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斯科绅士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莫斯科绅士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2 04: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斯科绅士经典读后感10篇

  《莫斯科绅士》是一本由[美]埃默·托尔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5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一):莫斯科绅士:在世界风暴中心岿然不动

  他既没有携带皮质上乘的包,也没有剪裁精良大衣,似乎一件合身的得体西装也甚少被提及,更别提低调品味的腕表……一位绅士该有的“标配”,罗斯托夫伯爵都不具备,他所拥有的,只是一架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的祖传座钟、几本自己心爱的书籍日复一日例行公事般的作息安排

  谁让他是被关在大都会酒店中的金丝雀呢?

  1922年是一个敏感尴尬年份。因为自己曾经的一首诗歌被“人民委员会”宣判为“不可挽回的沾染上其所属阶级腐朽”,这位“前时代”的有志青年被迫软禁在与克里姆林宫隔红场相望的大都会酒店。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丰满了。”在那个动荡变革年代,与其说“软禁”这一惩罚将罗斯托夫伯爵的人生局限在浓缩的空间里,让他失去自由;倒不如说正是由于对他的特殊保护”,让他能够以一种独具一格眼光观察身边形形色色人物,也正是这种与各色人物的相遇、相识、深交、离别与重逢,不仅为彼此带来了终生难忘记忆,也让罗斯托夫伯爵获得了一种难以忘怀生命体验——这位被判32年软禁、凭着时机机智巧妙逃脱的绅士,最后终于与旧日的恋人重逢在了故乡的小酒馆。尽管“她的发丝已经斑白,但她的身姿依旧如杨柳婀娜。”

  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的《莫斯科绅士》在这部风格奇特语言优美结构精致的长篇作品里,向人类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命题: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控。命运是什么?是我们无法预知、不可遭逢也无权更改的命定劫数,换句话说,这本书在作者下笔之时,已经预设了一种命定的前提:罗斯托夫伯爵在这个大都会酒店被软禁,限制人身自由。就像《肖申克的救赎》开场的几分钟,主人公安迪便被投入这座城市黑暗之心——监狱。所不同的是,罗斯托夫伯爵是被关在五星级的豪华大酒店,这与“监狱”有着显而易见差别。从此,在罗斯托夫伯爵生活出现的,不是那些肮脏的、下流的、鄙俗的犯罪分子,而是光鲜亮丽的女演员、曾经有着革命抱负的有志青年和沉静温婉乖巧少女。而这部长篇作品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这样一种设定的前提之下,埃默.托尔斯仍尽可能的发掘每个角色闪光之处。如果说大都会酒店是一只层层上锁的盒子,那么罗斯托夫伯爵就是打开这只盒子的第一枚钥匙

  少女索菲亚与罗斯托夫伯爵的忘年友谊全书最为华彩而颇具传奇篇幅。当索菲亚的亲生父母将5岁的索菲亚托付给罗斯托夫伯爵时,伯爵已经感到了索菲亚目光流露出的沉静与镇定,在被软禁的32年时光中,索菲亚将包装严实的酒店的万能钥匙作为礼物赠送给伯爵,伯爵也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万花筒赠与索菲亚,意味着二人的关系从此将牢不可摧。虽然索菲亚的到来打乱了伯爵安逸的独处时光,但是女孩睿智、沉静却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罗斯托夫伯爵的心。伯爵为索菲亚的琴艺的飞速长进欣喜不已,同时也为索菲亚不谙世事单纯内心时刻揪着心。两人相伴着,度过了无数个充满疑问、怀揣思考的夜晚。在独自一人面对金碧辉煌的凯旋门时,索菲亚义无反顾完成了罗斯托夫伯爵交给自己的任务

  少年时代的挚友米什卡,怀揣着一腔革命热情,在与罗斯托夫伯爵重逢的一刻,以一身乞丐装束示人,身材减重30磅,面目已不复当年的英气,嘴角时常带着讽刺微笑,将一卷在各种文学经典书籍中抄写的有关面包”的段落粗糙的小书赠与伯爵,让人潸然泪下。米什卡的一生浓缩了整个时代文学家普遍遭际,他们为之付出整个生命的崇高事业,反过来却将他们吞噬。

  1922-1954,罗斯托夫伯爵以一位“介入的旁观者身份观察酒店里的人来人往。“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软禁的32年光阴里,罗斯托夫伯爵的祖国经历了十月革命”之后的万象丛生,从苏维埃政权新生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让“偏安一隅”的罗斯托夫伯爵可以积攒时间能量,为最后的金蝉脱壳奋力一搏。

  大都会酒店犹如一个微缩的小世界,各种有着神秘身份的、怀揣故事客人来到这里,大家礼貌寒暄、优雅致敬、轻声耳语,外面的世界汹涌澎湃危机四伏暗流耸动。虽然脚步难以挪动,但渴望自由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伯爵的心中酝酿。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秉持自己意志、固守精神领地人们,《莫斯科绅士》无疑在追忆着旧日逝去的时光,纵使过去有着令人心碎的往昔,那些为了维持尊严捍卫荣耀的真正骑士、那些为了文学获得解放、为了人民获得自由、为了无数的经典作品能够流传至今的英雄勇士,他们彰显了真正“绅士”的定义

  当罗斯托夫伯爵的老式座钟敲响零点的时刻,那只独眼猫咪又一次窜上窗台的边沿,夜色中的大都会酒店仿若城市的瞳孔见证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一波又一波动荡中等待新生,在世界的风暴中心,岿然不动。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二):美国作家笔下的俄国绅士“越狱”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力

作者: [美]埃默•托尔斯 出版社: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A Gentleman in Moscow 译者: 马韧 出版年: 2018-6

  文/栗一白

  在很多时候,虚与委蛇和没话找话之后,大多数人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份安宁平静,那么,在平静中看一部步步惊心而又时时可放松小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没错,这是埃默•托尔斯式的开场白,然而,真正的开场,精彩过程高潮结局是这样的:

  一、剧场般的开场白

  第一眼,看到的是诗作,然而并不浪漫,旧日贵族罗斯托夫伯爵,因一首影射新政权的诗歌,被认定为不悔罪的贵族,被判软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谁曾想,这一囚禁,便是32年。

  再一眼,像看一场话剧,更严格说,是庭审现场记录,而读者仿佛坐在庭审现场,序幕就此拉开,看社会风云变幻,看世间来人往。

  二、以时间为轴的社会风情画卷

  这是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写的一本厚厚的命运之书。他是一个不时抖落出各种冒险、命运纠葛傻气滑稽游戏片段魔术师,而亲情友情爱情又贯穿其中,奇迹与巧合发生的时刻,那些处于故事外围的人身上,发生了巨大转变。他的手法,宛若20世纪20年代末的莫斯科和大都会酒店,有着万花筒般的精彩纷呈

  1922年的莫斯科仅仅是故事开端地点。然,往回追溯,1905年9月,俄国代表团签署了结束日俄战争的《朴次茅斯合约》,自那之后17年,俄国经历了一场世界大战、一场内战、两次饥荒,还有一场所谓的“红色恐怖”,总之它经历了一个无人幸免的动荡时代。 1922年,罗斯托夫伯爵这位此前从未工作过一天,人生要务唯有追求智慧学识的绅士,被软禁于大都会酒店的阁楼,以独特视角观望俄国在历史车轮下展开的巨变。他的人生也开启了崭新篇章,神秘的女演员,古灵精怪的少女,性格各异的主厨与侍者……种种邂逅交往,让他体会到多样微妙丰富情感

  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控。像伯爵这样一个被画地为牢判处了终身监禁的人,在变革的年代里,被囚禁的反而成了最自由的。他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式,与其他囚徒截然不同,是一种被冲上荒岛的英国人的方式,正如被困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伯爵靠实用主义坚定自己的决心

  1926年,这是一个不得不单独提出的年份。伯爵欲从离地面六层高的屋顶边缘,坠入虚空之中,没错他要自杀,尘归尘,土归土。与其说将他从死亡的边界拉回来的是老修理工阿布拉姆,不如说是让他熟悉味道,重新品味的蜂蜜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机,特有的香甜中隐含着的并不是莫斯科市中心的树木花卉的馥郁,而是河岸芳草气息,那里有故乡的原风景,那里是他灵魂的故乡。

  当然还有1954年晚宴的结尾部分,在莫斯科上演过的最出色的一场停电来电政治秀,将故事推到另一个高潮。

  尽管方式各异,但终将殊途同归。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犹如耶稣升天教堂的钟,从大钟变成枪炮,又从枪炮再变回大钟,从眼下这段时光的尽头,就这么一直循环往复的变下去。

  三、镶嵌在男主身上的人物图鉴

  从1922年到1954年,32年的时间跨度,这是显而易见的时光图标,然而还有两个深深镶嵌在罗斯托夫伯爵身上的人物图鉴,就是古灵精怪的尼娜和她的女儿索菲亚。

  从一个孩子9岁时就开始认识她是什么感觉?当这个9岁的古灵精怪的女孩尼娜长大后,又把她自己的女儿-----一个和伯爵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托付给他又是什么感觉?是忘年交的知己?是朋友?是亲人?种种描述,让你忍不住一读再读。

  当尼娜还是孩子的时候,领着伯爵看遍了这座酒店里面每一个隐蔽角落,而且,还将那把可以开启酒店无数秘密的万能钥匙送给了他。最后在1938年送给他的,还有她的女儿索菲亚,再次面对尼娜的时候,伯爵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惊和恐惧丈夫、女儿、逮捕,卢比扬卡,劳改……这些字眼涌进他脑海,至此一面之后,尼娜杳无踪迹。后来,索菲亚成了他生活的重心,原以为只是被临时托付——只需临时照看一两个月的女孩,命运却安排她成了他的女儿,直至老年。其间纠葛,其间父女情深,不细细揣摩不足以深深体会。

  在大都会酒店的前16年,尼娜是他生命的主题曲,在1938年后的后16年,尼娜的女儿---索菲亚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而神秘的女演员安娜•乌尔班诺娃则贯穿了他几十年的生活。然而,安娜•乌尔班诺娃好像只是线索般的存在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很难说,是罗斯托夫伯爵教会了尼娜的优雅,还是尼娜不羁而充满生机的灵魂反过来深深影响了他。他曾一度感觉到,大都会酒店慢慢被压成了饼干盒一般大小,那种无聊而又倦怠的感觉,陷在泥泞之中无法自拔的可怕之感,不断侵蚀着他,让他片刻不得安宁。埃默•托尔斯说,对那些品行高尚迷失了方向的人,命运总会为他们指点迷津。在克利特岛上,忒修斯就是靠着阿里阿德涅和她神奇的线球,才从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诺斯的巢穴里脱险的。同样是从栖息着幽灵般暗影的洞穴中逃脱,奥德修斯靠的是泰瑞西斯,但丁则由他的维吉尔。而在大都会酒店这座人间炼狱”,伯爵靠的是尼娜这个九岁女孩。住在酒店的尼娜并没觉得四周的墙壁在朝里面挤,而是在往外扩张,不仅是范围,连复杂程度也都在扩展。埃默•托尔斯对命运纠葛的描写可谓是四两拨千金

  小说整体节奏是适宜的,看起来,并不觉得急迫,张弛有度且舒缓吧。抛却错落有致、以时间为轴的整体架构暂且不提,单是书中多元素和多维度的呈现,就足以使书中细节更加丰满。比如,充满俄国风味饮食风俗和文学,蒙田的随笔集、肖邦的音乐电影《卡萨布兰卡》,还有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读者可以随他听那一台一天只报两次时的座钟、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重温电影《卡萨布兰卡》,和亲朋好友聚会在上菜的间隙,如果也来上这么一段伯爵常和索菲亚玩过的游戏,是不是也兴趣盎然?玩起来绝对没有年代的隔离感,这倒也让我不由自主想起诗词大会里的“飞花令”,其趣味不亚于此。

  四、闪闪发光的人物刻画

  总有一种隐隐的错觉,这本书里好像只有男一,没有女一,尽管有尼娜、有索菲亚,有安娜,但这三个人好象都是女一,又好象都不是。三二一的排列组合,让人印象深刻。大都会酒店的三巨头伯爵、埃米尔和安德烈,尼娜和她的女儿索菲亚两个镶嵌在伯爵身上的标志性人物图鉴,以及伯爵的情人安娜•乌尔班诺娃,或者说还有太多的在身边出现的人,重要的不重要的,都在那闪着光,而他少年时代的好友米什卡,坚持拒绝对契诃夫原文作出修改而被流放西伯利亚至死,实现了“永远都要发光”的信念。连大反派“主教”也呼之欲出

  五、悬疑精彩的尾声

  整部小说看起来,是舒适的,随处可见的哲思,让人爱不释手。很多的场景,均可从遥远黑暗的记忆中提取出来,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的优雅,出色,华丽,精彩……何为秩序?何为上流?何为绅士?何为贵族?在涓涓细流里,在政治暗涌的风云变幻中,给出了淋漓尽致答案。在这个乱象丛生的时代,埃默•托尔斯以旧世界的优雅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美好

  结尾达到了极致的高潮,被囚禁32年的罗斯托夫从大都会酒店“越狱”出逃,让人的心提了又提,他运筹帷幄,精密筹划,步步惊心,紧张刺激,这不就是悬疑大片吗?他“越狱”成功了吗?已成为钢琴家的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女儿索菲亚怎么办?还有,结局很耐人寻味,坐在桌子一角等着他的那个身姿婀娜的女人究竟是谁呢?

  这,大概是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推演吧。

  2018年7月9日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三):软禁酒店32年后,一位绅士的大逃亡

  1922年6月21日,亚历山大·伊里奇·罗斯托夫伯爵,因为曾发表过一首禁诗,被苏俄政府判决终身监禁在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

  这段情节,就是小说《莫斯科绅士》的开场一幕。

  在长达32年的漫长时光中,这位曾经拥有宽敞庄园和广阔土地的贵族,生活范围止于酒店大门,留给他栖身的,只有一间狭窄拥挤的阁楼。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罗斯托夫伯爵始终保持绅士风度,以阅读和乐观来捍卫精神世界的自由。

  在来往酒店的各色人等中,他与一些人结下奇特的友谊,与另一些人斗智斗勇,还多了一个毫无血缘的“女儿”,并与一个女人建立了患难与共的珍贵爱情。直到32年后,他策划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胜利大逃亡。

昨日的世界

  本书的作者埃默·托尔斯,似乎对“昨日的世界”情有独钟。去年我读过他的处女作《上流法则》,是以1938年的纽约为背景。这本《莫斯科绅士》,则把故事舞台放到1922年的莫斯科。

  埃默·托尔斯是美国人,他能写大萧条后的纽约,这不出奇。然而,当背景是沙皇倒台、革命党崛起的风云骤变的莫斯科,他一个美国人,还是否得心应手?

  带着这样的怀疑,我翻开了这本书。事实证明,小说里随处可见大量的俄国元素,充满当地气息的饮食、风俗和文学,都让我几乎忘记作者并非俄裔。

  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极为偏爱。主角的姓氏“罗斯托夫”,就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主要家族姓氏。而我们的男主角亚历山大·伊里奇·罗斯托夫,也受作者“影响”,至爱《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娜·卡列尼娜》。

  例如,罗斯托夫把大都会酒店的独眼猫,取名叫“库图佐夫”,这是《战争与和平》中击退拿破仑入侵的独眼俄国统帅;又如,罗斯托夫愉快地回忆起多年前和妹妹坐着雪橇,在圣诞前夜的风雪中拜访邻居,简直与《战争与和平》中罗斯托夫兄妹的情节如出一辙。

  当罗斯托夫在狭窄阁楼里,别出心裁地造出一间从衣柜里出入的隐秘书房,他坐下来心满意足地翻开第一本书,上面写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

  在这些充满俄国风味的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罗斯托夫伯爵在这样困苦环境里,能够自得其乐,努力保持精神生活的品质。而他之所以能撑过32年软禁生涯,还没有发疯或者自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遇到的人。

一个女人、两个女孩和“三巨头”

  罗斯托夫伯爵恐怕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床伴。

  在大都会酒店的豪华套房中,女演员安娜转过漂亮的裸背,表明这段露水情缘到此为止,现在他可以走了。即便在这样的尴尬和狼狈中,罗斯托夫也没有忘记绅士风度,捡起她刚才扔在地上的衬衣,为她挂在衣架上免得起皱。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样一个无心之举,引发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奇妙恋情。

  有趣的是,罗斯托夫在大都会酒店里,交到的第一个好友,居然是9岁的小女孩尼娜,她以孩子特有的丰富想象力,给罗斯托夫带来了少有的快乐时光。然而,多年后等她再次来到大都会酒店时,她已经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即将跟随丈夫前往流放地,请求他暂时照顾她的女儿索菲娅。

  罗斯托夫收养了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孩,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发自内心地疼爱她,将她抚养长大;同时,索菲娅也成了他的软肋,一旦失去他的庇护,这个流放犯的女儿前途可想而知。正是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不敢死、不敢疯、也不敢逃。

  除了女儿索菲娅,罗斯托夫还与酒店大厨和主管结为死党,他自己也成为领班,与派来监视他的经理“主教”斗智斗勇。“三巨头”还费劲心机搞来几十种难得的原料,就为了做一份最正宗的法式海产什烩,化愁苦为食欲,用美食向自由致敬。

  正是这样美好动人的爱情、亲情与友情,支撑了罗斯托夫度过封闭孤寂的软禁生涯。

因言获罪:变革与毁灭

  当我们跟随罗斯托夫伯爵的视角,审视20世纪初的莫斯科,在这个风云骤变的大变革时代,沙皇的俄国与布尔什维克的苏联更迭,新与旧激烈碰撞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怅然若失。

  在罗斯托夫看来,无论谁掌权,吃卡门贝尔乳酪时应该喝霞多丽酒,山羊奶酪的最佳拍档则是白索维农酒,拉脱维亚炖菜还是应该配穆库扎尼酒,尤其是经济拮据的小伙子请心上人吃饭,这样实惠又优雅的推荐,是每个侍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味和素质。

  但罗斯托夫想错了,因为他的多嘴,得罪了派来监视他的眼目“主教”。作为报复,“主教”把酒店里所有葡萄酒的标签都撕掉,并且规定从今往后只供应两种酒:“红的”和“白的”,价格也完全一样。

  这种粗暴俗气的反击,竟然真的重创了罗斯托夫。面对十多万瓶没有标签的酒,他几乎找不到他想要的教皇新堡酒,因为按照罗斯托夫家族的传统,他要在妹妹去世十周年这天,用这种特定的酒怀念逝者。

  这件事让罗斯托夫深切地意识到,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已经被取代了,也让他第一次想到了自杀。

  罗斯托夫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当初他因为一首诗被判终身监禁,这种文字狱愈演愈烈,他的大学好友米什卡,在编辑契诃夫文集时,违背当局的意思,不肯删掉契诃夫信中那句“从未出过国的人不会知道面包可以好吃到什么程度。”当局认为,契诃夫夸赞柏林的面包,是长对手志气,灭自己威风。

  对于这样莫名其妙的理由,米什卡坚守一个编辑的底线,不肯删改。结果就是他以“反革命罪”,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苦寒之地,后来客死异乡。罗斯托夫收到他的遗作,名字就叫《面包和盐》,米什卡摘录了所有著作中关于“面包”的句子,当然也包括契诃夫那封信,他期望再也不要有人因为“面包”获罪。

  在越发严酷的大环境下,罗斯托夫必须开始筹划逃亡,他是如何早早埋下千丝万缕的伏线,如何确保女儿索菲娅的安全,又如何利用诡计骗过当局的追捕,逃到一个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地方,我就不剧透了,还是留给大家亲自参与这个莫斯科绅士的大冒险吧。

仰望旧日的星辰

  事实上,这本《莫斯科绅士》,你可以当做《肖申克的救赎》式的故事来看,以不灭的自由向往,对强权的禁锢宣战;也可以当做《卡萨布兰卡》式的故事来看,充满浪漫与冒险,由政治与感情交织的传奇。

  不过,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时常想起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一个是小说,一个是自传,乍看之下没有可比性,然而,罗斯托夫和茨威格一样,都是旧日星辰的仰望者。

  在《莫斯科绅士》中,罗斯托夫无比怀念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对布尔什维克政权下的苏联深感失望;而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深切向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对纳粹铁蹄践踏下的世界满怀悲愤。

  在新与旧的交替中,罗斯托夫和茨威格都对旧日的星辰念念不忘。

  然而事实上,沙皇俄国的文化审查并不比苏联政权宽松,就以托尔斯泰来说,他虽然贵为伯爵,他的宅邸仍然会遭到沙皇秘密警察搜查,他的著作也会遭到封禁。至于茨威格心心念念的一战前的欧洲,也是战乱频发,并非人人安居乐业的天堂。

  在我看来,这样的反差和矛盾,表明罗斯托夫和茨威格们所怀念的旧世界,更趋向于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追索,而非现实意义上的回溯。无论是罗斯托夫的沙皇俄国,还是茨威格的一战前欧洲,都有过他们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他们将其视为一片超越现实的精神乐土。

  我不由得想象,假如罗斯托夫伯爵在他狭窄简陋的阁楼书房,读到茨威格的这段话:

  “我们今天在惊恐的深渊中灵魂迷惘,残破不全地半似盲人地四下摸索,即使在这惊恐万状的深渊之中,我也会一而再地抬头仰望那些旧日的星辰。”

  那么,伯爵一定会为这位仰望旧日星辰的同伴,遥敬一杯教皇新堡酒吧。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四):大都会酒店,时空变化的万花筒

莫斯科红场

  “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下午六点三十分,亚历山大·伊里奇·罗斯托夫伯爵被送出克里姆林宫的大门。”就在刚刚,因为《它现在在哪儿?》一诗中“沾染”的“所属的阶级的腐朽”,以及他拒不认错的态度,法庭判决罗斯托夫终身监禁。由于身份高贵和公众影响力,他将不被投入监狱,而是在他正旅居的莫斯科大都会酒店度过一生,他将由原先的豪华套房移居一处寒酸陋室,并在此地悔改。

  这是美国小说家埃默·托尔斯《莫斯科绅士》的前情提要。有没有联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礼宾员古斯塔夫目睹并经历了饭店里上演的各类沉浮人生和欧洲半个世纪的大动荡。大酒店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之地,人员复杂,来去无踪,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可言说的事情。罗斯托夫伯爵被拘于大都会酒店,意味着他被迫脱离了俄罗斯的主流社会,成为边缘人,然而大饭店的特质必定会让命运的牵系使他成为一个特别的见证者。

  《莫斯科绅士》有处情节,发生在一九三〇年。也就是说,罗斯托夫已被关押八年。那是个清晨,小说细致地描述他如何煮咖啡,如何做运动,削苹果,吃饼干。整部小说有不少“物”的描写,笔调徐缓,有点“普鲁斯特”。随后他收到了门缝里塞进来的一封信,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场景突然转换成了对当时的“新经济政策”的描述。归纳为:“莫斯科就像一只万花筒。”这段话明显移植于布尔加科夫那部再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散文集——《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作者接着说:“大都会酒店也一样。”的确如此。

  与罗斯托夫有相似遭际的小说人物,还有茨威格撰写的《象棋的故事》里的琴多维奇。罗斯托夫可以在酒店范围内自由活动,与其他人随意交谈,保持翩翩风度,而琴多维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被关押在大旅馆的单间里,长期的封闭隔离,让时间陷入虚无,让他近乎疯狂,有赖于偶得的一册棋谱,勉强阻遏了精神的崩溃。

  茨威格借琴多维奇之口控诉暴行,《莫斯科绅士》虽然也反对专制,但两者的情感力度相差很大。作者没有集中全力于小说的政治意义,而是渲染黄昏徐徐降临的氛围,与罗斯托夫的绅士品格相贴合的气质,缓慢推动故事的进展。以一处特殊的场域限制人身自由,借他之眼窥察纷杂的社会面貌,或者激发某种潜能,这样的创作手法,除了经常使用大饭店做舞台背景,还有其他的一些场所。

  就格调而言,《莫斯科绅士》在气质上更接近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的《海上钢琴师》。“1900”出生在这艘船上,“在这里,世界流动,每次两千人”。“1900”在船上弹钢琴,一天一天,就这样过去。偶尔闪过爱情的火花;有些人来了,走了;有些人,是伙伴,是知己,无话不谈,却不得不各奔东西。这也是罗斯托夫的生活。大都会酒店仿佛一艘飘零的船,时光无法凝固,一点一点,旧时图像日益黯淡。

  “1900”终生没有离开大船,弹钢琴就是全部人生意义,是他的主动的选择。可是,罗斯托夫不一样,他明确意识到,“存在于他人的统治、威权和意志之下的房间看上去一定比它本身更小,而对一个秘密存在着的房间来说,无论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把它想象得有多大,它就能有多大。”因此,他偷偷找到的“秘密基地”才会让他如此快乐,他会情不自禁地藏在衣帽间里去嗅闻客人大衣上残留的外界气息。养女索菲娅意外受伤,这起事故彻底让他明白自由无法掌控在自己手里的可悲。放弃贵族式的懒散怠惰,人生需要开启新篇章。好莱坞经典的“逃狱”情节掀起高潮,如何凭借高智商,运筹帷幄,逃出生天。三十二年之后,罗斯托夫从大都会酒店走了出去。1922-1954,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说还多处提到蒙田。有何用意?蒙田饱受疾病折磨,但他说过,“病痛愈是逼得我走投无路,死亡愈是令我镇定”,要“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可否理解为,蒙田身处“牢囚”,而心不为形役,进入了新的疆域与境界。这样一想,蒙田的象征就很明显了。

  《莫斯科绅士》读后感(五):永远都要发光

  “照亮每一个地方,

  照亮末日最黑暗的深处,

  照吧——”

  当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出现在一位半路出家的美国作家笔下,且作者已从事金融业二十年,这种略显古怪的搭配在翻开《莫斯科绅士》十来页后,就会消匿得无影无踪。出生于1964年的埃默·托尔斯其实有专业的文学背景——拥有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2011年推出长篇处女作《上流法则》前笔耕不辍,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为长篇的问世而养精蓄锐。《上流法则》甫一登场即获好评无数,摘下菲茨杰拉德奖,迅速成为畅销书,并奠定了托尔斯长篇创作的基本路线——格局宏大,叙事精美,富有戏剧张力,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辗转翻滚,爱的幻灭及生的希望。

  从这些关键词里,大致可窥见托尔斯在2016年末出版的第二部作品《莫斯科绅士》其风格走向。这次作家将目光聚焦于 “十月革命” 后俄国境内万象丛生的现状,时间线长达32年,从苏维埃政权的初生到东西方冷战格局初步形成,外部世界的纷纭变幻也影响着宛如世外桃源般存在的大都会酒店,以个体编年史的形式折射政体发展的历程,酒店成为另一种维度的「漂浮国土」。因一首影射新政权的诗歌而获罪被软禁于此的旧日贵族罗斯托夫伯爵,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特殊时代,反而因祸得福,得以保全安身立命,并透过大酒店这个人来熙往的特殊窗口,静观风起云涌,自己也历经从颓丧到新生,收获真挚的友情和可贵的亲情,以及久经时光考验的爱情。伯爵是大饭店的暗夜星辰,串起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传奇之歌。

去国怀乡的离愁别绪

  罗斯托夫伯爵的绅士形象,是逝去旧时光的典范,以用餐、交谈、阅读、思考来打发时间,对新世界追求的机械化生活不屑一顾。他精通各种礼仪,饱学西方文化,富有智慧且不乏幽默,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宴会组织者与运动健将,是一个可靠的朋友,更是一个慈爱的兄长。这样的“莫斯科绅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纳博科夫到蒲宁,流亡的痛苦让家园故国更显珍贵,俄罗斯草原上风的呼吸和干草的香味,光线、色彩、气味的细微变化,这就是神奇的俄罗斯,宁静而深沉,美丽而清澈,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与心头创痛。也正是独具俄国风味的具有芳草气息的蜂蜜与夏日的微风痕迹拯救了意欲自杀的伯爵,他意识到了作为一名莫斯科绅士的名誉与责任。

  大都会酒店的场景设置很容易联想到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旨内核,同样还原了一个昨日的世界、一个逝去的家园,这里尚存人类文明的高贵,尚有人性的微光,有骑士年代残留的侠义精神,这是一种清洁的精神。伯爵将父亲的书和妹妹的照片常随身边,沉湎于艾德豪尔山庄的回忆,即使他努力劝说自己用假装的实用主义来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对未来的期许仍是虚空,甚至是苦涩的。

  与九岁女孩尼娜的相识,不啻是人生的希望之光,她成为伯爵在人间“炼狱”的维吉尔,从此是引导他余生的光芒与灯塔。尼娜冷静理性,富有执行力,有强大的求知欲,正是她的好奇心让伯爵在给予其礼仪科普时,在重温昔日荣光里减轻离愁之苦,也正是她带领伯爵在通游大饭店时捡回些许生活的信心。而尼娜在离开大酒店送给伯爵的万能钥匙,也在后面的故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个体视角的社会变迁

  伯爵在大酒店漫长的32年被软禁时光,正是苏联从崛起到发展的动荡年代,政体更迭,人员调动,法规条陈的无穷制定,各色委员会的粉墨登场,审查机制的严苛,克格勃的无处不在,几乎都介入到每个人的命运颠簸中去。

  曾经被沙皇用作宴会的大厅,现今是委员会开会之处,衣香鬓影被口号表决心替代;从事体力活的粗鲁工人,摇身一变为指点江山的工人领袖,操持生杀大权;“同志”成为不具有任何阶层属性的统一称呼,精美的装饰物品失去用途;具有古典美韵味的建筑被铲平,现代化的、便捷的集体宿舍拔地而起,泯灭个人特征,新生的政权裹挟着排除一切历史障碍的气势。这让伯爵不禁怀疑俄罗斯人究竟实在打造新世界还是摧毁旧文明,这一论点在书中由两位人物从正反面分别演绎。

  一位是伯爵自少年时代起的好友米什卡,他是一个刻苦勤勉的理想主义者,在苏联意在重塑未来的初期,他也曾被深深鼓舞过,相信“见证愚昧的终结,压迫的消亡,以及人民之间变得亲如兄弟。”文学创作也不再囿于四行诗,而是一种能“动起来的艺术”,一向离群索居的米什卡变得充满干劲,同时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生命伴侣。他将创作出《列宁》长诗的马雅可夫斯基视为精神偶像,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时代建设中去,而他们的结局又何其相似!米什卡坚持拒绝对契诃夫原文——“从未出过国的人不会知道面包可以好吃到什么程度”作出修改,从此被流放西伯利亚至死,实现了“永远都要发光”的信念。他的遗物是一份凝聚着血泪的摘录,是一份痛苦深沉的呐喊,从《圣经》开始到莎士比亚、弥尔顿、歌德,直至黄金时代的俄罗斯文学诸位巨匠,米什卡摘录了所有关于“面包”的段落,相当催泪。米什卡的一生浓缩了那个时代相当一部分文艺创作者的命运,受到时代感召并为之终生奋斗的伟大事业,最终反向吞噬了他们,一旦流露出与指正者相悖的意图,即弃如敝屣。

  另一位是良善犹存的政府高官奥希普,他秉着批判资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目的,拜托伯爵私下辅导自己。在长达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的内容也是时局的一面镜子,他自30年代初期起就意识到彼时的苏联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当权以来,已同英法等西方国家正式建交,但却受限于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而无法深入了解,因此他想从学习法语和英语开始,培养外交技能。受列宁名言:“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的影响,彼时苏联的电影产业很是旺盛,奥希普对电影的兴趣亦是一个折射现象,“内部放映片”——《卡萨布兰卡》在逃离计划中亦有贡献。到40年代中期,奥希普已经能明确鉴定出《马耳他之鹰》中的指代意义,预言俄国与美国将主导世界,不仅说明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也侧面提及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初步确立。

温暖感人的平凡天使

  二十世纪末的莫斯科像万花筒,最温暖的是那些在困苦时期与伯爵相守相助的小人物们,在幽禁的天地里营造出相对平和静谧的氛围,让人百感交集。

  博亚尔斯基餐厅的三巨头——主厨埃米尔、主管安德烈、领班罗斯托夫伯爵,组成“谦卑者”联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行善助人;女演员安娜虽为了保全自己,几次倒戈于不同权贵,但并未忘记善良的存在,在尼娜之女索菲亚行将被政府强行征用时,挺身相助;裁缝玛丽娜是索菲亚贴心的陪伴,拥有“母亲”的形象与意义;奥希普在关键时候的暗中推力;乐队指挥维克多发掘了索菲亚的音乐天赋;美国人理查德在整个出逃计划中画下完美句点……这些来自各阶层的平凡小人物,正是黑暗天空里闪烁微光的星辰,让历经跋涉的人们,在最绝望的时候,保存了最后一丝希望。

  伯爵那《肖申克的救赎》式的惊天自救计划,点滴散落于后半本书的细节中,智慧是保底前提,地狱里每一层的天使是决胜点。虽说命运的转折是经年累积的,但某些灵光闪现的时刻决定了我们走向何方。尼娜的出现是影响伯爵终生的人物,成长为革命旗手的她也难逃流放,将女儿索菲亚托付伯爵,从此他们的命运紧密联结。伯爵成功策划去巴黎演出的索菲亚逃至美国大使馆寻求庇护,而伯爵自己运用金蝉脱壳之际,重回残垣断壁的故园,在那儿,他与心灵的爱人尼娜如期重逢——“即使生活让追求梦想变得遥不可及,人们仍回义无反顾地追寻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