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经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经选读后感1000字

2021-11-10 16:4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经选读后感1000字

  《诗经选》是一本由余冠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8,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经选》精选点评:

  ●翻译简直不能更屌

  ●开学热身阅读副本之一 诗经里最有名的都选了 注释和译文没怎么看 看了的都挺猎奇的 全书翻完 果然还是最喜欢《风》 犹以郑风为大萌也

  ●就是看着不知道上下句在哪

  ●喜欢这个年代的诗词鉴赏类书籍

  ●04年开始背诗经,余冠华的本子。骑着自行车在杭城大街小巷转悠,那时还不戴耳塞听MP3,于是就在脑子里读诗经。那个年代的人很生动,不像现在多走肉...

  ●当年读诗经的时候就该用这样的本子,清新宜人。余先生值得信赖。温故了许多美好的句子,木婉清,刘清扬……种种典故一齐附体

  ●1982年版,译文一般,主要还是看原文。囫囵吞枣,仍待细读。

  ●这本书虽然已挺好,但可能没有我想象中的好,首先,拼音没备注,其次,翻译总觉得也欠缺。

  ●这样可爱的译笔,在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吧。 #z中图书馆

  ●关雎 豳风……

  《诗经选》读后感(一):孔子对诗经的经典概括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诗经选》读后感(二):《诗经选》

  《诗经选》(余冠英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诗经》据说是中国诗学之渊薮。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谓书时书事,写情写景,状人状物,以至叙述平民生活之状况,刻画普通社会之心理,通其思想,明其美刺,无不恰到好处,数千年遗留之文学,未有出其右者。故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话语,譬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宜言饮酒,与子偕老”、“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诗三百毕竟乃上古文学之记录,词句简朴,所以才有今人余冠英的注译。应该说余冠英的《诗经选》是近几十年影响最大的《诗经》注译本,可惜诗不可译,白话之后,诗意大变。

  《诗经选》读后感(三):如果生女儿,可以到诗经里找名字

  以前一直都很不喜欢《诗经》,因为它的繁难、古奥及晦涩。这次读《诗经选》,感觉很奇怪。虽然人们都说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我总读出它的柔情、婉约与哀怨。和朋友开玩笑说,如果将来生女儿,务必到诗经里找名字。诗经是女性的,如《召南•摽有梅》,女主人公的心理与时序的推移相伴相随,“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一个女孩子爱的矜持与迫切在四字排列整齐的句子中如花绽放,令人低徊赞叹。

  在诗经板滞的结构下,我常感到情思的流动。也许,因为它的结构的简单,如湛湛青天下流动的云,它的寓意高旷深致,我常常想到隽永这个词。诗经不同篇章中的句子一模一样,《风》由不同地域的诗歌构成,但往往也有相同的句子结构。可能是流传过程中,经过文人的加工改定。文人词汇贫乏,多言统一成四言,不同地方的方言也雅训成正声。(如“春日迟迟”、“昔我来思”、“之子于归”等)

  雅颂部分的篇幅都较风为长,《节南山》、《巷伯》等诗中诗人主体的出现,又一次证实了我的猜想,雅颂部分多为文人自己创作,但风则是经过整理而成。《绵》、《生民》、《公刘》不是史诗。没有史诗的磅礴,是巫的祷告,充满赞颂和虔诚,缺乏史诗置身其中的勇气与气概。

  《诗经》的一些篇章之间的艺术水准相差悬殊,长期以来诗经作为经典被广泛接受,误读及改造,诗经不仅是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造,也是两千五百年间的接受改造。诗经已经是一部文化符号,因此,即便是艺术上极其拙劣的篇章仍然具有崇高的文化价值。从这点上说,诗经的宗祖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我对古典诗文的白话翻译一直心存警惕,但我不得不佩服余冠英先生翻译的精美。虽然有人也许会批评说这样把原诗的意义和可能的理解狭隘化了,但我认为,余先生本来就只是提供一种读解,作为一家之言,是成功和值得肯定的。

  《诗经选》读后感(四):《诗经选》书评

  《诗经选》是余冠英先先生从《诗经》中选取的若干篇章,并将之译成白话的著作。余先生的水平肯定很高,只可惜这超越了三千年的语言,用今日的白话译出,总感觉变了味道。不过还是得说一句,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比余先生译的好。因为囫囵吞枣读完的缘故,这本书看过之后,酒肉穿肠过,佛祖没有留。总结来说,收获有如下两点。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大都是一遍读过,读过之后,大多都没有了印象,而有印象的那些都是以前背过的,或是十分十分有名的。而以前背过的那些,真的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字里行间里蕴藉的情感,而没有背过的那些只能说是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了。可是,为什么以前背过的就能理解,大概就是读多了,意思就出来了。比如《卷耳》、《载驰》《七月》等,如果以前没有背过,放到现在,估计我还是没法读出它们多么的好。背诗的好处真的多多,背过之后,真的很好理解了,而理解了的诗歌,不再是诗人的诗歌,而是你自己的东西了。

  二:如果没有《诗经》的环境,我们还能不能读出诗的意境?比兴作为《诗经》中的重要写作手法,几乎可以代表了整个《诗经》的灵魂所在。喜欢关雎,就是因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喜欢蒹葭,也是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留给我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绚丽,是“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趣味。朱老夫子的“思无邪”被人所诟病,然而这些比兴之语,本就是多么美妙的话语。想想家乡的水鸟,想想河边的水草,感谢我有一个家园,可以让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能够透过诗经的语言,来看到语言之外诗情画意的存在。而我读不懂的,大概也是因为读不懂诗中的语言环境。砍砍伐檀的场景,公刘生民等周王朝的史诗我也不懂。体会不到诗的语言环境,总感觉和诗歌有一层隔阂,所以读不出韵味,也是正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见过桑叶的由绿到黄,怎么理解被抛弃的女子的无奈和悲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离乡,又怎么理解征夫怀乡的惆怅。“采采卷耳,不盈倾筐”,见不到野菜,没采过野菜,这样的比兴一定会失去味道。

  古老的诗歌,主题无非爱情,战争,思乡和田园。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伤。这种没有痛楚的经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爱情的感受和经历让我们理解古代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可能会有很大的认同,可是那些我们重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呢?所幸,我们还有田园风光的童年,还能在有些东西消失之前能够将回忆留在心里。可我们的下一代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怕,到了后来的后来,当鸟声都很难经常听到的时候,友声也会成为回忆。

  《诗经选》读后感(五):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英译为:The Book of Songs)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论语·子罕》孔子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雅又有“正”的意思,被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董仲舒: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说:《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诗经选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