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月报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说月报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0 01:0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月报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说月报》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月报》读后感(一):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

  这个我中学时代一直订阅的期刊

  真想他

  现在不能买到真是不幸

  在中国文学不景气的今天,各个杂志社也都如履薄冰。。。。。

  《小说月报》读后感(二):小时候爸爸看的书

  跟《当代》一样

  都是从爸爸的书橱里找到的

  没想到爸爸当年也很爱看书

  小时候我记得看过一次

  当时年龄还小

  大概是看不懂

  总之记忆里是有一个写生的女孩在乡下的故事

  最近在收拾地下室

  务必要翻出来再看一遍

  《小说月报》读后感(三):2007.9

  《前往东京的关隘》:水平一般的官场小说。现在已经写不出啥好的官场小说了,因为现实远远胜过小说啊。

  《女人不是篮子里的菜》:小市民的家庭小说,读得非常愉快;还是这种家里长家里短的小说更容易写好,毕竟甭管官场多黑暗,小市民的生活不还是那么过。

  《李十三推磨》大家就是大家,语言上的可学之处太多了。

  《百雀林》:开头非常搞笑!可是到后面就开始对部分人群极尽能事的挖苦与讽刺,真怀疑作家是不是摊上了一堆类似的穷亲戚。小说总体上很让人失望。

  《小说月报》读后感(四):期期都买,篇篇都看

  在当下的文学阵营里,找不出几本这么坚持的了。但是,也看出稿件质量的良莠不齐,其莠,让你一看就知道是关系稿,记得一篇《长脚的别墅》,把我恶心到不行。

  还有,编辑们似乎有一些特别嗜好,2004年的12期,临近一年结束,里边几篇力作几乎都围绕一个“死”字做文章,令人感到2005的不寒而栗。

  2006的11期,首篇写当代的中学,为升学率而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之举,直指当代教育的悲哀。

  不管怎样,这一是部总是跟着时代走,总是走在现实的百姓生活中的杂志。

  《小说月报》读后感(五):期期都买,篇篇都看

  在当下的文学阵营里,找不出几本这么坚持的了。但是,也看出稿件质量的良莠不齐,其莠,让你一看就知道是关系稿,记得一篇《长脚的别墅》,把我恶心到不行。

  还有,编辑们似乎有一些特别嗜好,2004年的12期,临近一年结束,里边几篇力作几乎都围绕一个“死”字做文章,令人感到2005的不寒而栗。

  2006的11期,首篇写当代的中学,为升学率而出现的种种匪夷所思之举,直指当代教育的悲哀。

  不管怎样,这一是部总是跟着时代走,总是走在现实的百姓生活中的杂志。

  《小说月报》读后感(六):2007年3月号:无亮点

  本期杂志中的10篇作品中,实在是找不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像白云一样生活》,农村题材作品;《俄罗斯套娃》,写官场,勾心斗角使权谋;《摘豆记》,两个年轻女性的故事;《门》,写得无趣的短篇;《游戏房》,一对父子的故事;《海绵》,几个一念之差造成的惨剧。

  比较出彩的作品:

  《金窑主》:一个暴发的小煤窑主整日里担心受怕,提防向他寻仇的人,却最终命丧人手;窑主干尽丧天良之事,终有此报应;

  《八月十五月儿圆》:同样是写煤矿地区的事儿,作者刻画了一名颇有时代感的农村妇女,面对发达而忘本的丈夫,她有自己的主意;

  《天香酱菜》:微型小说的味儿。

  《河流的秘密》:这篇作品最耐人寻味,文本中的隐喻到底该怎么解读,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小说月报》读后感(七):《小说月报》07年增刊中篇小说专号(1)

  夏天敏 《冰冷的链条》 (3)

  山区题材作品,语言比较奇怪,文化程度不高的小说人物常常会发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自省和反思。

  范小青 《不要问我在哪里》 (2)

  毫不客气地说,这篇小说就是垃圾,想要反映怎样的主题,我想问作者这个问题。

  李春平 《郎在对门唱山歌》 (3)

  作品停留在讲故事的程度。

  肖克凡《饼子片断》 (4)

  三个断面构成一篇作品,留白令人回味。

  钟晶晶《桂花雨》 (5)

  给满分是因为作品的主题,大胆。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冠冕堂皇背后,才是历史的可笑真相。

  鲍十《芳草地去来》 (5)

  一篇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扣准了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心里想法。淳朴而又清新的芳草地,恰如现今的桃花源。

  金仁顺《仿佛依稀》(2)

  讲了一个很差劲的故事。

  朱晓琳《耶路撒冷流星》 (5)

  一篇关注海外务工人员题材的作品。紧扣时事,观察细腻,体现出作者海外生活的经验累积。

  黄应秋《借地主》(5)

  诙谐而又幽默,十分地有阅读趣味。

  假如拍摄成喜剧电影,会非常地卖座,可惜只要有中宣部存在,这种事情就不能成真。

  《小说月报》读后感(八):如今期期看

  因为做了翻译,发现自己急需补充枪支弹药。对于文学翻译而言,掌握生动的汉语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自小就外国小说读得多,现代汉语的小说读得少,外加自己本身就无多少的创作才华,于是始终感觉自己营养不足。

  但有些时候,语言的韵味还是要到我这个年纪才愈加体会得出来,南腔北调,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语言特色。本期中的《逍遥津》是叶广芩这个老北京、旗人的作品,文字中就透着一股京片子的味儿,而且是旗人没落年代的京片子味,也就叶广芩这种大家才写得出来,别处绝无。文字只是砖瓦,作品好不好,还得看屋子砌得如何。《逍遥津》中七舅爷和钮青雨这对父子,是对活宝,个性十足,他们的经历中放射出北京城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一部分景况。真是好作品。

  《苍蝇之声》:极佳的讽刺小说,好得没话说。典型和模范到底是怎样树立起来的,看后你就明白了。

  《福翩翩》:同样是文坛名家的作品,语言和故事都不错,可故事人物似乎性格都有点过分的倔,固执过头了。

  《你来我往》: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情节很虚假。

  《照相的故事》:90年代背景的作品,只达到了记录时代的层次。

  《上糖》:新疆味;《树的舞蹈》,题目定得让人匪夷所思;《五月的铜像》:对农民工的刻画让我不可忍耐,超出了底限,不止是虚假,而是有诬蔑嫌疑;《春秋引》:可看性低;《午夜火车》:文艺味浓厚。

  《小说月报》读后感(九):国内好的小说是不是只能在这些刊物里看到?-2009年1月期

  很久没有看这些小说刊物了,当初可以陪着啥都不懂的我走过了小学和初中时光,那时也奇怪,老妈不让我看琼瑶、芩凯伦和严沁,但是这一类的刊物,甚至收获、译林,从来都不限制我。

  常常觉得很久没有看到好的小说了,那些单本发行的国内小说,看完总是觉得胸口堵了什么似的,非常不痛快,于是近几年的小说基本不看了,还是翻回老书。

  却知1月随意买了一本当月的小说月报,让我找到了当今的好故事。看完整本书,书中有印象的实在不少,在我感慨现在看完书后啥都不记得的当前,实在让自己惊奇一下。

  好的故事很多,很想每篇都讲一讲,但是太多,挑一下吧:

  开篇的《致无尽关系》,是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夫妇,回到家乡小镇上过年的所见所闻所感,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正在回家的路途,边看边惊叹作者文笔的细腻。

  我跟朋友说,虽然我所面对的比书中人物简单很多,但即便这样,每年过年回家,面对父母、亲戚,却仍然会有很多微妙、难以言说的感觉和体会,而作者却将这种难以言说,关系更为复杂的事物,写得清清楚楚,父母、夫妇、父子、母女、婆媳、妯娌、兄弟......真是高啊,如此复杂、无尽的关系,在看得时候,除了感同身受外,却不会觉得繁琐。连我亲爱的老妈看了这篇小说,都拿着在我面前称赞了几次。

  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吧,写着真实的事情,却在简单、平凡之中,显现出作者的才华。

  还有一篇小说是写汶川地震的,我是四川人,虽然地震的时候隔着家有1、2千里,却时刻挂心着。就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将一些大家也许都听到过的事情放入了其中,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我看着小说,心情复杂。这个就很难再说了,个人有个人的感受。我最记得地震到来的时候,那座新建的房子,那些绿色的瓷砖......

  《小说月报》读后感(十):跑步穿过中关村:北京·小人物·意象

  乃鼎斋无机客

  我已经是很久时间都没有阅读过大陆的原创主流文学了。最近读过的一部,就是王刚的《英吉利士》了。于是就买了一本《小说月报》。2007年1月号。

  里面的差文章也有,而且是除了文字有点意思外,思想主题和观察都逊色得很。这里就不提了。

  直到读到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才觉得买杂志的5块点值了。

  我在中学时候,买过一本华艺出版社出的王朔精选集,所以对王朔的精品之作,都读过而且很喜欢。喜欢王朔,不是喜欢他的痞子语言,而是喜欢他作品中渗透出来的观察。

  作家,闭门造车永远是不行的,特别是写主流现实题材文学的作家。假若你是写历史小说,很有可能钻在故纸堆里好多年,说不定真的能创作出一部惊天动地的作品。不过那就可能需要作者超凡的想象能力,能无中生有地俘获到历史人物曾有过的那一份情绪。

  《跑步穿过中关村》,和王朔的作品一样,都对北京这座城市进行了很细致而生动的观察。

  小说情节是这样的:

  前假证贩子敦煌刚从牢里出来,兜里揣着五十块钱,走在刮着沙尘暴的北京的街道上。偌大的一个北京城里,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敦煌举目无亲,却遇上一个贩卖盗版碟的女孩夏小容。女孩极力兜售,过意不去的敦煌买下了三张碟,然后是搭讪、聊天、一起去吃了宵夜,送夏小容回到了她住的地方。那一个晚上,敦煌和夏小容上了床。

  敦煌想继续 操假证生涯,却怎么也找不到“组织”,连续好几天都是在北京城里瞎转悠。夏小容就让敦煌跟着自己卖碟算了。于是敦煌从卖假证的变作卖盗版碟的了。

  敦煌这次从牢里出来,还挂念着自己的伙伴保定——他是被敦煌害得进牢里的,直到现在才没放出来,其实是根本就还没判。敦煌要挣钱,打通关节,把保定从拘留所里弄出来。保定还托敦煌照顾好他的女朋友七宝。

  为了赚钱,敦煌卖碟很卖力,还冒着风险卖毛片。

  他和夏小容的关系很难道明白,算是寄居生活吧。但这种日子在第二十一天结束了。夏小荣的男朋友旷山要和她和好,向她道歉。

  那晚上,敦煌从小容的住处搬了出来。

  敦煌找到了新住处,开始了独立的贩碟生涯。敦煌贩碟很用心思,赚钱不错,他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来找到七宝。从假证贩子贴的小广告,打上面的电话,他相信只要七宝依旧在卖假证,肯定能找到她。

  果然如此。

  敦煌找到了七宝。

  “敦煌转脸看见一个个头不错又比较丰满的女人,挺年轻,挺漂亮,还是烫成小卷卷的长头发,上面一件对襟小毛衣,外面是件象征性的罩衫,底下是条裙子。”

  敦煌在和七宝第三次见面时,他们做了爱。

  夏小容也怀上了旷山的孩子。

  日子仿佛很美好,仿佛……

  北京的春天来了,夏天快来了。

  严打也开始了,气氛紧张。

  旷山的小碟店被查封了,七宝在卖假证时被抓了,敦煌好不容易用钱赎出了她。

  最后,在一次卖碟时,敦煌碰上了夏小容、旷山一对,却碰上警察,为了报答夏小容,敦煌掩护了旷山。

  ”敦煌想往夏小容身边跑,一转身密码箱绊到了脚,一个跟头摔在路边。密码箱也摔开了,花花绿绿的碟片包装纸摊出来。他听见围观的人惊叫一声,哇。他还看见几乎每张包装纸上都有两条白花花的大腿和两只白花花的大乳房。“

  这时,敦煌的手机响了,是七宝打来的,她在医院检查发现怀上了敦煌的孩子……

  ————————————————————————————

  小说里的角色都是北京城里外乡人小人物,他们经营着一些不合大陆的法律、但也算不上恶行的事情为生,在北京城里生活着。他们活得或许很艰辛,但他们都很可爱,没有戴假面具,也有悲欢喜乐。一句话,活得挺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