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据之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数据之巅》读后感10篇

2018-07-06 04: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据之巅》读后感10篇

  《数据之巅》是一本由涂子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数据之巅》读后感(一):《数据之巅》 涂子沛著

  我们通常说的大数据思维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不得不说,涂子沛先生的这本书从独特视角出发,看待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给了我们全新的思维。用数据说话,寻找其中的规律,确实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微妙,至少能够带给人们一种非常客观冷静判断

  从1787年7月4号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费城主持的立宪会议上围绕权力公平分配开始,可以说整个美国民主制度发展无不充斥着各种数据的分析,甚至包括内战的兴起都和数据分析息息相关,至今为止,奥巴马的当政也已经把大数据分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这其中最有印象莫过于1864年谢尔曼利用较为全面的数据发动的向大海进军: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6万多人行军35天、突进300多公里,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当时军备条件不那么现代化的情况下,简直是难以想象事情,而谢尔曼确实做到了,一方面因为他有过人的谋略勇气,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数据的准确把握,不愧为美国历史上一代名将。后来因功被群臣拥戴提名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他却坚辞不就,以他特有的决绝发明声明说:“如果被提名,我不会接受;如果被选上,我不会就职”。这份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的谢尔曼声明也成了一段被后人景仰的佳话

  历史上对大数据的分析,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应用之外,在其它行业作者也提到了一部电影乱世佳人》的成功。盖洛普公司经过前期周密的调查缜密的推算,估计《乱世佳人》的总观影人数在5650万,而实际观测的最终人数是5997万,两者相差不过6%,盖洛普也因为这一次的成功而一时名声大噪。此外,书中特别提到了战后日本的成功,除了日本人所谓的好学之外,其实也归因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判断,让其在一度失去了主权国家的地位上仅仅经过15年的时间就一跃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堪称浴火重生。这些成功的事例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

  再后面就是现在我们即将面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可以说是由3D打印机引起的信息革命,只要在材料具备的情况下,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随时随地打印出来,哪怕是一件衣服、一个造型独特的茶杯,这种体验绝对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是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带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其辉煌之势难以言喻。

  反观国内,给我带来大数据思维的就是阿里巴巴的成功了,记得马云曾说过: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时,移动互联来了,当我们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不得不说,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稍不留心,我们已经out了。

  涂子沛先生是江西人,担任阿里的副总裁,一口气读完他的书,更多的是让我对数据一词有了更为深入了解突然发现很多事情的改进其实都可以基于数据的分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收集并整理分析这些数据,从而有效提升我们的生活。当然这只是流于个人层面,如果从更为宏观角度去谈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时,那么其数据之大已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但是,至少当我们有这样一种思维时,遇到事情就不会茫然无措,而当你站到了一定的位置,也许你提升的就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生活了。

  以上是为感。

  《数据之巅》读后感(二):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未来

  涂子沛

  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2014年12月任阿里巴巴副总裁,分管大数据方面事宜。著有《大数据》、《数据之巅》等。

  【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本书截图

  1)以美国为主体,将美国200多年的数据历史划分为7个时代:包括第一个百年的三个时代,以及20世纪后的四个时代,这四个时代至今仍在延续产生影响。整个历史梳理的过程中,做做娓娓道来对了解数据史来说是好的教材

  a」小数据之历史: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

  」大数据之崛起:量化时代、抽样时代、开放时代和大数据时代

  2)大数据时代

  a」大数据的成因:摩尔定律(人类保存数据的能力增强);社交媒体(人类生产数据的能力增强);数据挖掘(人类使用数据的能力增强);即人类对数据生产、保存与使用的能力上升

  」维度概念:大数据是传统的小数据+现代的大记录;大数据是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是大价值+大容量

  c」计算的兴起:同时,随着计算型社会的兴起,数据的价值变得可用性更强;这种普适计算给予了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超级数据爆炸机会。数据与计算的结合让我们面对社会重大变革,向社会制造迈进(加上众包与3D打印兴起)。数据之巅是通向智能型社会的挑战

  【作者观点(未来)】:

  大数据对商业运行与社会治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数据、计算与更大的数据爆炸的到来,计算型社会即将兴起,而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赋予机器“智能”,大数据将会引导我们来到智能。大数据浪潮最终将引领人类迈进一个新的形态,即智能型社会,智慧城市反映了这一转型要求表现

  《数据之巅》读后感(三):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看到自己差距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才看完的一本书,看那么久,不是因为书的内容无趣或者说太过于鸿篇巨著,正相反,真的没想到大数据的故事也可以写的这么有趣

  这本书之所以出现书架上,最初只是导师推荐读物罢了,看到书名真的一点也没有读的欲望,大数据时代,老生常谈话题,一直以为是本过于理论过于理科感的书,打开一看真的特别佩服涂子沛老师讲述能力,干巴巴的数据时代变成了一个个无限生动的故事,从美国建国开始讲起,一个个故事一一铺开,让人明白了我们和大数据时代的真正差距。

  美国建国之初,为了所谓的民主的政治目的开始了第一次的人口普查,没有那么多的科学性,也没有什么科学家论证人口普查的重要性简单而实际的只是为了选举。接着,由人口普查开始了美国的数据故事。因为要平衡南北各州之间的利益,开始了人口统计的准确性,就有了1860年人口普查时的平民打假的故事。因为南北战争后南北方议席的分配,曾经被视为奴隶黑人逐渐也有了他们该有的选举权,接着是妇女。因为要确保政府投入的有效性,开始了基于数据的成本收益分析。甚至连各个公司的发展也与数据息息相关。他们用数据打官司,用数据打了南北战争,用数据确定发展计划,用数据判断政策好坏,用数据确保企业的发展,用数据实行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

  大数据时代势在必行全书读完,有几个与数据有关又无关的小故事印象深刻

  第一小故事,关于一个平民医生的十年数据打假。186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正值南北方奴隶制存废争议阶段,而这次人口普查结果却显示,没有奴隶制的北方,黑人精神病比例远远高于南方,一时黑人一解放就发疯的谣言四起。这时北方一位平民精神科医生贾维斯,根据自己对北方精神病患者情况的了解对普查结果提出了怀疑。正是这一怀疑,历经多年后发现了普查数据统计之初填写过程中存在的大问题。这就是信息公开重要意义,只有信息公开,才会使政府更好的被监督。同时也无限惊叹于美国人对政府事务的极度关心,贾维斯的打假之路历时近10年,只为了追寻一个该有的真相

  第二个故事,美国建国之初的政策制定,各方为了不损害自身利益争论不休时华盛顿说了一段话。“民主的多数恰恰可能就是平庸的多数,少数政客为了迎合这平庸的‘多数’,常常提出自己都不相信意见。”看到这段话时想到了另一本书,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当时读时,就觉得民主是个奇怪的东西,说出来好像是个很好的东西,但实行起来呢?其质量依靠完全就是大众理性思考水平,但大众的理性思考水平可并不一直都那么如人意

  聊聊这本书,感慨于涂子沛老师的视角独特,也无限佩服他用一个个的故事最直观展现出了数据的魔力,同时也有无限的小遗憾,遗憾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数据的不重视,从收集数据到共享数据,现在的我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力量真的比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要大很多很多。

  《数据之巅》读后感(四):《数据之巅》读书笔记

  《数据之巅》读书笔记

  http://smilejay.com/2017/05/big-data-reading/

  美国国会实行参众两院制,众议院的席位按人口比例在各州之间分配,这体现了民主原则照顾了大州的利益;参议院的席位每州两名,平均分配,这体现了共和精神,突出了小州的平等权利

  用数据来改善控制产品质量,毕竟只是一种方法手段中国人最需要学习的,应该是日本人对待先进文明胸怀态度

  美国社会经历的数据内开放三部曲:1.0 1960年代,信息自由运动,数据承载知情权; 2.0 1980年代,环保运动,通过数据制衡企业,数据公开成为政府政府管理社会的手段; 3.0 2000年代,数据开放运动,用数据服务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最重要的依据系统的数据,而不是个人经验长官意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

  数据的三大来源:测量、记录、计算。

  数据 -> 信息 -> 知识 -> 智能。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有背景的数据,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呈现规律的信息,是洞见基础;智能是机器通过大量数据获得知识,自动完成任务

  数据之巅:用数据训练机器,使机器获得智能,为人类提供自动化的服务。

  传统制造方式是“减式制造”,即通过模具,你用机器外力对原材料进行“压、切、割、冲”等机械加工,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原材料缩减了。而3D打印是“加式制造”,通过逐层叠加、不断增加材料的方式,一次性完成生产过程。

  智慧城市的三个要素:技术支持市民参与、政策配套。技术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城市居民是只会城市的服务主体;政府是城市的主要管理者

  《数据之巅》读后感(五):数据,那条隐约的轨迹

  大数据,一个近年来的流行词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开始深入人心,又随着互联网对各类行业各种关系的颠覆和变革开始广泛普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数据无比推崇的时候,其实只是跟着趋势而已。这时候,如果能跳出来,看看这种趋势的源头足迹,或许更容易找出一些能够指导未来的价值。在如今这个数据浪潮之中,《数据之巅》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别样的视角。

  要了解大数据,先得认清数据;要认清数据,先得看清数据的作用和价值。这方面,建国不过二百余年但已然是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是最好的标本。都说美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印刷术的基础上,这其实就是数据文化的基础——信息可以通过便捷纸张文字组合,实现一种虚拟化和抽象化,而这种抽象化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信任。这是最早为数据创造价值准备的基础。在此之上,美国建国的先贤考虑到了权力的分配、社会的发展等各项因素,建立了民主、共和相互制约的执政体系事实上,所有的美好都是限制之后的产物,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人类的三大追求之间就是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制约?如何让大家都能接纳?这时候,最能代表客观现实的数据就出现了。

  《数据之巅》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展开的,从各种历史事件中数据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数据的态度、反应、应用方式,勾勒出了数据文化的成长成熟。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决定改变历史的战争、制定从战略到战术安排、考虑政治的计算以及商业层面上的利用;从搜集、统计、筛选、量化、抽样的方式方法演变到了解、安排、预测、准备、发掘、规范效果体现,经历的历史似乎并不长,但造就的变革尤其精彩。数据其实一直都在,只在于人们是否需要它、重视它、愿意聆听它的意见……而人们往往也都在遇到了问题难以决断的时候才会想到数据这个伙伴,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部分的结尾中日本崛起的思考——二战后空前繁荣的美国工业因为遇上了供不应求状态自然走上了粗放型路径冷落了相应的数据应用,而战败的日本正因为深陷困境,在快速汲取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迅速接纳了数据文化,通过数据抽样的方式快速提升了质量……日本的崛起可以看作穷则思变例子,但变革中数据的作用尤其明显。数据的优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书中更有很多案例,但要参透这一点,先得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才行,这可以算作是数据文化的入门吧!

  可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越用越少的,但看似虚拟的数据却越用越多。所谓大数据时代,背景正是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留存,这种留存和挖掘完全由机器实施,由此得到的结果也是叹为观止的。如果说科技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那总有一些规律或者原则可以抓住——比如数据。书中第二部分的大数据崛起便将重点放到了当下,由此展望未来的可能性。诚然,大数据是被技术发展所推动的,但更是被重视数据的人们所推动的。技术降低了数据获取、积累的成本,增加了计算的可能和利用的空间,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需要在意的则是数据的开放,只有数据开放才有多元的整合,这需要由人来推动,而推动者必须有多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心态——这是数据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我们认为智慧是属于人的,那么未来这个词将更多的形容一些别的体系,比如“智慧城市”。其实人的智慧依靠的是学习、理解和经验,那么机器的学习靠的就是数据,还有那些我们为其规划的应用方式和我们的需要。如何确定我们的规划和需求?靠数据,更得靠能够深入人心的数据文化!

  正如作者提到中国社会要将“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因为只有文化才能真正驱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科技只是手段而已。只有建立了数据文化,愿意尊重数据、善于整合数据、敢于发掘数据中的异动……才能正真利用好大数据。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更是最好的参考。从《数据之巅》中,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隐约的轨迹,通向未知的远方却一直步步为营,这便是数据,来自于人而胜于人。

  《数据之巅》读后感(六):仅仅是数据之巅?

  数据之巅本不在我的阅读计划之内,只是事情总会有偶然。

  作为一个沉迷于经典文学的非专业兴趣党,对这本书自然有不同的感觉。

  我的总体感受就是:绝不是空口说白话,对于数据的细致入微刻画让人觉得非常真实,知道它在讲什么,选举就是选举,棉花就是棉花。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全书对我来讲,一方面,它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纵轴写出了美国数据化的进程,当然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不论是普选,或者内战,以及后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都有着不同类型的数据介绍。另一方面,把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数据化进行横向比较,其着眼点仍然在中国本身,正如作者最后所讲,介绍那么多美国的信息数据工程,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国人一些启发,那就是要把中国的数据用起来作用于国民乃至人类文明,而不是放在那里如同一堆满是褶皱的废纸。

  我就不去讲这本书的内容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这本书算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关于信息关于社会的书籍。首先它就打破了我长期以来的阅读格局,它突然将我的思想从经典文学时代拉到了快速的信息时代,这种冲击(暂且说做冲击)对于我而言,很大程度上让我反感。然而继续读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也终究还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书中对于细节的讲述,比如说选票席位的确定,人口普查时对性别年龄职业等等的关注,打孔机的发明,福特平托车油箱改造的成本收益分析,戴明在日本生产质优产品的贡献,911伤亡人数与损失的统计以及后来开发运用的 LEHD 系统,再至当今智能时代大数据的分析,每一个内容无不体现出细节,这种言之有物具体可感的内容让我很欣喜,我记得自己在看到那些细节时的心情,又惊又喜,全然超乎于我的“小格局”,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摈弃了猜测和滥觞,用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将我长期以来的人文情怀放在一边,于是我就觉得我的脑子里又多了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成员。许多人都是理性与感性并存,我也不例外,对于那些令人感动的经典文学我有我的敬仰,而这同样令人感动的现代主义我也给予我的尊重。

  大数据的时代必然会到来并且发展,那种智能化的社会将让无数人体验到什么叫科学与技术,什么叫真正的联系与共享。我不知道给它六十年的时间够不够让它与我相见。我看过一个视频,也是关于将来大数据时代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里面数据信息无处不在,桌子上,墙壁上,玻璃橱窗上,洗浴室内,全部都是信息数据共享平台,这种极大的便利的确让我很期待。对于城市发展,高度信息化数据化,将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我暂且想象一下,置身于空中,眼睛极度敏锐,放眼望去,那种先进与现代气息扑面而来,或许我可以看见一两无人驾驶的汽车正经过街道拐角,一家3D打印公司正在打印一双高跟鞋,一个绅士正在街头打电话,只不过对方等比例成像在自己眼前……

  只是,我害怕一件事,人类文明在长期的信息化发展中到底应该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那种高度便利是否会消磨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追求。仅从书籍上讲,从古至二十世纪末,经典是不是在逐渐减少,特有的优秀文化现象是不是在高速发展中退出了舞台,那些依据事实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呈现出来的表现人文情怀的人类文化巨著是否会得到继承与发展,都是我内心的疑问。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太过保守,或者说我还停留在守旧主义中,我也知道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时代的经典,只是,科技能给一个人带来无数便利,却无法复制一个人的思想情感。

  于是,我有疑问:在大数据所带来的智能时代中,人文情怀、思想之美将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并被后世人誉为经典?

  《数据之巅》读后感(七):摘录一点语句

  每一个来开会的人,固然带来了他的智慧,但同时也带来了他的偏见。

  向大海进军

  反对奴隶制并不代表支持人人平等,这也反映了人性极为复杂的一面。

  就使用数据的方式而言,谢尔曼要高出一筹。

  数据除了代表事实,还蕴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

  未来的美国历史不应该是这样,它还应该是普通人的历史。普查使新的历史记录成为可能。

  利益的调整充满了试探、算计、对抗和冲突,向来都难以一次到位。

  政治和行政两相分开,分肥制只适用于少数政治职位,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同时不能加入任何党派,即保持政治中立。

  汽车公司应对政府提高安全标准的三种手段:一是不断提起申诉,拖延规定出台的时间;二是指证政府的规定“药不对症”;三是向政府诉苦,罗列种种困难,争取时间。

  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拥有了媒体,自然,新闻调查报道的力度和深度随之下降。

  我们需要多个模型,进而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比较、理解同一问题。

  新的统计革命认为,社会调查可以通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来完成,即抽样。

  诱导式提问可能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金钱不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不仅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要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努力。

  生产过程产生偏差,原因可分为两种:一是特殊原因,二是共同原因。

  偏差控制图为每个偏差定义了一个变化的上限和下限,一旦波动超出了这个界限,就说明可能发生了特殊原因。特殊原因应当首先被消除。

  上帝的孩子、他人的朋友、虔诚的基督信徒。

  对内开放的程度应该远远高于对外开放的程度。

  这是人类控制数据最重要的手段,即控制数的产生方式以及对数据的解释方式。

  国会议员是否应当享有自由买卖股票的权利,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财产公开。

  上百万的孩子需要我保护,不能让他们失望。整个美国可能陷入震惊,但总统不能。

  困难并不在于统计的方法和技术,而源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障碍。

  开放的不仅仅是数据的使用权,还包括数据的所有权。

  未来政府的信息一经产生,其默认的形式就应该是开放的、机器可读的。

  对已有数据的整合和利用,通过整合,老“数”可以新用。

  过去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的工作方法虽然仍然有效,但对决策而言,系统采集的数据、科学分析的结果更为重要。

  离开数据,就没有科学而言。

  数据三大来源:测量,记录,计算。

  容量只是表象,价值才是本质,大容量并不一定代表大价值。

  存储器的价格几乎下降到原价格的亿分之一,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空间能够如此巨大。

  计算最终将和环境融为一体,这被称为普适计算阶段。

  亚马逊的预判发货,如果能够缩短物流时间,将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数据挖掘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分析预测工具,抽样技术将下降为辅助工具。这种分析是实时的,没有滞后性。

  一定程度上,数据挖掘已经不是大数据的前沿和热点,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学习。

  社会正逐渐变得可计算。

  大数据的特点除了“量大”,还有“多源”。

  大数据将成为我们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的“显微镜”。

  人类和计算机交互的方式:代码,图形,声音,脑电波和眼睛。

  在智能时代,是机器开始向人靠拢,主动理解人,为人服务。

  有经济学家支招说,开征计算机税,使用计算机和自动化越多的公司,必须缴纳更多的税收,国家可以用这部分钱来补贴失业群体。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难题,同时又给我们开出了处方。

  《数据之巅》读后感(八):个人见解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这本书只属于关于大数据的历史书,对于题目中的现实、未来没有很好诠释。具体而言,前三分之二很不错,讲美国数据化的历史很精彩,故事情节吸引我不断的读下去,后两章有点泛泛而谈,特别是对大数据的未来,或是未来大数据会有怎样的进化并没有更创新,更大胆,更有建设化的设想。特别是最后一章不必读,软文、低端!因此,总体评价是4星,只看历史部分就可以了。

  文中金句挺多,其中有一句话对我而言特别重要,那就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几乎所有问题,人类都曾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同一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几乎2、3年换一次,这个岗位涉及的问题解决方案、最佳实践、经验教训等,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平台流程中进行了固化,但是很多软经验无法固化,如何让后来者继承和发扬,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对于大数据,在作者题记里提出“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的观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这仅仅是海量数据的统计而已,包括本书,也是美国的统计历史为线索在做记叙,而真正的大数据所输出的结论是“趋势性的、概率性的”,指导人们按照最大可能性去操作,在社会科学、国家治理、商业领域更能发挥作用。

  《数据之巅》读后感(九):数据文化

  数据,不仅是科技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

  相较于西方,中国是缺乏数据文化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写意和系统思维,不是很关注细节。中国有句古语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古代的知识,更像是纯粹的个人经验,没有数据记录的意识,难以形成标准化和理论化。这让我想起了中西医的差别,中医的核心是“气、理、道”,难以量化,需要丰富的经验支撑;西医讲求的是病理精准分析,可以形成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西药也是各类化学元素的量化搭配。

  尊重数据,方能产生更科学的知识。知识的产生需要经历数据、信息两个阶段,而知识,是人类进行归纳整理而产生的有规律的信息。举个例子,“27”是数据,“广州今天气温是27度”是信息,“广州4月的平均气温是27度”是知识。

  数据是科学知识的基础,关键是要扩大“量化的数据”的采集范围,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更应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博弈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本书的例子包括美国各州选票的分配、人命的价值、用户行为的预判。唯有量化,才能对进程进行有效管理,尽管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人命值多少钱),但量化要形成一个趋势,我们所做的是不断优化量化的方法。

  当然在大数据时代,扩大数据的采集范围是最底层的一步。提升数据整合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才能让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

  《数据之巅》读后感(十):组团阅读经管图书,有想参加的没?

  AlphaGo人机大战三战三捷

  打败阿法狗需要五个柯洁?

  人工智能发展到这个程度

  再不读书

  就要被机器人虐了

  ------------------------------------------------------------------------------------------------------

  知名金融人 政治家 企业家

  倾情推荐十本经管系列图书

  快来看看你应该读哪些书吧

  ↓↓↓

  涂子沛

  《数据之巅》

  张维迎

  《市场的逻辑》

  张维迎

  《理念的力量》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异类》

  德隆·阿西莫格鲁

  詹姆斯·罗宾逊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彼得·蒂尔

  《从0到1》

  张维迎

  《理解公司》

  吴声

  《场景革命》

  丹·塞诺

  《创业的国度》

  ------------------------------------------------------------------------------------------------------

  沃兹基说过:

  我们不能选择人生的起点,

  但是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

  道理我都懂

  然而让臣妾一个人看书

  臣妾做不到啊

  ……

  没关系,有蓝筹

  蓝筹带你一起读

  ↓↓↓

  金融博物馆书院x蓝筹金融人才成长平台

  推出100天读书计划

  通过读书线上云课堂的方式

  将读书的想法落实为具体的行动

  以上10本图书

  每10天阅读一本

  根据科学的学习体系

  在100天时间内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每天25分钟阅读计划

  每10天进行一次课程小测

  微信群班级制学习

  不定期邀请达人线上分享

  学习共享

  ------------------------------------------------------------------------------------------------------

  莫让浮躁蹉跎了你的岁月

  莫让拖延浪费了你的时光

  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加入100天读书计划

  每天成长一点

  遇见更好的自己

  ------------------------------------------------------------------------------------------------------

  点击【链接】报名 “100天读书行动计划”

  【http://www.ilanchou.com/m/activity/index.html?activityId=2&inviteFrom=8000025204463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