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摘抄

2020-12-15 01:29: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摘抄

  《谷物13:成为自己》是一本由英国Cereal编辑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0-4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一):成为自己的难度,也就是你的认知高度

在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门楣之上,镌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无数古典先哲,无不汇聚于这句话之下,思考着自我的意义,以及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存在就是已经规定了其本质的存在,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而自为存在就是没有确定本质,是存在先于本质,自为的存在因为没有本质,而产生了焦虑性,一直存在着填满自身的需要,一直有努力成为自在存在的冲动。很显然人在萨特眼中人就是一种自为存在,人存在的目的就是成为自在存在,然后再摆脱它,再次回到自为存在......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在萨特看来人不可能永远成为自己,人只能存在于寻找自己的路上,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成了不断的摆脱和超越。

《谷物》杂志十三期的主题是成为自己,其中有许多关于设计、旅行方面的内容,杂志的整个格调带着该杂志特有的高度和广度,杂志中的色调是一种带有疏离感的灰度,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辑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走向本真的设计

杂志中介绍了许多设计师的故事,设计师能够从总体的角度来观看对象,能给人以不同的审美启迪。图古德姐妹共同运营着一家设计室,从采访中我们得知,她们将服装的透明度,将自己独特的复古风格,贯彻到设计的实践中,在他们看来设计师最好保持一种,脱离于大众等热闹群体之中,才能设计出有品味的作品。

走进艺术家朱比莱伊的工作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他的设计草图不具有激烈、反抗的标新立异,却是内敛的、唯美的,在编辑眼中,设计师虽然充满才气,却依然谦逊若谷。

琳.哈里斯是一位非常奇特的艺术家,她的艺术领域在嗅觉的艺术,香水的配制上。她的香水独特之处在于将科学的严谨性和独特的艺术灵感相结合,在她调配香水的过程中脑中竟然会出现画面,依靠画面来进行香水调配,的确是一件奇异而又新鲜的艺术门类。

关于幸福和自我

杂志分享了关于不丹的旅行心得,作为一个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国,他们的幸福指数却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在这里评价一切的标准,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的笑脸。显然不丹在地理位置上是偏僻和恶劣的,生活在严酷环境之中的人们,反而能够幡然悟出一番结结实实的道理来,从而安然坚定的活下去。

穿越卢旺达的雨林却是另一番景象,从作者的可以看出雨林是物种密集之地,人类在雨林中是极为渺小的,同时也是极为可敬的,因为人可以在雨林中学会谦卑的面对大自然。

《谷物》杂志的内容,不仅仅是设计和旅行,也包括一些精彩的其它内容,主题始终就是如何更好的成为自己,一本内容丰富又有趣的杂志是值得拥有的。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二):犹如僧侣一般,专注,寂静

  

兰迪,静物画

他的画中,没有一座山,一片海,一场日落,一座大城,或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庞。也没有上帝,天使与圣徒,更没有恢弘的历史。一辈子的画作,只有来来回回,三四个瓶瓶罐罐,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荒唐!他就是意大利画家,莫兰迪。

1890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莫兰迪,终生不婚,一生波澜不惊,默然无声,是循规蹈矩的,乃至机械的,重复的。在当时炫目的时代里,做到了“永恒的专注”,实在是与僧侣无异。所有的传记作家,在描绘莫兰迪时,都有意无意的写上“僧侣”这两个字。

莫兰迪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无数中产阶级的追捧。特别是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设计师们争相模仿,称之为“莫兰迪色系”,或“高级灰”。我称之为“莫兰迪基因”。

封面

英国有本杂志《谷物》,从风格到定位,似乎完全继承了“莫兰迪基因”。《谷物》是一本旅行时尚类杂志,定位于小众的精英阶层。这期的《谷物13》的主题是“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做作,似乎有些卖弄自己是个成功人士的嫌疑。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的人,怎么会想着“如何成为自己”呢?他首先会考虑的,当然是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不过看看《谷物》的目标人群的定位,这个问题,也就可以释然了。

其实,东方与西方对“自己”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东方文化中,是“我中有你”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批评别人说:你太自私了。或者说:你有想过别人的感受吗?所以,人和人之间是“并列排序”的关系,日本人称之为“并”。然西方文化不同,“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主张个性的彰显。

英国设计师图古德姐妹,在2013年创办了图古德品牌,用服装作为理念的表达。有趣的是她们推出的服装,既不是女性系列,也不是男性系列,而是现代的中性。这真是一个勇敢的,有创意的想法。与众不同的,是每件衣服中还配备了一本服装“护照”,设计师,制作者等的名字都在上面。最关键的,“护照”上留下了让你签名的地方,你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让你成为衣服的主人。

东方的文化,主张内敛,不喜张扬。办事讲究分寸,说话注重含蓄,音乐要听余音,在中国绘画中叫留白,日本人称之为“间”。摄影师Matthew Johnson,在中国拍了一系类作品,称之为《旁白的声音》。作品中大量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作品体现了朦胧的,幽暗的东方美学。摄影师希望在作品中找到自己,就像旁白,说出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在生活中,工作中,迷失了方向,可以通过旅行来找到自己。不丹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者为了寻找幸福,踏上了传说中的龙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南坡,不丹。不丹是传说中的的幸福之国。作者看到了宽阔的山谷,苍茫的大地,几何状的稻谷,迷雾笼罩的山脉和高耸入云的地平线,有数不清的石头,转经轮,空荡荡的街道和恢弘的建筑。可是,没有找到幸福的密码,作者想象中不丹到处是平和与静思,现实却并非如此。最后,作者终于悟到了幸福的真谛,其实,幸福一直存在,在记忆中,在期望中,甚至在恐惧中,在这一刻和下一刻的空寂中,幸福在人生的各地显现。

如何成为自己?莫兰迪一辈子专注于画瓶瓶罐罐,图古德姐妹专注于用户的体验,摄影师专注于内心的声音,旅行者专注于旅途思考。是的,他们具有同一个特质,犹如僧侣一般,专注,寂静,成为自己想要的自己。那么,你呢,亲爱的读者,你成为自己了吗?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三):《谷物13》:站在时尚的前沿,品味生活和艺术的创造之美

  

《谷物》是英国伦敦的夫妻二人一起创办的一本时尚杂志。

丈夫Rich Stapleton是一位英国摄影师,也擅长设计;妻子Rosa Park是一位韩裔姑娘,她曾是丝芙兰的市场营销,但一直想做一个编辑。两人爱好、审美、志趣皆相似,所以一拍即合。

《谷物》这本杂志极简、干净、返璞归真、设计感极强。它既富有欧洲时尚界大气、简约的特色,也带有一丝韩式潮流的审美品味。

《谷物13:成为自己》这一期杂志的主题是:创造成就自我。它不仅囊括了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品牌故事,也包括珠宝、香水等奢侈品品牌的故事。书中还收录了散文、小众旅游景点的深度介绍、抽象画家和作曲家的深度介绍等美文。

下面,笔者大致介绍几个书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主题。

01 图古德品牌

费伊和埃丽卡这一对姊妹花是图古德品牌的创始人,她们把自己称为“裁缝和修补匠”,用服装充当理念表达的媒介。

她们设计的第一个系列的主题是“怀旧”,该系列包含49件超大尺码、2.5米高的外套,每一件外套都代表着一个消失的行业。

大衣的材料使用的是浴室的浴帘布,经过特殊的剪裁,手臂和腿部都有折痕,口袋往前吊着,有做旧效果,上色使用的材料是工业油漆。

这些特别的服装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赢得了伦敦考文特花园设计节的奖项。

设计者将“怀旧”的题材巧妙地融入了“时尚”,表明了任何事物即便过时,也存在着永不过时的精髓之处。设计者需要有一双慧眼,能识别出这些超越时间的美的要素。

02 H香水屋

H香水屋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空气中弥漫着香根草、佛手柑、橙花和橙子的味道。这里是调香师琳·哈里斯的工作室。

琳拥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能区分出数以百计的香味。在她的办公室中,瓶子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她喜爱使用复杂的配方来制作香水,有的配方甚至多达55种原料。

琳喜欢收集,她的店里摆着新鲜的约克郡苔藓、干花,还有从格洛斯特郡带回来的巨大树干。她还喜欢给产品起很有质感的名字:金、麂皮、灰、天鹅绒和烟。

设计者巧妙地将复杂的事物组合成简单的产品,让使用者在简单中感受复杂,在复杂中回归简单。

03 抽象画

斯坦利·惠特尼的画作和爵士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拥有因地制宜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规矩节奏。

在惠特尼的作品中,彩色方块排列在不规则的画布上,各种矩阵挤挤挨挨,仿佛在争夺属于自己的位置。

惠特尼一直在思考空间问题,一思考,他就有画布上涂满颜色的冲动,因为颜色即是一种空间。在挑选颜色时,他不做任何的规划,这样一来,所有的颜色都有了出镜的机会。

这样的抽象画不仅给时尚界提供了素材,也拓宽了艺术的可能性,将波普艺术变得更加大众化、普遍化。

04 灰屋

在2018年伦敦设计节上,非正式展览“灰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的首席设计师是路易莎·格雷。

灰屋是一栋联排别墅改造成的体验式住宅,它融合美和功能于一体,还展示出了很多限量艺术品、陶瓷器具、装饰品以及本土和国际品牌的内饰。

整个空间出奇地宁静,有质感的面料、天然材料和雕塑般的绿植共同营造出原始的美感,成功成为一个舒适又令人愉悦的空间。

设计师的初衷是让人们可以摆脱手机的控制,品味生活的本质。她也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结语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谷物13:成为自己》之中的浮光掠影,这本杂志的精彩远远没能被笔者写尽。

伦敦是一个艺术的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创作天才和丰富的艺术作品。它虽然没有巴黎那么先锋和叛逆,但是拥有欧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开放包容的创作氛围。

热爱生活和时尚的人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沏一杯咖啡,手捧一本《谷物》,在书的字里行间和图与图之间的留白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想象力,给平淡无奇的日常增添一抹来自欧陆的亮色。

  《谷物13:成为自己》读后感(四):与其满足所有人的愿望,不如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

  把内心自我审查的声音关小一点儿,听从自己的本能,这就是我成为自己的过程。——Rose Park

在mook里,《谷物》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它刚引进国内的时候,我做着设计类的工作,几乎期期不落的买。而后,我辞职回学校读研;三年后毕业,又回到设计岗位,重新开始读《谷物》。

《谷物》依旧保持着她冷静的品格,简约的排版、设计感的图片、阅读中的留白空间。18篇主题图文,涉及旅行、建筑、摄影、服饰等方面,并被贴心地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大阅读板块;而“晚上”则是插曲、散文与诗。

我以前看《谷物》,大多是图片阅读、寻找设计灵感;而现在,欣赏图片光影之余,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字,被打动或引发思考。

不知道是不是和《谷物》有缘,这期主题是“成为自己”,像是暗合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在变化中,尝试、探索,寻找自己、成为自己。

01 在不断变化中成为自己

她出生了,我也重新获得了生命,我重塑自己来配合她。——《成为母亲》

没想到一篇细细描述“成为母亲”路上的种种恐慌、焦虑、挑战、繁琐和疲惫的文章,会出现在《谷物》里;这似乎与她“性冷淡”的风格有些许的格格不入。

但我喜欢这篇《成为母亲》。原来,在《谷物》的冷色调背后,还透露出暖黄色的光。

我们总身处在不断的变化之后,成为母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变化,更是对自我的一次重新定位。你需要去迎接“成为母亲”带来的所有变化——关于身材、睡眠、家庭、生活和工作等等;你要去不断尝试探索,才能在这种变化当中,找到自己最舒适的一个状态。

产后10个月,我终于又开始想到了“自己”,可是我坚决不同意“完全恢复”这件事。不可能恢复到过去了。

不要妄图兼顾所有,不要妄图“十全十美”,不要妄图恢复到过去。

我们在不断变化中寻找着自己,也开始明白,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望。大概这就是成为自己的第一步。

02 在不断了解中成为自己

家是非常个人化的地方,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住在里面的人。——《直觉型建筑》

一边是精装修大行其道,似乎在“标准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一边是各种网红民宿,向我们展现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

如果是你,会如何打造自己的家呢?

我喜欢挪威建筑师丹妮尔对“家”的态度。先要对房子和自己的需求有所了解,再去翻修房子;要有前瞻性,要在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找到平衡;要让房子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住在里面的人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你对自己的房子以及日常生活需求有过好好了解吗?

你想要大客厅小卧室以增加家庭共处时间,还是希望小客厅大卧室让家庭成员都有独处的空间?你需要一个开放式厨房与餐厅融合,还是希望餐厅能在非用餐时间转变为工作空间?

并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标准住宅,我们在不断了解自己生活需求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的家的模样。

了解自己,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标准,找到舒适的位置,成为自己。

看到有人说《谷物》变了,但我们这些看《谷物》的人又何尝不在变化着呢?我们都在变化中探索,在探索中了解,在了解中成为自己。与其努力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你为什么不先想想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什么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