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本体与常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精选

2020-12-15 03:18: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精选

  《本体与常无》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体与常无》精选点评:

  ●中宏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书名相当唬人,一读却意外地喜欢,感觉上就像是上了一堂大学里的经济学方法论课。一问一答的方式感觉分外亲切,本书的观点实际上不多,也不难懂,且多有重复,读完后感觉对经济学基本理性人假设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几分,西方经济学发展到现在依然充满活力,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无论是做学问也好还是单纯的学习也好,兼容并包的思维才能给予我们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切莫从主观上就一棍子打死。总之,无论是什么学科,无论是什么理论,“活学活用”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吧

  ●林老师深入浅出介绍芝加哥学派方法论。偏实用层面,适合经济学研究者参考。

  ●太玄了 怪自己高度不够了

  ●很喜欢里面的方法论以及做学问的态度。但是有许多引经据典不是很能看懂,往往匆匆掠过。书里的对话和问答的形式也很好,里面有一些关于理性人的认识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方法,从哪些角度去考虑等等都写的挺好的。就是那种很谆谆教诲的形式。不嫌啰嗦的话,其实可以认真读读。

  ●1、理性人、约束集与效用最大化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只要运用它来分析问题,就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不在于具体问题的所属领域 。不过至于这种分析有没有必要呢,我觉得还是要看问题属性的,不然也只是经济学家的自娱自乐罢了。2、社会学对经济学“假设不真实”的批评,有很多是误解。经济学并非不知道理性有限、不完全竞争,只是基于这些简化的假设一样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没有必要复杂化。3、再一次深深感到自己连经济学的门都没有入,焦虑啊惆怅啊滚去学习。

  ●可通过此书了解作者的思想方法。2013年8月读。

  ●企业内生能力,假设的不相关性,常无

  ●用哲学的皮肤来装饰凯恩斯主义的身躯。论述和观点都清楚鲜明。

  ●手是给你指月,不要把手当成了月。当读任何一部方法论的书时,都应该首先记得这句林教授提到的话,意识到你只是了解了别人的方法和理论,那还并不是你的实践。

  ●有点拼凑的嫌疑,贴吧性质的文字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一):这本书的理论框架能支撑我们其他学科的学习

  方法论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好的掌握事物的一般规律。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方法论书籍。内容大概有三分之一在不断论述本体和常无的重要性和原理。我能从中了解到经济学中的一些假设,原理和理论基础。在以后学习经济学理论上更能事半功倍。而更重要的是以批判和实用性的态度来学习知识。并以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来学习才是留学之本。而勤奋的对信息分析方法的练习和娴熟运用才是最终目标,才能有创新的可能。

  严谨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二):读完这本书脑中一直盘旋着这样一句话……

  以前就早有耳闻林毅夫先生的大名,这本《本体与常无》也是在那之后,慕名拜读的。

  这本书我大概是2015-1017年之间读的,。对于经济学和金融这两方面的知识,我在那段时间比较着迷,就接着林先生的名气,拜读了这本书,时间隔得有点久,说的不好的地方还希望一起讨论。

  对于这整本书,过了这么多年,只在我脑中留下了一句话而已。那是一段关于哲学的认识观的经典论断——“既不知又如何证伪”。

  这一个论断在很多领域都普遍适用,所以人类对于知识的探索永远在是与非之间。“是对的吗”还是“错的”?当人们无法认识一个问题大全貌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证明这一个事情的真伪。

  所以这本书里面对于现象、问题都做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并且适当批判辩驳得出的观点是否经得住考验。这也是学术的严谨和科学的基本逻辑。

  虽然这一篇评论更多的从哲学角度来讨论这一本关于经济的书籍,但是也希望大家能学会这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今后遇到的问题。我想,林毅夫先生也很乐意看到大家能科学的面对以及解决今后各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三):本体与常无

  《本体与常无》记录了林毅夫老师和学生们讨论经济学的语录。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我推荐所有经济类在校硕博生读这一本书。我刚从学校毕业不久,之前写论文的时候有很多困惑。我也曾疑惑所学的理论解释不了一些经济现象,也曾遗惑用复杂数学模型证明一个显而易见经济现象的必要性,也曾焦头烂额要用什么作为论文的主题。这本《本体与常无》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虽不至于看完就开窍了立即学会了写论文,但也给在校生学习和做研究指引了方向。

  这本书讲了什么?

  我认为本书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重视经济学方法论,二是可以多研究新的方法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现象。

  学习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林老师用道家本体与常无的概念来解释经济学方法论,生动有趣好理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正在看曾仕强老先生的《解密道德经》,有种梦幻联动的感觉。以我拙见,林老师所说的经济学中的本体指的是理性人假设,常无则是不断变化的约束条件,包括社会发展程度、财政、教育水平等复杂的影响因素。经济学者该做的便是在繁多的因素中找到最重要的变量,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何尝不是一门艺术。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不足以完全解释中国现象,这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中国学者来说,是个发现研究新理论的绝佳机会。与此同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经济学者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应该通过对人的理性的掌握和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来倡导一个制度环境,使每一个人的理性选择也同时达到社会理性的目标”。

  我学到了什么?

  1、解答了一些我的困惑。第一个困惑是为什么很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结论是相互冲突的,究竟应该相信哪个理论?我觉得林老师举的一个物理知识很生动好理解。匀速公式适用于真空无摩擦力的环境,但是换成斜坡了,匀速公式就不正确了。因此,理论成立是一系列约束条件的。我们在学理论的时候,更要重视约束条件。同时,在选用理论的时候,要注意,能解释现象的就是好理论。

  第二个困惑是复杂数学的必要性。首先要明确数学模型只是工具而已,不能舍本逐末。其次,对于普通在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模型也是必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严密的逻辑思维,林老师的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继续研究学习的。下面是我读的时候理的一部分的论证过程。

  为什么要强调方法论?

  第一,希望学生们成为会运用理论、会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

  第二,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

  例证:重要的社会变革都会受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影响,可是事后证明这些主流思想经常是错的。

  第三,“野人献曝”的心理。

  论证:中国有句话:厨师要做好菜,要有好的素材,也必须掌握好的烹调方法。我们这个时代有许多提出新理论、大理论的素材,我希望各位能够掌握好烹调的方法,做出好菜来。

  3、作为一个毕业了的学生,还是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一些的。面对任何事情,都可以思考本体与常无,找到事情不变的“本体”,把握住大方向大原则,保证不走偏,再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加以分析,采取不同的手段,不能一套理论走天下。

  《本体与常无》读后感(四):《本体与常无》|一分析三归纳

  林毅夫《本体与常无》读书笔记 1. 核心观点:本体与常无,概括了内容核心的书名。本体:理性人(经济学本体)在决策时(不同情况)其所认知范围内(约束)会选择最佳方案(偏好稳定)。常无则是从儒、道思想讲不要让既有理论束缚了对问题现象的思考。 2.内容与形式评价:师生对话形式、与芝加哥导师的往来信、学生感言、杂志序言、方法论选编等。对话形式比教科书式或纯论述式更有浸入阅读体验;不足是例证有较多重复,对话更不精炼。 理论是一个信息节约的工具,作为理论总是必须相当简约,保留在模型中的“因”是越少越好。经济理论是揭示几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说明我们说观察到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的逻辑。数学不是经济学,数学只是一个逻辑工具,逻辑强的人不用数学只用语言也可以把这种因果关系讲清楚。一方面,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复杂,社会现象包含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内,是否能用数学模型将复杂多变因素包含在内是存有疑问的;另一方面,理论模型是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按照奥姆剃刀法则,就应该尽量简单的好。当然要解释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就需要从千万个变量中识别中最重要的变量,经济学家的水平就体现在寻找根本变量的能力上,这也是一般说的第一因。 而且要注意要素的环境,主流经济学产生于发达国家,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制度安排都不一样,所以现有的主流理论不是放四海皆准的。 《道德经》里面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任何一个讲出来的理论都是真理本身,而是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结合实际,将这个理论当做真理本身是愚笨的。所以,按林毅夫教授的说法,任何成为理论体系的知识都是“本体”的部分,本体是不变的,而本体的“运用”是常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常无”的心态来看问题。 对于本体与常无来说,就任何理论体系里,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内部自洽的逻辑体系,如果没有不变的东西,这个理论体系之间内部逻辑就会经常不自洽.但是对待前序理论,要有一种“前识”的对待方法,它是“都对也都不对”,都对是因为它是理性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都不对是因为决策者面临的条件在不断变动,不是理性本身。 方法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就是一个理性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张五常有两招:第一招是理性人的最大化,第二是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林毅夫也是两招,第一招一样,第二招是预算约束。在林毅夫研究经济学上“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指的是要了解1、谁是决策者;2、决策者的限制条件(约束)与选择范围(选择)是什么;3、选择范围里每个可选方案的特性是什么,它相对机会成本是多少。只要了解决策者所面对的限制条件和方案本质、特性。也就了解决策者在那些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是什么了。 如何去理解本质呢?主要是归纳方法:1、当代横向归纳法,以探讨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同现象背后的原因;2、历史纵向归纳法,从同一国家、社会的重要现象的变化先后次序去探索现象发生的原因;3、多现象综合归纳法。就是将一时一地同时发生的多现象综合分析,归纳出这些现象背后共同的原因,而不是孤立的分析各个同时发生的现象。 当你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时,不要首先想着去看别人解释,而是去想想现象背后的约束条件,不断锤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反常规的现象,第一反应是去想想他是不是有被遗漏的或者不为人知的约束条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