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消失的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4 00: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女孩》是一本由[澳]克里斯蒂安·怀特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一):你是谁?

  

我们很多人,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既无成就,也无波澜。甚至有些机械且无聊。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凡日子。 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拿着一沓资料,证明你是另外一个人。 你会怎么做? 澳大利亚作家克里斯蒂安•怀特就把这样的故事写进了一本书,《消失的女孩》。

①身份材料 金伯莉•利米,澳大利亚一所职业教育学院的摄影老师。 有一天,很突然地,一位40多岁的美国男人找到她,递给她一沓材料。 这里包含照片、查找记录等。 给她看这些,是为了证明她并非金伯莉•利米。 而是这个男人一直寻找的失踪多年的妹妹,萨米•温特。 ②事实更复杂 在熟悉的环境生活了30多年,事业小有成就、家人相亲相爱。 30多岁的摄影老师金伯莉•利米,选择相信自己另有身份? 还是生活如常、不受影响呢? 金伯莉•利米没有轻信这位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但她对童年记忆充满疑问,最终还是前往美国一探究竟。 金伯莉•利米出发时以为,这不过是简单的解答疑惑之旅,却想不到遭遇了重重危机。 看到事实时,一切都比她想象中复杂。 在悬疑的外衣下,作者克里斯蒂安•怀特巧妙设计了两条时间线,挖掘并用文字和读者交流信仰、亲密关系(包括夫妻、亲子、恋人等)等话题...... ③刺激的阅读体验 两个人到底是否同一人? 这样的疑问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 控制和拯救、残害和救赎猛烈冲突,一种电影大片的节奏和紧张感让人读这本书时,不敢漏掉一个字。 两条时间线,一条从30多年前,萨米•温特失踪直到现在,一条从金伯莉•利米拿到资料,直奔美国,回到过去。 两条线交会时,真相揭开、故事结束。 阅读过程像走进了作者设计的迷宫,读者想为心中疑问找到答案,不自觉地会跟着角色命运,一字一句读下去。 最终,阅读结束,疑问自然得到解释。 作者是斯蒂芬•金深度书迷,这本书是为了向他致敬。 偶像追求到这地步,也算是很励志的人生了。 结语 我是李小嘒,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为它写一篇文章! 也为了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同频的你,我将继续努力!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二):这部狂销17国的悬疑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悬疑小说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小孩子玩拼图,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众多信息就是组成拼图的一个个碎片,有些碎片是拼图的关键部分,有些则是辅助。随着阅读的深入,手上的信息越来越多,故事情节越来越趋向完整,拼图空缺的部分也越来越少。同时,信息的增加使得我们不断地调整碎片的位置,让整个拼图美观,即确保故事情节连贯、合乎逻辑,直到最后真相大白,前因后果清晰明了,这时候,拼图就完成了,作者的讲述任务也就完成了,而读者的阅读过程可能结束,也可能暂时告一段落。

  一部成功的悬疑作品,往往会在一开篇就用一个巨大的悬念牵引着故事情节往前推进,让你充满了好奇心去完成拼图、发现真相。在澳大利亚作家克里斯蒂安.怀特的处女作《消失的女孩》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式。一个两岁的女孩萨米.温特在美国肯塔基州曼森的家中莫名其妙地失踪了,当地警方,甚至整个小镇的居民都参与到了寻找工作中,但是一无所获。若干年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叫金伯莉. 利米的职业学院老师被告知自己就是当年失踪的萨米. 温特。究竟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金伯莉究竟是不是萨米?如果是,她又是被谁,因为什么原因被带到澳大利亚的呢?

  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往往善于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设置若干个高潮或者情节冲突,这样的叙事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故事情节的空洞和平铺直叙,另一方面,情节的波折和反转对于高潮的推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不断的小高潮能够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作为作者单方面输出的一种交流方式,读者是被动输入的一方,平淡而冗长的情节会让读者乏味,失去继续阅读甚至“交流”的兴趣,而小高潮和冲突的设置就像是老夫老妻之间偶尔的小浪漫一样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愉悦。《消失的女孩》阅读过程中我一度以为贝基就是金伯莉的养母卡罗尔,然而故事却在这里出现了反转,真相出人意料……

  成功悬疑作品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把组成真相最重要的碎片放在最后,让你读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切都是意外,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同样的,这个故事也不例外。 不得不说,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悬疑作品,还是一部能引发人思考的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在作者的讲述角色完成之后,引发读者的思考,甚至输出,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的有效交流。《消失的女孩》涉及的主题包括了对人的行为道德判断标准、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怎样经营家庭关系等等方面,比如,带走两岁萨米的人究竟是绑架了萨米还是救助了萨米?萨米如果成长在美国的家中,她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成为萨米还是金伯莉?小说甚至还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同性恋、邪教组织等等。如果拍成电影,观众还能学到英语的美式口音和澳大利亚口音。每一个角度都能引发读者思考,进而引申到自己的人生选择中。读小说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读自己的人生,我们在故事中经历不同的角色变换,从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主人公的人生选择里去预见未来,从而修正自己的人生。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三):《消失的女孩》:寻根之旅

  

读完这本书后,我沉思了很久,内心错综复杂,却不知该从何说起。初看封面,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恐怖片,但当我慢慢往下读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书其实是打着悬疑恐怖的幌子,更多的是在讲述人性。两岁的女孩萨米消失了,她到底去了哪里,是谁带走了她,她是否还活着,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作者采用双线并行的手法,在过去与现在来回穿梭,慢慢的抽丝剥茧,探寻萨米消失的真相。

据说这是怀特的处女作,感觉很惊艳,很让人期待他之后的作品。对悬疑小说一直接触不多,但这本却让我不能放下,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情节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很丰满,然后还有各种的反转,总有你意想不到,是一本很精彩的书。

一起虚构的案件,一个突然消失的女孩,小说以儿童拐卖为起点,向我们深度剖析了这之后所牵涉到的问题。也许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原以为幸福美满的家庭跟你并没有血缘关系,你会作何选择呢?养育之情与生育之恩,你会如何取舍呢?这涉及的不仅仅是被拐卖当事人,还将给这两个家庭带来巨变。主人公金的勇敢是让我敬佩的,毕竟在我看来这是很难做出抉择的。

这是一段寻根之旅,也是对儿童拐卖案件的探寻揭秘。在这段旅程中,也为我们慢慢展现了很多其它的主题,涉及同性、家庭、婚姻、宗教等,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更丰富,也让我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慢慢看到更多不同的人性。

过去与现在,就像是在两个时空里。在过去的时空中萨米消失了,而现在这个时空中的金带着我们去探寻这背后的答案。金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去将这背后的秘密一层一层揭开,又该如何面对这背后的一切。当她开始面对这一切时,她其实也是脆弱的、害怕的,但当她选择踏上寻根之旅时,她是勇敢的、强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金已经慢慢坦然了,她开始接受这一切了。故事的结尾,揭露出来的真相是令人震惊的,却也有点意料之中的感觉。

关于绑架、儿童拐卖的故事有很多,而这个故事又是与众不同的,是值得花时间去读、去思考的。这是一个另类的悬疑小说,你会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温情,会被戳中内心的柔软。怀特是值得让人期待的,希望以后能读到他更多不同类型的作品。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四):过往是深海,回忆似游鱼

  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要知道一切,而拼尽全力耗尽心血追寻答案直到真相大白之时,结果不见得一定会心随人意。特别是当你在而立之年听人信誓旦旦地告诉你,养育了你几十年的父母并非你的亲生父母。这样的事,对于一直受着父母疼爱的人来说还真难以置信,就算有DNA为证,就算听到养育自己的父母支吾其词,真要就这么接受现实,那也太考验气量了。

  本书的主人公金伯莉•利米就碰到了这样的事,知道了这件事是一回事,知道这件事隐藏的真相是另一回事。可能是出于人类探索自身的本能,也可能是一时无法接受,总之,金踏上了关于自己的另一个名字萨米•温特的过往之旅,从澳大利亚来到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肯塔基洲小城曼森。

  本书的写作以过去与现在双线展开,过去是从生活在曼森的两岁小女孩萨米•温特某天突然失踪一事开始,现在是从生活在墨尔本的三十岁女士金伯莉•利米被陌生人告知她是二十八年前失踪的萨米•温特开始,起点都是谜团,终点走到了同一个真相。真相形成于过去,被发掘于现在。

  过去是深海,回忆似游鱼,越往深处走,水就越暗。对于过去的真相,原本知之者寥寥无几,而又没人愿意或者说没人敢于道出真相,纸终究包不住火,真相也终究会浮出水面。

  悬疑故事往往就是靠着所谓真相所谓秘密来吊住人的胃口,让人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读者的这股探秘求真的本能倒是与书中的主人公金不谋而合。也许会有人忍不住直接翻到结尾看到结局,但这仅仅是看个结果,这个结果其实与故事的开头所述是一个意思,只是开局是谜,读之无法理解与接受,结局是答案,仅仅知道答案又显然不够,一样无法理解。唯有将故事的经过尽收眼底,才能把握故事的整体脉络,才能理解哪些是因哪些是果。更何况,如若提前知道真相,兴许就没兴趣去读前面的经过了,就算再翻回去读,也失去了那股跟着书中主人公一起探究真相的好奇与乐趣,兴致大损。

  在本书中,这个真相很是沉重,至少在我这个读者看来是如此,固然结尾金貌似放下了一切,但这个真相背负了两条人命以及一个家庭的离散。在萨米•温特失踪的真相背后还隐藏着温特一家每个人在这件事上与这件事之外的真相,看到这些真相之后让人感到震惊、愤怒、意外,故事仿佛充满了戏剧化,又一切尽在作者的把握之中。正是因为这些不为人知的真相,种下了一个又一个深海之中的因,最终导致了温特一家离散的果。在过去,失踪的不仅是2岁的萨米,在现在,金看到的是一个已然破碎而再难圆的家庭。

  作为家人,相互之间本不应藏着掖着带着秘密一起生活,但谁又没有难言之隐,往往以为是相知甚深的家人,没想到却有极其陌生的一面,谁能想到育有三个子女的杰克•温特会是同性恋,谁又知道姐姐会诅咒自己的亲妹妹,看似善良的人内心住着魔鬼,以为邪恶的人却又值得托付。

  真相就是如此,并不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般,水面之下,是非善恶,在黑暗之中寻找真正的光明。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五):如果得知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你会去寻“根”吗?

  

文/夏小忧

如果突然有个陌生人闯入你的世界,告诉你: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你所生活的地方也不是你的故乡。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二十几年前你被人绑架了,失踪了......你会怎么办?是会置之不理,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是会去查个究竟呢?

这是悬疑小说《消失的女孩》中的情节,女主人公金伯利·利米(以下简称金)在一个极其平常的工作日被一个陌生男人“拦住了”,男人很快表明来意,他认为金是二十八年前一起失踪案件的当事人——当时年仅两岁的萨米·温特(以下简称萨米)。

这个重磅消息的真实性很让金怀疑,因为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泪点低、不会撒谎,很爱她的妈妈;关系很好的妹妹;对她视如己出的继父。这个家庭怎么会跟失踪案、绑架、拐卖之类的事情扯上关系呢?金肯定,对方一定是找错人了。

但事情当然不会这么快结束,找到金的男人也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他给金看当年的报道、萨米的照片、甚至是基于萨米失踪前外表模拟出的成年后脸部合成照,还有......不得不承认,照片上的人和金长得太像了。

可是,假设金就是当年的小萨米。但她们两个,一个是二十八年前在美国家里离奇失踪的2岁小女孩,一个是记忆中一直生活在澳大利亚的30岁女性,这样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又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夸一下本书的作者克里斯蒂安·怀特了,虽说《消失的女孩》是他的处女作,但小说无论是从故事完整性、情节紧张度、还是叙述方式来看都非常出彩,让人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

据说,这本书的手稿早在2017年就获得了年度“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最佳未出版手稿奖”,版权更是被卖到了英、法、美、意等17个国家,就连电影版权也已经被《荒野猎人》制作公司拿下!

跟很多悬疑小说一样,《消失的女孩》也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述方式,由于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梭、所以更多了一层紧张感,悬疑色彩更加浓重。坦白说,直到看到最后我都没能猜中绑架小萨米的人是谁,哎,以后再也不敢自诩悬疑小说爱好者了。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事情的经过还算暖心,也很催泪......所以,准备翻开《消失的女孩》的朋友,请提前备好纸巾,我怕看完你会跟我一样哭到不能自己。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六):迷幻的蘑菇,内心的真相

  

“都市传说是这样流传的:把敌人的名字写在磨坊的墙上,二十四小时内,那人就会一命呜呼。”

故事在迷幻蘑菇的作用下扑朔迷离展开。

刚开始一直认为此故事仅仅是悬疑类型,慢慢往下读,关于信仰的主题,会若隐若现地紧扣人心。故事只有两条线展开,第一条“现在的我”,第二条“从前的第三人称”。为了更好地领会故事梗要,随着仅有的线索逐步开始深入下去。

“越往深处走,水就越黑暗”,这与结尾“穿过黑暗,走入光明”看似有些出入。女主角萨米(也可以叫金)的失踪,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情节,在雷德沃特发生重大转折。也许看过些许侦探和悬疑小说,个人感觉故事情节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紧张。

而且,我不建议青少年阅读此书。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内容可能会给小读者造成误导,比如:追求真相一定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实话说,我并不赞成小说中关于宗教的描写。

这里我不再剧透宗教是如何影响或者制约故事的发展。如果有探寻生命真谛或者人生智慧的可以细细品读。

“落叶归根”往往伴随着离奇、绝望,最后得到救赎,展开新的人生。

“寻根”的故事总是吸引着我,不仅是因为作者(克里斯蒂安•怀特)对于故事的把握力度游刃有余,而是作者带着如何写的困惑,读者带着如何读的困惑,两者一同完成了一次阅读的探险。

有读者会纳闷,不就是一本悬疑小说,不至于有那么多的感悟。那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觉得小说好看,我想作者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比如:迷幻的蘑菇是否真的存在?心内之光教会是否真的存在?还有蛇的象征意义真的是代表死亡或者神秘吗?

带着诸多问题,我们才能一步又一步走下去,认识故事,还要认识其中的内在含义。

真相,往往仅存在我们自己的内心。

由此,不光故事里的人,现实中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真相。

又会有读者读完整本小说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甚至还沉醉在故事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虽然并不奇怪,但我还是要多说一句,阅读并不是只停留在感知阶段,我们还需要理性地分析,我们更需要挑战性阅读。

阅读过程中,感知力和理性化的思维不断组合又分离,构成挑战阅读的全过程,也是好奇探索、探索好奇不断交织的过程。

一言以蔽之,带着问题去阅读,远比跟着作者原轨迹去阅读也许更能领悟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江富军老师曾说过“少年在休闲阅读中,如果自己想一想,设置一些故事,看一看作者的思路,进行比较,也比较现实生活,这就由好奇变为探索,阅读就由惰性休闲性变为挑战性了。”我们把他阅读的思路转移到此书的阅读中,兴许能找到故事的闪光点,也许这正是作者苦心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狂热的信仰,隐秘的爱恋,无意的诅咒和沉默的救赎,这些都是写作手法,作者通过这些是为了带领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蘑菇虽然迷幻,但真相仍然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长存。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七):亲爱的,回家!——读《消失的女孩》

  

导语:

如何与环境对抗、拒绝被安排的人生?面对不可挽回的过错,如何进行自我救赎?当爱情已死,婚姻和家庭该何去何从?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放弃,幸好,还有一些人选择坚持。

2014年,一部以“打拐”为题材的电影《亲爱的》荧屏大热。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社会故事,讲述了一对曾经的恩爱夫妻之间的感情被时间和争吵消耗殆尽,最终选择了离婚。然而,有一天他们唯一的儿子无故失踪,绝望与崩溃之中,这对夫妻摒弃前嫌,共同踏上漫漫寻子路。孩子虽然后被寻回,但此时的孩子已与如今的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反把生物学父母当成破坏自己家庭的入侵者。这是因为,“血脉相连”这个字眼对于幼年时三观不甚清晰的孩子而言并非就等于“家人”的全部含义。相较之下,现在的家庭对其含辛茹苦的养育,共同生活的经历是孩子看在眼里的,这是更加弥足珍贵的。即便找到了丢失的孩子,由于亲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共同生活的基础,在彼此生命中缺席的那些年造成了难以填补的空白,双方很容易演变为最亲近的陌生人。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消失的女孩》也一样,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与电影《亲爱的》颇有相似之处。三十岁的金伯莉.利米(金)是墨尔本北安普顿社区一间职教学院的摄影教师,数年前母亲因肺癌辞世,家中余下继父与未婚先孕的妹妹,彼此相处融洽。某天课休时间被一名四十余岁的男子告知其并非现在的自己,而是失踪28年之久的萨米. 温特,眼前这位美籍男子的妹妹,并为此提供了不容辩驳的有力证据。即便如此,金与原生家庭之间相隔整整28年和一个大洋洲,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她一度心生胆怯。当她终于决定去探寻幼年的自己失踪真相时,面对的却是完全不了解的生物学上的亲人。在此过程中,她如何在长久陪伴自己家人与血脉相连的家人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看待自己被命运捉弄的人生,以及经历这一切之后,她对生命、对爱、对家人会产生怎样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是作者着力铺陈的。

与以往小说的叙述方式不同,作者克里斯蒂安.怀特在铺展整个故事时,采用双线并行的叙述手法。一条线是“现在”的时空,讲述金的“寻根之旅”;另一条线是“过去”的时空,从萨米·温特失踪的那天开始,叙述这一突发事件给温特全家所带来的影响。

温特家家庭成员共五人,父亲杰克、母亲莫莉、长女艾玛、次子斯图与小女儿萨米。这个经营老字号药店的家庭表面看来衣食无忧、和谐美满,实际上父母的感情早已荡然无存。莫莉整日疑心杰克是基佬,自己亦长期在可怖的非正式宗教中寻求灵魂的托庇。萨米的失踪犹如导火索,引燃了夫妻之间日积月累的矛盾,整个家庭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本书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反转不断,是一部让人读后意犹未尽的上乘之作。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很强的现实面向。作者通过一起虚构的案件,深入剖析了儿童拐卖牵扯到的一系列核心问题。例如,孩子的失踪可能给一个家庭带来怎样的巨变?那些有幸被寻回的孩子,真的愿意回到原生家庭吗?亲子团聚后,双方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消失了的孩子,真的还会回来吗?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八):归乡之旅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漂亮的书封面所吸引。封面上的金发女孩眼角挂泪,一条翠绿色的毒蛇盘绕在她的面前,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未读之前,我以为毒蛇只是代表女孩境遇的一种隐喻,却没想到毒蛇真的是在故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一环。

《消失的女孩》的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克里斯蒂安·怀特,他的职业是一名编剧。这是他的首部小说,一经推出就拿下来包括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大奖。故事的叙事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配合本书的两种不同印刷字体,让读者可以尽情享受富有张力的情节,而不至于迷失在错乱的时间线内——有些作者喜欢把时间线搞混乱,以倒叙,插叙和各种闪回来戏弄读者,我是指那些故弄玄虚的小说。

如果说相声讲究抖包袱,让台下的观众始终有笑点,那么悬疑小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讲故事的节奏了。克里斯蒂安·怀特的书读起来一板一眼,真不像是初次写作的感觉,在每个章节结束,基本上都会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点”引爆你的好奇——就像美剧的每一集结尾,特别是一个season中的最后一集,都会有一个特别抓人的谜面/谜底抛出,让人迫不及待的想看下一集。《消失的女孩》亦是如此。

在作者为我们塑造的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在美国的肯塔基州,在曼森小镇,那里有神秘的内心之光教会,有男基佬,有石墙诅咒,也有有色人种的歧视。这本书给我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而是绑架自己的人——尽管他们看起来老实巴交,对你也特别好——你愿意放弃现在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吗?

“你读过《伊诺克·雅顿》吗?”他打断我问道。没有。这是一首19世纪的英国诗歌,是我们的高中必修篇目。诗歌讲的是名水手,名叫伊诺克·雅顿,他遭遇了船只失事,在荒岛上度过了十年。当他最终想方设法回到家中时,他在屋外停了下来,通过窗户往里看,他看到他的妻子已经改嫁了。他的妻子很开心,找到了忘记过去的方法。伊诺克见此情景,决定不进家门,因为他知道,没有他,他的妻子会过得更好。最后他四处漂泊,郁郁而终。

文章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的探讨很克制,却也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定义,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自我认知来自于家庭关系。当25岁的金伯莉·丽米发现自己的阴暗面是萨米,当她飞离熟悉的故乡墨尔本来到美国的肯塔基州时,就已经决定了不去做那个伊诺克·雅顿。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真相,接受改变比坚守过去更需要勇气。

献给每一个处于抉择岔路口的年轻人。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九):上帝在天堂,魔鬼在人间,希望在身边

  与众不同的悬疑小说,《消失的女孩》没有大篇幅的设置悬疑点,通过传统的环环相扣方式,引人寻找答案。反而开篇就给了我们主人公金伯莉·莉米的真实身份,是“一个肯塔基州,曼森,在1990年4月发生的离奇失踪案2岁小女孩——萨米·温特”。并以“从前”“现在”两条时间线为我们一步步揭开失踪案的细节和经过,大量的人物动作、对话、心理描述和精彩的场景渲染,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失踪案和寻亲的全过程,非常具有画面感。 一本经典而又有代表性的小说,它必然是不随波逐流、不大众化,反而以日常为武器,发现不一样的细节,给予我们以心心相印的感觉、见识、心灵、精神、情感。作者克里斯蒂安在这本书以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却创造了不同的语言和角度,赋予这本书以灵魂。 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没有目录,但是每章节开始的地方都标有“从前”和“现在”两种标识,点名本章内容发生的具体地点,并以不同的字体以区分。开始阅读时有点云里雾里,但细心发现作者的小提示后,读起来时间线很清晰,有时光交错感,增加了阅读性和代入感。在语言方面,无论是翻译、脚注,还是文中角色性格塑造,表述都非常注意细节,对话很多且有趣味,非常喜欢角色之间幽默不失风度的沟通和语言风格,充满地域文化特色。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和主人公一样,好奇的百度了“肯塔基州,曼森”这个关键词,发现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个地方,但却有大量“曼森家族”“曼森杀人案”等系列词的解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猖狂的邪教构造杀人案,其影响余波连续至今,好莱坞很多电影原著以此为原型创作。我想作者克里斯蒂安肯定也曾深刻了解过此案,并借以“曼森”为地名,创作了这篇因邪恶宗教信仰引发的失踪案的处女作。虽然作为一名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体会到文中因信仰心内之光教会而疯狂,摆弄毒蛇,使用不同种类的毒药,相信仇敌是魔鬼,蛇可以驱赶魔鬼,礼拜祈祷可以治愈各种疾病,以及成群被圣灵占据了心智的信徒,但宗教的神秘无疑为这个故事增加色彩,并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推荐阅读《女孩们》

  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人性的把握。以姐姐艾玛为例,怨恨时在磨坊墙上写下对妹妹名字以诅咒,妹妹失踪后努力寻找,寻找不力时认真地为妹妹举行了葬礼,二十几年后找回妹妹时又因缺钱向媒体透漏失踪案消息,大概正是这反反复复的变化,体现了姐姐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感更加丰富。书中每个人物作者都仔细揣摩过,角色地位性格不同,他的语言风格、行为举止都各有细节描述,跃然于纸上。 对于情节故事不予以透露,只点评一句——上帝在天堂,魔鬼在人间,希望在身边,不要心存怨恨和不满,每个人健康的生活都有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

  《消失的女孩》读后感(十):怀特笔下一个独特的“落叶归根”的故事

  

1991年7月25号凌晨,在日本的福岛县田村市一个四面环山的乡村小镇船桥町,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匪夷所思女童“消失案”。

失踪者石井舞“消失”时和两位来家里玩的好朋友睡在家中的儿童房内,当时石井舞睡在两个好友中间。并且当天石井家里面包括祖父母在内一共有十个人之多……

以上是日本三大“神隐”事件之一——石井舞失踪案。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特别是悬疑粉们一定知道那个半夜在家中有十个人的情况下却莫名消失的女孩石井舞,只是,时隔29年,石井舞依然毫无踪迹,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再无任何讯息。

在克里斯蒂安·怀特的其处女作《消失的女孩》一书中也有这么一个女孩。不同的是,这个在自己房间里莫名“消失”的女孩萨米·温特当时才两岁,当时她的母亲因为她的哭闹将她锁进二楼的卧室以示惩罚,却不想她在家中莫名“消失”。

当地警察挨家挨户排查,民众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将曼森周围的树林湖泊都找了个遍,却始终一无所获。

没有发现闯入者的痕迹,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索要赎金,两岁的萨米·温特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不得不说,在怀特笔下,这起失踪案包含了太多难以解释的疑点。就像前文讲述的日本“神隐”事件石井舞失踪案。但在怀特笔下,这仅仅只是开篇。也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悬而未决,让人欲罢不能地跟随其文字一路探寻,解惑。

克里斯蒂安·怀特,作家兼编剧,曾参与电影《第三类终极者》的创作。作品有《妻子与寡妇》《消失的女孩》等。其处女作《消失的女孩》尚在手稿阶段就荣获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售出17国版权。上市6周创下澳洲“最畅销处女作”记录,其电影版权由制作《荒野猎人》的Anonymous Content公司拿下。

《消失的女孩》采用双线并行的叙述方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信仰、偏见、诅咒、谋杀交织成巨大的网,彻底改变了一个女孩以及她周围人的一生。

全书融合了绑架、暗杀、失踪、诅咒、偏见等元素,并在高度张力的情节中一一展开。书中有被改变人生的萨米寻根之旅的内心迷茫,亦有生与养两个家庭的剖析,两位母亲甚至两个家庭对子女不同的教育与关爱……

不得不说,书中的萨米是不幸的,却也是足够幸运的。

只是,最后一段中“消失的女孩”脑子里充满的愤怒和疑问让我如鲠在心,真真不得释怀——

“他是救了我还是偷了我?”

或许,更多的是对那已亡之人的爱与承诺吧!只是,耗尽大半生的守护却终究未能免俗地被质疑,让人不免唏嘘。

只是,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体悟,还真说不准孰是孰非。

只想说,好在“消失”并未消失。

《消失的女孩》怀特笔下一个独特的“落叶归根”的故事,让人感触颇多。

或许,不完美才是生命的真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