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中国读后感1000字
《宏观中国》是一本由张明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中国》读后感(一):【大道至简】感谢书中的分析框架
相较于曼昆、范里安等经济学大部头,张明老师此书关注于中国宏观经济,可谓是给经济学本硕专业学生补上了中国经济这门课,想必会有学生会受此启发,写出有深度和境界的宏观中国论文。
大道至简,一图胜千言,尤其突出的是标注“笔者绘制”的几幅箭头图。将一个千头万绪的复杂经济问题用一幅简图讲清楚,颇受启发。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四起三落”的经济增长中,书中解释了每次高增长,但对“三落”避而不谈,略有失望。《大败局》、《激荡三十年中》会有讲吗?
不禁感慨,出生早了,跟00后相比,我们90后简直是在山顶洞上的大学(doge)
《宏观中国》读后感(二):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经济
宏观中国这本书,是在香帅的公众号里看到的推荐,加上自己一直对宏观经济有兴趣,和炒股的知识需求,便决定拜读一下。读来觉得很好。
书分为长期经济增长、中期周期波动和短期的资产配置角度,由宏观入微观,逻辑上层层递进,思考严密,多数结论有详实的数据支撑。
作者的目的,在于讲解自己对于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的理解,高速发展的原因,降速的原因,以后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上,对中期波动的分析,以及短期资产配置的分析。
对于不少内容,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读来颇为费力,果断也放弃了,比如汇率、货币、油价,待以后机会合适,补上这些知识缺块。
书中不少观点让我感觉开了个脑洞。
比如中国政治经济上的周期改革,大致每十年一次,即每届政府一次。但恰恰由于胡温政府缺少了一次改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下中国经济趋势性增长减速的不利局面。虽说有08年金融危机的突发变量,但困难不见得就比江朱时期的国企改革大。对比来看,1998年3月,朱镕基在就任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人动容不已。
作者在书中提示了地方债务的风险,可能对银行板块影响最大。
自己的一些思考:
1.书中作者引用不少数据,会说到两者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从曲线上看,大致能看出相关性。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定量的评价两组或多组数据的相关性,甚至不同时期的相关性差异,可能会更好。以此作为基础工具,是否可以产生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2.作者提到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即将提速。其中提到西三角,成都、西安、重庆,我认为并没有形成协同效应,或者作者应该摆出证据和数据支撑。另外提到的几个三角中,一个金融发达、制造发达、教育科研发达,也属于生拉硬造。
3.关于农村土地改革,我是农村走出来的,个人感觉很不乐观。农民不失地,会有最基本的一点生活及心理保障。再者,这些土地改革让我首先想到的是王朝末期的土地兼并,进而就是农民起义。国家在该问题上,是否会相当慎重?再者,不改,个人觉得对经济形势大局影响大的。
《宏观中国》读后感(三):书后半部分涉及到的各类资产定价框架有用
张明老师如今四十初头,算是少壮派的经济学家,他属于笔耕不辍的类型,公开发文量是比较大的,并且著书也较多,有许多真知灼见:我是比较佩服这类勤奋的人。如果把他和高善文做一个对比,我认为高善文是个天资聪慧,而又靠着郭靖般的鲁钝的处世态度,在经济分析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可谓内力雄浑,出则是一流的宏观分析师,入则可居庙堂为国而谋;而张明,则显得更加工整,四平八稳,工作勤勤恳恳,日夜兼程,态度端正,可能略逊高善文一筹,但也让人觉得亲近。
因为与最近和张明老师有所接触,加上素日在网上经常可以阅读到其见解,所以抽了一些时间阅读了此书。正如序言所言:此书是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与市场研究中寻求平衡的努力“。相比课本上的经济学,照顾中国市场实情的内容就多太多;相比券商的”商业性宏观分析“,其课本上宏观模型的阐释又异常地丰富。但它的优点正是他的缺点,往往分析得不够深入,我以为汇率那篇,是可以讲更多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特别适合刚读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人,以及已经阅读了许多商业宏观分析2~3年的人,其贴近实际市场的部分,将给你在未来接触实际的市场分析打下坚实地基础,或者是对以前大量的阅读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与总结。在实际的市场分析,你是很少能见到书本上的诸如ISLM,ADAS之类的模型的,而是大量的数据指标,以及指标的内在关联,一是书本的模型过于简单粗略,所描述的周期太长或者适用的时间尺度很模糊,对实际的资产价值判断来说,用处不大;二是这些模型的假设有太多与中国的情形相悖,以至于没人敢轻易用,用了也不敢轻易信,实际来说,也确实不怎么对,或者说你无法证伪,现实太复杂,你甚至都不知道每时每刻的状态。
以下记录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不少点也让我重新回顾了以前学宏观经济的知识。
-在滞涨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无效,只能通过移动总供给曲线才能解决。
-古典主义:永远能均衡与出清,供=需,相信市场
古典主义无法解释大萧条,于是有 凯恩斯主义:会有需求不足,需要政府
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滞涨,于是有:
1.货币主义:增加货币不会增加真实产出,而只会产生通胀。结论:不要政府来主导货币政策。
2。新古典主义: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对价格的改变,财政支出只会在未来加大税收补偿,都会被预期到,因而不会改变真实产出,结论:要靠市场。
新凯恩斯主义:价格粘性,因而货币政策能改变真实产出,结论:要靠政府。
新新古典主义:宏观政策短期能改变真实产出,长期不能,短期要靠政府,长期靠市场。
-IS-LM,ADAS,IS-LM-BP其方程式,要拆开来,深刻理解三个方程组。
其中ISLMBP:
开放资本流动下:固定汇率,则货币无效(利率下降,资本流出,利率又抬升),财政有效(财政政策会提高利率,然后资本会流入)
浮动汇率,则货币有效(货币扩张,汇率下降,出口上升),财政无效(利率不变,则汇率上升,出口下降)
-2017年:制造业投资占固投30%,房地产投占21.8%,基建投占20~30%,2017为27%
-PMI是制造投最重要先行,2008以前,PMI均值为55,现在是50
-CPI增速
食品价格
猪肉
PPI增速
进口价格指数增速
M1增速
-2017年底,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使大约30% 的GDP左右的债务应从企业部门划归政府,PPP新增的隐性债务达到GDP 15%,而官方数据中央债 16.2%,地方19.8%,合计36%,加上隐性债,81%
另一种计算,2017年底,隐性债38万亿,占GDP46%,合计82%,其中地方杠杆率66%
-2019年底,央行总资产与总负债为37万亿,资产方,国外资产是大头,占60%,基本上是外汇储备,负债方,储备货币是大头,占87%
-人民币汇率
短期内,本国利率相对上升的货币会升值;中期内,本国通胀率下降的货币将升值;长期内,本国竞争力相对上升的货币会升值。
未来人民币汇率几何:
1。两国都会宽松,利差扩大还是缩小不确定。十年国债利差也是如此。
2。通胀,两国的通胀指标差距要够大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目前都在4个百分点左右,太小。
3。中美劳动生产率:增速差缩小,企业税后资本回的率,中国比不上美国了。
长期来看,中国竞争力相对美国在下降。
补充 :
1。金融开放,将藏汇于民,增加海外配置,会扩大资本外流。
2。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大
-2015811汇改,加入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更像欧元与日元,所以人民币汇率更要看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a联邦基金利率+全球经济不确定 性-全球经济增速)
-黄金(p222)
黄金定价公式=(黄金购买量--黄金销售量)+美国通胀-美国长期利率-美元汇率+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石油定价公式(p228)=全球PMI-OPEC剩余产能-美元指数-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3M Libor
-中国全国房地产定价公式(p244)=M2增速+住房贷款增速-住房贷款利率
各城市房地产价格=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入人口]+工作人口/户籍人口+在校小学生人数增速+优质公共资源数量)
-(人均土地购置面积+人均库存水平)
+(M2增速+住房贷款增速-住房贷款利率+房价收入比)
《宏观中国》读后感(四):这本书给了我三个答案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可能看不懂,拿回来一读果然不太懂。不是因为内容太深奥,是我自己太没耐心了。陆陆续续翻了一个多月,总结了3个结论,算给我自己做个读书笔记。
1.过去,改革开放后,为什么中国迎来了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就喜欢做数学题。作者提出了本书最核心也是唯一的一个数学公式---经济体生产函数:Y=T*F(K,A*L),其中:
Y=经济增速
L=劳动力数量,适龄的劳动人口数量。
A=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能够输出的劳动质量,受限于受教育程度等。
K=实物资本,固定资产规模。
F=非线形函数,劳动力与资本相结合形成的产出。
T=全生产要素,除了劳动力和资本外其他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要素,特别是技术和制度。
由此,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数量越多,人力资本积累越快,实物资本积累越快,技术进步越快,制度越对经济发展有正向激励作用,经济增速越快。反之依然。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受益于如上各个要素,人口红利(劳动力数量众多价格便宜),人力资本提升(教育程度普及,阶层流动),实物资本回报高(企业融资成本低,需求强劲,做什么都卖得出去),经济制度改革,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差,后发优势明显)。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速为什么会慢下来呢?也是因为上面的要素优势逐步消失,比如人口红利,不是完全没有,但中国的劳动力数量正在下降。中国当然不会一直赶英超美得狂奔下去,但个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依然是全世界增长最快/可能性最多的国家。
2.现在,2020年-2021年资产价格走势如何?
大家都知道美林时钟的资产配置建议,经济周期中的4个阶段资产配置的选择分别是:
经济复苏期--优质股票等弱风险资产,
经济繁荣期--大宗商品等强风险资产,
经济衰退期--现金等弱避险资产,
经济萧条期--债券等强避险资产。
道理都懂,可惜鲜有人能准确判断经济周期,特别是精准预判周期拐点到来,并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小成靠机会,大成靠周期。作者当然也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现状是2020年是急剧分裂动荡的一年,全球都迎来了经济衰退,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在持续萧条(特别是经济体量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部分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有复苏的迹象(尽管中美2国的3季度GDP增速分别是3%和-10%。)。
这世界越来越分裂了。
重要资产类型的走势判断和配置建议(投资需小心,我随便说的,你们别瞎当真):
1.外汇趋势:
结论:人民币兑美元短期内在7上下临盘调整,长期依然存在贬值压力,可能会到7.2。
原因:短期看利率,中期看通胀,长期看竞争力。长期来看中国的竞争力相对减弱,贬值不可避免。短期来看虽然美联储将息但疫情影响下美元依然是投资者青睐的避险资产。
投资建议:最近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到6.8,主要原因是疫情和美国人瞎搞,可以趁机买点美元。
2.黄金价格:
结论:黄金价格已经非常高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继续上涨可能性不大。
原因:通胀率,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与黄金价格正相关,长期利率,美元汇率与黄金价格负相关。黄金是典型的强避险资产,经济越低迷,经济和政局越不稳定,黄金价格越高。
投资建议:入局为时已晚,之前没买过的我,现在也不会买。
3.中国房价:
结论:房价普涨,买房上车发家致富的概率下降,一二线核心城市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增速严重分化。
原因:中国房价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息息相关。06年-17年中国政府的调控策略是供给端和需求端两头压。17年以后实施了“三位一体”政策(非商品房供给,房产税,限购限贷),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过去的2年多时间里一直都是温温吞吞的,算是达到了调控目标,这个状态未来短期也不会变。
投资建议:人口流入大/经济发展快的核心城市,特别是户型好的合适房子,当然还是值得买的。当然我是没钱,也买不起。不要急着回老家买房子,摇不到号的也不用哭了。
5月份我还没看这本书,我还不懂上面这个道理,于是买了融创的股票,毕竟融创的利润率一直都挺好的,股价的市盈率已经只有4点几了。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7月国家再次强调“房住不炒”,要求房地产的确的控制负债率,然后恒大的资产重组新闻爆出,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天花板啊!
3.未来,中国增速可能来自哪些增长?中国政府的风在往哪里吹?
基于生产函数的结论,我们知道中国的结构性改革是保持经济增速的唯一出路。可以试着对中国政府的政策分门别类,做个对号入座,看看这些政策都和哪些生产函数的因素相关。结论为:
劳动力数量因素:缓解人口红利衰减,鼓励二胎,延迟退休,甚至上次引发讨论鼓励移民政策。这是主导政策,也是民生热门话题。
人力资本因素:鼓励教育改革,房产税等收入再分配。老生常态了,政策长期鼓励,效果永远未知。
实物资本因素:直接融资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建设。鼓励消费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但鼓励投资可以。注册制等股市改革政策会加紧出台。高储蓄的中国人会更多关注到股票,基金,资管时代来临。
技术因素相关:鼓励自主创新是老生常谈了。在中美贸易摩擦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在“芯片”事件之前,中国人对此还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现在技术创新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向。
正因为如此,在教育培训,医疗养老,金融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才会如此热门,中国经济增速会与这些行业有大的相关。
读书最大的好处是有机会看到一些信息和知识的基础框架,一知半解比完全不懂更可怕。理解了基本逻辑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