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荒漠里有一条鱼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荒漠里有一条鱼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6 01:0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荒漠里有一条鱼经典读后感有感

  《荒漠里有一条鱼》是一本由赵本夫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一):随想鱼王庄

  《荒漠里有一条鱼》,这里的“荒漠”,它是自然,是环境,它更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它不只是指荒漠,它是人所处的一切环境,而这个环境的底色就是荒芜苍凉;鱼则是指人,鱼在泥泞中,象征着人处于一种无可奈何、几近绝望的状态里,这似乎不只是鱼王庄人的苦难,更像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日常写照;而种树则是一种精神,一遍遍地种,不得不使我想到西西弗,不同的是,西西弗是一种重复,是一种荒诞,而鱼王庄人不是重复,而是在用自然的方式改变自然,所以有一种超越在里边。“鱼在荒漠中”代表着生存的苦难,而“人种树”便是对苦难的超越。《荒漠里有一条鱼》就是鱼王庄人的一部生存与超越史。所以只看到苦,不过是小说的一个侧面,只看到活着,也只是对小说的一种片面理解。这里有道,有哲,既出世,又入世,有每一个人的影子,值得一读。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二):荒漠还是世界

  荒漠里有一条鱼,鱼既是鱼王,也是鱼家庄人,文章以描述小要饭的螃蟹开始,最开始觉得每一章都没什么关联,人与人之间也没什么关系。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息息相关,老扁,梅子,老管家,老八,螃蟹,牛,鱼王,斧头。鱼家庄人最开始是老八一个人发展出来,然后他儿子带着老婆也来了,越生越多,但荒漠条件实在不怎么样,到回来他们废物的每天躺着只为少消耗能量,去不同的地方要饭,以要饭为生。是梅先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个疯狂但行事又有他自己道理有能带来收获的梅先生,家财万贯却建了一座西方城堡在荒漠,一生女人无数却娶了胆小的月儿,烧了所有人的房子为了让他们开始干活,有饱饭吃。可惜还是抵不过荒漠的力量,当他去世,种树慢慢荒废下来,梅三洞收留还是小扁的老扁开始不再跟着梅三洞医治四方,留在了鱼家庄其中经历两次被砍伐,小日本,炼铁。简直看着就难过,最后老扁在被砍树的梦里安静过世,没什么强烈情绪,他太累了。机关在他尸体上也种了树,机关代表新一代的力量又起来了,代表鱼王庄的未来。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三):民族精神

  荒漠里有一条鱼,让我看到了许多感动的点,尤其是我们国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作者写作手法独到,时空不断交叠、人物不断更替,写出从清代后期到共和国百年的故事,如果想了解人物最终的命运势必会不断地读下去、读下去,且每个人物个性鲜明、命运多舛,在一次次跌宕中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同时对于鱼王的描写又兼具传奇色彩,让人更不忍罢手,一气呵成读下来。荒漠里有一条鱼评价人数不足赵本夫 / 2020 / 百花文艺出版社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四):生存,繁衍,活下去

  

初读起来,觉得时间线有点乱,但还是很有特点的,读完后归拢一下,这里主要是三条线。按时间顺序来说,第一条是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主要人物老八以及后面的黑牛、老八的儿子大船等。第二条线是抗战前后,主要人物老扁,以及前后好多人,这是主线,具体后面说。第三条线是近代,主要人物以螃蟹(老八的嫡系后代,老八后代太多了,嫡系就是螃蟹)、鱼王庄的秋月、抗战等。

三条线可以穿起来,但是作者讲故事确是三个时间段来回穿插着进行,回忆、倒叙等,加上故事比较灵异,就有了很魔幻现实的感觉。第二条时间线以老扁为主,讲了前边的梅云游梅三洞,日升,还有可恶的泥鳅等人的各种事迹,从抗战前开始,经历了抗战、大炼钢铁、wenge等,前面通过鱼王庙与老八的时间接应,后面又与螃蟹的时间线重合了,贯穿始终,老扁算是主角。里面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梅子,梅云游的混血孙女,鱼王庙的神秘女子,后期又突然离开鱼王庄去了法国。不过说起梅家,自从梅云游开始,都特立独行,让人捉摸不透。

书中还有大量对性的描写,性是欲望,也是人类繁衍的动力。书中的描写,让人看到了原始、粗暴、肮脏,也看到了对新生命的向往、敬畏、宽容。

借驻扎在鱼王庄的日本军人龟田之口,作者在书中这么写到,“在中国,有无数寺庙道观和神龛,里头供奉着各种不同的神,每一尊神都是一种精神的承载。加在一起就是精神的海洋。也许这就是中国永远不会被灭亡的原因。面对不同的困境,在精神的海洋里,他们总能找到一种精神做支撑,让自己活下去。”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一直想要表达的——人,就得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下去,为了后代,为了繁衍。从开篇锲子里提到小时候听到黄河鱼王的传说,到书中鱼王艰难求生的经历,鱼王庄人讨饭种树的执著,鱼王庙老八一家繁衍后代的能力,都显示了一种生存、繁衍的原始欲望。

这本书看着很受震撼,作者还写过《天下无贼》,笔力很深厚。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五):2020读书清单之49 读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

  

2020读书清单之49 读赵本夫《荒漠里有一条鱼》

2020.09.10

赵本夫长篇小说《荒漠里有一条鱼》,2020年第49本读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350页,26万字。给四星评价。

人到了50岁以后,大约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少有能让人读起来放不下的书,而这本书正是其中的一本。即便是给五星+的优美的《森林报》,也是读一段就可以放下的,文字优美固然不假,也彼此连贯,但并不紧密连贯。

赵本夫这个作家,我并不陌生。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就知道他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卖驴》。但此后并没有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本书作者立意高远,通过植树,百年的不间断的植树,再现了人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人与荒漠的不懈抗争。读这本书的感觉,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精美的短篇小说。整本书就感觉是一个个精美的珍珠串起的大项链,每一个小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但整体又是连贯的。尽管写的是平民、小人物、叫花子,但场面宏大,颇有气势。全书出场人物众多,如老八、梅云游、梅三洞、梅子、老扁、抗战、螃蟹这些人物以及老八家的两个动物:大公鸡、大黑牛,个个鲜活生动,作者三言两语即写就一个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对这本书真的是用力了,都有点生活小百科的意味了。近百年中国的黄河、农村、城市不必说,有惊心动魄的非洲沙漠冒险故事,有侵华日军的故事,还有欧洲的旅游记载。

其中非洲沙漠冒险故事精彩异常。梅云游沙漠被困之后,仆人小毛的忠诚果敢、翻译的怨天尤人,梅云游的豁达,还有黑人金夫妇的善良与担当,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觉得震撼。在沙漠遇险跟着骆驼逃回家的黑人金,一直沉默不语,他老婆也习以为常。但到第七天,他说:他们也许还活着。他妻子说,你就是一头猪,那还等什么?夫妻俩立即带了五头骆驼出发,最终到第13天,梅云游得救。就这么寥寥数语,夫妻俩个性鲜明的刻画完成了。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待考究,因为沙漠白天晚上的温差巨大,梅云游不太可能坚持13天。

关于日军小队长龟田的描写也非常有意思。在日本当教师时曾经是一个正直正义的青年,刚到中国时对日军的暴行兽行非常反感气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不仅见怪不怪,而且兽性也逐渐发作。没有限制的权力啊,真的太可怕了。

写秋月古城杀人案,惊心动魄,作者的确是写故事的高手。

但鱼王庙的求子描写,不好。我觉得借种这样的事可能偶有,一定偶有,任何年代都有,任何阶层都有,但绝不会成为常态。类似书中这样就有点胡扯了,如此,鱼王庙不成了淫窟了么?何来神圣?更邪恶而且倒胃口的是,来鱼王庙求欢的神秘女子,作者其实是暗指梅子,半夜三更来,肯定是离鱼王庙不远,又蒙面而来,鱼王庄人能有衣服穿就不错了,何况穿的不错又蒙面而来?这不是指梅子吗?作者想说明什么?是说人的初始的欲望还是人格分裂?

感觉,螃蟹这个人物可以有,而成为主角却显多余。杨八姐这个人物更是画蛇添足,更多余。

最后想说一下,下三滥的泥鳅。以梅云游的精明,怎么可能看不透他呢?既偷着作践他的钱,还敢背地里强奸他的老婆。其二,有了这些前车之鉴,老扁怎么会让这样的一个好色之徒抱着自己的老婆去送给龟田呢?其三,老扁脑子进水了,敢让梅子和泥鳅一起放羊?这扁脑袋真的是被驴踢扁了吗?不真实。

本书结构比较复杂,一会儿老八、一会儿梅家、一会儿老扁、一会儿螃蟹,几个人物几条线索,在近百年间走马灯般轮番登场,不看完全书,你理不清头绪。我不喜欢这样的结构,现实世界却总是以时间为序前进的。

全书亦真亦幻,亦真亦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童话?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说不清说不准。

可读性很强,读的时候,感觉每一段都好,读完了也就觉得空了,没有什么想说的了。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曾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史上会有一定的地位,读完了却觉得没有,也不应该有。

为什么?偶然读到一个短评说:全书充满了父权迷恋和生殖器崇拜。

总结一下不好的地方吧。其一,这么一本立意高雅的书,却太多的充斥着父权迷恋和生殖器崇拜这些低俗的东西,虽然那些性的描写都干净利落并不邪恶,但性是生活中的盐,没有不行,多了更不行,太多的性的描写大大降低了本书的格调;譬如一道菜,做工精美。火候也不错,就是放盐多了,太多了,齁人。其二,夸张可以,但是“度”显然没有把握好,用力过猛,现实就游离于奇幻中了。其三,“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博弈的筹码,但是为了树,本村的女人的节操、自己老婆的节操都可以割舍与奉献吗?孩子也可以牺牲的吗?如果是这样,保护那些树的意义何在?树很重要,那么为了树,就可以无底限吗?为了树,就可以不设底限吗?

可惜了,一本原本该五星+的书,只能给四星。

  《荒漠里有一条鱼》读后感(六):黄河故道上的生与死 苍凉雄浑的平民史诗,波澜壮阔的民族寓言

  

文黄伟斌

黄河,这条伟大又暴虐的长河,塑造了中华民族历史观念和民族精神特质。自有历史记载的周定王五年以来,在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决堤改道不下一千五六百次,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一次次被黄河摧毁,“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杜甫),“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王安石)。如果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的是肥沃的土壤和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黄河民族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泥河咆哮,黄河改道,冲刷成满目凄凉的荒漠地貌。它不是丰饶与幸福的源泉,而是贫穷与伤痛的纪念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要在这样严酷的荒漠里重建属人的生活,不能指望施舍和恩赐,必须自己去拼搏。“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一次次的,新的文明景观又辉煌重建于黄河两岸。

经过二十多年的酝酿,近期,赵本夫的长篇小说新作《荒漠里有一条鱼》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把故事背景放在黄河故道荒漠砂砾上,通过四个治荒领头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部沉实厚重的精神史诗。这四个领头人的人格,是激起读者共情的核心。

小说模拟了失乐园般的史诗开篇,在奔腾咆哮黄河之畔,有非凡生育力的渔民老八,河里捕鱼,林子里养鸡,辛勤养育着21个孩子。但决堤的黄河毁灭了一切,“一家人几乎全在睡梦中就被洪水卷走了,像卷走一窝蚂蚁。”那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丰饶瞬间化为荒凉,只留下了荒芜的黄河故道,“黄河走了,黄河走了,带走了苦难。黄河走了,黄河走了,带走了欢乐。”无数世代相继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过、又被同一片黄土掩盖的人们,凝固为没有历史又没有未来的悲伤时间。“仿佛大地重回洪荒时期”。

时间需要重新开始。渔夫老八在洪水中家破人亡,他流浪多年后重回已变为荒漠的故乡,“砂砾间裸出一个碾盘,一对残砖烂瓦,一簇白骨,一绺女儿的柔软的长发……”。老八与一头洪水中幸存的大黑牛相依为命,试图重建家园。几年后,老八偶遇失散的长子大船与其他流亡者,他们在烂泥洼发现了鲤鱼王,就靠腮边这一汪清水,它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这么多年。这头巨鲤活得痛苦,活得艰难,也活得屈辱。当年在黄河里,它一定是威风八面的,现在却被死死困在这里,动弹不得。但“任何伤害、孤独,都不能动摇它活下去的决心。”大家被这个苦难、神秘而倔强的生灵震撼了,“老八哆嗦着嘴唇泪流满面:‘鱼王……鱼王……这是鱼王呀!这头巨鲤,是黄河里的鱼王!黄河走了……可是鱼王没有走啊!’说着,扑通跪倒在泥水中。”他们解救了鲤鱼王,建立了鱼王庙,老八父子世代守护于此。新的神话诞生了。鱼王护佑着一切被了无生趣的荒漠掩盖的人,指引着、激励着他们。“古黄河两岸荒僻空旷,历来是落难、避难、逃难人落脚之地”。流浪的人们陆续聚集,在鱼王庙七八里地外建立了鱼王庄,在挣扎于生存的荒漠和心灵的荒漠。“老八和鱼王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再难,有鱼王难吗?活着,活下去!”

第二代领头人是晚清凤城富商梅云游,他生性不羁,享受在撒哈拉沙漠等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冒险,享受裙衩摇曳里的性冒险,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群躲藏在荒漠里的鱼王庄人,“他们把这片外人眼里的生命禁区,看成了一块安身立命的福宝之地。”梅云游呆呆地望着那些女人和孩子,瞬间热泪盈眶,扑通一声跪倒在沙滩上。“他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在这一刹那崩塌了。”浪子梅云游脱胎换骨,他要换一种人生,“要帮着他们改变,开拓一种新的生活,从而能永远在这里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得好一些!”要永远活下去,就必须改造荒漠。要改造荒漠,就要防风固沙。要防风固沙,就要植树造林。“梅云游被自己瑰丽的想象激动了!眼前幻化出几十年上百年后,这里已是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大森林”。为树立权威,梅云游纠结壮汉纵火焚烧拾荒者的窝棚;为笼络人心,他轻掷家业养活村民挖坑种树。他要否认时间、命运、空间的暴虐力量,复兴了在大地上构建完美人生的决心。这个古典绅士的身上,蕴含着民族新生的允诺。

接着,最为传奇也最惹争议的第三代治荒领头人出场了,他是梅云游之子梅三洞收养的弃婴老扁,在梅云游过世后继承了种树事业。在这个人身上,作家倾注了最多的笔墨,他发掘人物性格中的复杂历史面相,将这些故事转化为民族历史的寓言。老扁既是暴君,也是慈父,他洞悉人性的弱点,他知道,在没有任何物质做支撑的荒漠里,要把人群的意志统一起来,投身到虽然有利于千秋万代却没有当前利益的事业上,是多么困难。“鱼王庄需要一根鞭子”。老扁提着一根鞭子,像驱赶牲口一样赶着人干活。“鱼王庄人只能拼命,用生命换生命,再用生命养育生命。”老扁已经豁出去了,他知道,要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要割舍一切他最珍惜的品质。他必须在臭名昭著的唾骂中实现目标。为了交换日本侵略者不砍树的承诺,老扁不惜将新婚妻子交给日本人,为此遭到他人的唾弃。为了活命,老扁召集村民开讨饭誓师大会,“鱼王庄不治住风沙,就永无出头之日!治住风沙就得栽树!想栽树人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出去要饭!”老扁要饭都要出哲学来了。“大伙记住了!不管你外出干啥,也不管你走多远,到腊月里都一定赶回来,赶回鱼王庄栽树!大年初一开始,整个春天都在栽树,然后再出去。”每年大年初一,这些流落在全国各地的鱼王庄乞丐,不论大人小孩,不管天南海北,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哪怕嫁走的顾姑娘,也一定会像候鸟一样归来。”种树成为一代代鱼王庄人的信仰。为了保护这片绿林,他们化身为英勇的战士,袭击砍伐树木的日本侵略者,执着必死的命运,守护不死的家园;为了不让树林变成全民大炼钢铁的燃料,母亲不惜将孩子绑在树上,阻止伐木者的斧戮。这些实际生活低贱、艰难、微末的人,肩负重建大地绿色家园的伟大天职。

毁灭与重建,这是苍凉雄浑的平民史诗,是波澜壮阔的民族寓言。在天地苍穹间,这些最卑微的人生有最崇高的梦想,甘心领受最为严峻的考验。当小说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第四代领头人的形象,抗战带着二十多个年轻人回来了。这一代年轻人,在外面的世界里学会了很多谋生的本领,还自学识字读书,他们“就像一群白袍小将,挺枪跃马,纵横驰骋”,他们带领鱼王庄人种植大豆花生、养羊养鸡,种植苹果、梨、葡萄等果树,开办学校……所有的村庄都被林子包围,浩大的树林里,发出簌簌的声响,像长河的波涛,在千里荒原上一波一波推进……。老扁决心从时间中退出,他最后的梦境,把小说带向尽管忧伤但也圆满的结局。

正如专家评论所说,“史诗与寓言、民族的记忆、生命的壮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深刻的感受”。作者打乱时间,将百年奋斗穿插在流变的叙事中,将几代人的梦想以及坚持梦想遭遇的苦难,呈现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命长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单个的英雄,而是卑微、坚忍的群体形象,他们就像衣衫褴褛的合唱团,多音部合唱恢弘昂扬的生命礼赞。赵本夫说,“我觉得中华民族走到今天,人类走到今天,在生命深处一定有更加强大的东西在支撑。”生命延续,精神不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