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2020-12-12 01:21: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

  《荣格文集》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改革出版社出版的648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199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文集》精选点评:

  ●我喜欢上了荣格

  ●趕緊翻出來重讀一下,發現可以融會貫通的point了。

  ●泪……我也想要这本书……要不要下狠心把图书馆的偷了呢?

  ●回归精神的家园。

  ●:B84-065/4949.1

  ●我是荣格的粉丝呀粉丝~~~

  ●没好好看

  ●负能量满满>_<

  ●伟大的思想家

  ●荣格真是语量丰沛 充满浪漫的诗性

  《荣格文集》读后感(一):荣格

  我想说,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最棒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我如此感激,当我读到荣格的自传的时候,当我进一步读他的文集的时候,当我感动得落泪,当我点头称是,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

  虽然他已经死了,但我却觉得不太孤独了。我所思所想,以为是异类或不被理解的种种,一个老人在上个世纪已经顶着孤独想了做了,而且走得很远。

  同样重要的是,我依稀看到了我的世界。

  《荣格文集》读后感(二):一些摘录

  自我批评太容易毒害一个人的天真,而天真是任何一个有创造性的人都不可或缺的无价的财富,或者不如说是天赋。

  艺术是一种天赋的驱动力,它攫住一个人,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艺术家不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寻求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来实现它的目的的人。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一个携带着并塑造着人类无意识心理生活的人。要完成这一使命,他有时必须牺牲幸福以及对普通人来说每一样使生活值得去过的东西。

  艺术家的生活只能是充满了冲突,因为两种力量在他的体内交锋——一方面是在生活中得到幸福满足和安全感的普遍的渴望,另一方面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创作激情,它可以超越任何个人的欲望。

  与自己的遇会首先是与自己的阴影的遇会。那阴影是一条狭路,是一道窄门,任何走下深井的人都逃脱不掉那痛苦的挤压。但人们必须先学会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因为那门后涌出的是些令人惊异不已的东西.那是一片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的无边之域.投有任何内外、上下、彼此、我你以及好坏之分。那是一个水的世界,其中的一切生活都在悬浮中溧游;变感神经系统的王国,所有有生之物的灵魂都在此中开始;在这个世界中我是不可分割的“此”和“彼”;在这个世界里,我于己身之中体验他,而非我之他也同样体验我。

  我们确实不能不说,越加美丽的事物,便是越为崇高的事物;不断进行而来的、随传统继承而来的形象越是包容万方,它也就越是远离个人的经验。我们只能够摸索出一条路来进入到这一形象之中去,感觉到它的微妙,然而它的原始的经验是早已经失去了。

  在物质和精神未知的本质之间,存在着精神的现实即心理现实.而这是我们能够直接经验到的唯一的现实。 (人类及其象征)

  《荣格文集》读后感(三):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作为一位心理学大师,荣格将其几乎所有的热情都全然地倾注在了对神秘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与探索中,这也让他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蒙上了一层精神层面所特有的质朴的魅力。借助现象学的方法和对原型理念的阐释,荣格还原了那个充满着传奇故事与私我神话的内在世界,引领高度工业化和社会化背景下,倍感孤独的现代人回归到了对自我与灵魂的思考和探寻中来。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 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然而,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各种褒奖、崇拜、非议甚至是责难,荣格总是以他始终如一的谦逊视之。他似乎从来没有站到过专家、学者或是大师的位置来看待任何问题。

  《荣格文集》读后感(四):摘录

  我们对潜意识生命的知觉像是一股骚乱的、令人感到抑制的,或有时是有益的力量,从黑暗的内心深处,从意识的背后和下面涌出来,他绝非来源于任何可被证明的对客体的意识性经验。与对外在客体的态度相比,我们对内在的态度极难辨认,所有这些所谓的偶然的抑制、奇想、情绪、模糊的情感、支离破碎的幻想,都在不时地骚扰与搅乱我们对工作的全神贯注和心灵的平静。

  人格面具意指外在态度或外在面貌,用灵魂意指内在态度或内在面貌。若人格面具是理智的,那么灵魂便是感情用事的。灵魂的这种互补特征也与性别相联系,例如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有一颗男子气的灵魂。

  一种秘密的骚动不安在咬噬着我们存在的根须。

  爱上帝的人需要七世才能趋于完美,而恨上帝的人只需要三世再生,因为恨上帝的人比爱上帝的人对上帝想得更多。要从对立面中解放出来,首先就得把两个对立面看成具有同等的功能,这必然触犯我们基督教的情感。

  现代人不是站在险峰绝顶之上,就是立足于世界的边缘;他们面对着未来的深渊,头上是浩瀚的苍穹,脚下是整个人类极其一直消隐到原始迷雾中区的全部你是。

  统觉如一座桥梁,将已有的内容与未知的内容连接起来。意识中态度的出现,会知觉一切类似物,而抑制知觉一切不同物,出现了排他性和片面性。如果在精神上没有自我调节、没有补偿性功能来矫正意识态度的话,就将导致心理平衡完全丧失。

  如果允许我们将无意识人格化,则可以将他设想为集体的人,既结合了两性的特征,有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和死亡,并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因此几乎是永恒的。如果这种人得以存在,他便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对他说来当今犹如公元前一百世纪的任何一年。他会做千百年前的旧梦,而且,由于他有极丰富的经验,又是一位卓越的预言家。他经历过无数次个人、家庭、氏族和人群的生活,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节律具有生动的感觉。

  电影注解:《The man from earth》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凭借我们人类的理解力,想要说明某种我们迄今尚未掌握并且也不能掌握其最深根源的东西,我们就不能不——如果我们真诚的话——心甘情愿让自己自相矛盾。

  是上没有物质的实在,和精神实在的矛盾,有的只是心理的实在。一切直接的经验都是心理的经验,因而直接的现实只能是心理的现实。在原始人生活的世界里,精神和物质还是相互渗透的,他的神祗还徘徊在森林中、原野上,他就像一个婴儿,尚未完全出世,还禁锢在自己的心理中——如禁锢在梦中一样,他生活的世界还不曾被纠缠着初醒心智的理解的苦恼所扭曲。

  诉诸感官依据的真理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理智,却不能激动我们的情感并通过赋予人生以某种意义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我们的无意识只是一个正在内在戏剧中表演和受难的主体,而这种戏剧是原始人借助比拟类推的方法在大大小小的自然过程中重新发现的。

  lt;我的回忆>

  弗洛伊德将之描述为自恋,只要外部对象与灵魂意象和谐一致,灵魂意象投射到这个外部对象中,使得对内部过程的过度专注得到一定的缓和,从而使主体获得了使他的人格面具得以生存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然而,我的态度决定了我的行为,我的态度是对他人和自己善与爱、以及某种程度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个投射过程表达了一种对他人和自己的善与爱、以及某种程度的现实意义,那么我就为转化为行为。在这个行为的过程中,自我批判与怀疑去无时不刻笼罩着我,使主体无时不刻处在矛盾之中。缘由为,爱的情感没有彻底的分化到一种纯粹的程度,爱仍然夹杂了道德与非道德成为半道德与半非道德,真实与非真实成为半真实与半不真实的状态。我回忆情结的矛盾性,或许缘于人格的分裂性、对立性。

  《荣格文集》读后感(五):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的箴言(中英文)

  Children are educated by what the grown-up is and not by his talk. 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

  If one does not understand a person, one tends to regard him as a fool. 不理解一个人,就往往会把他当成傻瓜。

  Man needs difficulties; they are necessary for health. 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The most intense conflicts, if overcome, leave behind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calm that is not easily disturbed. It is just these intense conflicts and their conflagration which are needed to produce valuable and lasting results.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暴发。

  There is no coming to consciousness without pain. 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The most terrifying thing is to accept oneself completely. 最可怕的事情是完全接受自己。

  A collection of a hundred great brains makes one big fathead. 集合起一百个伟大头脑,就会得到一个大傻瓜。

  Until you make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 it will direct your life and you will call it fate. 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What is essential in a work of art is that it should rise far above the realm of personal life and speak to the spirit and heart of the poet as man to the spirit and heart of mankind.

  艺术作品应当超越个人生活的天地、直面诗人的精神与内心深处,如同人直面人类的精神与内心。

  It is, moreover, only in the state of complete abandonment and loneliness that we experience the helpful powers of our own natures.而且,只有在完全的听天由命和孤独状态,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自身天性的积极力量。

  In some way or other we are part of a single, all-embracing psyche, a single "greatest man".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属于一个涵盖一切的单一心灵、从属于一个单一的“总体人”。

  What is stirred in us is that faraway background, those immemorial patterns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we have not acquired but have inherited from the dim ages of the past.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被唤起的,就是那个久远的背景——古老的人类心理模式,它们源于遗传而非后天习得,我们从业已模糊的往日世代继承了它们。

  Life has always seemed to me like a plant that lives on its rhizome. Its true life is invisible, hidden in the rhizome. The part that appears above ground lasts only a single summer.?.?.?. What we see is the blossom, which passes. The rhizome remains.我总是感到,生活就象萌发于地下根茎的植株。生活的真正生命是不可见的,它深藏于地下根茎中,而显露出地面的可见一斑部分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我们所见到的是将会消逝的花簇,而根茎长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