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摘抄

2020-12-14 00:4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摘抄

  《荒漠里有一条鱼》是一本由赵本夫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一):随想鱼王庄

  《荒漠里有一条鱼》,这里的“荒漠”,它是自然,是环境,它更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它不只是指荒漠,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底色就是荒芜苍凉;鱼则是指人,鱼在泥泞中,象征着人处于一种无可奈何、几近绝望的状态里,这似乎不只是鱼王庄人的苦难,更像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日常写照;而种树则是一种精神,一遍遍地种,不得不使我想到西西弗,不同的是,西西弗是一种重复,是一种荒诞,而鱼王庄人不是重复,而是在用自然的方式改变自然,所以有一种超越在里边。“鱼在荒漠中”代表着生存的苦难,而“人种树”便是对苦难的超越。《荒漠里有一条鱼》就是鱼王庄人的一部生存与超越史。所以只看到苦,不过是小说的一个侧面,只看到活着,也只是对小说的一种片面理解。这里有道,有哲,既出世,又入世,有每一个人的影子,值得一读。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二):民族精神

  荒漠里有一条鱼,让我看到了许多感动的点,尤其是我们国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者写作手法独到,时空不断交叠、人物不断更替,写出从清代后期到共和国百年的故事,如果想了解人物最终的命运势必会不断地读下去、读下去,且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命运多舛,在一次次跌宕中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同时对于鱼王的描写又兼具传奇色彩,让人更不忍罢手,一气呵成读下来。荒漠里有一条鱼评价人数不足赵本夫 / 2020 / 百花文艺出版社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三):生存,繁衍,活下去

  

初读起来,觉得时间线有点乱,但还是很有特点的,读完后归拢一下,这里主要是三条线。按时间顺序来说,第一条是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主要人物老八以及后面的黑牛、老八的儿子大船等。第二条线是抗战前后,主要人物老扁,以及前后好多人,这是主线,具体后面说。第三条线是近代,主要人物以螃蟹(老八的嫡系后代,老八后代太多了,嫡系就是螃蟹)、鱼王庄的秋月、抗战等。

三条线可以穿起来,但是作者讲故事确是三个时间段来回穿插着进行,回忆、倒叙等,加上故事比较灵异,就有了很魔幻现实的感觉。第二条时间线以老扁为主,讲了前边的梅云游梅三洞,日升,还有可恶的泥鳅等人的各种事迹,从抗战前开始,经历了抗战、大炼钢铁、wenge等,前面通过鱼王庙与老八的时间接应,后面又与螃蟹的时间线重合了,贯穿始终,老扁算是主角。里面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梅子,梅云游的混血孙女,鱼王庙的神秘女子,后期又突然离开鱼王庄去了法国。不过说起梅家,自从梅云游开始,都特立独行,让人捉摸不透。

书中还有大量对性的描写,性是欲望,也是人类繁衍的动力。书中的描写,让人看到了原始、粗暴、肮脏,也看到了对新生命的向往、敬畏、宽容。

借驻扎在鱼王庄的日本军人龟田之口,作者在书中这么写到,“在中国,有无数寺庙道观和神龛,里头供奉着各种不同的神,每一尊神都是一种精神的承载。加在一起就是精神的海洋。也许这就是中国永远不会被灭亡的原因。面对不同的困境,在精神的海洋里,他们总能找到一种精神做支撑,让自己活下去。”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一直想要表达的——人,就得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下去,为了后代,为了繁衍。从开篇锲子里提到小时候听到黄河鱼王的传说,到书中鱼王艰难求生的经历,鱼王庄人讨饭种树的执著,鱼王庙老八一家繁衍后代的能力,都显示了一种生存、繁衍的原始欲望。

这本书看着很受震撼,作者还写过《天下无贼》,笔力很深厚。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四):2020读书清单之49 读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

  

2020读书清单之49 读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

2020.09.10

赵本夫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2020年第49本读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350页,26万字。给四星评价。

人到了50岁以后,大约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少有能让人读起来放不下的书,而这本书正是其中的一本。即便是给五星+的优美的《森林报》,也是读一段就可以放下的,文字优美固然不假,也彼此连贯,但并不紧密连贯。

赵本夫这个作家,我并不陌生。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就知道他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卖驴》。但此后并没有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本书作者立意高远,通过植树,百年的不间断的植树,再现了人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人与荒漠的不懈抗争。读这本书的感觉,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精美的短篇小说。整本书就感觉是一个个精美的珍珠串起的大项链,每一个小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但整体又是连贯的。尽管写的是平民、小人物、叫花子,但场面宏大,颇有气势。全书出场人物众多,如老八、梅云游、梅三洞、梅子、老扁、抗战、螃蟹这些人物以及老八家的两个动物:大公鸡、大黑牛,个个鲜活生动,作者三言两语即写就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这本书真的是用力了,都有点生活小百科的意味了。近百年中国的黄河、农村、城市不必说,有惊心动魄的非洲沙漠冒险故事,有侵华日军的故事,还有欧洲的旅游记载。

其中非洲沙漠冒险故事精彩异常。梅云游沙漠被困之后,仆人小毛的忠诚果敢、翻译的怨天尤人,梅云游的豁达,还有黑人金夫妇的善良与担当,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觉得震撼。在沙漠遇险跟着骆驼逃回家的黑人金,一直沉默不语,他老婆也习以为常。但到第七天,他说:他们也许还活着。他妻子说,你就是一头猪,那还等什么?夫妻俩立即带了五头骆驼出发,最终到第13天,梅云游得救。就这么寥寥数语,夫妻俩个性鲜明的刻画完成了。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考究,因为沙漠白天晚上的温差巨大,梅云游不太可能坚持13天。

关于日军小队长龟田的描写也非常有意思。在日本当教师时曾经是一个正直正义的青年,刚到中国时对日军的暴行兽行非常反感气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仅见怪不怪,而且兽性也逐渐发作。没有限制的权力啊,真的太可怕了。

写秋月古城杀人案,惊心动魄,作者的确是写故事的高手。

但鱼王庙的求子描写,不好。我觉得借种这样的事可能偶有,一定偶有,任何年代都有,任何阶层都有,但绝不会成为常态。类似书中这样就有点胡扯了,如此,鱼王庙不成了淫窟了么?何来神圣?更邪恶而且倒胃口的是,来鱼王庙求欢的神秘女子,作者其实是暗指梅子,半夜三更来,肯定是离鱼王庙不远,又蒙面而来,鱼王庄人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何况穿的不错又蒙面而来?这不是指梅子吗?作者想说明什么?是说人的初始的欲望还是人格分裂?

感觉,螃蟹这个人物可以有,而成为主角却显多余。杨八姐这个人物更是画蛇添足,更多余。

最后想说一下,下三滥的泥鳅。以梅云游的精明,怎么可能看不透他呢?既偷着作践他的钱,还敢背地里强奸他的老婆。其二,有了这些前车之鉴,老扁怎么会让这样的一个好色之徒抱着自己的老婆去送给龟田呢?其三,老扁脑子进水了,敢让梅子和泥鳅一起放羊?这扁脑袋真的是被驴踢扁了吗?不真实。

本书结构比较复杂,一会儿老八、一会儿梅家、一会儿老扁、一会儿螃蟹,几个人物几条线索,在近百年间走马灯般轮番登场,不看完全书,你理不清头绪。我不喜欢这样的结构,现实世界却总是以时间为序前进的。

全书亦真亦幻,亦真亦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童话?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说不清说不准。

可读性很强,读的时候,感觉每一段都好,读完了也就觉得空了,没有什么想说的了。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曾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史上会有一定的地位,读完了却觉得没有,也不应该有。

为什么?偶然读到一个短评说:全书充满了父权迷恋和生殖器崇拜。

总结一下不好的地方吧。其一,这么一本立意高雅的书,却太多的充斥着父权迷恋和生殖器崇拜这些低俗的东西,虽然那些性的描写都干净利落并不邪恶,但性是生活中的盐,没有不行,多了更不行,太多的性的描写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格调;譬如一道菜,做工精美。火候也不错,就是放盐多了,太多了,齁人。其二,夸张可以,但是“度”显然没有把握好,用力过猛,现实就游离于奇幻中了。其三,“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博弈的筹码,但是为了树,本村的女人的节操、自己老婆的节操都可以割舍与奉献吗?孩子也可以牺牲的吗?如果是这样,保护那些树的意义何在?树很重要,那么为了树,就可以无底限吗?为了树,就可以不设底限吗?

可惜了,一本原本该五星+的书,只能给四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