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人的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国人的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22 02: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人的修养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人的修养》是一本由蔡元培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修养》精选点评: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道德,很浅显的道理也仍然需要我们去仔细掌握,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不要忘记了就白看了

  ●蔡元培果然很有学问,很不错的道德修养书。

  ●字字珠玑

  ●十五六岁的时候应该认真的读一读这本书,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再读,恐已晚矣。

  ●表面相似的东西是众人炫耀的资本

  ●超朴素的封面,但是内涵已经涉及到人生在世的方方面面了,最后蔡老之读书心得最有借鉴意义,一不能专心,二不能勤笔,我这就放心了

  ●喜欢蔡元培

  ●每晚和咖喱泡脚时间的朗读篇章……

  ●思想教科书

  ●居然文言文的,看着很别扭。 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家庭传统,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标准价值观混乱到多元,没有宗教和认真的信仰的所谓修养感觉更像是无源之水。 部分的有培根论人生的感觉,这类书偶尔读读也不错的。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一):现在正应该读——道德危机下的阅读

  很不错。在三鹿之后正该阅读。这个民族遗失自己的灵魂已经很久。蔡元培的精神也已经被我们遗忘半个世纪以上了,包括他的老北大精神。现在不少民国好书被重新出版,如吕思勉的《中国文化史》也是。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為死去的民族精神“叫魂”。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二):人格决定国格 重塑一个国家的品格,从自我修养开始

  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中国人的修养》蔡元培著。我上周刚在卓越网上6折买的新书,比书店便宜很多。还没看完。封面不错,整个是白底红字,一点图案多没有,很是简洁大方,又有塑封,配得上蔡元培先生的感觉。

  这不是现在流行的什么传统养生书,而是一本很不错的公民道德读本,为中国人规划了一整套道德远景。不过最重要的是他在三 鹿事件后,人心惶惶时。这本书真是恰好应景了。因为腰封的广告语写的是:“一次次的信任危机突显道德力量的重要性(这句小字) 走出道德缺失的危机 塑造国民的精神力量(这两句是大字)”。这说明出版社出书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到现在,物质文明之丰富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但是,精神道德的建设,却始终令人不很满意。近年来,大头娃娃,煤 矿黑 奴,三 鹿奶粉……国人道德底线遭受一次次可怕的地震般冲击,都在揭示公共安全已经到了人人自危,不堪入目的地步了。尤其是去年的山西的煤矿黑 奴 工事件,真的是完全突破了人们的想像极限。多少年前,就有很多有识之士慨叹道德的沦丧、人心的堕落,现在却越发糟糕,我们实在愧对祖先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号。没有个人的文明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高贵品格,更不用说“大国崛起”“文明复兴”了。彷徨的国人亟需摆脱道德崩溃的噩梦,摆脱这种不和谐的社会秩序。

  说到底这和国民素质的关系很大。不过,尽管提高素质的口号喊了很久,真正适合大众阅读的优秀的国民道德读本却一直很少出现。蔡元培这本书,是一本平实的公民道德读本,最早是作为学校的教材在用。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六七十年了。最难得的是把儒家的修身传统和现代的公民教育很好地融汇起来,而不是像当时的革命者那样,一味想全盘西化抛弃传统。可以说是为中国人规划了一整套具有可行性的道德远景。虽然时间够久了,可是我拿在手里,觉得它比现在大中小学里的道德课本好一百倍,证明学校里的德育课多么失败。被学校十几年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烦死的同学们,当年蔡元培的学生比你们有福气得多啊。可惜政治变幻,这本书后来埋没了。

  何止这本呢?民国时候很多好书都是这几年重新出版重放光芒,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历史的断层就是这么重新续接上的。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很显然,启蒙任务远未完成。现在静下心来阅读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从先贤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或许会发现通往“和谐”社会之路。

  个人水平有限,不可能表达这本书的全部优缺点,大家指正。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不妨一聊。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三):常被逃掉的必修课

  题目可以说是全书内容的概括,不过本篇书评就书谈书,不做过多过广的引申。

  译文是帮助水平有限的读者理解看不懂的原文,而非更好地理解原文。虽然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我自从上大学之后,一方面是专业不相关,另一方面是自身对文言文兴趣不大,长期不接触,早已日渐生疏。及至读此书原文,时常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拙计。好在有译文,虽然不敢妄评其水准,至少作为参考是足够的。

  以例服人,以理服人,是全书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旁征博引,以中国史料与孔孟之说为主,辅以西方历史、科学史、进化论、宗教学等,足见蔡先生的学术功底之深、中西结合之精妙。

  比如,“良心”产生的原因,蔡先生就倾向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中学修身教科书·下篇·第二章 良心论·第四节 良心的起源),具体而形象。

  华工学校讲义德育三十篇中,私以为“文明与奢侈”到“精细与多疑”最是叹为观止。这十几对概念容易混淆,或诘之,或以理与史例正之,释疑而明其别。

  “中国的文艺中兴(节选)”一节,读起来颇有“和平崛起”的味道。大概是因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诸列强虎视眈眈之故。当然,解释也同现今如出一辙: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由发端至现今,“根本思想是如此的”。

  甚至,某些近些年争论不休的话题,蔡先生早已有所诠释。

  由是观之,百年前与现今的大环境何其相似,至少在德育和智育两方面上来看。只可惜之前在校所受相关教育不及此书所期水平,不得不感叹蔡先生的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为目前的教育惋惜。此乃真正的必修课,对于中学学力之人,此方面教育若不能由学校完成,亦应由家长代劳之。

  不过“舍己为群”一节的“三曰暗杀”一段,我倒是有些疑义。

  首先认为荆轲刺秦王是“革命”,是否恰当?儒家斥秦为“暴秦”,但现在也有观点认为秦灭六国,是用顺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中央集权君主制一统天下,虽荆轲忠勇信义值得赞叹,燕太子命荆轲刺秦,岂非倒行逆施?

  这里不探讨“暗杀”是否是“革命之最简单手段”,单看这两个例子,私以为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四):一部优秀的公民道德建设教科书

  一部优秀的公民道德建设教科书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运动领袖、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前苏州市副市长)

  相比陶行知而言,蔡元培先生对于近现代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我们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其实,无论是1912年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还是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对于那个时代以及此后的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

  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主张废科设系、教授治校,为中国引入了现代大学的理念与精神。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而蔡元培先生在担任教育总长期间的贡献,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其实,尽管左右半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他领导和组织了对于封建教育的改革,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做了大量工作。他明确提出了国民教育的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养成他们健全的人格。而健全人格的教育,应该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个部分,并且以此来取代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军国民教育是指军事教育与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指以实用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智育,世界观教育是指让人们具有远大理想与高深见解的哲理教育。五育之中,蔡元培先生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固然可以强兵,但是兵强以后“溢而为私斗,为侵略,则奈何?实利主义教育固然可以富国,但是国富以后“不免智欺愚,强欺弱,而演贫富悬绝,资本家与劳动家血战之惨剧,则奈何?”

  为了推广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先生还亲自编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和《华工学校讲义》,一本是面向学生的公民道德课本,一本是面向大众的公民道德读本,两本教材内容既系统严谨又通俗易懂,融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的优点,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公开出版后很快多次再版,其中不少篇章还多次收入全国通行的语文教科书里。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蔡元培先生的时代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道德重建的时期。无论是刚刚发生的河北三鹿集团的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不久前发生的山西尾矿库溃坝事件,甚至是远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道德危机的体现。和所有快速崛起的时代一样,我们面临着精神道德体系和共同价值观崩溃的危险,这远比溃坝更为可怕。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加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最近几年,我和我的新教育同仁们,为此做了一些小小的努力。我们在新教育实验学校开展“晨颂、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推进“让我们学会吃放”、“让我们不闯红灯”等新教育每月一事,引导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去年,我选编了《改变,从阅读开始——重塑心的文化》,也是希望为新教育实验的老师们提供一个道德教育的读本。我们一直也在努力寻找好的学生道德教育课本和公民道德教育读本。

  现在,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中国人的修养》多少实现了我的心愿。尤其是《中学修身教科书》,从修己、家族、社会、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如何处理个人与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工作、未来的关系,文字娓娓道来,道理明了深刻。如在“修己”的篇章中,蔡元培告诉青年人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健康体魄;如何形成良好习惯;如何养成勤勉、自制、勇敢的个性;如何修德修学;如何从师交友等,像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叙述,一个师长对学生的谈心,没有我们许多教科书的“说教”色彩。

  蔡元培之后,打着同类旗号的书籍不可胜数,但真正适合大众的国民道德读本却寥若晨星。本来一般国民,在中小学时期的“道德”课程里,就应该养成正确的公民道德观,但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比较片面和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正面影响,延误了不只一代的青年人。因此,蔡先生当时的主张放在当下,对于大众来说,仍深具“补课”的价值;对于一些苦于学校道德修养课程枯燥乏味的学子来说,亦不妨将此书作为一种补充或替代方案。

  总之,中国工人出版社重新策划出版蔡元培先生的这部作品,既切合当下普通大众的个人需要,对于我们现在努力创建成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五):平天下,修身始———读《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在历史的影片中所看到的时代背影已经隔代又隔代,然而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故训,我们总能看到前辈人熠熠生辉的智慧。《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要求我们的,就明显把握了历史的脉搏,早已知晓未来社会的文明要求。这本书有三部分构成:专门给旅法华工学校教员编写的《华工学校讲义》和留德期间编写的《中学修身教程》以及《蔡元培国民修养散论》。不管是哪一部分,其主要旨的都是希望通过中华传统修身与西方现代公民教育观念相结合,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观进行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蔡元培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现代学生既要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敏捷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以及饱含对国家、学术、社会责任的骆驼精神,又要“自爱”、“爱人”这种主张用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当下的大众当中,有“补课”价值。

  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从修己、民族、国家、职业、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阐述了个人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需要履行的义务,娓娓道来。以我的理解,毋宁说是这七个方面,不如说是“理想中心论”。蔡元培先生认为:“理想与实在,永无完全符合之时,如人之夜行欲塌己影而终不能也。”这并不等于说人生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到达的,在人生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变数,没有什么是既定的。最近备受热捧的电视剧《奋斗》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白,“如果我一辈子穷困,你还会爱我吗?” 陆涛问,夏琳回答“如果你一辈子努力,即使穷困我也还爱你。”所以我们所能把握的仅仅是一种趋势、一种信仰而已,而非想象中那样,成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程序。理想好比灯塔一样,让你在人生不致偏离航道太远,我们所做的也仅仅是为了让理想向现实无极限靠近而已,扩大而论,在理想社会建设上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在成功之前先成人,如何让一个群体在过渡、让一个社会在转型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成功学和交际学泛滥的社会。走进书店,励志书籍和交际书籍铺天盖地、“汗牛充栋”。他们能让你知道如何才能得到上司欣赏,叫你明白怎么样才能让同事喜欢你,甚至是脸皮厚、心肠黑,出卖自己的信仰,却对温良谦恭让只字不提,理由冠冕堂皇,其中一条就是:老实人吃亏。记得成龙导演的电影《新宿事件》利有这样一句台词:“日本人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所有人都不偷东西。”这句话里的社会风气足以让日本人引以为豪了,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相信自己国民的社会信用和道德素质,或许他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偷东西呢?自己有欺负老实人的心理,所以才害怕自己老实被别人欺负,公众对现在的很多事件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就暴露出了这种“强盗逻辑”。这种担心,唯有一剂良药,那就是“合群”,“合群”一说主张崇尚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群体的发展先于个体的发展;主张把个体放在社会当中来约束他的行为道德,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蔡元培先生举例说:“古谚有云,‘千里不唾井’,言将有千里之行,虽不复汲此井水,而不敢唾之以妨人也。”蔡元培先生提到“孤立而自营则冻馁且或难免;合众人之力而营之,而幸福之生涯,文明之事业,始有可言。”“使合全世界之人以为群,而有无相通,休戚与共,则虽有地力较薄,天灾偶行之所,均不难于补救,而兵战、商战之惨祸,亦得绝迹于世界矣。”鄙人认为,若人人如此,则堪称“人民素质极大提高”,纵无“物质极大丰富”,亦可谓大同世界。

  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即道德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所提倡的“崇德”思想可谓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行为“宪法”。很显然,个体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最终受益者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美好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觉和努力。

  一点鄙薄之见,更多精华,请大家去读“被遗忘了60年的经典”———《中国人的修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