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翻身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翻身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29 03:3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翻身的读后感大全

  《翻身》是一本由韩丁(William Hinton)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元,页数:7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翻身》精选点评:

  ●写的真好,反攻倒算,裂土分田,填平补齐,洗脸擦黑,矫枉必须过正,阶级斗争为哪般?当为消灭反动封建土地占有者阶级,解放土地,解放劳苦大众,解放生产力。互助合营,加强组织,反对平均,发展生产,合作运动为哪般?当为促进私有,强化分工,增进积累,引导公有,解放生产力。数千年来,封建地主,兼并土地,放贷收租,把持资源,不事生产,不通经营,减员增效,长工短工,牛马不如,良田荒废,不予贱民,政治败坏,水利不兴,苛捐杂税,佃农小户,破产为奴,如此往复,有始无终;近代资本,打通关节,勾连官绅,买办置厂,垄断市易,加速破产,白狗国府,倒行逆施,丧权辱国,压榨农工,摧残民商,屠杀义士,认美做狗,恶贯满盈,反动至极,势不两立。赤色中共,土改分田,政改建国,军改立武,人民代表人民意志,人民武装人民力量碾碎一切反动派!

  ●当成小说看也是极好。 动态的记录了晋绥土改时候的整个过程,有大公无私也有争权夺利,有急公好义也有自私自利。很完整的表现张庄各个阶级各色人群在土改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讽刺的是,在七十年前,目不识丁的农民们都能够通过选票决定自己的生活。可七十年后,却没有办法做出选择。呵呵。

  ●书里有很多土改过程中的细节描写,细到党员偷了个西瓜,摸了把芝麻这种都如实记录了下来。对整风整党也有了新的理解,中国一直缺乏一个独立而有力量的阶级,直接导致了枪杆子里出政权,导致国共的军事竞争是不可能有任何中间路线的。党需要集中权力,建立威望以推行政策并与敌人战

  ●很细致,有启发。

  ●潞城张庄;翻身:生产资料、现代教育与知识、男女平等、现代民主选举;基本与党的记叙一致,革命中必过火,但改了,成绩比错误多;赞成土改;笔杆粗,场面铺的开;演戏作为宣传、颠覆蒋等形象的手段;工作队;村庄样貌、店铺;粪肥;百分之十占据七八成生产资料,张庄不然,百分之七占三成;社、道,有公共事务、筹集资金性质;均易破产;资本不增殖,货币总被储存;无法扩大生产,劳力浪费;社会凋敝破产景象;儒教礼制、绅士治理、福报迷信、处罚;比喻:农民是驼碑的赑屃;对中国农村分析,作者正统马毛观点,不怕流血,不在乎屠杀的指责;天主教或曰帝国主义在华;教会救济、育婴、日本占领时期的教会;抗战后先反奸,口号与批斗,教育理论与政策;

  ●一部伟大的富于史诗风格的作品

  ●一本关于中国乡村革命的纪实文学。说实在话,没太有耐心细读。作者很像是个共产党员,带着很多先入为主的概念看问题,成就了典型的革命史著作。……过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后面越来越好看了……

  ●本书无可争议的对纪实二字做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异常宝贵的为后人留下了那个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真实可信的历史片段,为后来的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

  ●好看,正是本书最危险的地方。尽管国际友人站在党的立场上,却也无意中揭开了黑历史的一角。当人带着对弱势阶层天然的同情、对未来的绝对乐观去看土改历史, 底层在革命中所表现出来的残暴和盲目只会成为点缀主流历史的戏剧性效果,并终将被正义的话语收编。作者仅根据访谈就对许多当事人内心世界进行细致的重构,使得真实性也成问题。

  ●很真实,完全可以当做造反来用。方法如下:1、团结贫下懒惰仇富的贫苦老百姓,给她们注入信仰的魔力;2、划分阶级,必须有敌我阶级之分,且矛盾不可调和;3、谁揭发谁批斗就有甜头吃,谁越狠谁得到就越多;4、当众行刑能起到威慑的力量。读书笔记我就不写了,没劲儿

  《翻身》读后感(一):国情

  我们民族有些东西就是根深蒂固,好的坏的习惯都是如此.

  这本书真的是个外国人写的么?他对于张庄也太熟悉了吧.

  那些家长里短,那些阴暗的,那些潜藏在意识里的复杂想法,一个外国人能看得到,写得出来不容易.

  农民们为了某种说不清楚的道理革命了,成功以后还是会暴露一些旧有的陋习.不断重复的就是我们的历史了.

  历史的变化大概不因为某个执政党或者领导人更高尚,因为那些最基本的规律,谁掌握了就是谁来写历史.

  《翻身》读后感(二):翻身

  《翻身》读后感(三):一部记录非常非常详实的记录文学

  以前一直很好奇解放前中国农村是个什么样子,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在解放区后面在全国推广的土地革命是什么样子。这本书里就非常详细的记录了中国土地革命中很现实很具体的例子和整个过程。以一个村庄为例,从背景介绍,到土地革命开始,然后再到中间的波折。所有的例子都是作者当时实地去收集的。全部都是一手资料,而且特别的齐全。我真的很佩服作者当时几乎把所有张庄的人的每条发言都记录了下来。这个精神和态度确认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通过阅读此书知道,原来旧社会农村里的广大贫农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基本上是活不下去。这样就更好的理解了当时为什么要发动广大贫农。正是由于共产党提出并兑现广大农民的土地需要,进行坚决的土地革命。让占农村在绝大多数的贫下农都重新分到土地而翻身。同时对旧社会的高利贷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就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力量来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广大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会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原因就是要保护自己的基本财产权利——土地。

  当时的农村阶级成分分为:贫农(70%),中农(10%),富农(10%),地主(10%)。土地革命就是依靠广大贫农联合中富农去分地主的财产。这个指导的方针是非常有效的。当然在运动中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翻身》读后感(四):否定《翻身》,我们将走向什么?

  韩丁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从韩丁的《翻身》里既能看到她对土改这一伟大实践的赞美,也能看到她对其中问题的思考。近年来,黑土改的人不少。人们往往征引某些误传的野鸡史料,来证明他们想说的土改中存在的农民盲动,错杀等等问题,来否定土改,否定我们的前史。韩丁的《翻身》可以拿来堵嘴。知识界目前对地主阶级存在着过于美好的想象。他们将人道主义观点应用于土改的历史中——“地主就合该被打倒吗?”很抱歉,从目前掌握的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来看,我想用孔庆东的三连骂回答。谈及农民,人道主义就没了吗?可能我说的还是过于简单,韩丁的书展现了现实的复杂性。 不仅如此,这部著作为后世乃至今日的左翼文学研究提供了超越简单史料的价值,甚至可以作为阐释理论的根基。如果没记错,李杨和蔡翔的书中都有使用,蔡翔《革命/叙述》还对“翻身”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关于革命与身体的关系。

  《翻身》在某种程度上,为土改史料的丰富性,乃至中国革命史料的丰富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往关于土改的公共性史料,基本是将土改认定为一件庄严、伟大的事,是一场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的斗争。《翻身》恰恰用许多带情感、带温度的史料,来填补了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空白:比如1945-1946分配胜利果实,坏坏分子们不断作乱,新基层政权由恶霸们充塞,不断斗争,1948《土地法大纲》正式颁布,执行过程中的波澜等等。

  经常出现于当代小说中的荒诞情节恰恰取材于土改前的历史——败家子在解放之前败光财产成了穷光蛋,九岁的孤儿占有了比别人多的土地等等……然而,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这些“反人性”的事,当时却是考验人性的贪婪、残忍、善良的(此处的人性概念当和右右们不同),最终要指向对宿命的抗争。

  最令人感动的是韩丁写戚云的那段,改名换姓撇家舍业来到延安,完全舍弃了自己先前的生活方式,丝毫不觉得苦和累。韩丁本人也是,学会了抓跳蚤。

  陈书记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为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吃饭睡觉、混日子吗?那是地主富农的思想,他们是为了享受,糟蹋粮食和衣服,以及生孩子。可是一个共产党员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他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要看到还有一个穷苦兄弟在忍饥受冻,他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谁要是只考虑个人,谁就不够党员的资格。” 今日,像韩丁《翻身》这样有点红的作品早已成为了弱势书群。离开了这样中正的作品,我们走向了夏济安对蒋光慈“一无是处”的抹黑,这是危险的。

  读论文有感。题外话,今日我们重提底层,出发点并非是“多数即正义”。关怀底层是出于平等,出于同理心。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把对底层的关注当作投机?当作封建倒退?是不是一旦证明了左翼话语的某些合理性,一样与政治同谋的“新时期文学”大谈的人性之合理性便不存在了?

  《翻身》读后感(五):中国革命的“韩丁视角

  书还没有读,看了《真实韩丁》和《<深翻>中文版序》(http://book.douban.com/review/1229064/),有如下想法:

  1、观察“中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韩丁视角”,当然只是一个个人的视角,但这个个人视角在相关议题中可谓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用时兴行话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会通的视角”:韩丁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美国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里受教育经历完整,拥有哈佛和康奈尔的学历;青年时代有美国底层及远东阅历;成年后置身“中国革命”深处,对中国内地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深度参与和长期的观察、记录和思考,同时活跃于“中美交流”的第一线,对“革命时期”的中国高层政治运作有切身的接触和认知;毕其一生,往来于“中美两种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之间,“两面作战”,努力保持了“独立自主”的社会身份和“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本色。由此,这一视角下的智力活动成果,兼具“历史证词”的分量和“文化批判”的锋芒,区别于乌托邦梦呓和意识形态狂热,相当值得重视。

  2、但这仍然是一个“有限”视角,譬如手电筒的光束,照亮和“高清”了它所聚焦的点,同时使更广大的世界、包括自身,更深地沉入了黑暗。这不是“哲学困境”,只是“理知限度”,可以通过“反省”得到改善,但韩丁没有做到。这可能与他的“美国处境”有关。这一处境导致了他对“新文明”的更热切的期待,尤其是当他可以亲身参与“创造发明”这种“新文明”的时候,对“新生儿”的爱护会压倒一切。由此,我们看到,在韩丁的思考中,似乎完全缺乏政治制度层面的比较视角,一切被纳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为形而上学的观念体系和“必然性”所主宰,是一种典型的“爱护社会主义的草,不管资本主义的苗”思维形态。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有意识回避的,是“资本主义的苗”长成的大树为他提供了生存的保障,而“社会主义的苗”如果不曾更多地牵绊他的脚步,至多也只是妆点了他的生活。很显然的例证是,他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讴歌和期待,建立于对以下事实的无视:他在他所憎恶的美国作为“叛国者”的一生,时至今日,也是完全无法在他所热爱的中国复制的。

  3、基于上述,韩丁视角下的中国论述中的一些“有趣”的地方,也就变得相当可疑。其一是对毛中国的高层政治的解读,毛、周、刘、邓之间的合作与对立,我看基本是不靠谱的。唯一真正有趣的信息是周对“大公无私”的“修正”。这一信息如果属实,则一方面说明周胆子够大,另方面说明他所置身的政治格局,到那时已成真正的死局。周及其属下的“外交官员”对此或有充分意识,韩丁抱怨自己的“批评意见”得不到报道,只能说明他终究只是毛中国的“外宾”。其二,是对陈永贵及“学大寨”的“现代性”的推重。有趣之处在于,这种推重一方面严重受限于“农民意识”,只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思考“国家出路”及“主义前景”,另一方面,这种思考的最终指向,一种可能是不可避免地使整个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农产品输出国,另一种可能,就是邓复出之前的中国本身,或者今天的朝鲜。这后一种可能,不仅是经验主义的,同时也是逻辑上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封闭于整个世界体系之外,在自身资源许可的条件下维持内部平衡,直至不可持续。此外,他对刘邓路线所释放的社会能量及创造力的估价,也是严重不公平的。我想,这种不公平很大程度上可能来源于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及服务业的无知和/或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可能正在成为新的“时尚思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翻身的读后感大全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