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口峭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口峭壁》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口峭壁》读后感精选10篇

  《人口峭壁》是一本由[美]哈瑞·丹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口峭壁》读后感(一):飞跃人口峭壁

  人多力量大

  人口决定命运

  ——奥古斯特•孔德

  哈里•登特的名字不为国人所熟知,这多少与他的身份有关。他并非学院派的经济学家,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战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根据人口与消费模型进行长期经济趋势预测,并根据这一理论成功的预测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突如其来的大繁荣——在当时一片看衰的环境下做到这点实属不易。在2000年的大跌来临前,他提前建议投资者卖出;而在2002年股市探底时,他又发出了买入信号。他的预测精准的令人难以置信,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他作为“预言家”的神话(关于这点,我们稍后会提到),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不断继续完善他的人口周期与技术周期理论,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人口峭壁》,就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登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将人口学与传统的供给——需求理论整合到同一框架之下。自十八世纪詹姆士•斯图亚特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供给与需求这对名词后,它们便成了经济学者们无法摆脱的宿命,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乃至约翰•凯恩斯都汲汲于在这一理论的框架下开疆辟野,从某种意义上说,供给——需求理论犹如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三定律一般,构成了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金融与经济理论或多或少的都有“剑走偏锋”之虞,纵观近二十年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很容易看出“数学家化”的经济学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而真正具备宏观视野的伟大人物却变得日趋稀少。埃德蒙•费尔普斯(该君曾于2006年因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论断可谓精妙:“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创新在减少。虽然有苹果刚发布的新手机,虽然有硅谷,但是总体上,美国经济的创新步伐在放缓。”当所有经济学家都避而不谈需求与供给,而是大谈货币政策、创新与发明、金融的美好未来时,登特能够重新回到这一经济的本质上,不禁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但哈里•登特的理论亦非无懈可击,他的一个缺点是他过分迷信人口趋势与统计学数字。例如登特曾提出,基于不同年龄人群的住房购买统计而言,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04年到2006年会呈现出温和的下跌趋势,但恰恰是在这段时间内,美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次强劲的上涨。登特同时提出,2005年底后,房地产市场将迎来一次美好的复苏过程。但实际情况却是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饱和趋势,房地产过热开始引起市场各方的警觉。无论是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的平价房价指数还是凯斯—希勒房价指数,都向我们指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美国住房价格在2006年、至多2007年上半年便已经开始跌落。登特忽略了被他奉为圭皋的消费者生命周期与住房净需求指数存在的不足之处——假如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大大降低了房地产贷款的门槛、而房产的上涨态势又似乎完全看不到尽头时,基于平稳消费曲线与大规模统计数据得到的消费者生命周期曲线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可靠了。无数美国人如飞蛾般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沫中,2004年到2005年间,69%的美国公民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而这一数字在十年前还只有64%。

  同样,当登特在《下一个大泡泡》中放言“道琼斯指数将直冲云霄,在2008年冲上40000点的高位”时,他恐怕没有想过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几年中发明出了如此之多的金融衍生品,并将债务杠杆使用得出神入化,以至于股票竟然成为了一个相对增长缓慢的市场。直到2007年道琼斯指数从高点跌落时,其峰值也没能超过15000点。我们现在当然都已知道在那些年里发生了什么,影子银行的泛滥与大量的金融机构表外资产令所有人都陷入了一场狂欢的盛筵中,在高到耸人听闻的杠杆率与风险背后是令人垂涎的资本回报,那么作为同实体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的道琼斯指数被投资者视为回报低下而不值得入场的选择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这绝不代表登特的研究毫无意义,事实上他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资本主义的制度——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不发生大的改变,资本的回报依旧远超工资回报,那么基于人口趋势的供需分析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金融作为经济的催化剂,可以加速、减缓经济的发展,但却无法无法凭空创造价值,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关系。许多经济学家都试图用复杂的理论与模型来向我们说明,为什么量化宽松是对的,为什么金融创新有助于经济复苏,但只有登特,用最具说服力的东西提醒着我们:假如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么就不会有足够的动力。他用最简单也是最无可辩驳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经济运行的本质,更不用说他还同时给出了细致的投资建议。当各国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撞上人口峭壁时,当技术与创新的力量尚不足以撬动人口的惯性时,当新兴国家的快速扩张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互相碰撞时,尤其是当中国将成为第一个跌落人口峭壁的新兴国家时,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大时代中搏风击浪,才是登特带给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人口峭壁》读后感(二):常怀千岁忧

  19岁时我上大学了,经济依然没有独立,家里给生活费,我没能创造价值,但是我开始自己试着管理支出,安排生活。我那50岁的父亲开始进入到他人生的重大支出阶段,除了我这个“败家子”以外,还有我年迈的祖母,在医院里做她人生最后的生命搏战以及支出。

  作者在《人口峭壁》这本书里一再的强调“人口学指示标能够预测出如此强烈的全球经济变革”,我家不妨也是其中一个缩影,中国的很多家庭都一样,对于现行经济,无非是供孩子上学,供房买房娶妻,周而复始。我们并不想的太深太远,我们只想在生活中取得一点天时、地利。我们不想学经济知识,我们想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有一点规划,当然《人口峭壁》这本书可能带给你一些奋斗的精神,也可能是一出噩梦的憧憬,我们拭目以待。

  轮到消费浪潮的闪亮登场——这是作者一再强调的,能够提前数十年预测出经济与支出基本走势的最有力的唯一经济指示标。只要抓住20岁时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数量,以及 63岁(书中如此,我国情况并非如此)时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人口数量,那么就能够提前20年大致预测出劳动力增长与通货膨胀情况。其实说白了还是人的要素第一,想看透未来,就要关注人口走势。作者就是通过对人口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对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通货膨胀只有当人口规模巨大的年轻群体迈入社会时才会发生,庞大的老年群体出现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人口悬崖”就像倒掉的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且不可避免:德国、英国、瑞士、奥地利,然后书中给出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力增长也会在2015-2025年攀至峰值平台,随后中国的人口增长无限期放缓,成为第一个跌落人口悬崖的新兴国家。书中按章节一步步蚕食着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希望,无论是日本的后尘,还是房地产待破的泡沫,也许城镇化完成重重一击。作者已经给出了描绘:“中国的策略与西方曾经的政策相似:先发展,等到更加富裕之后再清理烂摊子。唯一的问题是,现在的世界污染要严重得多,而且中国人口已经接近14亿,几乎是北美与欧洲人口总和的两倍!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正在酝酿的经济灾难不容忽视。”

  作者指明,“中国的债务增长规模与速度都远非其他新兴国家可比。中国的各大泡沫破裂时,必将引发各类金融问题。”

  中国现在发生的,曾也在其他国家发生,比如作者一再强调的,当今中国与20世纪初的美国十分相似。美国当时还崭露头角,作为新兴国家,满足欧洲生产需求,推动世界贸易。当大萧条来袭,1930年代的美国跌的最狠,作者无比自信的认为中国在2014-2019年也要遭遇同样的问题,并且用了一个足以警示的祈使句“千万别说我没提出过警告!”作为读者不禁要问,如若如此,我们的罗斯福在哪里?

  读过这本书详实的数据推理论证后,不禁让人想象这样一个场景,2.21亿无城镇户口的城市居民,逃跑丢下空荡荡的城市,返回业已贫瘠荒芜的土地,也许还能自给自足,但曾经的乡民是否视他们为蝗虫一样?这图景仿佛恐怖片的画面,留下一个浓重又充满颤栗的身影。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也许我们读这本书,望上天云气之际,不妨盘算自己在今后的岁月里如何闻风而动。

  (《投资与理财》已刊,转载注明。)

  《人口峭壁》读后感(三):人口撬动经济杠杆

  人口撬动经济杠杆

  文/王传言

  【《人口峭壁》,[美]哈瑞•丹特著,萧潇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

  经济预测往往吃力不讨好,因为如果预测不准确,往往会遭遇诟病;而如果预测准确,人们也会说这只是运气的结果。而对经济预测的热衷程度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不同的分析工具能够获得不同的预测结果,而人口学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领域。透过人口学的神奇变幻,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各国经济变迁的过程。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人口峭壁》无疑就是从人口学视角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预测的作品。在作者的视野里,经济尽管看上去浩瀚无边却有着细微的变化能够触摸,而人口变化就是一个最佳的细微视角。小小的人口变化能够到来经济变化的“蝴蝶效应”,甚至引起全球经济的变化。可以说,人口也是撬动经济杠杆的重要的工具。

  从整部书的内容看,作者并非一味持悲观的态度,而只是指出由于人口从年轻化到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着的危机,更为重要的是到底应该如何化解危机才是重点。“激进的创业者、新技术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支柱。”作者从乔治•吉尔德《知识与权力》中获得灵感。他一方面坚持人口学对经济变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又对自由市场持坚守的态度。在作者的视角下,人口作为撬动经济的杠杆,其发挥作用的效力也取决于一个社会自由市场的完善程度。

  《人口峭壁》读后感(四):从人口学看经济发展

  以前早就知道经济发展跟人口数量有一定关系,但读了这本书后,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人口跟经济的关系竟然如此紧密,真是出乎意料之外。中国经济现在为什么有这样快的发展速度,这么大的经济规模,跟中国的庞大的人口规模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明眼人都明白的道理。还有一些人预测,印度的经济过几十年可以赶上和超过中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印度的人口规模会超过中国。

  这本《人口峭壁》的作者哈瑞•丹特是经济预测方面的专家,对人口学的研究颇有心得。对于他,2012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过他的《经济严冬就在眼前》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经济严冬就在眼前》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大泡沫即将破灭,2013——2015年全球房地产将要崩盘,因此中国的房地产也面临很多问题,是到了该卖出中国房产的时候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手里有现金才是王道。中国的房地产是到了拐点了。中国的房价实在太高,是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瑞•丹特的预言基本上是落实了,至于中国的价高到底会跌到什么价位,那就不是作者的任务了。这个具体价位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是预测不准的,如果能大致预测对发展的趋势已经相当不错了。而作者能够得出这些比较准确的预测,多是基于他对人口学的研究。换句话说,作者主要是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这次中信出版社推出作者的新书《人口峭壁》,也可以说是让我们再次领略他的人口预测研究方面的洞见。

  在这本书中,哈瑞•丹特主要是从人口学和技术创新的角度来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为期80年的四季经济模型,他的这个四季模型是建立在他对人口学的研究上,或者我们简直就可以把这个模型看作是一个人的一个生命周期。经济跟消费密切相关,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支付能力,作者主要从这个角度来预测经济趋势的。作者指出,人口学研究表明典型的家庭消费高潮一般出现在家庭中的抚养人46岁时,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总在这个年龄附近。新一代消费者一般在20岁左右时成为一个劳动力,开始创造财富,然后成家立业、养儿育女、购车置业、借钱举债,支出不断增加。当然每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但统计数据表明,当平均峰值消费的人口达到高峰的时候就会引发经济繁荣,过后经济开始放缓,消费人口大量减少的时候,也就是到了人口峭壁的时候,经济就大幅度下降,经济也就大滑坡,甚至萧条。而后经济才会再次回暖,周而复始。作者对日本经济的有深入的观察,书中就具体对日本经济进行了阐述,日本的例子很能说明作者的这个经济模型对经济有比较准确的预测。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不敢说作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是否准确,但作者的一些观察和研究也是值得借鉴一下的。

  《人口峭壁》读后感(五):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人口经济学”而欢呼~

  时至今日,经济学的研究早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活动,从政治到社会,从心理到人文,当然也离不开人口这一最基础的命题。而这本书既是如此,翻开粗粗一看,真的是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深觉有理,可惜,这书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在这里了。这种在理论上的太有理了,可问题是,理论上的有道理,真的就能无缝衔接到实际生活中嘛?不信,你就看看吧——

  大概也是前段时间的事儿了,不知是我听来的,还是看来的。据闻,某位搞研究的学术大龄男青年(反正这年头都三四十的人了还能“优秀青年”呢),终于在父母的逼迫下步入了礼堂,相亲认识的两人,要说能有多深的感情是真没有,但是两个人感觉对方适合了,也就凑合了。婚后父母赶着要抱孙子,女方赶着在年龄不太大之前要孩子,很快的,怀上了。这位搞研究的,做事是很有计划性,在孩子出世前就预计罗列好了,妻子怀孕若干花销,生产坐月子若干花销,孩子出生后几个月若干花销。反正做完预算之后,感觉就算是妻子留在家里带孩子,自己一个人的工资和存款也够支撑到孩子两、三岁的样子。

  结果嘛,大家都知道,哪里就有那么多的刚刚好呢!~虽然妻子开始为了孩子和省钱的考量选择了自然生产,但最后终究无法避免一刀。因为不是青春年少的小姑娘了,愈合力下降好的慢。孩子的尿布也不是像他想象中的,用旧衣服凑合一下就好,如果不想被半夜嚎醒,也只能买了些尿不湿了,而且数量也根本不是像他网上查到的,五六块就够了,人那是白天有人守着给小孩把尿;等进了婴儿商场才发现,为了方便大人,这也得买,那也得买……完全和他小时候看到的,以前的人带孩子的方式不一样了。于是,很残酷也很喜闻乐见的,他超支了!甚至、如果不是父母和岳父岳母的各种补贴,他真的要焦头烂额了。而妻子,别说留在家里带孩子到三岁了,孩子几个月大就得出去工作,为了给孩子攒以后的各种学习费用。

  对了,书里不是说那个俄罗斯是因为人口衰退,经济发展颓势了么;同样的,国内大都城市压力、经济问题、环境窘局,也是因为所谓城镇化的发展造成的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造成的人口问题。相比较我们国内稀缺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俄罗斯可是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大大的丰富呀!怎么不干脆把中国城市过剩的那些人口都装船运去俄罗斯,这样不就万事大吉了。反正,就让那些不懂得环保重要性的小企业、小工厂主的都去地广人稀的俄罗斯祸害吧。也别打着什么人离乡贱的旗号,留在国内糟蹋我们人均本来就够不充裕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了。能够抱着别人的孩子死不完,自己国家土地祸害不完的心理,基本上这种国人,和外寇也没差到哪去了。

  总结:“决不要做预测,特别是关于未来。”历史给我们留下太多深刻的教训,我们人类从来无法把握命运的走向,只能随波逐流。在人类经济活动中,虽然是以必然性趋势为主调,但偶然性因素仍占很大成分;甚至可以说,往往某个偶然性因素的出现,就推动主宰了某些必然性趋势。东方的丝与茶,西方的烟草与可可,最初也不过是偶然的发现,但当它们成为某种长期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时,这种经济活动的推动力则是长期且持续有效的。正是那些看似偶然的因素,令某些经济形势的必然趋势出现,那么,作者所言之凿凿的“人口红利终结,经济萧条到来”,又焉知不会被某些偶然因素所改变,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人口峭壁》读后感(六):2014年,大萧条将卷土重来?

  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

  在作者哈瑞•丹特看来:2014年世界经济将陷入大萧条,亚洲新兴经济体将纷纷跳下“人口悬崖”,像日本那样,“失去20年”,而美国欲触底反弹,要等到5年后。

  与以往全球经济动荡不同,这次我们将遭遇挑战:为挤干泡沫,房价可能下跌85%,2亿多刚刚城市化的人重返农村,债务压力使下一代人无力消费,危及整体秩序。

  人口波动决定市场波动

  哈瑞•丹特出身于证券分析,以后从事咨询业。

  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分析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会从纷繁的数据中找出“规律”,然后与市场外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惊人的观点。

  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1926年提出夏季女性流行裙子长度也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而1965年,摩尔首次提出“摩尔定律”,虽版本众多,却被业内奉为圭臬;弗里德曼提出过“麦当劳定律”,即任何两个开设麦当劳分店的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直到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该定律才被打破。

  这样的分析方法有可能走火入魔,但哈瑞•丹特看上去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他发现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存在相关性,前者决定了后者。

  高潮总在46年后

  1897—1924年,是美国生育高峰,46年后的1942—1968年,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而“婴儿潮”盛于1937年,1961年达到顶峰,而1983—2007年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相隔也是46年。

  这是巧合吗?

  不是。人口学告诉我们,人类经济行为具有周期性,通过对600种商品销量长期监测,可以看到:年轻夫妇平均26岁结婚,公寓出租量随之达到顶峰,因生儿育女,他们31岁左右首次置业,孩子10几岁时,37—41岁的夫妇会购买人生中最大的房产,孩子大学学费支出峰值出现在父母51岁左右,孩子成人并离家后,夫妇们53岁时会购买豪华轿车……41岁是借贷高峰,42岁时消费最多的炸薯条,而46岁是一生消费最高点。

  这意味着:出生潮加46年,即为下一轮繁荣顶点。

  当然,要考虑三层因素:首先,大规模移民也会带来人口快速增长;第二,科学进步可以打破这一周期,但它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影响不会马上发生;第三,人口寿命延长,会使消费最高点后延。

  东方反其道而行之

  人口增长为什么会带动经济增长?因为人口增加会带来消费增长,刺激生产进步,推动市场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给新技术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可奇怪的是,这个过程在东方却被中断了。

  中国读者可能对“马尔萨斯陷阱”更熟悉,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存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后者速度永远赶不上前者,最终,人口增长将吞噬掉发展的成果。

  几何级数具有隐蔽性,比如一个池塘,荷叶每天增加一倍,30天后会将其全部覆盖,窒息其他生命,但直到第29天,我们都不会注意到危险存在,因为此时荷叶仅仅覆盖了池塘的50%。

  历史上看,康乾时期,中国、日本和英国都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可吊诡的是,高呼“马尔萨斯陷阱”的英国步入发展快车道,而以人口增加作为盛世依据的清朝反而落入陷阱中。

  日本为什么会长期停滞

  同样是人口增长,为何东西方结果不同?从日本衰退中,不难品出其中三昧。

  被滥用的公权力不可能接受失败,宁可用更大的错误来掩盖曾经的错误,“量化宽松”就这样出台了,以刺激增长的名义,大量货币被投入市场。

  其实,刺激消费的这一代人老去了,下一代人会长大,他们会带来新的增长。可麻烦在于,“量化宽松”使生活成本剧增,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好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仅压抑了这一代轮发展,连下一轮发展都被抑制了,虽然老一代人资本因此增值,可他们并不因此增加消费,财富被白白占用。

  要增长,就要接受通胀

  翻开历史,日本式的衰退绝非个案,那么,为什么东方社会总是落入相似的陷阱中呢?

  因为传统的治理方式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人们不得不压抑消费冲动,“省吃俭用”被奉为美德,要增长,只能靠出口。日本、韩国、中国都靠别人市场来刺激自己的生产,代价是别人衰退,也会拉你下水。

  人类从乡村走入城市,从多面手变成了职业人,在今天,我们不会自己修水管、做饭、裁衣服等,必须依靠别人服务,既然人的愿望不断增加,则通胀便不可避免,因此推动服务更加多样化。

  在自由状态下,市场的创造力才能最大化,不错,市场带来了贫富差距问题,可今天再穷的人也不会回到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医药的时代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市场需要,才创造出来的。

  警惕“只许增长,不许衰退”的误区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往往不正视公共治理的短板,却总是拿市场来做文章,我们要求市场提供稳定、绝对平等、保障和治理的合法性,这其实是用牺牲未来换取暂时平安。

  每次经济挫折,其实是淘汰旧生产力,为新生产力腾出空间,将多年积压的弊端集中释放,才能实现下一轮发展,不承认市场周期,靠欠债把问题拖下来,这或者正是“东亚模式”的死穴。

  中国经济会不会步日本后尘?

  在哈瑞•丹特看来,中国经济未来面临考验,由于激进的人口政策,下一代人消费能力下降,他们很难承担起发展之重。

  虽然中国力推城市化,2亿多人将进入城市,人均消费因此增加4倍,可一旦世界经济萧条,出口受阻,他们能否在城市找到工作?会不会被高消费又逼回农村呢?

  面对人口悬崖,日本跳下去了,失去了20年,那么,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哈瑞•丹特认为,过高的房价、过多的债务有可能让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当然,哈瑞•丹特的分析也不乏疏漏之处,比如将股市看成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反映,忽视了巨大的地下市场与现金交易的稳定作用,这让本书多少带上危言耸听的色彩。

  本书加入许多投资分析的章节,普通读者会感到枯燥。国内炒作哈瑞•丹特是“唯一未曾失准的经济预测专家”,未免言过其实,他准确预言过道指破万点、日本衰退、2008年金融风暴等,但也错误预言道指破4万5千点,闹了大笑话。

  市场是超复杂系统,不能用简单逻辑概括,故对本书观点也应审慎对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