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封建考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封建考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25 12:1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封建考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封建考论》是一本由冯天瑜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建考论》精选点评:

  ●表白冯天瑜

  ●名实问题,除了概念厘清,最基本的还是要掌握材料,否则一切为空中楼阁。冯先生应该也是花费很大一番功夫的,封建词义涉及方面很广,虽然还有些缺憾,但这种匡正工作很值得做。平心而论,亦做的不错。

  ●读过的第一部学术性著作,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书评准备。

  ●大势已定 从古到今多少名词都给误用了 语义扩大缩小也是正常现象 就不必太耿耿于怀了 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D033.2/3111

  ●1、术语界定很重要,但是中国人确实没有西方人那么关心名实之变,这是老“传统” 2、现在的“泛封建论”的存在不是近代某一个两个人主导完成,而是时代风云变化之际对旧时代的‘反’绘,政治上的需要而模糊史学的真相 3、且不说五段论能不能接受(奴隶时代什么的在我们这儿可都是没有证据表明),我们西周的封土建国和西欧的feudalism也不能使劲凑一起,直到都可以用“封建”表示。 4、史料梳理那一块写得真好,功夫也是做足了,就是最后起名字有点冗长了。 5、我还需读一遍再想想

  ●术语流变展示得比较清楚,可是写得实在太拖沓,有些我想看的关键地方有没写出来。欧洲的封建并没有深入去分析,中国的封建掺杂了很多与论述无关的问题,对于泛化的封建没有太多分析(到底是什么意思,各个学者在什么意义上去使用它,今天的封建是什么意思)。语言冗杂枯燥,但是一个总结性的工程,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讨论之前,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谈论的“封建”,是一种行政制度,还是一种社会形态。

  ●几位朋友说词义的转变应当顺其自然。如果是说日常用语,那想必是不错的。但“封建”一次作为学术用语,在中国的概念误置是政治影响学术,造成了大量混乱。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令孩子们产生很多偏见。

  《封建考论》读后感(一):这本书讨论的是“封建”这个词语的历史,而非中国封建社会史

  禅宗公案说凡夫只见手指却看不见指向的月亮,而本书却恰恰是研究这个手指的变迁的。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某些人却又开始只看得到月亮不见手指了。

  作为外行加后学,就不觍颜评论本书好的地方了。冒昧说点感觉不足的地方。

  1,慢热。在我看来本书的精华在第七章至十三章关于于“封建”一词涵义在近代的逐步变迁。真可谓丝丝入扣,条分缕析。其中很多内容,不但只知因袭“封建”当前一般义而不察的人不了解,即便是对这个概念有自己定见的人也未必清楚。

  不过前面冗长的历史本义考证减弱了这种力度。当然作者是本着严肃的学术态度力求立论坚实。可惜对于像我这样的票友级读者可能就早早就觉得食之无味了。更或者夹杂不清的人一斑窥豹完全就找不到本书主题了。

  如果可以调整篇目,以当前本词用例为起点追述古典义和西方本义,也许会更清楚一些吧。

  2,西方社会“封建”涵义的介绍似有不足。很多对古典“封建”本义了解的读者可能这方面知识也还是欠缺。本书如果多加论述似乎更能加深理解。

  3,“封建”概念在社会转型进入现代社会时所起的作用。仔细想来,“封建”一词的厘定往往要从“反封建”的镜子里才能照见。所以描述“封建”这个靶子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才能真正说清本词的内涵。

  本书日本历史一章这方面介绍的非常充分,也是我在读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收获。如果前面能更多篇幅介绍西方现代化过程,配以后面我国近代历史中的借用靶子却面对大相径庭的问题。三段历史各方面对比分析,可能更能体现出当前“封建”概念的歧异于混乱。

  4,末章试图拟一词替代当前“封建” ,收束不力。不但不能让本书论点更加平允,反而授人以柄。原因无他,当前的“封建”本就是一个假名,非要认定它背后真有一实体,还要给它改头换面另起一名以期挽救,本来就落了老套。正如果找个医学专家来拟一词来替换“上火”,本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

  《封建考论》读后感(二):冯天瑜:《“封建”考论》读书摘记

  “封”之本义是推土植树、划分田界,后引申为赐土颁爵;“建”本义是立,相当多情形下与封同义,指封赐、封立。“封建”始见于《诗·商颂·殷武》,“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后来指涉封土建国,顾颉刚把它定义为“国王把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他的子弟和姻戚叫做‘封建’,封是分画土地,建是建立国家。”可见封土、授民至关大体,许倬云先生认为周初分封,封人重于封土,授民较授土更为重要。就级次而言,西周封建有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等,以前两点最为重要。周初封国数量说法不一,约在数十到数百之间。众多封国中与周王室有血亲关系的居多,周初大概有三种封建类型,即封先王后代、封同姓、封有功异姓。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殷商、西周、东周、秦汉以降封建各有不同。封建制的确立完成于西周,(文王)、武王分封,大体沿袭商代的方国部落联盟形态,天子长诸侯而未君诸侯;周公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王,王权得以提升。周代封建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以宗法制为基旨,宗统与政统合而为一;又与等级制彼此渗透,由分封确认等级,因等级巩固分封,形成完整的礼制,因此西周封建制又称为宗法封建制。[1]

  根据冯天瑜教授的考据,日本自古即采用“封建”一词并沿用不辍。明治初版籍奉还,让诸藩把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交还国家;废藩置县,取消世袭性的藩国、建立直辖中央的郡县;以及通过其他一系列举措废封建,使日本从公武二元、藩国林立的封建国家变为政令归一的近代民族国家,江户时代赞颂封建的主流舆论到明治间转化为贬斥“封建”的论说占据上风。19世纪70年代,启蒙学者以“封建”翻译feudalism,“封建”演绎为普世性的历史时代专名,如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把人类历史进程分作“野蛮—半开化—文明”三个阶段,称之为世界的通论。他又具体论及日本与西欧各国社会发展三段落:未开、封建、富国强兵,封建略指日本中世及近世,富国强兵则是文明或近代资本主义的另一提法。到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封建”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新名,而留日的中国人开始注意日本明治维新,借用包括“封建”在内的日译新名也自此开启端绪。而较自觉将封建作为表述历史时代的新名使用开端于梁启超,其论著坚持古义与西义的统一。严复等人则直接从西语译来,以封建翻译feudalism,兼容古义和西义。

  而封建概念产生混乱始自陈独秀。陈独秀五次游学日本,而其东游正值日本“反封建”热潮有关。第五次游学期间正值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高潮,即“大正德谟科拉西”,而批判封建制遗毒为这一民主运动的题旨。受日本影响,陈氏提出“泛封建”说与“反封建”命题,将“封建=前近代=落后”,把封建制与君主专制视为同一。尽管其泛封建说五四时期罕有同调,但“封建x”格式则影响深远。中国社会史论战时期,封建概念泛化正式展开,对封建的理解、以及对封建制度、封建社会、封建时代的认定是论战的重要议题之一,有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古典封建论者,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泛化封建论等多种意见,期间各派忽视概念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频繁变更核心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而至毛采纳泛化封建观(1939年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起),泛封建论定型。

  [1] 冯天瑜:《封建考论》,第9-32页。

  d=�;��CO�

  《封建考论》读后感(三):从秦至清到底是什么社会?——读冯天瑜《“封建”考论》

  封建社会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句,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社会,我们就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再往前说就是封建社会,一上小学就这样讲,然后中学、大学继续强化。即便没有上过学的人也对这个词不陌生,一说谁思想陈旧就说是老封建,谁迷信就是封建迷信,封建成了落后、保守的代名词,可以说,封建这个词已经严重泛化。

  但是,仔细想来,这个词用得并不准确,因为不符合“封建”的本意,学术界已经有不少人对此产生质疑,比如,思想解放的先驱人物李慎之、王元化就屡有议论,李先生坚决反对“封建”一词的滥用,他说“严守学术标准,不肯随声附和的史学家是决不如此滥用“封建”一词的。不信,你查一查一生“未尝曲学阿世”的陈寅格先生的文集,决不会发现他会在任何地方把秦始皇已经‘废封建、立郡县’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作‘封建社会’。王元化先生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已经不再是封建制了。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体。这跟西方说的‘封建制度’完全两样。”武汉大学冯天瑜先生更推出了专著《“封建”考论》。对“封建”概念的古今沿革、东西对接作了系统梳理。

  冯天瑜认为,在20世纪初叶之前,中国传统经史语汇中“封建”一词与“郡县”相对,专指封邦建国,语义明确;19世纪后半叶,日本及中国启蒙学者以“封建”对译西语“feudalism”,基本恰当。20世纪30年代以来,“封建”之义在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异,日趋泛化。这种“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封建社会原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原义、中日启蒙学者的早期原译“名实错位,形义脱节”。这对我们重新认识封建问题很有启发。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就已经不是这样子了,所以在秦至清的2000多年间,并没有人说这是封建社会,只是到了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后,人们才开始用封建社会来概括这一社会历史时期,并有了“反封建”、“半封建”的说法,有了何时中国开始封建社会的论战。封建之所以泛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人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而马克思的观点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冯天瑜先生在研究中却得出结论“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理由是:第一:秦汉至明清,农业生产者的主题是人生大体自由的农民而并非有法定人身依附的农奴,不存在占优势地位的农奴制;第二。自战国以降,土地可以买卖转让,贵族世袭土地制不占主导;第三,中国有着比印度更加完备、更加强势的重要集权君主制度,阻止向西欧国家权力分散的领主封建制那样的社会形态发展。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么既然秦至清不是封建社会,应该叫做什么社会呢?冯天瑜认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简称地主社会),可以昭示两千余年间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体制诸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封建”一词确实已约定俗成,改变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我想首先是要让知识界和知识分子知道,封建社会这个词并不准确,而且尽量减少这个词的泛化,然后再逐步考虑用什么样的词来取代封建社会的提法。

  《封建考论》读后感(四):小摘要

  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世袭分权的领土经济贵族政治,演变为地主经济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

  陈独秀引入封建=前近代=落后。

  C1 封建本意

  西周封建,东周封建郡县并行,秦汉以下:制度主流废封建

  广义封建: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

  C4日本的封建论

  幕藩制:分封与集权的统合 参觐交代

  明治初年废除封建制的举措: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近代日本的封建论 扬郡县 抑封建

  C5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

  布洛赫:依附关系的成长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 封建社会要旨在于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

  C6欧日封建制哭酷似 近代欧洲目击者和日本访欧人的共同发现

  日本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

  日本是武家政治 max: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 把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其他的人”

  anderson:日本封建主义是军事服役 有田间的土地占有之和领主司法权的结合 效忠-封地-豁免权

  严复:封建者,宗法、军国二社会间之闰位也。

  陈独秀 反封建说 封建=前近代=落后

  C10 苏俄以及共产国际以“封建”指称显示中国

  列宁: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以这种货哪种方式把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以皇帝为整个制度首脑的封建主政体和单个的封建主。

  max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说

  维克《新科学》三阶段:神的时代 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杜尔阁:神学时代 形而上学时代 科学时代

  孔多赛将历史分为 第一时期人类起源到语言发明

  第二时期 文字发明时期

  第三时期历史完全成立的时代 并在此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 将世界史分为十起其中第六期是“黑暗时代”

  马克思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的以来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势,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五大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势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胜场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可以说成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时间经济社会)

  Max 批评滥用“封建”甲:土地可转让的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容

  乙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容。

  结论:秦至清:宜以皇权时代取代“封建时代”

  从“田里不鬻”到土地渐趋私有

  区分领主制和地主制

  地主制与宗法制 君主专制的互为表里关系

  何兹全:先秦时代 君权 贵族权 平民权三权鼎立 ;秦汉时代 君权渐强 贵族平民权水煎而力图挣扎 ;魏晋南北朝 君权贵族权平衡; 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 明清时代 专制主义时代

  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社会形态宜命名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简称皇权时代1宗法制地主制 专制帝制是共存并行的统一体

  历史分期: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

  形以名定 名以定事 事以检名 尹文子·大道上

  名定而实辨 道行而志通

  制名义指实 上以名贵贱 下以辨同异 荀子·正名

  表述大的历史时段的“概括性词语”的拟定,既赋于挑战性和危险性,又必不可少、无法回避。时下的当务之急

  《封建考论》读后感(五):《封建考论》小摘要

  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世袭分权的领土经济贵族政治,演变为地主经济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

  陈独秀引入封建=前近代=落后。

  C1 封建本意

  西周封建,东周封建郡县并行,秦汉以下:制度主流废封建

  广义封建:封而且建,封而不建,建而不封

  C4日本的封建论

  幕藩制:分封与集权的统合 参觐交代

  明治初年废除封建制的举措: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近代日本的封建论 扬郡县 抑封建

  C5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

  布洛赫:依附关系的成长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 封建社会要旨在于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

  C6欧日封建制哭酷似 近代欧洲目击者和日本访欧人的共同发现

  日本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

  日本是武家政治 max:日本有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 把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其他的人”

  anderson:日本封建主义是军事服役 有田间的土地占有之和领主司法权的结合 效忠-封地-豁免权

  严复:封建者,宗法、军国二社会间之闰位也。

  陈独秀 反封建说 封建=前近代=落后

  C10 苏俄以及共产国际以“封建”指称显示中国

  列宁: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以这种货哪种方式把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以皇帝为整个制度首脑的封建主政体和单个的封建主。

  max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说

  维克《新科学》三阶段:神的时代 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杜尔阁:神学时代 形而上学时代 科学时代

  孔多赛将历史分为 第一时期人类起源到语言发明

  第二时期 文字发明时期

  第三时期历史完全成立的时代 并在此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 将世界史分为十起其中第六期是“黑暗时代”

  马克思

  部落所有制 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的以来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势,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五大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势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胜场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可以说成自然经济社会 商品经济社会 时间经济社会)

  Max 批评滥用“封建”甲:土地可转让的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容

  乙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容。

  结论:秦至清:宜以皇权时代取代“封建时代”

  从“田里不鬻”到土地渐趋私有

  区分领主制和地主制

  地主制与宗法制 君主专制的互为表里关系

  何兹全:先秦时代 君权 贵族权 平民权三权鼎立 ;秦汉时代 君权渐强 贵族平民权水煎而力图挣扎 ;魏晋南北朝 君权贵族权平衡; 隋唐宋时代君权恢复贵族权削弱 明清时代 专制主义时代

  秦至清两千余年的社会形态宜命名为宗法地主专制社会 简称皇权时代1宗法制地主制 专制帝制是共存并行的统一体

  历史分期: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

  形以名定 名以定事 事以检名 尹文子·大道上

  名定而实辨 道行而志通

  制名义指实 上以名贵贱 下以辨同异 荀子·正名

  表述大的历史时段的“概括性词语”的拟定,既赋于挑战性和危险性,又必不可少、无法回避。时下的当务之急,是克服某些“概括性词语”的滥用,这一方面要揭示“滥用”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要创制比较准确的“概括性词语”取而代之,破立结合方可奏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