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36: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1000字

  《俄罗斯史(第八版)》是一本由【美】梁赞诺夫斯基 / 斯坦伯格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7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史(第八版)》精选点评:

  ●俄罗斯人民是苦难的,又是坚韧的。这部大部头厚今薄古地综述了基辅罗斯、蒙古入侵时的封建割据、莫斯科公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的发展历程。鉴于国内历史教育基本上对苏联之前的历史只字不提,阅读此书弥补了这方面的无知。原著良心,综述各方观点,翻译上乘。

  ●用了一学期的时间啃完这本书。很学术但绝不枯燥。很能激发对历史的情感。

  ●我不喜欢帝国时期的历史。 我还给这本书包书皮了。

  ●算是对俄罗斯历史有一个模糊的了解了,对彼得改革后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可以当做资料来翻阅。

  ●很优秀的入门史书,但还有一些我想了解的地方没有写,最痛苦的是没有一副详细的俄罗斯地图,还需要自己找。

  ●我看过的关于俄罗斯通史的比较好的一本书,大三那一年在学校图书馆借的,我看的是第七版。题材限制,通史嘛,不可能面面俱到。本书比较完整的梳理了俄罗斯从罗斯—基辅罗斯到俄罗斯联邦的千余年的历史。排除一部分意识形态,作者对苏联历史的叙述还是比较中肯的。

  ●兼顾史实叙述与学术争论,难得的一部通史。

  ●中规中矩,但不失为一本好的入门书

  ●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强,虽然俄罗斯的历史挺乱的,但是还是给讲的清清楚楚。俄罗斯基本上是一个西方帝国,所谓的“东方性”其实只是一种历史的滞后,从欧亚大陆的左边到右边,历史的发展就像海浪一样,是慢慢传导过来的,到俄罗斯这边,整个浪潮起码落后了几十年到一百年。最开始的魔幻现实,不是拉美,是俄罗斯,莫斯科大街上的超现实。这也是因为,俄罗斯的历史充满了大量的偶然,很多时候极具戏剧性。最可惜的是西伯利亚、蒙古地区这片地方环境实在是太差了,缓冲了中华帝国和俄罗斯的互动,不然的话,世界历史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基础不足,查阅太多。累⊙﹏⊙需读第二遍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一):请在我们脏的时候爱我们

  

如果不是贝加尔湖畔的微风吹进了古拉格群岛的铁丝网,我或许只能依靠大瓶的伏尔加才能和朋友们聊完这个陌生的地方。

这帮五大三粗的大个子们,在世界几次最危急的关头,都战胜了来自欧洲要来毁灭人类的战争恶魔,幸存者没有被冻死在漫漫极度寒冷的冬夜,这身经百战的肉体却毁于同伴,而明亮的灵魂都熄灭在了自家的柴门。

这就是这一期要讲的地方,俄罗斯。

他们出自北亚的蛮荒,在19世纪才出现文学鼻祖居然最初他都是说着法语,更凄惨的是,这个鼻祖年纪轻轻还被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人所杀。

就在那一百年,或许是厚积薄发,也可能是顿悟。

一出声,就振聋发聩。

这如果要归因于苦难,也不应该感激苦难。人说快活的时候很难有才华,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在辽阔的土地上要么去遥远的边境抵御当时最疯狂的敌人,要么被流放荒芜人烟的苦寒之地。

就像我们古代的被流放汉北和沅湘流域的屈原,被流放岭南的苏轼。他们满心的苦闷日夜蓄积,蓄积到了一个顶点就爆发。

结果就是,几千年来的文人被炸到粉身碎骨。

今夜,我听不到爆炸声,仅仅渴望可以闻到爆炸中的硫磺味。

顺便回应,其实脏与不脏,都爱的。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二):初读《俄罗斯史》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三):宿命,“欧洲的亚洲国家、亚洲的欧洲国家”

  浪漫而残忍的战斗民族,希望在本书中找到它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1. 地理因素

  俄罗斯平原四周几乎无险可守,尤其是面向中亚大草原的东南方向,所以自古以来,它就不断地受到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袭扰,尤其是十三世纪开始的蒙古人,金帐汉国在名义上和实质上(进贡、任命和大军惩罚)成为几乎所有俄罗斯草原上多个公国的宗主国,直到莫斯科公国崛起。即使是为了国土安全,俄罗斯都必须扩张领土,尤其是在东方和东南方向上,统治必须达到自然边界才算稳妥。

  西南方向隔着喀尔巴阡山脉与拜占庭以及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相邻,相对而言还有着天然的边界,但也造成了与拜占庭文化的隔离,尽管俄罗斯早期的统治者皈依了东正教,但一直希望保持与教廷的独立性,并实际上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尤其是罗斯主教常驻相对基辅更远离拜占庭的莫斯科之后(见后章)。

  西边与信奉天主教的德意志、波兰、立陶宛没有明显的自然边界,但有着广袤的森林,这在早期并不适于农民的耕种和迁徙。所以这里只能成为早期中亚游牧民族进入中欧、西欧的走廊,后期这里成为逐渐强盛的天主教团体与信奉东正教的罗斯人(The Rus)的政权之间相互争夺影响力的战场,一直延续到二战,甚至前两年的乌克兰内战。

  西北方向由于波罗的海的阻隔,只剩下更北边的芬兰通道与斯堪迪纳维亚半岛上的民族进行交往,而他们更倾向于与南边更便利的丹麦及德意志交通,使得这条从斯堪迪纳维亚到黑海的贸易通道并不那么重要。

  东边的低矮的乌拉尔山脉无法真正阻挡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只是名义上的欧亚分界线。

  主要是南北流向的河流(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无法像世界其他地方东西流向的大河(如黄河、长江、多瑙河)那样成为文明统一的纽带,俄罗斯历史上的统一王朝非常少且短暂,直至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而且,这些河流也无法成为阻隔自东而西的游牧民族大迁徙和袭扰的屏障,因为严寒的冬天会让几乎所有河流结冰,骑兵在其上进退自如。早期历史上,冬季是游牧民族袭扰罗斯诸国的主要时间;而近现代历史上,来自东边的工业强国的威胁则主要发生在夏季,因为自波兰开始,冬季漫长而泥泞的补给线是进攻者的噩梦,拿破仑和希特勒是两次最大的威胁,都败在冬季。

  虽然地理因素不能是全部原因,但它对于俄罗斯国家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一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历史上从未重要过,主要受到来自西南的拜占庭和西边的天主教先进文明的影响,却在冷兵器时代不得不时刻防范着来自东边、东南边凶猛的游牧文明。既向往欧洲,又位于欧洲的边缘;亚洲实际上是它的腹地,却和它不同文不同种,甚至需要时刻保持敌意的警惕。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影响了俄罗斯的政体——统一只能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且有极大的偶然因素,这让俄罗斯政权既专制又保守。当然,专制和保守也是国家机器面对四战之地局面的有效反应,可惜的是,眼看更民主、开放的西欧各国的进步,俄罗斯又一直希望引进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改革,于是在近现代带来了巨大的国内的政治、经济动荡,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歇。

  2. 宗教因素

  现在的俄罗斯,虽然经历了苏维埃压制时期,仍迅速恢复为东正教的中心。历史上这一地位的形成,增强了它在欧洲的存在感,也加剧了它的孤立。

  早期崇拜原始宗教的基辅公国在大公的带领下,自10世纪开始皈依了拜占庭的基督教,并设立了该地区的总主教职位。该教职最初主要由拜占庭委派,而后逐渐变成以罗斯人为主。总主教驻地先是在基辅,14世纪初期,由于以基辅为中心的南俄遭到蒙古人的摧毁,莫斯科公国势力正在膨胀,以及一些机缘巧合的原因,罗斯人的总主教驻地搬到了莫斯科。莫斯科离拜占庭更遥远,莫斯科公国的大公们本身就更加追求政治和宗教上的独立性,因此,它逐渐摆脱了拜占庭的遥控甚至影响,成为一块相对独立的教区。这有助于俄罗斯民族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但同时也成为了与中西欧沟通的一大障碍。当15世纪中叶拜占庭遭到奥斯曼土耳其的沉重打击而实际上灭亡之后,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廷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正教”地位,“还政于”梵蒂冈,这实际上起到了让巴尔干半岛与欧洲腹地建立密切联系的作用,而远在莫斯科的总主教则自觉地接过了拜占庭的衣钵,莫斯科的大公们自命为全体罗斯人的君主,既无心恢复拜占庭的荣耀,也不希望加入欧洲大家庭,因此,他们选择了独立的教廷。

  这期间还经历了罗斯教廷与同属东正教信仰的立陶宛教廷的分裂(15世纪中叶),当时的立陶宛大公国正为与莫斯科大公国争夺罗斯人的领袖地位而对立,虽然立陶宛大公国很快就消失了,但分裂的东正教却长期影响了以基辅为中心的罗斯地区,在罗斯人分裂为北部的俄罗斯(完整的叫法应该是“大俄罗斯”)和南部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历史政权因素

  现代的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最早是以基辅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它位于从斯堪迪纳维亚到拜占庭的“北方贸易线”的关键位置,基辅公国也基本上是沿着这一贸易线发展起来的。基辅公国的政权形态更像传统的日耳曼蛮族(甚至和蒙古人也很像),而与罗马传统迥异,尤其是继承权以兄弟关系优先,同时还在子侄中进行领土的“分封”。这种继承方式多次带来战争,即使最终强者胜出,重新统一,也让国家更加衰弱,而且更多情况下是分裂。所以,实际上早在9世纪末就已记载成国的基辅罗斯,在13世纪蒙古人的冲击下迅速崩溃,分裂为无数个奉蒙古金帐汗国为宗主的城市国家。

  站在西欧典型“封建制”的政体角度上看,罗斯人的政权结构属于封建制发展不完全的形态,要么大公势力超群(如莫斯科),要么贵族势力超群(如诺夫哥罗德)。在15世纪中、西欧各国开始基于封建制走向中央集权时,王权和贵族继续制衡,只是将“行政权”逐渐授予或让度给君主,这让国家政体更加“健康”(相对于“上下团结一心”而言),而此时的罗斯,如果没有偶然性极大(主要体现在其领导者长达一个世纪的相对优秀,以及政权更迭的相对平稳)的莫斯科公国的崛起,几乎没有可能统一成民族国家。而莫斯科公国则是在几乎没有贵族抗衡大公的独裁的情况下通过“购买、武力夺取、在金帐汗国的帮助下以外交手段获取、与其他公国的王公们签订服役协议以及让莫斯科民众到伏尔加河的对岸定居”五种手段逐渐扩张到几乎整个罗斯,扩张过程中更进一步摧毁了非莫斯科的贵族势力,实现了沙皇独裁的专制政体。

  正如第一章所说,专制政体暗合了罗斯的地理因素需要。也因为沙皇对教会的独立的支持和控制(基本上是合作的),宗教因素也支持这种来自莫斯科的专制独裁,所以,这一政体成为了罗斯历史政权的稳定形态。这种专制虽然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专制”,但实际上比典型的东方专制“中国”更加强调君主的地位,国家无论土地还是人口,都是君主的私产,打理这些私产的,是只效忠于君主的“官僚”。本书作者可能对“东方政体”不熟,同时也没有怎么关注“政体”,所以在这方面着墨不多。

  4. 近代化的过程

  彼得大帝(1682-1725,实际从1694年开始亲政)开启了俄罗斯朝向西方的大门。他个人的经历(以及时间段)都和中国的康熙皇帝很像,同样精力充沛,但当时的俄罗斯和之前几百年以及今后几百年一样,一直处在南方的土耳其国家、北方的瑞典国家、西方的立陶宛-波兰国家的现实压力之下。有四点原因促成了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国外形势、国内形势、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及个人的能力,其中只有第一点和中国康熙朝不同,——康熙同样充满征战的一生,所对付的都是单纯的国内叛乱,对手不具备战术、技术上的先进性。在其任上,几乎以一己之力艰难而具决定性地战胜了瑞典,一举解决了北方问题(虽然留下了芬兰这块硬骨头),历史性地获得了面向西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他在一片沼泽中兴建了一座新城,并给它取了个德语名字:圣彼得堡。

  在处理与国内贵族的关系上,彼得大帝有着不同凡响的自信,他并没有摧毁任何一方的势力,而是在其膨胀的政府机构中吸收了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是蓬勃向上的国运帮助他凝聚了本来相当混乱的俄国人心。彼得大帝所推动的西化,实际上是让整个贵族群体受益的,唯一受损的,是农民。俄罗斯的农奴化也就是在彼得一世改革中启动的,它与贵族权力的增大过程相对应。而贵族向下的权力逐渐增大,则与对上的义务逐渐减小相对应。

  门开了,就再也没有彻底关过(即使斯大林时期,也是和美国人做生意的),西风也再没有停过。彼得一世让俄国成了欧洲国家,但他的改革更多地是指了个方向,搭了个框架,很多细则并没有落实,甚至他的改革主要是基于他“学习西方”(尤其是技术层面)的直觉,而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他后面继位的那些儿子、女儿、外孙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但也没有关上这扇门,西化还在继续。直到德裔的、笃信“启蒙运动”的外孙媳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继位,将彼得一世的改革推进到理论和制度层面。至此,俄罗斯的“欧洲大国”和“欧洲强国”的角色已经确立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欧洲,也是腓特列大帝的普鲁士崛起的时代,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三次瓜分波兰,实际已有了“神圣同盟”的影子,三个东欧君主国开始了百年的合作,直至一次世界大战。也正是基于这一同盟,同时也是趁着英法忙于国内混乱(英国忙于对付北美独立,法国则发生了革命),俄罗斯战胜了南方的土耳其,自蒙古人来了之后再一次站在了黑海之滨。继彼得一世解决北方问题之后,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分别解决了南方问题和西方问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欧洲强国”。

  源自莫斯科公国的俄罗斯,在统治者上是被上帝眷顾的,近代化过程中前有精力旺盛、有着人格魅力的、在位43年的彼得一世开启近代化之路,后有意志坚定、在位34年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其制度化。在位24年(1801-1825)的亚历山大一世由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而将俄罗斯带入全盛期,俄罗斯成了著名的“神圣同盟”的主心骨,英俄也成为了延续百年的盟国,亚历山大一世甚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永久性国际部队”的建议。

  被称为“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的克里米亚战争击碎了俄罗斯的“欧洲大国”之梦。国际上绝对的孤立,以及在家门口输给了英法联军的耻辱,再一次给俄罗斯带来了危机感,但如今摆脱危机的方法却有了“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思路,前者认为俄罗斯的问题在于丢掉了斯拉夫的高贵传统,后者认为俄罗斯的问题是没有更彻底地西化。俄罗斯在这一冲突中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5. 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奴隶制”,它既束缚了人身,又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彼得一世推动的近代化在制度层面上最大的悖论就是农奴问题。俄罗斯的专制政体里,沙皇是一切土地和人口的主人。为了找到改革的支持力量,彼得一世牺牲了农民,将大批国有土地连通附着其上的农民赠予了贵族,既包括世袭贵族也包括军功贵族,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一步在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农民的“财产”身份。于是,一个西化的经济体系建立在一个比东方还要东方的劳动力结构上,而且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2000多万私有土地主所有的农奴不用说,5000多万国有土地上的农民也受到“公社”的人身约束,虽无农奴之名,却有农奴之实。当英、法社会因自由迸发出更多活力时,当德国因统一形成的共同市场带来经济的腾飞时,俄罗斯仍然只能向更加贫瘠的亚洲索要土地,并将其作为奖赏补充进来。这对于经济并无实际好处。

  实际上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在1862年通过从上至下的法令的形式解放农奴的时候,美国也在解放南方的黑奴,方式是战争。但美国被解放的黑奴立刻被庞大的工业体系吸收了,而俄国被解放的农奴既没有相应体量的工业吸收,也没有得到相应分量的土地从事自由农业。斯拉夫的“公社”传统继续束缚着解放了的农奴,基于传统的对西方的敌视更进一步将莫斯科、圣彼得堡等若干大城市的资本主义工业视同洪水猛兽。这一点,美国的负担要轻多了,黑奴获得了掌握自己劳动力的权力,这对他们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哪还有心情讨论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性?

  专制政权的崩溃总是始于它开始变革的时候。亚历山大二世做了大量的激进改革,除了废除农奴制以外,他还推动了“地方自治”,“司法独立”、“义务兵役”,尽管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方向是“西化”的。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来自传统力量的反弹,多次幸免于民粹主义者的暗杀过后,正当他打算调整针对恐怖主义的镇压政策时,他死在了保守势力的枪下。

  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及1918年被灭门的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都选择了“斯拉夫派”的保守路线,但猛兽已经放进来了。

  6. 民族国家

  大致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现代化进程中,俄国由王朝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正如俄国很多改变一样,这一改变也是自上而下的。沙皇政权在欧洲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寻找到了“大俄罗斯人”这一支持群体,主动地由王朝统治者转变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这对它来说非常自然,因为沙皇自古就宣称是东正教斯拉夫人的代言人。

  这就是俄罗斯的悖论。作为欧洲的亚洲国家、亚洲的欧洲国家,除了苏维埃政权前期短暂的一二十年,俄罗斯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从来没有成为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来源,但它又必须不断寻求南部和东部边界的安全,从而不断向东、向南扩展疆土,直到碰到硬骨头。

  7. 苏维埃的继承和影响

  金雁老师的《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一书中对苏维埃的成功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毕竟是专史,相比之下,这部通史就说得简单多了。

  尼古拉二世也是一个敬业的君主。这种顺位继承的君主,通常都是传统的维护者而不是挑战者,而“传统”,在二十世纪初的俄国,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微,俄奥都将手伸向南方,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冲突加剧且俄国取得了战略成功,但也引起了欧洲的警惕。而德国崛起也让它更少依赖俄国战略配合,影响了德俄关系,只是因为俾斯麦对法俄结盟的恐惧,让两国关系继续坚持了几年。总的来说,俄、奥、德三国长达一个世纪的结盟终于在十九世纪末破裂了。英俄关系也因为俄国在中亚的进取而日渐紧张。在远东,俄国继续扩张则遇到了得到英国支持的日本的阻碍。只有同样被孤立的法国成了新的盟友。

  经过克里米亚战争,尽管俄国仍然广泛参与欧洲事务,但已经沦为欧洲的二流国家,但1905年被新兴亚洲国家日本痛击后,民族自尊心终于崩溃了。和所有遭到外部重击的民族国家一样,认同国家而非君主的民族主义者总会将矛头指向君主,为了拯救国家而攻击君主。既然自认是“民族的代言人”,这种情绪当然不方便直接否定其正当性,君主只好做检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和权威性。民族国家中的君主,在国运顺利的时候备受尊重;一旦国运不利,就必须在“维持政权”和“拯救国家”两个都很正当的理由之间夹缝求生。于是,当风暴终于有一天不可阻挡的时候,君主,成为了落后挨打的原因遭到废黜。

  为什么是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成为君主倒台后的胜利者,本书显然没有那些专史讲得那么到位。这其实是个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热点,而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的问题。日俄战争成了开启又一次革命的导火索,尽管它似乎很快被镇压下去,各路革命队伍或剿灭、或流放、或流亡,但实际上政权本身都已经成为了一支“革命力量”,实际上,可以说正是这一支革命力量最终颠覆了政权,布尔什维克只不过是借了东风、以实用主义态度迅速占据了俄国人普遍求变的心理空虚,以及政权空虚而已。如《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中多篇文章总结的:布尔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的胎在民粹主义的子宫里发育出来的,将马克思主义经济上的自由和民粹主义政治上的专制相结合,却正好暗合了俄罗斯传统上对“管束和保护”的需要。

  8. 后苏联时代

  叶利钦和普京,尤其是普京,是在自觉地寻找可以重新依托的“信仰”、“君主”、“祖国”三位一体意识形态。叶利钦是个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他后期的很多工作实际上是在为他前期的破坏擦屁股,毫无系统性,尤其是将“反苏”这一破坏而非建设的意识形态拔高到“信仰”的高度。而实际上,俄罗斯的历史地理又再次呼唤着建设性的“强权”,直到普京出现。

  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与周边基本上是以冲突为主的,无论是中东欧、中亚还是远东,这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俄罗斯的地缘形式决定的,即使后苏联时代,也不会好转。周边各国对其强烈的不信任感,不会因为它实力衰退而有所好转。在所有人眼中,即使是无论是GDP还是国防预算都已经严重衰落了的俄罗斯,即使它已经接受了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议会政治,也仍然是一头一不小心就会出来碾压的“熊”。

  按照《上帝与黄金》中对民族性的解读,俄罗斯基本上以“传统主义”与“教条主义”为主的,并没有浪漫主义或理性主义的传统,自15世纪摆脱蒙古统治以来,却一直被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所吸引;它有坚忍而好战的传统,却总是受限于窘迫的经济实力和孤立的国际环境。我觉得,这种“欧洲的亚洲国家、亚洲的欧洲国家”的既中心又边缘的宿命,还会长期伴随着俄罗斯,继续让它表现得既浪漫又残忍。

  《俄罗斯史(第八版)》读后感(四):书札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地理概况

这片辽阔的疆域,其特点就是巨大的同质性与丰富的多样性相结合,这二者都有助于塑造俄罗斯历史这片巨大的疆域显示出相当的 同质性。实际上,同质性有助于解释它的幅员。平原从中欧、甚至从西欧一直延伸至西伯利亚。没有足以成为地理屏障的山脉在乌拉尔山脉南端,里海和咸海之间还有一片宽广的大草原。只是在广阔的西伯利亚东北部,在叶尼塞河( Nisei river)以东的地方,海拔才骤然上升,山脉才明显隆起。边境地区自然屏障:西南部的喀尔巴阡山脉、南部的高加索山脉、沿着南部边界进一步向东延伸的巨大的帕米尔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主要河流为南北向事实上的内陆国家:它最长的海岸面向常年封冻的北冰洋。它的邻海包括波罗的海和黑海,它们都必须通过远离俄罗斯边界的狭窄海峡才能与更宽广的水域连接起来。主要湖泊:位于欧洲部分的拉多加湖和奥涅戈湖以位于西伯利亚的巨大而极深的贝加尔湖除了南部临近中国的部分之外俄罗斯的东海岸也受到寒冷而严酷天气的困扰

  大陆型气候

俄罗斯的北部甚至中部也位于与阿拉斯加一样的纬度上,而俄罗斯南部气候接近加拿大。墨西哥湾暖流( the Gulf Stream)使西欧和北欧的气候温和宜人,但很少惠及俄罗斯北部沿海地区。由于缺少山脉的阻隔,来自北冰洋的寒风席卷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直抵黑海。西伯利亚的天气—除了东南部那一小块以外—更是严酷。这样一来,欧俄北部地区的土壤在一年中有八个月都是冰冻的。即使是乌克兰一年之中也有三个月被雪覆盖,在这期间各亲河流一路结冰直到黑海。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它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夏天气温骤然上升,热浪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司空见惯,更不用说中亚的沙漠地区了,那里的沙地往往断断续续地向西延伸很长距离。

  植被

混合的森林地带——俄罗斯的中心地带:它从波罗的海和西部边疆延伸至乌拉尔山脉针叶林地带——北部: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延至太平洋冻土地带——更北:沼泽地、苔藓地和灌木丛 无人区大草原——南部:占据了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南部地延展至亚洲,直到阿尔泰山脉半沙漠和沙漠地带——更南:占据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优良的可耕地相对不足

只有100万平方英里真正适于耕作,这些土地只占国土面积的不到八分之俄罗斯的其他地区都苦于严寒和降水不足,越向东降水量越少。

  幅员与政治制度

启蒙时期一些声名显赫的思想家把一国的政府制度与其疆域大小直接相连,并宣称专制主义是俄罗斯的天然统治形式。

  第二章 罗斯人以前的俄罗斯

  南俄罗斯大草原

1000-700BC 金麦里人 操印欧语系色雷斯语700-200BC 基斯泰人 操印欧语系某种伊朗语 游牧民族 来自中亚200BC-200AD 萨尔马特人 操印欧语系伊朗语 游牧民族 来自中亚希腊在黑海北岸的殖民地欣欣向荣200-370AD 哥特人( Goths) 日尔曼人 来自波罗的海地区。在南俄罗斯,他们分裂为西哥特人( Visigoths)和东哥特人( Ostrogoths),后者最终在赫曼里克(Hermanic)的统帅下建立了一个东到黑海西至波罗的海的大国。370年 匈奴人 操突厥语( Turkic)的民族,其队伍中还混有大量的蒙古人和芬兰乌戈尔人( Ugrian)。入侵法国意大利。453年,阿提拉死,匈奴帝国旋即崩溃。558年 阿瓦尔人( the Avars)操蒙古语和突厥语。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阿瓦尔人统治着从东俄罗斯至多瑙河平原的整个地区。帝国的首都位于多瑙河平原上而且他们在失去对俄罗斯的统治之后仍然呆在那里。

  可萨人

7世纪,南俄罗斯,可萨人,突厥语,半游牧在可萨人的压力下,保加尔人急剧地一分为二:一支最终在巴尔干地区定居下来被周围的斯拉夫人所同化,今天的保加利亚就得名于这一支保加尔人;另一支向东方向退却,最终在伏尔加河与卡马河( the Kama)的交汇处建立了国家,定都大保加尔城( Great Bulgar)。乌提古尔人和库特里古尔人则退至亚速海沿岸和河河口居于重要贸易路线,商贸立国,与阿拉伯世界与拜占庭世界联系广泛在8世纪和9世纪,可萨人自己皈依了犹太教,至少他们的拥有可汗头衔的统治者和上层阶级是如此。

  东斯拉夫人

被称为罗斯人( Russians)的基辅公国的居民是东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这一术语源自语言学斯拉夫语族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东斯拉夫语:通常被简称为俄罗斯语( Russian)的大俄罗斯语、乌克兰语以及白俄罗斯语。西斯拉夫语支:波兰语和捷克语南斯拉夫语支;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 Serbo-Croatian)和保加利亚语

  第二部分 基辅罗斯

  第三章 基辅公国的建立

罗斯人:是维京人(日耳曼民族北支)的一支。原本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沿商路南下,抵达东欧平原。在与斯拉夫人与钦察人的融合中,成为俄罗斯人。无论是通过内部演化、外部干预或这两者的某种结合,政治权威(一个“国家”)的各种结构于9世纪开始在俄罗斯浮现。到9世纪结束时,很可能是由于与拜占庭进行贸易的诱惑,罗斯人的政治和军事轨迹转向了第聂伯河中部,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开始谈论一个基辅公国和社会的肇始了。

  第四章 基辅罗斯:政治概览

  基辅公国兴起:882-972/980年

瓦兰人奥列格(882-913)将统治从波利安人居住的地区扩张到几个临近的东斯拉夫人部落。多数部落称臣纳贡,只有德列弗利安人Drevliane对抗激烈907年,奥列格攻拜占庭,胜。911年,与拜占庭签订有利的贸易条约913年 奥列格亲戚伊戈尔公爵继位 Prince Igor与德列弗利安人战争941年 攻拜占庭 被击败945年 被德列弗利安人杀死基辅公国继位看中与拜占庭的贸易往来游牧民族入侵:先是马扎尔人 后是突厥语族的佩切涅格人the Pechenegs进入南俄罗斯 赶走了马扎尔人 后者进入匈牙利945年 伊戈尔妻子奥莉加Olga摄政 皈依东正教962年 伊戈尔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Prince Sviatoslav继位964年东征 击败了伏尔加河地区的保加尔人和可萨人,完成了基辅周围东斯拉夫人的统一,还迫使维亚吉奇人以及在东南方的特别是顿河地区的其他部落都臣服于基辅。这场胜利把整条伏尔加河都置于罗斯的控制之下,而罗斯人原来仅仅控制着伏尔加河的上游。控制了伏尔加河一里海贸易路线,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控制。968年,斯维亚托斯拉夫应拜占庭的邀请,率军进入巴尔干半岛,进攻多瑙河流域的保加利亚王国。获胜后,斯维亚托斯拉夫不愿离开富庶的巴尔干,引起拜占庭皇帝的讨伐。败走,返回基辅的途中被佩切涅格人所杀诸子内战980年 弗拉基米尔上台

  鼎盛

弗拉基米尔 达到鼎盛采纳基督教研究基辅罗斯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珍妮特·马丁认为他的“政策奠定了三个转变的基础,他的疆域原来是些部族的聚集每个部族分别向他进贡,而现在转变为一个整体的王国,它以一种共同的宗教和各种文化联结,以及一个共享王朝所提供的政治结构而结合起来”。弗拉基米尔采纳基督教是一种政治举措,把不同民族整合为一个单一社会,这有助于让他自己的统治和他的朝代合法化,因为这种宗教在强调一个出类拔萃的神位国君必须记住的是,基督教是从拜占庭而不是从罗马传到俄罗斯的。尽管教会分裂是在1054年才开始的。其导致了俄罗斯相对孤立于欧洲其他地区及其拉丁文明的地位。它显然也刺激了俄罗斯对西方的怀疑以及俄罗斯人与波兰人之间悲剧性的敌意。1015年 弗拉基米尔逝世。内战1019年 儿子 雅罗斯拉夫 上台 Iaroslav 被称为“智者雅罗斯拉夫”雅罗斯拉夫时期基辅公国强盛

  衰落

雅罗斯拉夫之后 基辅公国衰落 中间也有中兴时期 但整体趋势是衰落的政治:政治权力的传递不稳 时常发生叔侄之争(叔侄拥有同等继承权情况时常出现);基辅公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 而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在没有杰出领导之时 地方主义的封建割据就会抬头社会:从原始社会继承了奴隶制度经济:从“瓦兰人到希腊人”的商道衰落外部:来自亚洲将突厥语的波洛伏齐人Polovtsy不断袭扰1169年,竞争者之一、来自东北部的罗斯托夫( Rostov)和苏兹达利公国的公爵安德烈·鲍格柳波斯基突袭并洗劫了基辅。在内战中胜利之后,他还把首都迁到了他心仪的城市弗拉基米尔。安德烈·鲍格柳波斯基的行动既代表了这位新大公的个人偏好,也反映了第聂伯河上的这座城市的地位的惊人衰落。1203年,基辅再次被洗劫。最后,1240年,它被蒙古人完全推毁

  第五章 基辅罗斯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经济支柱:贸易+农业贸易主要是:货物沿第聂伯河汇集到基辅 然后运到拜占庭基辅主要出口原材料,特别是毛皮、蜡和蜂蜜,在基辅历史的早期也包括奴隶。其他外销产品包括亚麻布大麻、短麻屑、粗麻布、啤酒花、羊皮和兽皮等。基辅罗斯从拜占庭购买葡萄酒、丝织品和艺术品等奢侈品,从东方进口香料、各类宝石和上等织物拜占庭还提供海军军需品,而大马士革剑和良种马则来自东方。基辅罗斯还从西方进口某些工业品(例如纺织品和玻璃器皿)部分金属制品和其他物品(例如匈牙利的马匹)。社会结构:王公、王公的军事扈从“德鲁日纳”druzhina、地方贵族、自由农民、半自由农民“扎库皮”Zakupy、农奴军事扈从与地方斯拉夫贵族融合,形成“波雅尔”群体(贵族)农村人口:斯美尔德 smerdy城镇人口:柳季 liudi 主要是商人工匠劳工政治结构:大公办公厅、“杜马”duma贵族委员会、“卫彻”veche市政议会大公负责军事、司法、执法、行政杜马是大公与高级扈从以及贵族们协商的机制,教会势力也加入其中卫彻是城镇中各家家长参加的会议,以表决的方式实行直接民主

  第六章 基辅罗斯的宗教与文化

罗斯人-皈依基督教-以宗教仪式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发展迅速-西里尔字母斯拉夫人中的传教士圣西里尔/圣美多德,在9世纪下半叶为方便摩拉维亚人而发明的礼拜仪式以及较为次要的教会仪式和其他宗教活动中使用的都是俗人都能理解的教会斯拉夫语( Church Slavonic)而不是希腊语,也不像西方那样用拉丁语。主流观点:圣西里尔发明了更为古老的格拉哥里字母,而西里尔字母则是稍晚的发展,可能是由他的一个信徒在保加利亚完成的。基辅时期的许多书面作品是用教会斯拉夫语写的,其他的则是用罗斯语写的,确切地说应该分别是古教会斯拉夫语和古罗斯语;还有些文献是用两种语言混合写成的。

  第三部分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

  第七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引言

基辅罗斯为日后封建割据的提供了宗教、语言、文学、艺术的共同纽带。为日后的再次统一留有可能

  第八章 蒙古人与罗斯

1206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灭金西征1223年 在罗斯东南 卡尔卡河击败罗斯人与波洛伏齐人1227年去世术赤的儿子拔都汗领导对欧洲的侵略。主要将领是老将速不台13世纪上半叶完成对罗斯的征服蒙古人保持游牧生活一些新的蒙古城镇建立,以及一些罗斯城镇的重建,将它们作为管理中心和贸易中心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自己的指挥部,此地就是后来的旧萨莱城(Odsrai)、也即金帐汗国( Golden Horde)的首都。金帐汗国起先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后来与帝国中心的联系逐渐松弛,成为独立国家。定居下来的蒙古人也越来越多到乌兹别格大汗( Khan Uzbeg)统治时期(1313-1341),金帐汗国作为一个富有和强有力的管理和贸易国家达到了顶峰。乌兹别格还启动了他的民众皈依伊斯兰教总之,虽然蒙古人对罗斯的内部生活干预很少,但他们依然对罗斯保持了几乎一个半世纪的有效控制,从1240年到1380年。1380年,莫斯科公爵德米特里在库里科沃(Kuo)的旷野里展开的一场大战中击败了蒙古人到了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的伊凡三世才宣布自己以及罗斯不再效忠可汗罗斯开始扩张并吞并金帐汗国的诸继承国:1552年吞并了喀山( Kazan)汗国,1556年吞并了阿斯特拉罕( Astrakhan)汗国,最后在1783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蒙古带来了许多物质破坏与屠杀文化与政治上的倒退,至少是停滞不前经济上的压榨

  第九章 大诺夫哥罗德

  历史

俄罗斯西北部原本生活着芬兰乌戈尔人5、6世纪 斯拉夫部落进入10世纪早期,诺夫哥罗德开始成为贸易中心。是“瓦兰人到希腊人”贸易路线的北方基地;依托伏尔加河的东西方贸易中心受到基辅大公的控制。在基辅罗斯的衰落中,逐渐变为一个独立公国。12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独立与条顿骑士团(日耳曼人)、立陶宛人、瑞典人、蒙古人频繁战争最为著名的战争英雄与领袖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471年 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攻下诺夫哥罗德

  制度、生活方式

领土虽大 但实质是城邦 也发展出了城邦民主。市政议会是权力机构。专制与贵族政治不存。

  第十章 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沃里尼亚:从喀尔巴阡山脚延伸到白俄罗斯加里西亚:喀尔巴阡山脉北坡 面积较小政治:王权不振 贵族阶级强大

  东北地区

基辅公国衰落后,政治中心转向东北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 1169年洗劫基辅 获得大公之位被蒙古荡平后 逐渐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 封国逐渐增多14世纪上半叶 东北部地区崛起四个公国;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特维尔、莫斯科

  基辅罗斯的三种演变:诺夫哥罗德—民主的市政会议;西南地区—贵族政治;东北地区—专制王公

  第十一章 莫斯科的崛起

莫斯科大概在12世纪建城不断壮大德米特里·顿斯科伊 大公 Dmitti Donskoi 1359-1389在位。德米特里 1380年 库里科沃旷野战役(在涅普梁德瓦河流入顿河的地方) 击败20万蒙古大军。打破了蒙古人不可击败的神话。1382年 蒙古人脱脱迷失洗劫莫斯科德米特里承认金帐汗国的宗主地位;金帐汗国承认德米特里罗斯大公的地位尽管如此 蒙古的统治已经被撼动1385年 帖木儿远征高加索 击败脱脱迷失金帐汗国不断衰落1430年 克里米亚汗国分离 1436年 喀山汗国分离 瓦西里二世(1425-1462在位)1452年 莫斯科独立1439 佛罗伦萨基督教公会 拜占庭主教们承认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 希望得到支援 对抗土耳其1443 俄罗斯主教会谴责东西教会合并 废黜了拜占庭任命的罗斯主教(希腊人) 任命约拿斯为总主教俄罗斯人从此在欧洲更加孤立瓦西里二世去世后伊凡三世+瓦西里三世=罗斯历史的封建割据时期结束+莫斯科大公国时期的开端

  伊凡三世(1462-1505 在位)

灭诺夫哥罗德(内乱衰落 接立陶宛之力对抗莫斯科)灭特维尔伊凡三世认为自己有权继承基辅罗斯的所有土地,故而和立陶宛发生冲突。后者在基辅罗斯衰落后 将势力扩张到其西部与西南部。经过战争与威吓,许多小公国转而对莫斯科臣服。1500年左右 金帐汗国为克里米亚鞑靼人所灭1472年 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庭公主。梵蒂冈撮合婚姻 以期将罗斯纳入教皇领导的反土耳其同盟之中伊凡三世从此把拜占庭的双头鹰加在了家族标志上,并开始使用“沙皇”与“专制君主”的头衔伊凡三世被称为第一位代表罗斯全民族的君主

  瓦西里三世 1505-1533在位

继续乃父的事业,兼并了罗斯其余小公国,从立陶宛手中夺得斯摩棱斯克

  莫斯科公国崛起的原因

地理:处于四条主要河流的发源地 奥卡河 伏尔加河 顿河 第聂伯河;远离外敌 诺夫哥罗德抵挡了西部的入侵者,如立陶宛。梁赞公国抵挡了西南部的入侵者,如帖木儿。经济:位于重要商道;境内安定 成功吸引农民定居政治:与逐渐衰落的金帐汗国关系较好 使用政治手腕保平安 直到彻底翻脸;内乱不多 几代王公都有男性继承人 仅有的一次叔侄之争也被平定。打破了罗斯公国 弟弟继承权优先于儿子的传统;王公们的治理高效宗教:14世纪初 大主教的宝座迁到了莫斯科 使之成为 宗教中心

  第十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封建主义:情况似乎表明,包括对其法律特征的适当强调在内的对封建主义的精确定义,很难运用于罗斯社会。然而,另一方面,罗斯的许多东西,不管是封建割据时期权力和权威的分裂,大地产经济,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与国家义务有关的封地制度,都与封建的西方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前已表明,罗斯的这些社会形式常常像是西方封建主义模式的一个尚未充分发展的、至少是更简单和更粗糙的变种。因而,一些学者将中世纪罗斯的社会组织看作是初始的或者是不发达的封建主义。当这样的封建主义面对大公们特别是专制的沙皇的不断增加的权力时,就显得特别无力。社会:延续基辅罗斯时期的结构

  第十三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罗斯:宗教与文化

  第十四章 立陶宛一罗斯国家

立陶宛人:印欧语系 波罗的海语族。最初聚居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森林中在条顿骑士团的压迫下 在13世纪初逐渐统一1316年 格底敏Gedymin建立立陶宛公国 建都维尔纳Vilna(立陶宛语称维尔纽斯Vilnius)1341年 格底敏儿子继位 兼并包括沃里尼亚、基辅、契尔尼哥夫、斯摩棱斯克大部的罗斯土地。与波兰 蒙古战争 并获胜。领土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三次进攻莫斯科失败有历史学家指出 存在一个立陶宛—罗斯公国。2/3人口为罗斯人。文化落后的立陶宛人被基辅罗斯同化。以俄语为国语。学习各项制度

  立陶宛的波兰化

1386年,奥里格尔德的儿子和继承人亚盖洛迎娶了波兰女王雅德维佳( Jadwiga)。亚盖洛为此放弃东正教 该信罗马天主教 并让信仰异教的立陶宛人也信天主教波兰自此对立陶宛的影响越来越大波兰语言 习俗 思维方式 在立陶宛产生了支配地位1386-1569 立陶宛上层形成了类似波兰贵族的贵族阶层 大地主衰落统治波兰的皮亚斯特家族没有男性成员,亚盖洛成为两个国家的合法君主,他的波兰名字是弗拉季斯拉夫二世( Wladyslaw),他的在位时间是1377年到1434年。两个国家仍保持各自的独立,联合只是私人性质的。1399年 在沃尔斯卡拉河畔被蒙古人击败 否则有可能战胜莫斯科公国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立陶宛大公国持续扩张1410年,维托夫特亲率大军参加了至关紧要的坦能堡( Tannenberg)战役波兰和立陶宛联军在这一战中粉碎了条顿骑士团

  卢布林联盟

波兰从立陶宛夺取了大片罗斯领土立陶宛贵族被迫接受统一的提议1569年 卢布林联盟 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王国贵族强大 国王软弱色姆Sejm(议会)是贵族统治的主要机构贵族从统治家族中推选国王;可以反对任何王室法令,行使一票否决权(自由否决 liberum veto)波兰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进程推动了大俄罗斯(简称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分离。虽然都源于基辅传统,但后两者自此与波兰立陶宛联系紧密立陶宛与莫斯科 是西南模式与东北模式的代表 贵族权力与大公权力的代表

  第四部分 莫斯科大公国

  第十五章 恐怖的伊凡的统治(1533—1584年)和费奥多尔的统治(1584—1598年)

  伊凡四世

1533年 瓦西里三世去世 3岁的伊凡四世继位母亲叶莲娜掌权 依靠自己出身的格林斯基Glinsky家族统治1538年 叶莲娜暴死 莫斯科公国陷入内乱1547年 13岁的伊凡四世逮捕并处决了当时掌权的贵族 安德烈·舒伊斯基Shuisky。夺回权力16岁以沙皇之名加冕 此举是奠基性的同年 娶罗曼诺夫家族的Anastasia为妻幕僚组成“重臣拉达” 拉达即委员会 代表会议1549年 召集第一次缙绅会议1551年 百章会议 试图将各地一盘散沙的教会统一 规范教会与国家的关系1550年《俄罗斯法典》;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地方可以选举督察员监督中央任命的地方官军事改革喀山汗国 阿斯特拉罕汗国 克里米亚汗国 不断入侵莫斯科公国东南边境1552年 攻陷喀山 之后五年确立对整个汗国的控制1554年 攻占阿斯特拉罕 以傀儡统治 1556年 直接兼并1558年 横扫以奥斯曼帝国为宗主的克里米亚汗国1558-1563年 为争夺更大的波罗的海出海口 灭利沃尼亚骑士团。1561年 利沃尼亚骑士团被解散 领土被瓜分 最后一位领袖臣服波兰 因此引发莫斯科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1563年 莫斯科从立陶宛手中夺取波洛茨克

  伊凡统治第二阶段

绝对主义上升,贵族数量也上升(不断征服纳入了各地贵族),限制了沙皇权力伊凡开始打击包括自己“重臣拉达”在内的贵族集团1553年 伊凡重病 命贵族效忠自己的小儿子。贵族们恐幼主引发动乱 不从 拥戴伊凡堂兄弟。尽管之后贵族们屈服 但伊凡耿耿于怀1560年 阿娜斯塔西娅死 伊凡坚信其被下毒。借故打击大贵族1564年 伊凡说要退位 贵族与民众在惊恐中请他回来。作为条件之一:建立特辖制——莫斯科公国内大片领土被划为特辖区 由沙皇全权治理。(1572年废除)条件之二:授予沙皇处罚作恶者与叛国者的全权 并可以处决并没收财产不断打击贵族 性情乖戾 打死太子 同时虔诚忏悔民众因此称他为伊凡雷帝。雷帝即Groza 即形容词“格罗兹内”的名词形式,即 既残暴恐怖 又仁慈慷慨 既暴虐不公 又公正开明1584年 中毒身亡1575年 匈牙利的Stephen Bathory被选为波兰国王 向利沃尼亚发动攻势1578年 波兰瑞典联军在文登Wenden大败俄军1583年 沙俄放弃了利沃尼亚战争第一阶段的战果 还割让数个城镇给瑞典伊凡持续25年向波罗的海的扩张从此以惨败告终叶尔马克( Ermak)对西伯利亚的所谓征服罗斯人早就进入进入西伯利亚。到16世纪中叶为止,已经到达了叶尼塞河口。在16世纪,斯特罗加诺夫( Stroganov)家族在欧俄东北地区尤其是乌斯季克( Ustiug)地区发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包括制盐业、捕鱼业和皮毛业。喀山被占领之后,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从政府手里得到了卡马河上游地区的大片荒无人烟的土地。当地部落对沙俄的抵抗得到了他们名义上的领主——西比尔(Sibr 西伯利亚)的可汗的鼓励。1582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发动远征。约1650名哥萨克和其他志愿者组成由一个名叫叶尔马克的哥萨克司令官指挥带领。击败了当地土著,占领了西伯利亚的库楚汗( Khan Kuchun)的大本营。尽管沙俄对西伯利亚汗国的征服不得不经过数次反复,斯特罗加诺夫家族的远征仍然标志着沙俄对西西伯利亚的有效控制的开端。1586年,建立秋明( Tumen)1587年,建立托博尔斯克( Tobolsk),后成为重要行政中心

  第十六章 动荡时期(1598—1613年)

1598戈东诺夫上台——1613米哈伊尔上台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王朝阶段 社会阶段 民族阶段王朝问题:王位空缺 无王位继承法民族问题:征服扩张的遗留问题社会问题:莫斯科政权依赖服役阶级,提供士兵与文员。服役阶级被赐予封地 成为服役贵族。征服诺夫哥罗德后,为了获得适合分封的土地,莫斯科政府没收了诺夫哥罗德波雅尔的大部分地产与诺夫哥罗德教会的一半地产。拥有世袭地产的人也不得不服役。随着扩张,服役贵族人数激增。社会各阶级要服从服役贵族的利益。占有大量土地与农民。许多农民为逃避压榨,逃亡到新征服的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为了维护服役贵族的利益,保证后者的劳动力,禁止移民,由此催生农奴制。但逃亡仍在继续 一些农民成了哥萨克:即聚集在边境地区、辖区交界的冒险家群体。他们仇恨莫斯科,有武装组织。

  “动荡时期”的王朝阶段:鲍里斯·戈东诺夫/第一位伪德米特里

戈东诺夫睿智能干 1598-1605在位1601干旱饥荒 1602歉收 1603歉收 人相食谣言出现 指控戈东诺夫杀死了乌格利奇的德米特里 弑君篡位第一个伪德米特里:出身服役贵族的格列高利·奥特列比耶夫 自称是德米特里。1604-1605年 在波兰贵族的支持下 向莫斯科进军。1605年4月 鲍里斯·戈东诺夫去世 儿子费奥多尔·戈东诺夫继位 不久后被伪德米特里废黜伪德米特里得到波雅尔的支持 因为想要推翻戈东诺夫波雅尔在伪德米特里上台后 开始散布其是冒牌货的消息1606年5月2日 瓦西里·舒伊斯基公爵等人叛乱 将伪德米特里逮捕射杀瓦西里·舒伊斯基任沙皇

  社会阶段:博洛特尼科夫起义与第二位伪德米特里

时局动荡 起义者在各地出现来自南方的博洛特尼科夫Bolotnikov做过奴隶 代表社会下层而战 最终被瓦西里·舒伊斯基的部队击溃博洛特尼科夫以德米特里沙皇的名义而战1607年8月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出现 还没来得及加入博洛特尼科夫 起义军已经被消灭。1608年 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迅速壮大 在莫斯科附近的村子图希诺建立朝廷(为此他被称为“图希诺的罪人”)许多贵族同时效忠两个朝廷瓦西里·舒伊斯基以割地的代价与得到瑞典的支援,打击第二位伪德米特里。后者出逃。1610年 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以俄罗斯和瑞典结盟反对波兰为由 向莫斯科公国宣战在波兰击溃了舒伊斯基的部队第二位伪德米特里趁乱进军莫斯科1610年7月 瓦西里·舒伊斯基被废以费奥多尔·姆斯季斯拉夫斯基Mstislavsky为首的贵族杜马接管政府 开始了从1610-1613年的空位期

  民族阶段

从反抗波兰人占领莫斯科开始,到反抗瑞典干涉。局势动荡 莫斯科公国的波雅尔 高级教士和有影响的服役贵族召开会议,最终推选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的15岁儿子弗拉季斯拉夫公爵作为沙皇。1610年8月 莫斯科向其效忠。但西吉斯孟德三世想自己出任俄国沙皇,因此没有接受俄国人的条件。瑞典人向莫斯科宣战,声称沙皇资格属于瑞典的菲利普公爵群雄并起1612年11月 俄国人赶走了波兰人 解放莫斯科1613年 缙绅会议 教士 贵族 市民 农民 代表 推选名声较好的罗曼诺夫家族的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1613年7月21日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加冕但选举的结果被解释为神干预的结果,因此沙皇的权力并非是各阶层代表赋予的动荡时期的影响:独裁权力加强,波雅尔被压制,民众地位并为改善,服役贵族与富商保持了地位,成为最大获益者

  第十七章 米哈伊尔(1613—1645年)、阿列克谢(1645—1676年)和费奥多尔(1676—1682年)的统治

  米哈伊尔

1619年 米哈伊尔的父亲菲拉列特总主教结束在波兰的囚禁生活(此前为弗拉季斯拉夫公爵之事前去与西吉斯孟德三世谈判,反而被扣留),返回莫斯科,被推举为牧首,成为一号实权人物。国家出现两个元首 菲拉列特在1933年去世之前支配着米哈伊尔逐渐平定内乱以芬兰湾沿海一片带状领土(由此丧失波罗的海出海口),与两万卢布赔款为代价,与瑞典达成和平与波兰打打停停

  阿列克谢与费奥多尔

1645年 米哈伊尔去世 儿子阿列克谢继位重税与压迫引发暴乱与起义 均被镇压 1654年 俄罗斯的统治扩张到乌克兰1569年后 波兰控制着乌克兰。贵族的奴役与宗教问题严峻同年 联合教会诞生。这个教派承认罗马的权威,但在仪式上保留东正教特点。波兰支持的联合教会与东正教会冲突不断16世纪中叶以后 第聂伯河流域的哥萨克在一个岛上建立了设防营地,“谢契”Sech。哥萨克民主选举官员,军事性很强,时常袭击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土耳其人。斯捷潘·巴托雷及其继任者给予他们很大自治权。1624-1638 乌克兰多次哥萨克与农民起义 被镇压1638 博格丹·赫迈尔尼茨基的率领下起义 即 乌克兰解放战争。起义者与波兰政府的协议屡被打破 也考虑过依附土耳其 最终决定依附俄罗斯。沙皇不想与波兰开战,因此没有同意,直到1653哥萨克倒向莫斯科 引起波兰—立陶宛对俄宣战 战争持续13年 其中包括一次瑞典干预。结果是俄国边境被推到第聂伯河,此外还占有了河西岸的斯摩棱斯克与基辅牧首尼康Nikon学习天主教会的观点 宣扬教会高于国家。1666-1667 召集的所有东正教大主教的会议 决定罢黜尼康。尼康对经书与教会礼仪的改革 引起了永久的宗教分裂

  费奥多尔1676-1682

阿列克谢儿子费除了门阀制度 官员委任不再以门第为标准

  第十八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

  依赖于能够获得自由土地,就让位于固定的窄条三圃田农耕制( three- field)。与此相伴的是条田耕作的兴起,这样做的村庄将农田分为狭长一条条分配给各个家庭,从而分摊风险并使土地与可用的劳力搭配起来。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地方产量都很低,这是由于原始的农业器具和贫瘠的土壤与天气条件。16世纪后半期的可怕经济危机又使这一切雪上加霜,危机的到来是由于特辖制、可怕瘟疫、内战和贵族对农民的进一步剥削而造成。许多农民逃往边界地区,使得劳力短缺更为严重,于是剥削也就更严酷

  农奴制

农奴制前,农民就长期依附地主 借贷资金 农具,每年的收成只能偿还利息。依附地主的农民一年只能离开一次土地 前提是还清债务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沙皇把土地连同其上的农民都赐予服役贵族。因此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极其重要。法律不断加紧限制农民外迁 直到完全限制自由。1649 《会议法典》颁布 最终确立农奴制政府税收主要源于城镇的纳税群体 商人与工匠不可离开其纳税群体 因此也被固化 子承父业

  政治制度

沙皇波雅尔杜马-咨询机构 制约皇权缙绅会议:至少有教士、波雅尔、服役贵族三个阶层参与。沙皇处理涉及全国的重大问题时,可能会召开缙绅会议,但是从未形成法律或习惯上的约束。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大会,即是缙绅会议,类似于有地产者的大会。缙绅们会对沙皇产生一定制约。18世纪 缙绅会议基本被取消

  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16世纪获得了发展,这方面的早期实践促成了恐怖的伊凡的1555年立法。此前已经有了地方选举出来的地方司法行政机关( gubnye)负责打击犯罪,1555年法令又增设了地方自治局( zemstvo),该机构负责财政、行政和司法事务。只要一个城市的人民能够保证交给国库一定数额的税金,就可以用当地选举出来的行政官员“市长”和“市公务员”来代替中央派来的官员;即使是在保留中央指派的官员的地方,人民也可以选出督察官来严密监督这些官员的行为,必要时还可以对他们提出弹劾。动荡时期结束后 即被取消

  17世纪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扩张 直到太平洋

  第十九章 莫斯科大公国的宗教与文化

俄罗斯东正教极为重视仪式与形式,沙皇有时为了冗长的仪式,一天要在教堂里待五个小时因此 当尼康的改革触动传动仪式时 引发了教会分裂。尼康依据希腊经文与仪式 多俄罗斯教会的经文作出修订 改革意识,如用希腊式的三根手指划十字代替俄罗斯式两根手指。一些祈祷后按希腊模式喊三次哈利路亚而不是俄罗斯式的两次。尼康强硬的手段也激起反感,许多地方推举的教士被尼康派遣的教士代替,强行推进改革。“旧信仰派”/“分裂派”坚持旧礼仪 最著名的是被1682年被处以火刑的阿瓦库姆

  第五部分 俄罗斯帝国

  第二十章 彼得大帝的统治(1682—1725年)

  1682-1694

阿列克谢与第一任皇后有两位男嗣存活,即费奥多尔与伊凡。第二任妻子生下彼得1682年 费奥多尔无嗣去世。无王位继承法 两波雅尔家族争权 米洛斯拉夫斯基(第一任妻子的家族)/纳雷什金 第二任妻子的家族1682年4月 纳雷什金家族胜利 把10岁的彼得扶上皇位5月 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索菲亚(彼得的异母姐姐)鼓动莫斯科的射击队发动叛乱。纳雷什金家族的核心成员被杀,伊凡被扶上皇位,索菲亚摄政,宠臣瓦西里·戈利岑权势颇盛1687 1689 瓦西里·戈利岑两次深入南部大草原 进攻鞑靼人 大败而归1689 看到政局不稳的索菲亚 想要再度发动政变 亲自做女皇。彼得闻讯出逃。最终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重返莫斯科。索菲亚投降。1689-1694 彼得母亲娜塔丽当权 直至去世彼得求知欲极为旺盛 可以与各方面的人士进入深入交谈 痴迷海军 在帝国境内四处巡游 两次前往欧洲。性感暴躁。彼得从各个阶级延揽人才 从贩夫走卒到没落贵族

  攻克里米亚鞑靼人

1695年 围攻亚速夫失败 因海路供应没被切断 彼得造30战舰1696年 海路合围亚速夫 得手此后 彼得派人去荷兰意大利英国学习造船航海对抗土耳其需要盟友 彼得将目光转向欧洲1697年 第一次派遣使团 彼得化名随行行程一共18个月 直到射击军政变 意欲推翻彼得 支持索菲亚。彼得被迫赶回莫斯科 镇压叛乱 处死了一千多名射击军 索菲亚削发为尼要求所有朝臣 官员 军人 剪掉胡须 改穿西方服饰。改用欧洲历法。改革军队。

  大北方战争

反土耳其同盟不成。俄罗斯与波兰-萨克森 丹麦 结成反瑞典同盟。瑞典在三十年战争后称霸波罗的海地区。1697年 查理十二世继位1700年 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对瑞典宣战。丹麦 俄罗斯相继加入查理十二世先渡海攻丹麦 后者投降。后在利沃尼亚 击溃围攻纳尔瓦(波罗的海沿海城市)的四万俄军。1701年 解除萨克森对里加(波罗的海沿海城市)的围攻。之后将矛头对准波兰1705年 阿斯特拉罕的修士 射击军 农奴叛乱,反对西化,反对横征暴敛。1711年才最终被扑灭1706年 逼迫奥古斯都二世退位 令亲瑞典的斯塔尼斯拉夫·列什琴斯基担任波兰国王1708年 瑞典率五万大军攻乌克兰 被俄军切断给养 被迫在乌克兰度过了寒冷的冬天1709年 波尔塔瓦(基辅东部 第聂伯河东)战役 四万俄军击溃两万八瑞典军队。查理十二世逃亡土耳其1710年 土耳其在法国与瑞典的鼓动下 对俄宣战 胜利。俄土签订合约 规定俄罗斯不得再拥有南方舰队,必须将亚速夫及在1700年所获得的其他地区归还土耳其,并许诺不再干涉波兰事务,保证给查理十二提供安全通道以便其返回瑞典。波尔塔瓦战役后,沙皇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波罗的海地区,于1710年夺取了维堡( Viborg)、里加和列维尔(Reva)。维堡又叫维普里( Viipuri)。这些收获最终为圣彼得堡贏得了地理上的安全保障。查理十二在乌克兰的失败复活了反对他的联盟。萨克森、波兰、丹麦、普鲁士和汉诺威( Hanover)纷纷与俄国结盟。在新的形势下,彼得大帝沿着两条主要战线展开了他的军事行动:在波罗的海南岸,俄军支援盟国作战;在波罗的海东岸,其余的俄军继续攻城拔寨。在1713年到1714年间,沙皇占领了芬兰的大部分。新建的俄国海军更加活跃,并在彼得的直接指挥下于1714年在汉古特( Hango)港外击败了瑞典舰队。1717年 沙皇第二次前往欧洲。出访巴黎 除了令法国答应不支持瑞典外 外交上一无所获。1718年 查理十二世在与挪威的战争中战死1719-1721 俄罗斯进攻瑞典本土 占领芬兰 瑞典谈和 1721年8月30日,双方签署尼斯塔特Nystad条约。俄罗斯获取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曼兰( Ingermanland)、卡累利阿( Karelia)的部分地区和某些岛屿,但把芬兰的大部分地区归还了瑞典,并付给瑞典200万利克斯( rix-dollar)。正是在俄国此次得到的波罗的海诸省的土地上,根据后来的凡尔赛条约,出现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两个独立国家,再后来这两个国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瓦解之时它们获得独立。俄罗斯还得到了芬兰的东南边境地区和芬兰湾;前者紧邻圣彼得堡,战略地位重要。对维堡要塞的占领和保有使俄国获得了对芬兰湾的实际控制在近代欧洲历史中,北方大战是很重要的一场战争,波尔塔瓦战役是最关键的战役之一。尼斯塔特条约意味着俄国人已经在波罗的海地区站稳了脚跟,取代了瑞典,成为欧洲大陆北部占有支配地位的大国。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些胜利奠定了俄罗斯作为一个帝国的真正基础。俄罗斯还对其传统对手波兰占有了压倒性优势,并开始直接干预德意志事务。彼得统治时期的另外两场战争—与土耳其交战的亚速海战役和波斯战役,尽管都不太成功,但与大北方战争是同一目标:对贸易和海军港口的渴望。俄罗斯对中亚的兴趣虽然主要是非军事性的,但也反映了对扩大与印度和中国的联系。改革军队:建立常规军,改进武器,现代训练,从零缔造海军,造船业,波罗的海港口行政改革:设立参政院,有十位参政员,总管全国司法、财政、行政事务。上设一总监察官,直接对沙皇负责。没有监察官的签字 法令不得生效。此外设立各种委员会 管理外交 陆军 海军 国家开支 国家收入 等等。目的是让各个部门相互牵制。委员会制度延续一百年 直到亚历山大一世以“部”替换之。宗教改革:以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代替牧首让沙皇成为俄罗斯的唯一领袖人才录用:按军功决定社会地位,文官按品级。平民有功可授予贵族身份。贵族必须服役。彼得还试图规定 贵族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财产 而其他儿子不得不服役 通过为国效力获取地位。但这些努力最终都被冲淡。经济发展:白手起家 建立了冶金 采矿 纺织等行业 (玻璃) 开凿运河

  继承问题

第一任妻子的儿子阿列克谢被彼得处死(死刑前就死亡)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Catharine,有两个女儿存活。所以,可能的继承人中就包括了皇帝的孙子小彼得、沙皇的两个女儿、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即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们以及沙皇的妻子叶卡捷琳娜。1722年,彼得废除了长子继位的原则,宣布在位的君王有权钦定继承者。但彼得未指定继承人就于1725年2月8日死去

  第二十一章 彼得大帝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之前的俄国史: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年)、

  彼得二世(1727—1730年)、安娜(1730—1740年)、伊凡六世(1740—1741年)、伊丽莎白(1741—1762年)和彼得三世(1762年)的统治

1725-1727 彼得的第二任妻子担任沙皇 其主要支持者 彼得大帝的旧臣缅希科夫把持朝政1727 叶卡捷琳娜去世 制定阿列克谢的儿子彼得(彼得大帝的孙子)继位彼得二世12岁登基 借助伊万·多尔戈鲁基公爵 除掉缅希科夫 流放西伯利亚1730 15岁的彼得二世死于天花1730 贵族组成的枢密会议推举伊凡五世(被纳雷什金家族扶上皇位 与彼得大帝共治)的女儿安娜作女皇。安娜在德国当寡妇 接受了贵族们的严苛条件 返回俄国做沙皇。上台后政变 掌握实权 宫廷中充斥的意志宠臣。1740年 安娜去世 死前指定自己姐姐的外孙 两个月大的婴儿为伊凡六世1741年 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发动政变 当上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终结了德国影响 颇受赞誉。但其生活奢靡 对俄国发展无益。七年战争短暂占领柏林1762年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 指定其姐姐的儿子(彼得大帝外孙)为沙皇彼得三世在德国长大 父亲是德意志贵族 彼得三世继位崇拜腓特烈大帝 因此主动放弃决定性优势 从普鲁士撤军。1762年 彼得三世的妻子叶卡捷琳(原本是一德意志小国的公主)发动政变。彼得三世被杀。叶卡捷琳娜宣布其儿子保罗为继承人,而自己登上皇位

  社会变化

贵族地位不断上升(服役义务不断减少 直到1762年彼得三世时期废除;贵族身份不能以军功获得);农民地位不断下降 在赏赐土地给贵族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农奴。而愈发严苛的法律令 令农奴越来越像奴隶

  外交

联哈布斯堡 反对法国 因为法国为了对抗哈布斯堡 常年与土耳其 波兰 瑞典结盟。联奥反法的政策一直持续到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对普鲁士的崛起颇为不安 持敌对态度

  第二十二章 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和保罗(1796—1801年)的统治

1762年 叶卡捷琳娜大帝在近卫军情人的协助下政变上台1766年 召开立法会议 其为立法会议制定的《训谕》充满启蒙主义思想(受到孟德斯鸠与贝卡里亚的影响)在法国被禁。立法会议的564名代表中 536人是选举产生的,包括贵族、城镇居民、农民、哥萨克等阶层。讨论效率极低,分歧极大,不了了之。但叶卡捷琳娜由此获得了许多帝国的信息,为未来的政策奠定基础。1772-1774 普加乔夫起义 在乌拉尔的哥萨克与农民中发动 声势浩大 暴乱。普加乔夫自称彼得三世 声称要解放所有农奴主要外交事件 集中在两个时间段:1768-1774年发生了第一次土耳其战争,1772年发生了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在1787-1795年之间,俄国参加了1787-1792年的第二次土耳其战争;1787年至1792年,则是与瑞典打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瑞典人曾在1788年袭击了俄罗斯;1793年和1795年对波兰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俄罗斯与土耳其

俄罗斯与土耳其斗争的目标是:到达黑海获得它所认为的自己的天然的南部疆界金帐汗国留在那里的后裔、克里米亚鞑靼人已经承认了土耳其苏丹的宗主权。1768-1774年 第一次土耳其战争有海陆两个战场。鲁缅采夫率领陆军,大败土军,进入巴尔干。另一支俄军占领克里米亚。阿列克谢·奥尔洛夫率领舰队于1770年7月6日在切斯马湾( Bay of Chesme)大败奥斯曼海军。1774年夏 库楚克·凯纳吉( Kuchuk Kainarji)和约,俄国获得了克里米亚境内及其周边的一些战略要地、黑海的部分海岸、克里米亚半岛的东部和西部以及亚速夫,其版图几乎延伸到高加索山脉的北麓;克里米亚被宣布为独立国家,尽管他们还是承认苏丹为哈里发。1783年,俄国吞并了克里米亚。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建立了强大的黑海舰队1787年,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土耳其与英国、瑞典等国结盟;俄国与奥地利结盟1787-1792年 第二次土耳其战争俄军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获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1790年攻克了伊兹梅尔要塞。1792年 雅西(Jasy)和约:俄国获得了奥恰科夫要塞以及德涅斯特河以西的黑海沿岸地区,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克里米亚的吞并俄国终于扩张到了她的南部自然边界

  瓜分波兰

波兰由贵族控制的“色姆”极为低效波兰末代国王斯坦尼斯拉夫·波尼亚托夫斯基(1764-1795在位)试图改革,重新振兴普鲁士 俄罗斯干涉。1766-1768 要求波兰保障东正教徒与新教徒拥有和天主教徒同样的权利。国王妥协 引发内战。波兰巴尔联盟反对俄国干涉。俄国战胜巴尔联盟 腓特烈大帝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1772年 第一次瓜分波兰 普鲁士 俄罗斯 奥地利1773年 波兰开始改革 振兴王权1778-1792 “四年国会” 波兰新宪法1792 俄罗斯鼓动了反改革的塔尔戈维察联盟在波兰成立。塔尔戈维察联盟邀请俄国出兵 取消改革。1793 第二次瓜分波兰。普鲁士 俄罗斯1794 塔代乌斯·考斯丘什科领导起义。被普鲁士与俄国镇压。1795 第三次瓜分波兰。普鲁士 俄罗斯 奥地利。波兰灭亡。俄罗斯的瓜分具有收回基辅公国版图的意义 所的领土多数是信仰东正教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但也增加了信仰天主教的波兰人与犹太人。为民族问题埋下伏笔

  保罗(1796-1801在位)庸 暴戾

参加第二次反法联盟1792-1799 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奥联军把法军逐出了北意大利,大胜。1801 太子亚历山大与近卫军政变 保罗死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南部肥沃的黑土地—劳役租制度—农奴制 为主北部贫瘠的土地—代役租制度—向地主交租 为主(土地贫瘠 农民不得不从事其他行业维持生存 如建筑工 做工艺品等。大量农民在冬季外出务工 要求流动性)工业发展 纺织业 冶金 金属制品。国家兴办许多农场 使用大量工业农奴。自由劳工越来越多 多是流动农民。私有企业得到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很快。在整个18世纪,贸易顺差很大俄国在北方大战中获胜后,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如圣彼得堡、里加、利巴夫( Libau)就成为俄国外贸的主要口岸,直到19世纪它们一直都保持着重要的商业地位。俄国向其他欧洲国家出口的产品有铁制品、纺织品(其中特别是航海用的帆布)、木材、大麻、亚麻、牛脂和其他原料。此外,后来得到了极大发展的谷物出口也是在这个世纪开始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俄国南部获得大片沃土后,那里的农业有了发展,黑海岸边的诸港口城市也建设起来。所有这些使得大规模的谷物贸易成为可能。黑海港口城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散德萨(Odes)。俄国的进口商品包括葡萄酒、水果、咖啡、糖、优质的布料以及工业制成品。

  第二十四章 18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启蒙运动:跳过经院哲学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直接从狭隘的、神权的、半中世纪的文明,走向理性时代。第一批俄国近代知识分子 在贵族中产生彼得大帝:简化斯拉夫字母,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斯拉夫数字口语化的现代俄罗斯语代替死板僵硬的教会斯拉夫语(类似白话文运动?)18世纪的变革直接引起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到来文学家:卡拉姆津 新语言对传统语言的胜利 普希金的先驱科学进步

  第二十五章 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1801—1825年)

自幼受到祖母的可以培养 充满启蒙主义思想两段自由主义改革时期1801-1805 打算废除专制制度与农奴制 因为牵涉全社会 最后不了了之恢复参政院 用部代替委员会1807-1812 与拿破仑结盟。米哈伊尔·斯佩兰斯基提出宪政改革方案 不了了之斯佩兰斯基提议的国务会议被采纳 专家组成的立法机构 协助沙皇工作 但没有限制沙皇的权力提高官僚系统效率:文官考试制度 重视文官业绩1805 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 英 俄 奥 挪 vs 法 西1805 奥斯特里茨 拿破仑大败俄奥联军俄国转而与普鲁士结盟1806 拿破仑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战役中消灭普鲁士军队。在弗里德兰重创俄军1807年 提尔西特Tilsit条约 普鲁士降为二流国家 俄国被迫支持法国反英格鲁吉亚 东正教国家 经常面对土耳其与伊朗的逼迫 时常请求俄国援助1801 格鲁吉亚东部并入俄罗斯1803-1810 俄国势力扩张到格鲁吉亚西部兼并格鲁吉亚导致与伊朗的冲突 俄国战胜古利斯坦Gulistan条约 波斯承认俄国对格鲁吉亚的主权 并割让高加索的部分土地1806-1812 俄土战争 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取得一系列胜利布加勒斯特条约 获得土地 与对摩尔达维亚与瓦拉几亚公国的广泛权利1808-1809 击败瑞典 弗里德里克森条约 芬兰割让给俄国向北美扩张:阿拉斯加 北加利福尼亚俄法联盟是提尔西特条约的不得已之举 俄国与法国一直不对付 一直对法国的要求爱答不理 譬如不严格执行大陆封锁矛盾不断增加1812年6月 拿破仑入侵俄国 说12种语言的联军有42万人 俄军只有12万人俄军顽强 拿破仑一路惨胜 补给线过长令他苦不堪言库图佐夫在博罗季诺与法军激战 11.2万俄军伤亡4.2万 13万联军 伤亡5.8万。拿破仑胜9月14日 进入莫斯科沙皇撤离 但拒不媾和寒冬将至 拿破仑不得已撤军部队受困于寒冬 饥馑 瘟疫 俄军追击 各地哥萨克与游击队的攻击。撤退变为溃逃60万大军 只有3-5万撤离俄罗斯1813年10月16-19日 民族会战 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联军在莱比锡战役战争拿破仑1814年3月1日 联军进入巴黎 拿破仑退位 隐退厄尔巴岛Elba1815年3月1日 拿破仑恢复王位 6月18日 在滑铁卢惨败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1815年6月8日 参会者:俄国亚历山大一世 奥地利梅特涅 英国卡斯尔雷 普鲁士哈登堡 法国塔列朗决议:亚历山大一世获得面积更大的波兰王国 自认国王 君主立宪 ;普鲁士获得3/4萨克森;奥地利保住了之前瓜分的大部分波兰领土1815 战时的四国同盟延续 英俄奥普 时常磋商欧洲事务 形成“会议政府”1818 艾克斯拉沙佩勒Aix-la-Chapelle 付清赔款的法国摆脱战败国地位 占领军撤出 法国加入同盟大会镇压了一系列革命

  亚历山大统治的第二阶段

试图解放农奴 解放了波罗的海的农奴 但是由于没有土地 农奴的处境并未改善得力助手 将军阿列克谢·阿拉克切耶夫 军屯制1825年12月 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十二月党人起事 被尼古拉一世镇压大多数十二月党人是军官,出身于贵族家庭并受过良好教育,在俄军的精锐军团中服过役,学过法语,有的还学过其他语言。他们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和战后初期获得了关于西方的第一手知识。十二月党人是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想在俄罗斯建立宪政,实现基本的自由并废除农奴制。

  第二十六章 尼古拉一世的统治(1825—1855年)

亚历山大一世无嗣 二弟君士坦丁与无皇族血统的波兰贵族结婚 宣布放弃继承权三弟尼古拉继位军人出身 痴迷军事筑城技术 强硬专治十二月党人令他耿耿于怀 设立警察机构 监控国民思想不支持农奴制度 但出于保守 没有进行实质性改变1835年 新法典代替了1659年的会议法典 延续到19171848年以后 停止一切改革 禁止俄国人出国 严厉审查

  外交1826-1828 与波斯争夺格鲁吉亚 胜获得包括埃里温在内的部分亚美尼亚 有权保留里海舰队 波斯无权1827年 与土耳其冲突1821年 希腊独立战争 俄国同情希腊东正教徒 且一贯敌视土耳其 但又有义务维持现状尼古拉一世坚决出击 联合英法 于1827年10月20日海战击败增援土耳其的埃及舰队1828年4月 直接与土耳其开战 惨胜1829 阿德里安堡条约 俄国占有多瑙河入海口 大片高加索土地1830 巴黎革命 尼古拉不承认路易·菲利普政权。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三国同盟 互相照应 提防革命9月 比利时起义反抗荷兰11月 波兰起义从华沙爆发 伊凡·帕斯科维奇镇压 俄国的控制加紧在希腊战争中,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 Mohammed Ali)曾给予土耳其苏丹以援助,作为回报,他要求得到叙利亚的统治权,被拒,遂起兵。1832年,征服了叙利亚,并入侵了安纳托利亚,击溃了土耳其尼古拉一世援助。1833年2月20日 几万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