远郊转移,就是把它自己封闭在高墙后,在郊区的私托邦和城市的门控社区内。富人构成了富人居住区并削弱了公民权、社会归属和相互支持这些概念。
市政厅及资本寻求对低收入者住宅区的广泛破坏,试图迫使这些穷人离开这里而进入郊区。资产阶级对其问题所能找到的唯一解决方法就是把他们推来推去。
8.作为空间游戏的乌托邦理想
莫尔的《乌托邦》设想的所有一切都由一个严密组织的空间形态加以保护。乌托邦是一个人工制造的孤岛,它是一个孤立的、有条理的组织的且主要是封闭空间的系统。空间形态控制着时间,一个想像的地理控制者社会变革和历史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乌托邦形态都可以描述为“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因为社会过程的暂时性、社会变革的辩证法——真正的历史都被排除了,同时社会稳定又是由一种固定的空间形态来保证的。
想象的自由运用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权威的存在和限制性管理形式。被福柯视为通过创造监视和控制的空间体系而产生的“全景效果”同样融进了乌托邦方案中。在最近时期,对乌托邦理想的拒绝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敏锐地意识到了它与独裁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内在联系。
9.对雅各布斯的批判
雅各布斯通过怀念那种私密而又多样化的种族邻里而实际上提出了自己偏爱的空间游戏样式。为了实现一种不同的精神目标,她提议以一种不同的、更加私密的方式利用空间。她的空间游戏形式包含了她自己的独裁主义,这种独裁主义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隐藏在邻里和社区的有机观念之内。在她看来,监视和控制机构是善意的,但给其他人的印象却是压抑和贬抑。仅仅只是某种被控制的多样性才真正是以她所设想的快乐方式在运行。对雅各布斯的目标的追求可以轻易地为“私人化设计风格”的门控社区和排他性社群主义运动进行辩护。
10.退步乌托邦
马林,以迪斯尼乐园为例,据说这是一个快乐、和谐、无冲突的地方,游离于真实世界之外以至能安慰心理和平息情绪,能娱乐、能发明历史并能培养对某种神秘过去的怀旧情绪,能使商品拜物教永久化,而不是对他进行批评。在马林看来,所有这些都是退步的,因为它没有提供对外部事物现存状态的任何批判。
已经实现的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常常最终成为退步乌托邦。多数这类乌托邦的实现是通过国家或资本积累的力量来完成的,依照这两者的规范来实施。被动员起来实现它们的那些过程控制了理应控制它的那种空间形式。
11.社会过程乌托邦理想的弱点
任何过程乌托邦理想的纯度不可避免地会被它们空间化的方式所破坏。过程乌托邦理想与具体实现它所必需的空间框架和地区结构特性是相互冲突的。
12.以建筑师来比喻乌托邦设计者
在整个历史上,建筑师对乌托邦理想的生产和追求陷得最深。建筑师塑造空间,除了赋予它们社会效用,还给予它们以人的意义和审美象征意义。建筑师塑造和保存着长期的社会记忆,并努力给予个体和集体的渴望和寓意以具体形式。
建筑师必然要想象空间、秩序安排、材料、美学效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应付更加世俗的问题,此时,建筑师并非是一个完全自由的行动者。从事建筑就是一个嵌入的、时空的实践。但无论如何,总会存在这样一个时刻,必须开始自由的运用想象力——创造的愿望。
建筑师扮演者由社会构造的角色,同时还面临着来自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意识。在这种日常生活中,需要被按时制定,社会期望存在于此,技能在此获得并被设想为以有限的方式通常服务于由他人确定的目标。因此,建筑师看起来象是资本主义城市化车轮中的一个嵌齿,同样是由那个过程的构造者所建构(奥斯曼、霍华德、柯布西耶和尼迈耶难道不是像其他每一个人一样的吗?)
然而建筑学家可以(实际上是必须)希望、设想并梦想差异。而且还会有效地利用某种特殊的批判资源,从而产生可能的替代前景。这种资源存在于乌托邦思想的前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