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此繁华》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此繁华》读后感摘抄

2020-12-12 00:1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此繁华》读后感摘抄

  《如此繁华》是一本由王德威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此繁华》精选点评:

  ●没读完

  ●某几篇写的有点让人失望。1931上海那段有草草的感觉。话说bj篇有对党国政策胸有成竹的样子。以城市为分类让我想起许子东编的那一套三地书。

  ●夏志清说的是对的

  ●最近一直在读王德威的书,不得不说,我的面前一扇门正在缓缓开启,尽管望进去还是神秘不可知,但这种语言与思想的华丽丽结合让我心向往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依存的城市,写作之根。城市与作家,互相成全。\\\此次再读和第一次感想真不一样了。王德威接受了哈佛教育,和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点很不一样,或者说观点趋同,但是表述上也很不一样,有很大的个人倾向。香港和台北两章这次都不想看了。

  ●4个城市的研究论文集~

  ●王德威。令人身心颤然的名字。

  ●不喜欢王用语的频繁重复,看了这一本书似乎就没有想再看他其他作品的欲望了,又转身?

  ●更多还是从以前的书里挑出来的论文组成的集子。

  ●城市,叫人怎能不迷恋

  ●讀文學評論,本應衝著作品去,唯有讀王德威,是衝著論者的文字和判力。初始的感動來自他對老舍的洞見:「老舍的笑不僅針對這個充滿非理性的世界而發,也針對陷於這一世界的老舍本人而發」。然後他說張愛玲:「她追逐人情世路的瑣碎細節,因為她知道除此之外,我們別無所恃」...

  《如此繁华》读后感(一):如此繁华

  以城市为经,小说家作纬。他写上海一章说“张爱玲的成就如果是评者及读者的福气,那却要成为创作者的负担。60年代以来,一代代的台港作家,怕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的”。连苏童也曾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是啊,因与她‘搏斗’,所以许多她的后来人总是一身悍然之气,崇敬她的,畏惧她的,否定她的,声言超越她的,其实都不过是虚张声势的伪装,如她今日仍在,如她听到,只怕是要讪笑的。我自己就是那种匍匐在她门下无法走出去的之一。再写也只是徒然,仿佛什么都被她在半世纪前已说过,还说得那样好。再写什么都是在灰石水泥地上涂黑炭,一点点吃力地加长她的影子——加再长仍是她的影子。

  《如此繁华》读后感(二):小说一两句

  在这个如此吊诡的夜晚,读到这样一本书,于是颠颠的跑上来发一通感慨~

  俺这个小白对文学批评没有任何研究和见解,里面说的小说也就小瞟过一两眼,从学术的角度没有任何的废话好说。

  单说文字。

  诶呀呀!

  先来点华丽丽的符号~~~~~~~~~~~~~!!!!!!!!!!!!!!!!!!!!!!!!!!!!!!!

  真是嫉妒这样遣词造句的功力啊。继承了台湾文人的一贯绵密细腻又清爽利落的行文风格,怎么的都觉得在吃正宗的豆沙汤团,是外婆用细细的纱线蓖出来又加了蜂蜜的味道,从牙齿一直香到胃里面。

  想到这些年在大陆流行的逯耀东,唐鲁孙,无不是气定神闲的让人欲罢不能,比起这些对中国文字游刃有余,来去自如的人,真是汗颜自己是中国人,还是会写字的中国人~

  评论,散文,以及杂文和小说不一样,没法儿用构思和叙事来掩盖语言本身的贫乏无能,因而真正好的文字是只能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毕竟好花开两朵,下面就得各自表一枝——渐行渐远去了~这年头,要找好的散文真是得排沙捡金,用上十八般武艺还得加上点运气才能从堆满面敷金粉实则身堕风尘的“大散文”中拣出些还未被污染的原生态产品。

  这回撞大运找到一本,实属幸事。

  于此为记。

  《如此繁华》读后感(三):城市繁华却不如花

  当说“城市如花”的时候,更多是联想起过去在做比较,花有开落,城市似乎不然。作者书中写的四座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要说不繁华,当上溯到多少年之前啊。洛阳、汴京、扬州,千年来仍然是最重要的城市,经过兵戈洗礼后依然如故。兵戈、灾害只能短期干扰繁华,因此不能拿花和城市比。

  关于城市的书太多了,本书其实是谈四地文学的,而这四地,本身即是中国自现代以来的四个文学的中心。作者言:“一响繁华过后的痕迹,唯有文字。”在城市-文学这一对应关系上,倒确实会让人如此感慨,毕竟历史上感时忧国的文字已说得够多了。不过,文学绝不是来把城市作为对象来写的。书中所列是小说,小说则只会把城市做背景,如果把城市作为对象,那写出的肯定是其他学科的书。

  其实书中谈到的作品,居多都没读过,却还是把书读完了。吸引读完的,即是作者自序。序中提到《洛阳迦南记》、《东京梦华录》、《扬州画舫录》,以为能从中读到城市-文学更深刻的洞见,却发现不如早前读过的那本《被压抑的现代性》透彻。虽然如此,却还是很丰富眼见。

  作者著述目前读到主要的就是从晚清到当代的文学小说评论了,此书涉及的多是当代小说,评点很到位,很丰富理论知识,但那些小说还是需要时间验证,不如晚清那些作品在看完作者书后就激起求知欲了。

  将城市和文学当作书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冒险性,且书中的文学作品只能反映该城一时,为城举例的全部作品也不足以作为建城根基。有些城市如北京需要找更早作品。香港、上海、台北倒很合适从现代到当代的小说,尤其是香港、台北,不过还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如此繁华》读后感(四):这繁华,如此传奇、跌宕……

  这本《如此繁华》,作者在序言中说是意图籍着文学,尤其是小说,来探勘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四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城市与作家的密切互动,也描述文字所演义的都会风采。“书名‘如此繁华’,无非点出城市——文学的本色。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这些年所曾历经的转折,和所引发的丰富想象,足以让我们思索城市的盛世往往有若传奇,而传奇背后的种种跌宕起伏,尤其耐人寻味……一晌繁华过后的痕迹,惟有文字。”呵呵,繁华的光彩流转总是让人在目迷神眩,而作记录的说书人,却总能捉住背后面目模糊或者明晰的传奇。懵懂愚钝的我们在文字的迷园里,走着看着,或颔首或讪笑或怔怔或笑容豁然或惊出一身冷汗,看明、懂得?未必,只是,再回头看这繁华世界,却的的确确目光犹疑面貌迥异了。 于我,城市依旧大而无形历史庞杂枝蔓丛生,倒不如人,熟悉亲切。

  老舍先生在王德威的笔下,依旧幽默,却在幽默下又衬了一层无边的荒谬感,“老舍的笑不仅针对一个充满非理性的世界而发,也针对陷于这一世界的老舍本人而发。他不仅对表面可笑的题材大肆发挥,而且要刺探那些原应引起愤怒和眼泪的题材里的喜剧潜流。”由此,一贯悲剧的骆驼祥子竟也演出了一幕阴森滑稽剧,“祥子一系列灾难令人目不暇接,也导出了小说荒谬的喜剧性质。在小说开始时,我们但愿祥子能交上好运,摆脱灾难。但当祥子每况愈下的境遇成为必然重复的情节,而且偶然事件成为促成祥子灾祸的常用手段后,小说的悲剧张力逐渐消失。我们原本的焦虑与同情逐步耗尽,取而代之的竟是一种不断增长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好奇心,我们想看看祥子的境遇究竟会坏到什么地步。在老舍引出的眼泪和笑声背后,永远隐藏着相同的强烈冲动,一种接近恋栈混乱和自我否定的强烈冲动。煽情悲喜剧在探索已经失去的道德及行为规范的名义下,滥用泪水;而闹剧则就着道德行为规范的沉沦,产生狂纵无度的喧笑。《骆驼祥子》处于煽情悲剧和闹剧交界处,其令人涕极而笑的程度不亚于《老张的哲学》令人笑中生泪的效果。这两种小说中呈现的戏剧性荒谬均来自老舍对于现实含义本体性的怀疑,及其对于任何人间努力的嘲讽态度。”

  还有他对张爱玲的书写,其实也是在颠覆我等大脑中教科书里对现代文学史的刻板叙述,“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主流一向以革命与启蒙是尚,在这样的号召下,我们的中国想象莫不以开创新、与时精进为前提。隐于其下的目的论,不论左右,均不言自明。发为叙事创作,则出现各种名号的写实——现实主义,要皆以铭刻现实、通透真理作为思辩的基准。自鲁迅、矛盾至杨沫、浩然,现实及现实写作的意旨性及有效性,总活于字里行间。相对于此,张爱玲一脉的写作绝少大志。以‘流言’代替‘呐喊’,重复代替创新,回旋代替革命,因而形成一种不同的叙事学。”呵呵,最深得我心的是他评张的最后一段话“籍着张爱玲的叙事哲学,我们正一点一滴地改变对五四文学的记忆。有关‘现代’的文学观突然暧昧多义起来:第一炉香完了还有第二炉,连环套套出华丽缘。世纪末张腔此起彼伏,张学方兴未艾。一时之间,我们都像上海人,人人仿佛张爱玲。”

  当然,再读他聊阿城,说王安忆、朱天文……更有酣畅淋漓的痛快啦。明明是学术论文,看起来却津津有味,让人爱不释手,还是刘绍铭先生说得好“王德威涉猎广、起落有据,因此行文信心十足,不必以文评‘切口’为脂粉,也眉目分明,自得风流。王德威文字有奇气、有识见,瑰丽、细腻、幽默之余,还征信昭昭。学术论文,堪可一读再读者不多,他是个难得的例外。正是正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