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4 00:4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读后感(一):语录一

  

德育十讲

一、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一、 道德是什么?

(一) 道德的复杂性

1.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人和动物都是有道德基因的。同情之心、温存之心在动物之间普遍存在。不过达尔文强调,人类且只有人类可以把道德扩展到独一无二的境界。

2. 康德把理性当作人之为人高贵所在。

(二) 何谓道

1. 天道支配人道

2. 人通过头顶的气路与自然相感应,四通八达,毫无阻滞,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道。 头顶上有个眼睛,是天眼,与天相通。当人们能够保持与天道相同、与天相连,源源不断获得天德的能量滋养自己的肉体和身心的时候,就会处在道之中;而且这种能量还可以向四周散发,帮助四周的人,使这些人能够轻虚起来,飘起来。人们都飘飘然,充满愉悦、快乐,

3. 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

4. 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那么德就是一事一物的具体特征。

5. 道德:

①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②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方式

③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6. 因为品德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内化,还是个人道德品质和个人道德认识的一种外化,即把它做出来、行出来,要形成一种习惯和倾向。

二、 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1. 天意神启

2. 古人认为道德乃是天意,“天命”@天道”“天理”决定道德

3. 道德源于理性的代表人物是康德。

4. 道德源于人的情感欲望

5.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性或社会本能。互助实践。

(一)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

1. 源于人自身矛盾和冲突,指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人自身所持有的条件的有限性、所具有的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2.通过道德来解决冲突,不需要政治上面的讨价还价,也不需要制造偶像;它通过暂时压抑自己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不增加社会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暂时压抑自己的欲望,减少或者暂时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避免更大的利益冲突,最终增加了他人与自己的利益,实现了互惠互利。

3. 讲道德来解决冲突的正确认识。讲道德的人的切实保证。

4. 发展生产力,教育,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三)人为什么讲道德

基于人性、 基于功利、基于信仰。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读后感(二):语录四

  

德育十讲 四

一、德育教师是谁与谁是德育教师

1.教师是谁?

教师,律师,医生。人类社会的三大古老职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第三条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我也不想这样做,但我没有办法

平庸之恶: 汉娜·阿伦特提出来 对以色列政府对纳粹军官艾希曼的审判。

在审判中,他只是辩解自己只是在服从执行上级的命令。

平庸之恶就是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把人置于体制之中。 平庸,常人容易坠入其中,二是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善才有深度。

一个老师让学生写1000字检讨 不写就跳下去

1. 检讨必要性 什么意义?

2.检讨可行性, 1000很困难

3. 教师是法官还是人师

4. 学校纪律规则,没有程序正义

5.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时代精神还需要“神圣权威”?

做法

浓情具体情境,降低误判危险

了解是否是偶然现象

针对性教学方法

平等交流沟通

2. 谁是教师

中国公民,学历,能力,认定

教师行业部门笔者认为应该由教师专业组织认定 我国这样的组织很少

也可以校长认定,校长由教师成长起来,是有教育经验的

二、专业伦理精神重构师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反思

1. 教育行政机关作为制定主体并不合适

道德是内在柔性的,其生成场域在民间而非政府,其生成过程漫长,需要讨论。

2. 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很多问题

混淆道德与非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

混淆职业道德、国家道德: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国家道德

专业性不突出: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道德高标: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师德规则既少却不明确: 不敷衍塞责,不讽刺挖苦

忽视教师意志表达: 师德规范的制定主体与制定过程几乎排斥了教师群体意志,背离了对教师权利的尊重。

(二) 教师专业伦理的精神旨趣

理论: 明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提升了对于这个本质的揭示

实践: 区分教师专业伦理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中明确自身的限域

1. 行业自律

一方面,它对外针对政府监管;另一方面,它对内针对个体自律

有效教师行业规范具有四个特征: 行业内部制定;制定过程公开;行业规范合理;教师易于认同与遵从。

2. 教师自治

1. 拥有专业自治权的教师专业自治组织

2. 拥有教师自主制定的专业内部契约

3. 教师自治不同于区域自治 教师自治民间团体,属于行业规范

4.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香港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专业守则筹备委员会由香港地区的教育署召集63个教育团体的代表举行会议,并由各组分别选出的25个团体代表组成。 此后成立的教育人员专业操守议会具有非法定的性质,目的也是为了避免守则沦为一纸空文,以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读后感(三):语录二

  

德育十讲 二

德育是什么

一、教育的道德属性

(一)什么样的活动称得上教育

1. 自学这种独立学习活动,既无教育主体,也无教育对象,不能称为教育

(二)教育“天然”是合乎道德的

1. 教育是个合成词(中文的词大多是合成的) “上所施,下所效也”,意即年龄大的人、地位高的人做出一个动作或行为,年轻人或地位低的人来模仿、学习,这是一个动作描述,没有讲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2. 爻 之教表明,教育的主体内容和关键内容是道!证道并传道,将这个道的变化规律,告诉后一代,传承给回一代,这就是教!

二、德育的多种形态

(一)大德育与小德育

1.人们已经习惯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当作德育的内容—大德育思路

2.公民教育: 我国政治民主化稳步推进,以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正在催生公民社会;党十八大都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

3. 公民教育有利于我们把握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即基础教育主要培养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打基础。

4. 避开德育政治化。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也必须用过道德教育来体现。 文化功能是德育的初级社会功能,而政治功能则是德育次要的社会功能。

5. 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强调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推行,道德却能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武器。

6. 政治教育其实就是灌输和说教(宣传与强制),而道德教育则是启发与引导(允许质疑)

7. 政治教育所企求的是权力,道德教育是人格的完善。

三、德育的逻辑

(一)生命的逻辑

目中无人

为什么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甚至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为什么我国的一些省份在制定未来教育发展规划的时候,明确提出要控制班额,实行小班化教学。

因此学校德育就要启发学生的生命自觉,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赋予个人生命以意义和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正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本义。

(二)生活逻辑

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生活是一个现实的领域,是一个具有自明性的领域

生活不是生存 生存是动物的生命存在状态

生活是人不断地自我更新,它是实践性的,有内在价值尺度。

1. 实现德育课程逻辑结构的根本转向

课程标准,依据生活范围扩大和生活重心的变化来组织目标和内容框架。

课程性质上,不是定位于以往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写教材,而是综合课程。

教材编写,典型生活意义的生活事件,生成单元和课文主题。

2. 德育教师要走向儿童的生活

帮助儿童过幸福的童年,而不是把童年仅仅当作成为成人的准备期过渡期。

(三) 过程逻辑

以怀特海为创始人的现代西方过程的哲学,更是坚持世界即过程

横向看,生命和生活是生成的,它不是命定的。

德育过程具有生成性

德育过程具有情境性

(一)德育情境是复杂多样的

(二)德育情境是变动不居的

(三)德育情境是没有止境的

德育过程具有阶段性

(一)

权力是公有的,财富是私有的

80分 81分

更好地利用闲暇时光

  《德育十讲: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丛书》读后感(四):语录三

  

德育有什么用

德育是首位还是无位 如果认为它是首位,这是主观意识论

一、德育万能、德育无能与德育的本能

(一)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

德育主导,影响可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功能正向,及时有效。

内容无限,无所不包

知识德育简单高效

学生少德,任意塑造:听我话,跟我走

教师道德,越高越好:师德楷模评选

德育无能: 1.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信念品德发展微乎其微

2. 升学影响微乎其微

3. 德育工作状况对教师考核评价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二)教育的本能是什么

1. 德育的功能对象

社会和人

教育市场化否定了义务教育的公益事业的基本性质

德育为政治服务,并不主张政治运动代替德育活动

学校社会功能:文化传承,代际的纵向传播和全社会成员之间横向传播

道德教育要培养有道德的人,但如果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经常让我们感觉到痛苦的话,甚至感到屈辱,就不会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尊严。

3.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初级功能初级效果

次级功能次级效果

终极功能终极效果

初级:应试教育,检测

次级:学生品德形成

终极:对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 ;这种效果在学校无法检测出来学校德育 始终是初级效果。

(三)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

学校是一个功利规范性组织

“入脑入心”

二、 学校德育是有限的

(一)学校“非中心时代”的来临

一种是生活教育

另一种是正式教育 越精细化,越专业化

1. 家庭的教育能力与传递能力在上升

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现在中小学,只有少数教师意识到了这种改变(比如,把家长请进课堂,利用家长的教育能力与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 绝大部分的教师还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家长,以过去那种说一不二的教育权威处理家校关系

2. 互联网极大的动摇了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

就信息传递本身而言,学校已经没有什么优势。

学校传递狭窄语言 教科书 一堆多 固定的 几乎无选择余地 巨大挑战

第一是时间冲突;第二是数量的突破; 内容的突破;第四是方式的突破; 第五是体制的突破;第六是人际关系的突破。即使没见过面,不认识,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他们对教育个性化的需求

他们对现在教育体制的不满

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得不到的东西,得到网络上得不到的发展。

(二)德育贵在引导

一是“主宰” ,即认为“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或者“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二是“主要”,即认为它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中,相对于遗传和环境(主要是社会和家庭)起主要作用。

引导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

学 1. 学则由已,根本方法自己努力

2. “学以为人” 为人的目的也是内容

3. “学”就是“行” “行”就是“学”这是一种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

社会进步及其教育的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