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26 03:0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时代的人们的读后感大全

  《黑暗时代的人们》是一本由汉娜·阿伦特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时代的人们》精选点评:

  ●如果说,与亚里士多德比较起来,莱辛的美学所观照的是作为各种怜悯而存在的、平静的恐惧,而这种怜悯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那么原因或许是:莱辛试图从恐惧中剥离出逃避现实的方面,从而拯救作为一种激情的恐惧,换句话说,在这种感受中我们被我们自身所影响,正如在世界中我们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莱辛而言,诗的本质是行动,而非赫尔德所说的是一种力量——“一种魔法般的、影响我们灵魂的力量”——也非歌德所说的被赋予了形式的自然。莱辛一点也不关心歌德所认为是“永恒的、必不可少的需要”的那种“艺术作品自身的完美”。相反——在此他与亚里士多德达成了一致——他关心的是艺术带给观众的效果。

  ●把回忆录写的具有诗化哲学的美感,也许模糊,也许连轮廓都无法掌握,但是语言力透纸背,亮点很多。记住了赫尔曼·布洛克,仅仅因为阿伦特的语言,爱她之所爱,也应该将某些人物的书找来读。喜欢直觉化的描写,文学性很强的文字,另一种境界的生动。对布莱希特的描写减轻了阅读《知识分子》时的刻毒印象

  ●机巧的语句层出不穷,一个带上女人的直觉和辛辣来为他人做小传的学者,但和极权一样过于依托隐喻来阐述哲学逻辑,经常缺乏清晰的总结陈词。留下的更多是对被评述者的印象,究竟要表达什么往往让人摸不到头脑。

  ●有一些想法。

  ●讲本雅明讲的真好。记得听清楚的一句大概是,“一个时代在那些最少受它影响,距离它最远的人身上,打下最清晰的烙印。” 女神就是女神。

  ●读不进去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莱辛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人类世界中不可能有唯一真理”这一理论性的洞见,而在于他能为这种真理的不存在而高兴,在于他欣喜于随之而来的人类谈话的永无止境,只要还有一些人存在的话。

  ●文笔真好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后感(一):浅尝:黑暗时代的人们

  作为一个逻辑异常清晰的学者,汉娜•阿伦特的存在显然是超乎性别的。然而阿伦特的女性特质却又是完全不能被忽略的部分,因为无论是她的热情或是敏锐都与其直接相关。几乎是源于一种直觉,阿伦特总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历史的脉动与矛盾,并从中找到人性的位置。

  《黑暗时代的人们》便是这样一本关于时代与人性的书,或者说人性如何在黑暗的时代存活的书。这本集子大多收录阿伦特对于同时代的朋友们的评论,论及卡尔.雅斯贝尔斯,瓦尔特.本雅明,海尔曼.布洛赫等等。她往往语出惊人,又暗留余香。她以一种细致独到却又渗透了美学真谛方式,观察着这些同时代且经历了苦难洗礼的人们。【文•周鸣之】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后感(二):启明之光

  对阿伦特来说,“启明”是大众在最黑暗时代也有权利去期待的东西。它并不一定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在政治灾难或道德解体中退守到孤独状态,一个时代的知识份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用生命和艺术与这个时代抗衡并烛照着后来者。启明,孕育于黑暗又照亮黑暗;黑暗不仅是混乱和饥饿、不义和绝望,更是“公众性的光把一切都变得昏暗了”这一讽刺性的、悖理的陈述成为事实的时刻。本雅明、雅斯贝尔斯等思想者和行动者正是20世纪上半页使这种现实澄明的启明力量。

  所以,与其说启明是一个学术概念,不如说是一种学者应有的学术立场和姿态。阿伦特以纪念黑暗时代的人们的方式,提出一个严肃深刻的伦理问题。在后现代主义撕裂混乱的世界中,在浮躁、娱乐的氛围下,“启明”提醒知识分子还要对自身身份和信念进而坚定不移的考察和追问。

  lt;中国图书评论>已发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后感(三):因朋友而理解,因理解而深情

  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有共产主义情结,或者是左翼倾向。汉娜个人的观点和主张我还不了解,但不论怎样,做为他们的朋友或是熟识者,做为通过人物传记性的文章来反映一个时代面貌,她的描述是合格的。

  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也应该是最易读的是应该是第一篇莱辛和倒数第三篇布莱希特的。而赫尔曼·布洛赫,通过汉娜的介绍,我认为他的思想不具备跨越时代的价值,依现在的观点来看,他的思想和观点无疑是“通向奴役之路”的,也是反市场的。

  而在瓦金尔特·本雅明这一章,汉娜是故意的么?她是在玩文字游戏么?作者用晦涩的长句漫无边际地介绍着传主的思想、观点,实在让人无法耐心细读,通篇看下来,除了知道本雅明是个文学批评家之外,其他的一无所知,如果看作是人物传记,无疑是失败的。绕了很长的圏子,汉娜最终也没能把本雅明介绍清楚,我在读的时候,只是希望赶紧结束这一章,逃离甚至有些莫名其妙的文字。

  但有一点,汉娜是用心的。在本书的介绍里有一句话写得比较好: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通过这本书中几个时代标志性知识分子的描述,我有一个印象:他们的思想观点有许多乌托邦的色彩,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甚至是幼稚的。他们太一厢情愿,他们太沉迷于自我,而一旦他们与实际想结合,就变得了无新意且缺乏建设性。不过有一点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坚持与深入。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后感(四):明彻之光

  在那篇为雅斯贝尔斯所作的赞词中,汉娜·阿伦特替她老师的全部著作寻找到了一个一以贯之的隐喻:明彻(clarity),它由人类的理性之光带来,并且照亮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在阿伦特笔下,光就是公共领域的隐喻,就是启明(illumination),它是人们言说、交往和行动的显现空间;相反,黑暗则成为极权政治、现代社会“原子个体”的隐喻,它使得人们陷于孤独、封闭、沉沦的时代悲剧。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寄望于世界开端之初上帝的言说——“要有光”,人类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肩膀承负起黑暗的重量。对阿伦特来说,让光洒进文字,并将那份明彻的希望传递给更多她的读者,就是她思考与写作的理由。

  记得王元化先生曾在一九九二年冬天的日记中写道:读熊氏(指熊十力)的书能使人产生一种精神力量。那么我想说读阿伦特的书其实也是如此,我们从中能够得到的当然不仅是一根蜡烛的温度,还有继续共同生活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从专业领域来说,阿伦特对政治哲学的贡献或许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言:“汉娜·阿伦特为当代哲学发现了公共生活空间的世界性。……如若今日我们可以一种哲学上可证明的意义上谈论‘政治世界’,那就要归功于阿伦特。虽然阿伦特并不自以为现象学家,但人们却应该将她发现政治之世界性这一点视为现象学百年运动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三联书店,2003年,第219页。)

  2012.8.2

  《黑暗时代的人们》读后感(五):何谓文人

  ——读《黑暗时代的人们》之“瓦尔特.本雅明”

  “今天,文人给我们的印象毋宁说是无害的和边缘性的,仿佛他实际就等同于一个总是有点喜剧色彩的学者形象。本雅明,这个感到和法国如此亲近,以致其语言对他来说变成他存在的‘一种借口’的人,也许知道‘文人’在革命前的法国的诞生,以及他们在法国革命中的非凡作用。与后来的作家和文人——‘ecrivains et litterateurs’相反,拉鲁斯曾将文人定义为:尽管这些人生活在书写和印刷的文字世界里,并且首先被书所包围,却即不愿被迫也不乐意为了糊口而进行职业化写作和阅读。不像知识分子阶层那样或是作为专家、专业人士和官员为政府服务,或是引导和指导社会,文人总是力图与国家和社会保持距离。他们的物质生存建立在无工作的收入上,而他们的理智态度则基于坚决拒绝被政治或社会所整合。在这一双重独立的基础上,他们才能提供一种超越的、蔑视的态度,这种态度曾赋予拉罗什福科对人类行为的洞见,赋予蒙田对人情世故的洞明,赋予帕斯卡思想警句般的犀利,并赋予孟德斯鸠在政治思想上大胆和开明。在这里,我不可能探讨18世纪把文人最终变成革命者的环境,也不可能探讨他们的后继者在19世纪和20世纪一部分分化为‘文化人’阶层,一部分分化为职业革命家的方式。我之所以提到这一历史背景,是因为在本雅明身上,文化人的因素与革命者、反抗者的因素以如此独特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就好象文人这一形象在它消失前不久,注定要尽可能地再次表现自己,尽管它以如此悲剧性的方式失去了物质基础,或者,也许正因为如此,那曾经令这一形象如此可爱的纯粹的理智激情,才会在它最生动、最难忘的可能性中展现自身。(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