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精选
《失语者的呼声》是一本由潘毅 / 黎婉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语者的呼声》精选点评:
●游走于阶级之外是不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机构丢书时候捡出来看的,算是比较早关注打工群体的书。不太喜欢访谈体。
●一本小书,16个打工妹的故事,是21世纪初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个注脚,也是深圳这个光鲜城市和其中各个大工厂成功的原罪。从本书中,能感受到中国女性从农村来到城市务工的独立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被她们种种并不顺利的打工遭遇以及生活琐事难过。在书的最后一章可以看到,一个有工人阶级运动性质的女工的反抗活动正在升级,我们也真心希望血汗工厂能在将来被彻底灭绝。趁着回深圳买票的一天,把书看完了。书由毛毛从铜锣湾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借得。
●教育人类学推荐读物,深入了解打工妹这个群体,但却又无奈又悲哀。
●新工人的血泪史
●父母,婚姻,个人,她们的理由有万千。回家,留守,迷茫,成长,她们的选择各有不同。走近她们,关注她们,让她们不再是失语者。
●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
●书里讲的故事年头早,工资都还是3-500的阶段。打工妹这个词现在不常听着了,改叫女工、女营业员、女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社会融入度比以前高了。但叫她们苦恼的、无可奈何的事儿,可能和从前还是差不多。书读不起或者读不下去了,就出来打工;文化水平不高,没得施展拳脚;于是要么在底层艰苦奋斗,要么回归乡间田里。书里很多女孩,在那个年代,为了掌握一门技能,选择学习计算机。一听到,我就唏嘘。总觉得,该有些什么人,认真替孩子们想想,别让那么“奢侈”的学习,到头来成了一场空。要教她们真的技能,然后为她们提供打开眼界的机会。
●对访谈体表示无感
●那么多劳动的生命史,才能够拼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当代史。
《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一):济世之心
现实远不如我们预期那的那样温情,残酷的对比比比皆是,政府只是一个名词,构成政府的人如果不怀着济世之心,别人的疾苦又与自己何干呢?
记得那句话:
谁也不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因为每个人都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虽不企及人人都有如此念想,但愿那些执掌民生的人胸怀足够宽广
《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二):我们能听见,那些微弱的声音
曾经也关注过中国的农民工问题,也到乡下收集过不少个案。然而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关注有点冷眼旁观的味道,把农民工外流的社会现象当成大社会结构变动下个人能动地选择,对经济支配权的渴求,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乡土观念弱化的结果。
而这本书透露着一种关怀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里面有“我”的这个叙述者,但更多地是通过打工妹的个人生命史来展示被大写的制度史所掩盖的那些微弱的声音。
写作方式上与《林村的故事》有着些类似,这可以称得上一种后现代实验民族志的范例。
《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三):一场劳资大战!
16位打工妹的故事,也是一个劳资纠纷的故事,至于更大的中国转型发展的背景故事,不好评价。这类报告文学十分喜欢,可做素材。
多数打工妹提到之所以要从农村出来,一是因为农村生活无聊,二是因为农活实在太苦。
我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活到底有多苦缺乏实际的体验,只能通过他们的转述来想象。
这些打工妹如同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
158:1993年深圳致丽大火中幸存的女工小英,10年后记者访问她时,她说:“工人的生命像蚂蚁一样,可以随便掐死。”
191:“初中念书时读过一些马克思理论,老师讲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说到工人被残酷剥削。那时我都不懂,现在来到深圳打工,才逐渐明白资本家是如何压榨工人的。”
206:秋月想起来以前政治课中讲的资本主义社会。“真的很像。我们进厂后老板剥削剩余价值,而我们仅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我觉得在外面打工像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工人团结是很重要的。
《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四):勇气之书
失语者的呼声和我最宝贵的是香港乐施会做的打工妹实录书
我一个下午断断续续的在工作间隙看完失语者的呼声,在自己叫嚣着生活无聊,人生无趣的时候看别人的辛酸不是不汗颜的。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说起这两本书的作者之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之前曾经伪装成打工妹亲自调查了一年,写了一本英文的论文书,我佩服这样的文人勇气,然而习惯安逸的自己到底做不到,不如想想如何力所能及的为这群姐妹做点事情,去了乐施会的大陆网站,义工讯息却都是去年的,职位空缺倒是现在的,自己又未够资格。
香港乐施会的网站根本上不去,不知道屏蔽还是别的原因。
有朋友说现在捐款都不敢给组织,怕到不了终端。我午休的间隙和某外企中国首代聊天(销售总监还是这个身份,差不多吧)说到文化贫瘠,一帮外企人的聚会上讨论的还是那些标的。不然呢,总不能动辄ngo啊。
我们到底可以为触手可及的势微者做些什么?尤其看来掌握媒体话语权的职位,知识和勇气是书里反复提到的武器,我决定先去找本《劳动法》看看,再谈其他。
《失语者的呼声》读后感(五):失语者的呼声——迟到的声音
蒙友人赠此书,在出差的路上读完了它。
全书由数个女工口述的事故而结集成书,书中免不了带上了结集者的思想——这也难免,总体感观,这都是一些悲伤的事故,无论是否有结尾调子都显的未免低落了。
书中故事大多发生在90年代未至2002年之间,今年才出版我想其中的原因很多,而放在今天,这些呼声似乎是有些迟到的感觉。由于工作原因,我熟悉这个群体,所以更显得这呼声有些迟到;但迟到必竟比没有好,曾经过去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另一个方面,编者对于工厂的情况应该不是特别熟悉,在某些描述上不能完全表现出当时事件的详细度;而编者对于各种工厂的制造流程的不清晰和对于化学品的不足认识,使得某些故事欠缺了专业评述的深度;但这些依旧无妨于此书的珍贵和真实性。作为让普通公民了解外来女工在90年代未至2002年的部分存状态,这依旧是目前世面上为数不多的书籍之一。
作为个人,我不太喜欢书中过于强调的恶劣劳动环境的程度,若是将编者的话换成女工的讲述语言恐怕更有说服力。
书是好书,而却不能让不了解这个群体的人看过后有更多的思考,比如,怎么样帮助这个群体?个人能为这些事做些什么?
如果将它看作是一种声音,那未免迟了点;
如果将它看作是故事,那未免失却了深度了;
如果将它看作小说,我想那不是编者的本意;
乐施会赞助,三联发行,总观之,依旧算是一本可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