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的觉知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的觉知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4 00:3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的觉知的读后感大全

  《美的觉知》是一本由安藤雅信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小满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觉知》读后感(一):探究器物之美

  

安藤雅信,日本陶作家,“百草艺廊”经营者,生活工艺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件美的器物,不单单是一件工艺品,而是应该能与人产生共鸣的东西。 安藤对空间的转换和运用非常得心应手,几件原本普通的物件,经他手里通过利用空间的转换和比拟,竟能做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安藤的器具不仅完美地体现出了其精湛的技巧,而且也将其像要表达的思想也融入其中,处女作《蜂巢》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安藤从当时日本社会的混沌与混乱得到启发并结合自身的感悟,最终打造出一件像蜂巢形状的雕塑作品,并最终入选日本陶艺展前卫展区,因此这也让安藤一举成名,为后面的更多优秀作品打下铺垫。 如今的安藤已不在局限于打造出对人们单单认为美的作品,而是更多去关注自然的发展并尝试去打造出一些与自然协调的作品,而这恰恰也正是当今21世纪艺术家们努力尝试去做的东西。

  《美的觉知》读后感(二):美无时无刻与我们同在。

  

读这本的原因是因为有作者和皆川明的对谈,因为hobo认识的皆川明,这些年来一直很喜欢,所以想来也会喜欢安藤雅信。

他是日本非常著名的陶作家,出生于日本陶瓷名产地多治见市(类似于咱们的景德镇),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自己从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系毕业后投身陶艺界的全过程。

柳宗悦说:“器物有两段生命。制作他的前半生和使用他的后半生。”这句话对安藤政信的影响很大,他注重将生活方式与器具作品紧密相连,不仅创作器具,另外在当器具使用到无法再继续原来功能只能成为“物”的时候,依然能从中发现作品美的部分并加以陈列,创造它后半生的价值。

书中还有大量作者的作品图片(荷兰盘很美)及其与村上隆、大友良英、坂田和实的对谈收录,得到一些美学方面的新启发,值得一读。

  《美的觉知》读后感(三):美的知觉,其实无处不在

  

安藤雅信是一位非典型“陶作家”,制陶艺术在他看来不应该局限在工艺技术,而应该缩小其与现代美术之间的距离,鼓励不同风格的元素进行深度融合。

他的文字读来谦和淡然,却又不失艺术家的敏锐。可以看出他对于各种不同艺术类别、以及不同国内外艺术类型怀有极大好奇心与包容心,这种追求工艺自由度的美学追求令人深感启发。

无论是日常使用的餐盘、还是历经时间洗刷的古董物件、甚至室内装潢所创造的意境和古典音乐都能带给他灵感,美的知觉,其实无处不在。

  《美的觉知》读后感(四):《美的觉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丨他将日本工匠精神体现到极致

  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着美,穿衣要得体大方,展现出形体美;化妆品要适合皮肤,要美白遮瑕,展现出妆容美;锻炼身体,健身是为了展现出身体的健康之美……美无处不在,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美的觉知:安藤雅信的制物之道》是安藤雅信的新书,作者兴趣爱好广泛,寻找美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并不断地去尝试,在生活与艺术中体验着、思考着。 说起日本人对工作的热爱以及日本文化,我们更为熟知的是稻盛和夫,这个88岁的老人闻名于世,曾经帮助三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企业。 稻盛和夫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陶瓷材料相关,稻盛和夫曾经有句名言:"难得来世上走一遭,你的人生真的有价值吗?" 稻盛和夫的工作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 作为一个只学了一点无机化学的非专业毕业生,稻盛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并且订购了美国最专业的陶瓷杂志,一边翻译一边研究。 这样几年下来,不但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感觉。 《美的觉知》中,安藤雅信回归制物的原点与初心,在隐逸的日常中,觉知生活中的器物之美。 工匠精神在每个行业中都有,做荞面的师傅,根据收割那一年的降雨量调整磨荞麦粉的石臼的高度;另一位做乌冬面的师傅,无论什么品质的面粉,总能做出相同口感的乌冬面。没有对工作的热爱,没有工匠精神,怎么会这么精益求精?其实,他们这种制作方式和陶艺、瓷器的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小说《千只鹤》中,有几段对志野陶的描写,令我们印象深刻: 如洁白和浅红的花色,与志野陶上的釉彩浑然一体,恍如一片朦胧的云雾。 这是描写志野陶的美。 那色泽如褪色的口红,又似枯萎的红玫瑰——并且,当菊冶觉得它像沾在什么东西上的陈旧血渍的颜色时,心理就觉得难以置信。 这里是作者借对太田夫人的遗物志野陶的细致描写,把观看者菊冶正常的生理反映和潜在的内心同时折射了出来。 由此可知,志野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日本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安藤雅信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餐具和艺术结合起来,即使餐具和茶具有了艺术的灵魂,又赋予了它独特的使命和使用价值,是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我们从作品中更可以看出作者的创新精神。从做自己的窑,到调配釉料,作者都将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日本文化链接起来,让作品体现出日本人接受的自然观的特点,又为自己产品的创作风格提供了足够大的创作空间。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在是羡慕艺术家的大胆创新和实践,正是源于涌现出的无数艺术家、作家、美食家、画家,才让我们更加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只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世间的万物,美就在精益求精中,美就在工匠精神中,美就在身边的每时每刻发生着。

  《美的觉知》读后感(五):安藤雅信:从大势到局外,从周边向中心

  

陶艺的“局部之外”

《美的觉知》中,安藤雅信自从业开始,就一直站在局部之外。

安藤雅信最初从事陶艺创作之前,以纯艺术为志向的人如果去摆弄工艺品之类的东西,会被沦为笑柄。到他在烧窑厂发现,那些不问品质好坏,用厮杀出的分毫养家糊口的人并不少,这种行业带来的大于阴影的希望,也间接使得安藤雅信接触到了更多产地出身以外的视角。在主流的人群之外,安藤雅信选择为热爱的真情所感染;

当安藤雅信以陶作家的身份在现代美术和陶艺之间徘徊的二十岁的后半段,第一次在纽约MOMA看到日本部门的工艺展品的反应:“啊,这些东西代表日本美术?!”不可置信同时伴随着如释重负,在这展柜所浓缩的一方天地之外,如何缩短自己与真实日本之间的距离,并建立起作为日本人的身份识别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每一代艺术的先驱,在开创先河之时其实自己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日本探索工艺美术的先驱也是如此,他们很多是以工艺之外的眼光来从事手中的工艺制作的。这种投射的视角启发并影响了安藤雅信,令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得到内化,安藤雅信总是不忘把目光投射在陶艺之外,令作品保持着新鲜感。

安藤雅信也不时地跳出自己的艺术之外,积极地与各界艺术人士交流。书中收录的对话,有对他艺术之路产生巨大影响的手工艺家坂田和实,有与他有激烈碰撞的艺术家村上隆,还有他曾经深爱的爵士与噪音音乐的个中佼佼者、与他相互启发的大友良英……每篇访谈之后,他都会附上一篇短短的总结,就对话中的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艺术上共通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种从周边向中心的对话,拓展了其宽度的同时更容易加深深度,这启发着安藤雅信,也更启发着读者。而局部之外,就是更新鲜广阔的领域。

传承与创新

在与大友良英的对话中,谈及大量出生的一代所造成的人口与资源的不相配,艺术家不得不为了吃饭而工作——虽说这样听上去有些动机不纯,但是有些价值也能经过评价传予后世之时,安藤雅信道:“这不就是被大量出生的一代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吗?”

这种疑问在我们的环境里并不少见,对于一些人而言甚至熟稔到讽刺,那无非是一些在时代之下个人权利的宣言,最后却往往卷入至意识形态的较量之中。但是在安藤雅信这里,谈及“我们这一代人”时,他使用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后缀:“使命”。这种责任感的担当,无不传递出他一直在思考的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特性的张扬,以及怎样一点点“打开锁国之门”。

他曾举例过,文化的融合就类似于将一种树木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树木的树干上,嫁接的新枝当然是脆弱的,而根干却是坚韧的。日本美术工艺就如这般嫁接了明治维新之后,导入的西洋文明的新枝就是现代的工艺美术,照这样的思路,对于后来的成长的职业也好理解了。

而提到创新,坂田先生的“古道具坂田”给了安藤雅信很大的启发与影响。“古道具”这一新角度,让它既不为既有的价值观所限制,同时也为传统古董界打开了风口。这种与不与“权威”并行,而是随着时代一同变化的态度也成为安藤雅信日后创作的信条。

坂田和实在与安藤雅信的对话中,提到“美”这个甜蜜而伤感的词汇,在现代美术的领域已经不再使用了。正是因为所谓现代艺术是以创造新的作品和理论的前提,所以用旧世界的衡量词汇“美”来评价现代艺术,也成了一种羞辱,因此再也没人使用了。

在摒除语言符号的所指与能指、意义的消解的前提下,这确实是个令人非常惊讶的现象:没有绝对的“美”,一切也都有可能被改变与推翻,而到底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去创造,也是安藤雅信在艺术中一直要去探索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