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希尔顿著作,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永恒,和我的香格里拉
一段奇妙的心灵之旅。
读完小说后,仿佛自己跟随着康维来到了香格里拉一般,梦境、迷幻却又异常平静。从此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它是每个人心中的天堂,每个人也需要有自己人生的香格里拉。人生的意义也就是在不断的寻找香格里拉的过程。
蓝月亮,多么的充满诗意和意境。月光如水,洒下安宁,仿佛置身于卡拉卡尔山下,静静的感受着峡谷肆意的狂风,没有一丝躁动和害怕,只是那么静、那么柔,如水入梦,慢慢的沉睡。
小说最后康维还是离开了香格里拉,梦境破碎,回到现实,仿佛在香格里拉的这段经历都是一场梦,可我是多么不想醒过来,就在这远离尘世喧嚣、一切都是那么适度的天堂慢慢感受时间和天地。
过去,现在,未来,找寻一片天地,我在等月亮升起的那天,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泪水不断的从我眼眶流出,就在这一刻,永恒,和我的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故弄玄虚的写出了符合西方价值观的世外桃源
不推荐阅读。
本书名气很大,讲了四个西方人飞机被劫持,到达长生不老的香格里拉的故事。
不推荐阅读不是因为故事不好,而且作者的写法故弄玄虚。
开篇铺垫太长,四人的对话也呱噪啰嗦,虽然能帮助理解四个人的性格,但占了全书的一半……
后面终于渐入佳境,全面开启神秘的香格里拉的面纱,却突然戛然而止,全书完。
这种写法的确引起了当年西方人来中国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让香格里拉名声大噪,可对于阅读体验来说,实在一般……
本书所描写的香格里拉,与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一些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桃花源是自给自足的、不与外界接触的愉快的人们;
香格里拉却是富足的、吸纳全球顶尖文明的智者的集中地。
显然这个想象中的乐土,更符合西方“世外桃源”的价值观........
最终,书中的蓝月亮山谷没有人找到,但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个平和、宁静的香格拉~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什么是真的乌托邦?
《消失的地平线》有感
故事发生在二战爆发的前夕,不过发生这两个字倒显得没那么准确,因为这一切没人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英国领事康韦一行四人莫名的被劫机带到了中国西藏,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那是一片神秘脱俗的世外桃源,生活在山谷的人们,信奉中庸之道,适度而治,本应自给自足的刀耕火种时代,却依旧可以享用现代文明的便利。其实到这读者不难体会到,这也只是一篇来自西方的桃花源记。
随着时间线的推进,永生的震惊秘密被缓缓揭开面纱。恰巧,年少被战争折磨的康韦,已经在时间仿佛静止的香格里拉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治愈,大喇嘛将管理之位留给他倒也显得顺理成章,可他真的会留下吗?
为了消除剧透的嫌疑,故事的叙述就先到此结束,更多的是想谈谈这本世外桃源背后的共鸣。有人说这就是一本西方人臆想的中国西藏,毫无价值之谈。不得不承认,西藏一直是西方人对神秘古老的中国最向往的地方,英雄电影里更是将西藏代表成了力量的来源,Dr Strange、Batman,好像英雄们只能从喜马拉雅苦修一段时间才能拥有super power一样。可在那个战争四起的年代,谁又有资格剥夺心中的乌托邦呢?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西方人的桃花源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本救赎心灵之书。
日月交辉相映,星光照耀群山,仿佛世间的语言都无法形容蓝月谷的楚楚动人,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和康韦一样饱受战争带来的精神折磨,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们又有多少在承受着属于自己的痛苦,我想不难解释它一经出版就拿下霍桑登文学奖的原因,香格里拉就像地平线上的一束光,照耀在每个人的旅途中,而这束光,永恒不灭。
但康韦还是走了,甚至选择的是出逃,此外更令我惊呼的必是那位在整篇中存在感飘忽不定的满族小姐姐。可能本身也是满族女生的原因,我对这个在英国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女孩格外注意,更是从她在香格里拉的不悲不喜,逃离前夜的笑容,到最后所谓的“极老极老的老女人”,好像明白了乌托邦的真正含义。人生啊,哪有什么真正的乌托邦,只不过是在人生绝望无助,极度痛苦之时,创造出的理想化产物罢了。但谁能没有乌托邦的活着呢?就让它成为地平线上的那束光,莫去追求,本就虚无,就让光的余热温暖自己的脸庞,为身为探险者的你增添力量。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不知道算不算书评的书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我们都知道上面这段文字,是出自我国古代东晋时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那么如果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满足日常生存所需,有音乐供给,有书籍慰藉,有美丽的风景作陪,你愿意长居在此,从此与世隔绝嘛? 而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就讲述了4个西方人来到这个一个地方以后,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时,所做出的不同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仍处于经济危机的恐慌之中,人们心中极度地缺乏安全感,整日忧心忡忡。 在那个万念俱灰的时代,希尔顿用他手中的笔为人们构建出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香格里拉”,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他使人们的焦虑得到安抚,让大家在暗淡无光生活里,看到了一丝光亮,他鼓舞了无数心灰意冷的人,鼓励他们去创造自己丰盈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中,这4名西方旅客在乘坐飞机时,被一个神秘飞行员劫机,从而来到了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 这四名旅客分别是外交家、银行家、修女与大学毕业生。他们在香格里拉经历了一系列地离奇事件,命运因此而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是一个让人无忧无虑、长生不老的世外桃源,这点毋庸置疑。 且不论这一切是真是假,单凭作者讲故事的功力,我的心已被深深打动。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假若是我闯入了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圣地,我会做何选择,我想就现阶段的我而言,大概我会选择留下,拥抱这美好的幸福,尽管它是那么的虚幻。 只是太过美好的事物,反而是一种缺失,让人感到惧怕,也让人觉得不真实,这就使人千方百计的想要逃离。 在小说里马林森因为不知情,所以他千方百计想逃离这片土地,康威虽然知情,但他为了友情,帮助马林森一起逃离了这片土地。 “香格里拉”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我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完美世界,浓缩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投射成一个乌托邦式的“香格里拉”。 但作者想表达的绝不止于此,书中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处处可见,它们在角色中碰撞,选择也因人而异。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一千个读者中也有一千个对香格里拉的看法。 成功的作品总是如此,它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作品的本身却不下任何结论。 前有桃花源,后有香格里拉。这么看来,对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无论在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最大的向往啊。 那么我们现在回答文章的开头,如果香格里拉真的存在,而你又恰好误入其中,你会选择留下或是离开?其实不管你怎样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有的人喜欢宁静祥和,有的人喜欢热闹奔腾。 有位书友说的好,人,是个复杂的生物,可以自我折磨,也可以自我陶醉,可以自我纠缠,也可以自我放手,所有的事都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 但终究还是会有很多很多人不愿意放过自己,到底为什么,也许想到答案的那刻,才会真的释然吧。 人生不易,轻轻的过,慢慢的活。 人生在世,顺从本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