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10篇

  《经济学通识课》是一本由[英] 尼尔•基什特尼(Niall Kishtainy)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一):《经济小史》

  本书英文版名为 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所以译为《经济小史》更为恰当。

  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写道:"想想你最后一次在新闻里听一个经济学家讲话,没准儿他满嘴都是听起来很玄乎的词汇,像是股价、利率,等等。或许你会相信一个经济学家所说的,对自己说:'好吧,经济学家一定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还是换台看足球吧。'"

  看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经济学不仅仅是股市楼市投资理财,而是关乎社会的福祉,人类的未来。很多既有“冷静的头脑”,又有“善良的心地”(马歇尔语)的经济学家,他们穷毕生之力,探索经济和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如何获得幸福。

  不同于经济学教材,本书没有一个数学公式,甚至没有一张图表,因为本书不在意树木的细枝末节,而是放眼整座森林。我惊叹于作者竟能在这样短的篇幅里,清晰梳理了经济学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经济学不是充满公式和模型的抽象理论,而是为了解决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具体问题。本书中,著名经济学家们次第登场,告诉我们当他们面对现实的经济困境时,是如何思考,如何探求的。

  本书不是经济学家的传记,但是寥寥数笔,就让印在教科书上的名字们鲜活起来。如大地主李嘉图毫不在意自己的政策主张与自己从土地上获得的利益相悖,而更关注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可说是爱钱,但更爱真理。又如致力于成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澳洲最好的马术师,以及维也纳最好的情人”的约瑟夫·熊彼特。可惜他只完成了两个小目标,“因为骑马这件事进展得不太顺利”。

  此外,本书翻译略有瑕疵,但整体流畅通顺,可以给4星。总之,墙裂推荐!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二):摘抄式笔记01-09

  01 看待资源的方式,scarce,对稀缺性的研究。 选择与opportunity cost。

  02 人类祖先的基本经济问题:匮乏。

  柏拉图的理想社会:城邦被"philosopher-kings"以高度集中的方式管理,几乎没有食物和劳动力买卖的市场,人生而分层:包括奴隶在内的大部分人毕生在地里劳作;武士,统治者,学院用来培养统治社会的智者。

  柏拉图对财富的态度:武士和国王不能拥有私人财产,如果社会中财富意义过重,人们会开始追逐名利,最终国家会被富人统治,穷人则会产生仇富心理,人类终将自相残杀。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主张社会的批判:如果人们对物品拥有所有权,彼此确实会心生嫉妒并导致争夺。如果人们分享一切,则会产生更多争斗。所以更好的方式是让人们拥有自己的物品,因为那样人们便会更好地照看自己的财产,而在谁对公共财产贡献多少这个问题上导致的纷争也会减少。

  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一旦货币用于交换商品,作为使用的物品和作为交易的商品之间就产生的区别,自然经济活动带来的财富有限,非正常的财富积累是无限的。更进一步,利息是最不正常的经济活动。

  03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位于最高级层。上帝之城由人类的法律和上帝的法则共同统治,人类为了积累财富不得不直接参加日常的劳作。财富是上帝所赐的礼物,是人类的生存所需。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放弃财产成为修道院隐士,或在僧侣社团中生活。

  托马斯阿奎那将描绘的chain of being:类似蜂巢,蜜蜂的角色由上帝赋予:一些负责采蜜,一些负责筑巢,另一些负责服侍蜂王。人类的经济与此相仿。一些人耕作土地,一些人祈祷,还有一些人为国王征战。重要的是不要贪婪,不要妒忌他人的财务。

  阿奎那认为,有罪的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不得不获取所需。只要金钱的用途是正大光明的,通过出售东西获利便无可厚非。问题是价格如何才是公正合理的?

  04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统治者和商人间的联盟,新的经济思想家都是务实的商人和王室官员,探讨的主题通常是如何能更好的管理国家的财富。黄金是购买的唯一介质。政府应鼓励出口,抑制进口。资源和金钱比道德更应被重视。

  05 重农主义(physiocracy):财富是指土地养育出的小麦和猪。农民通过种植粮食,或者售卖粮食为生。他们所生产的多余的粮食为盈余,这是经济的生命力。魁奈曲线:农民生产经济剩余,向拥有土地的贵族支付租金,贵族再从手工匠人那里购买丝绸扣子和银质烛台。手工匠人再反过来向农民购买食物,至此完成一个循环。经济是在农民,地主和手工匠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剩余的循环流动,当剩余增加,他们之间会产生更多的资源流动,经济随之增长。不断向农民增税阻碍了农民来年的播种量,令他们没有财力改进工具。如果只对拥有土地的贵族征税,农民将会获得更多的耕地资源,这将有助于整个经济剩余的增加。

  06 斯密的基本问题:个人利益能否和一个良好的社会协调发展?他认为当人们出于自身利益采取行动时,社会才会实现良性运转。人们的友善不是必需的,只要满足自身利益,更多人便会收益。在这样的过程中,社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是所有有用商品的总和。正在读《国富论》。

  07 李嘉图认为:废除《谷物法》后,价格低廉的外国谷物会涌入国内,工人不必再为高昂的食品价格苦苦挣扎,资本家的工资支出也会相应降低,资本家会用增加的收入进行再投资,财富的创造会加速。相对优势理论:正是由于每个国家都在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因此拥有通过分工和贸易获利的可能性。国与国之间最好开放边境支持对外贸易,而非自给自足。

  08 傅里叶,欧文和圣西门认为市场和竞争并不能带来一个良好的社会,他们相信乌托邦可以借助人们的理性和善意得以创造。

  09 马尔萨斯与《人口论》:首先,人类的生存需要食物,其次,他们必须通过性交完成繁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并将一直交配下去。马尔萨斯认为食物产量在每一代都以一种固定的产量增长,要比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得多,人口数量会迅速超过食物的供给。其结果是抑制人口会使人口数量与食物的供给想协调,饥馑和疾病将使人口减少,孩子的数量会减少,人类的罪恶导致出生率下降。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三):适合我这样的小白

  这本耶鲁大学的《经济学通识课》算是完美的通识经济学入门读本,适用于无基础的所有人。

  作者用40个历史人物和通识理论带你贯穿了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所有闪光点和片段,有助于整体理解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在各层面的运用。

  相当有收获,不枯燥,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经济学的小白,对本书,非常推荐。

  看书之后,解惑了许多,不管是证券、股票、外汇,新古典经济学,博弈论,理性预期,逆向选择,拍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这些原理和理论,作者讲解的非常好,帮助理解了很多政策和生活接触到的经济通识的疑点,而且明白了原理之后,再去做一些选择时,会更好的理性选择。看完本书会发现,其实经济学是一个未完成或者暂时还看不到结尾的理论,它与自然科学最大的不同是,每一个理论或流派都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囿于时代、环境、导向等因素,但是又必须自圆其说,被当下所接受。自然科学它可以归纳既往的规律,然后再先验性的推导未来,但是经济学却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从小得到的教育和学习,脑海里一直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争,到后来自己发现其实这个命题对普通人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要解开的概念,毕竟我们发觉灌输的一些对立矛盾其实并不存在……而生活之中主义并不重要,生存才重要。

  你会发现经济学是一门很可爱又很稚嫩的学科,它算是人类对于市场和一种格物的方法论,在思维实验中取得的最佳结果。但是在基础的基石上,经济学家们推崇2个基本假设,一是如亚当·斯密相信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他们认为市场是绝对有效的,它能优化出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法则,其次是他们认为在经济市场中,人类作为客体在整体上来说是绝对理性的,人们可以正确地理性的分析信息、权衡成本和收益,做出选择。只因要如此,经济学的理论才有可推导的结果。

  但其实吧,这2点在市场的个体或区块里,又是博弈和不确定性的。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四):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世界上出现的几次金融危机,离我们最近的应该是2008年的那一场因美国金融机构盲目发放次贷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像多米诺牌一般一触即倒的全倾式直接影响了多国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中国也没有躲过这一场浩劫。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中国的失业率增加、外贸出口衰退,当然还有投资与消费方面也严重受到影响。

  那么经济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它难道不仅仅只是金钱与财富的象征吗?经济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讲,它或许只是物价、工资与消费水平,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可以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它可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经济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然而,经济也是一门大众类型的学科,它包含了人类的衣食住行。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五):4星|《经济学通识课》:深入浅出的经济学思想发展简史

  本书介绍有史以来西方的主要经济学思想。比较全面,也比较浅显易懂,没有太多深奥的名词和专业的公式,比较适合外行阅读。

  总体评价4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经济学家有一个特殊的看待资源的方式:建造学校的砖瓦、治疗疾病的药物以及人们愿意阅读的图书,他们口中的这些东西是"稀缺的"(scarce)。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2:Robbins)曾经将经济学定义为对稀缺性的研究。P3

  3:稀缺性和机会成本揭示了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要不断地做出选择,在医院和火车站之间,在大型购物中心和足球场之间。P3

  4:中世纪的神职人员认为为了获得利息而把钱借出去是一种偷盗行为,因为钱"无法生育。(barren)它无法生育,也无法繁殖。把钱堆在一起也不能让它们像羊群那样生长。P20

  5:但在托马斯·曼最为著名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他指出英国获得黄金最好的方法并非限制外流,也不能像德雷克那样劫掠别国的船只,而是尽可能多地出口本国产品。P27

  6:1696年6月,巴黎的扣子制造商们引发了一场骚动。他们闯入各个裁缝店寻找非法使用的扣子,因其威胁了这些制造商对丝绸质地的扣子交易的控制权。P33

  7:而斯密的观点颠覆了上述内容。他认为当人们出于自身利益采取行动时,社会才会实现良性运转。人们的友善不是必需的,只要满足自身利益,更多人便会受益。P39

  8:之后的历史证明昌尔萨斯的观点存在许多谬误。人口开始快速増长,但疾病和饥馑这些抑制人口增长的因素却在减少。在19世纪,更加发达的医学和洁净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马尔萨斯认为当人们变得富有后生育率便会提高。但是相反,19-20世纪,很多人国家的人口增长放缓。P62

  9:马歇尔的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它是斯密和李嘉图经济学的升级版。古典经济学关注市场如何掌控经济并使其繁荣。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理性的个人如何掌控市场。P78

  10:米塞斯观察到的问题要比信息过量深刻得多。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会在木头实现最大利用的领域发出信号。没有价格就无法正确恰当地决定如何使用木头,或者鞋子和面包的生产数量,也无法决定面包或肥皂的价格。当政府决定价格时,价格便失去了作用。P110

  11:与多数经济学家不同,熊彼特认为垄断有助于经济发展。P130

  12:产油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家彼此承诺减少石油供给,以便提高油价。但一旦价格上去了,一些国家就会想要生产更多可以销售的石油。P138

  13:没错,英国和美国是纳粹不共戴天的死敌,并与之殊死战斗。但他们和纳粹的相似之处远比他们愿意承认得多。德国的经济牢牢地掌握在纳粹政府手中,在英国同样如此。P142

  14:今天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不认同哈耶克的基本立场,即更多的政府干预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当政府向全体儿童提供教育,这是在增加人们的自由吗?人们可以读和写就可以充分地参与社会——他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就业,理解他们为之投票的领导人的政策。P147

  15: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从一无所有过渡到应有尽有,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只有政府才能准确地把握起飞时刻。这需要对经济体的诸多领域进行大量投资,他称之为“大推进”。P152

  16: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店主愿意为白人员工多支付50美元。因此,他们比那些没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店主为同等能力的员工支付的薪水要更多。一般人认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会导致黑人更穷,白人更富。但是贝克尔告诉我们,种族主义者也是输家。P159

  17:弗兰克将这些外国企业视为15、16世纪登陆南美的欧洲探险者的现代翻版,探险者们洗劫了那里,将大量金银带回欧洲。现代版征服者的代表之一就是美国的联合果品公司,该公司在20世纪初期经营着纵横拉美的商业帝国。P179

  18:弗里德曼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问题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而不是干预不够。就像凯恩斯那样,弗里德曼不想为了经济学而研究经济学,他所希望的是改变世界。最终,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战胜了凯恩斯主义。P200

  19:因此,尽管刺激可以管用一时,但是却会迎来一场宿醉:失业率回到当初,同时伴随着高通胀。政府想要维持就业率只有(增发货币)这一个办法,弗里德曼却说这是酒鬼的行为。正如酒鬼会用一杯威士忌来缓解宿醉,政府也可以尝试再次提振经济。P203

  20:英国的危机在投机者认为政府不会继续保持挂钩的时刻爆发了。他们预计英镑会下跌。攻击在1992年9月袭来,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三”。这是投机者之间的战争——在索罗斯那样预测英镑会下跌的人和政府之间。P217

  21:森认为通过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制造饥荒,就可以采取更多措施来阻止饥荒的到来。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一场干旱导致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农业人口大量失业。印度政府雇佣这些人去修建道路、打井,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薪水、从而保障了他们的食品赋有,也由此避免了饥荒的发生。P225

  22:利用罗思的方法,新英格兰肾脏交换计划建起了起来,这个计划串起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14家肾脏移植中心,使上千名病患在没有做更多其他努力的情况下就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肾脏。P256

  23:泡沫的问题在于泡沫会破灭。然后就是明斯基时刻,放贷人感到畏怯,开始要求借贷人偿还贷款、他们停止向有风险的借贷人放贷,房价不再像之前那样快速上涨。这样就破坏了旁氏金融的土壤。人们开始出售房产,房价开始跌落。P267

  24:批评者认为,经济学家已经偏出太远,他们已经忘记了,理论之外的真实世界有多复杂。他们做了两种非常危险的简化,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由此推导出社会资源的最佳利用;认为人类总体上是理性的——他们可以正确地使自信息,权衡成本和收益。P279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六):economics

  经济学之所以定义为科学,因为其有着客观的规律。能够通过推理演绎来探索和领悟基本经济学原理,它无需实验来证明,经济学原理是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它有客观的规律,违背这种规律,一定会发生混乱。

  经济学,可能听起来是那么的通俗易懂——关于经济的学术,不就称之为经济学吗?

  然而,经济学的定义却又并非如此的简单,这一研究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等规律的定论也就是那经济学的含义。

  也正是如此,不管是我们生活之中的衣食住行亦或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只要是跟金钱等挂上钩的统统都是与经济有关的。

  作为一个外行人,完全没有触碰过经济相关知识的人,在刚开始了解这一类知识的时候是完全摸不明白的,总觉得如同是看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世界一般。

  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客座教授尼尔•基什特尼(Niall Kishtainy)所著的这本《经济学通识课》之中,则是让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经济学小白,变成了一个步入经济学世界的一个小学徒了。

  在这本书中,以简单且不严肃的文字来讲述了40多个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产生的过程之中的经济学事件,为阅读这本书之人打造了一个完美的入门之旅。

  同样,也在历史上的那些经济学家,如: 被称之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英国第一位经济学教授托马斯·马尔萨斯、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以及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众多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学相关性的重要话题中完美的诠释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说起经济学,则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也就如书中所说的一般:经济学是对社会以及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如何使用资源的研究。

  也正如书中所言:从传统上来说,有关经济学的争论往往是关于宏观的问题。

  大概就是如此,人们往往会把经济学放在正常的生活之上,与生活相结合,然后去研究经济学对于生活的实质性作用。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把经济学家所说的话当成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之语,从而不去信任,总觉得那些事不贴合实际生活的,不值得自己去信赖。却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发生了那些所谓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学家受到更大的抨击。因为他们认为作为经济学家是可以预测到这样的经济危机的,从而可以提前预防。

犹记得之前看的一本相关书籍中的一段话是这样的:人常常不理性,但不理性行为一旦被识别,这种识别就成了新的知识,就会被其他人理性的运用。席勒说股市里人会过度反应或惯性行动。当然如此,问题是惯性行动止于何处,而过度反应又从何开始,在现实中是很难提前预测的。只要他们变得可以预测,这种预测就会马上成为可得的信息并为人所用。

  说来说去,经济学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一项研究。

  正如最初时候古希腊人所关心的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是要如何去满足?人们怎样才能够获得满足?

  我们现在面对的也仍是这样的问题,尽管经过了几千年的辗转,几千年的变更以及几千年的不停争执、反对之后,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就是 它再次出发的地方。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七):经济学基础扫盲

  2018/1/19 经济学通识读后感 3颗星 全书是历史上重要经济学理论的梳理,每个阶段的理论有其历史局限性,断章取义极易造成误解,偏离正确的大方向。如果作者可以在讲解历史的通识,每章节结尾处点名先进主流观点,避免读者混淆,当然更好。 全书最大3点收获: 1. 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无处不在 1)工作上,每个公司要衡量在各个领域的投入是否与产出成正比,获得回报是投资的目的。 公司内部销售团队争夺资源的对战,相互之间到拉锯矛盾,在公司层面上看,其实是公司希望将最优资源用在最有可能得到最大回报的地方,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资源因为稀缺,所以是争夺的对象。 对个体而言,最优解决方案是顺势而为,公司希望把资源投资到何处,个体就应该去往何处。容易拿资源的同时,做出的成绩也易被看到。 2)生活上,时间是稀缺资源,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最常鉴于对时间的利用。 一个小时的产出>点外卖的成本,我相信这时,选择点外卖是衡量成本收益后的最有选择。 养育孩子也是需要时间的投入,这时,每小时的收入越高,养育孩子的成本越高。 3) 选择困难时,衡量收益与成本,以及不做该事情的话可能发生的一系列损失(机会成本),相信选择会更加理性。 2. 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行动,是最高效的 1) 人们之间的友善不是必需的,各谋其政,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深刻理解薛兆丰老师所说的“商业是最好的慈善”。没有激励机制,没有市场反馈的慈善活动,效率是非常低的。再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贫困的最佳方式是提供就业机会及帮助其打通销路。这背后需要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以及构建良好商业环境。 2)企业激活团队高效工作的最佳办法是与员工构建利益共同体。 员工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企业目标也顺其自然能达成。 3)对个人来说,事业目标要与终身目标保持一致。 3. 经济体水缸理论 将经济体比喻为水缸,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水面不断上涨。日常支出就是流出出水口的水。想要让水面再次上涨,除了打开水龙头外,还可以将出水管接回水缸。 水是储蓄的财富,流出的水是消费,出水管回流是投资。只有当有投资不断涌入,又漫出更多财富时,整个经济体才是健康有活力增长迅速的。 个体的财富也同理,消费是用在投资上时,才是最明智的消费选择。通俗来说,就是钱要用在刀刃上。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八):看了这本书你会明白经济学谈论的不仅仅是钱

  最近鸡蛋又涨价了,哈密瓜变得很便宜,公交车多了免费线路,停车场的价格却变高了。物价起起落落,工资涨涨停停,我们时刻关注着自己的收入与支出,却搞不清楚影响着这一切的经济学。在我们的观念里,经济学理论是高深且专业的,但在《经济学通识课》一书里,作者尼尔•基什特尼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40多个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并将历史事件嵌套于其中,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经济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使得本书成为初涉经济学的读者的入门指南。

  经济学诞生于哲学之中,它的首要作用是指引人们的思想,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经济生产行动。在基督教诞生的初期,教皇宣称商人永远不能升入天堂,而且人们认为利息是罪恶的。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自给自足。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盈余不断增加,经济活动随之加快,经济理论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随着重商主义的兴起,商人成为了贵族,金钱变得至高无上。但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并且阻碍技术革新,种种弊端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魁奈便是其中之一。魁奈认为工业无法制造盈余,只有自然才能增加净产值,他的经济观点也被称之为重农主义。这些经济理论论证了当时的经济现象,指导了当时的经济活动,但直到亚当.密斯出现,现代经济学才真正的诞生,他的著作《国富论》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经济学家,他也因此被称之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密斯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自由市场中,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供给和需求达成平衡,并且对价格做出完美的设置。资本主义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自由市场之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自由市场理论也随之不断变化发展。但社会上一直存在的贫困与苦难却激起了许多人对资本主义以及市场经济的反思,在这当中傅立叶、欧文都寄希望于打造一个“乌托邦”来解决所有问题,他们的理论也因此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注定了它的失败,但在这之后真正颠覆了以往经济理论与政治理论的观念终于出现,那就是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不相信“看不见的手”可以引领和谐, 他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剥削和压迫,马克斯提出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也将战胜市场经济。

  但在苏联的实际情况里,计划经济却导致了管理的冗余混乱,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为此经济学家米塞斯提出了经济核算这一概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会在需求以及价格的影响下达到最有效的分配和使用,但计划经济无法做到这一点。

  虽然计划经济被认为不够理性,但政府干预计划经济还是被许多经济学家认可,庇古、贝弗里奇等人都认为政府的干预可以引导经济发展,防止经济出现衰退。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却证明了即便政府采取了干预手段,经济衰退依然会到来。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是因为经济整体出现了差错,而非政府或是压迫工人的商人。凯恩斯提出,在经济整体中当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时便会发生经济衰退,也就是说储蓄与节约很可能造成经济的衰退而非进步。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每当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并解释所发生的这一切。这些经济理论有的在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例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但在之后却逐渐证明它的错误性。也有的理论在初始并为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后却由现实证明了该理论的预见性,例如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作者通过举证与实例来讲述这些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在讲述不同理论的同时,也传达出了经济学理论的不完美性。经济学建立在理性经济人以及无私的政府之上,所以经济学的理论往往会与现实出现偏差。也正是因此,有些人甚至认为经济学不够“科学”。但不够科学的经济学也解决了拍卖竞价以及肾脏移植等现实问题,并且以其专业性为我们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来发展本国经济。

  在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到索罗斯狙击泰国经济、2007年次贷危机等等事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本书虽然无法在一时之间让我们拥有财富,但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有了更好地追求富足快乐的人生的可能。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九):我们为什么要懂点经济学?

  “经济学”这个词听起来或许有些生硬,它会令你想到一堆枯燥的数据以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理论名称。你去网页上搜索“经济学”三个字,试图找到简明易懂的解释时,你得到的却是以下这段话: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

  这么一看,经济学离我们十分遥远。那么我换一种说法,其实经济学讲的是,如何帮助人们生存并保持健康、接受教育,如何满足需求,获得富足快乐的人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告诉你怎样得到自己想要或者是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当其他人也想要或者需要同样东西的时候。

  那些看似“不知所云”的理论名词,事实上就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常识观点的精炼概括。

  当你喜欢上一个人,时间久了,对她的喜欢并不如当初,觉得是对方变了,可经济学告诉你,这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提到方便面,尽管市面上有那么多种品牌,你首先想到的也只有康师傅或者老坛酸菜,这就是经济学里所讲的不完全竞争;当你在买二手车时,总担心被骗而不敢轻易出高价,卖家也会因为你给的价钱太低而不愿和你达成这种交易时,这句是经济学家常说的逆向选择。

  经济学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规律,而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实质是理性和效率,是站在工具理性的角度,告诉你“既然你已经决定要这样做,那么具体怎样才能最有效率”。

  有位经济学大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要学经济学”的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学习经济学并不能保证你不失业,但可以让你理解,你为什么会站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队伍里”。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学离我们的很遥远,生活中的经济学无处不在。

  从我们每天清晨出门上班说起,你知道到公司需要20分钟,如果公司每天9点打卡,那么第二天你会在早上8点40分抵达公交车站。你是怎么知道公交车要用20分钟的呢?因为那是今天、昨天以及你能回想起来的每一天乘坐公交车所用的时间。某天,天然气公司宣布从周一开始要封闭一条道路铺设管线,一些车辆会被分流到你的交通路线上。于是周一由于增加的车流,你路上花了30分钟。由于过去的经验,你以为会花掉20分钟,因此你迟到了10分钟。在你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提前到8点30分抵达公交车站之前,你会一直迟到下去。

  如果你听说过经济学里的“理性预期”,那么在出发之前会查看行程报告,并且将天然气公司的工作纳入考虑范围,你就能在9点钟准时打卡,不用承担迟到的风险。有效地利用眼前的一切信息,对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的预测,这就是经济学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千辛万苦到了公司,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要你在网上为公司采购一批办公用品。网购的利弊我们都很清楚,省时省力但质量却难以保证。如何用最低的价钱买到最优质的产品成了我们在网购时的一个考验。

  结果不外乎有以下四种:

  以高价买到高质量的商品、以低价买到高质量的商品、以高价买到低质量的商品、以低价买到低质量的商品。反之,卖家同样也有这四种选择。

  我们假设,店家以高价卖掉了高质的商品,那么他得到的回报是8元;以低价卖掉了高质的商品,得到的回报是 -5元;以高价卖掉了低质的商品,那么他得到的回报是10元;假如以低价卖掉了低质的商品,最终他得到的回报是2元。

  我们用一个表格,让双方的结果看起来更为直观:

  《经济学通识课》读后感(十):学习一些经济学有好处

  - “经济学”一个很高大上的名词,在很多人眼中经济离我们很远,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参与在经济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的一份子,就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你已经参与了进来,成为了推动经济的一颗螺丝钉。看看平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小事吧,鸡蛋涨到了五块钱一斤;猪肉掉到了十三块,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其实都是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到经济运作中的最好证明。 经济学,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了!当然它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做为哲学的一个旁枝,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早期。当时的诗人赫西奥德的写过“神将人类的食物隐藏”就是对经济的一个解读。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要将这些被神隐藏的食物找出来。通过工作获取食物,可以解释为现在的人们用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智力……)获得生存物质的条件。能够用一个有规律的说法或者概念来形容人们与生存的关系就是经济学所探究的目的。数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无数次的想给经济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是经济学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每一个经济学概念的诞生都是能够诠释当时的社会竞技状态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幻,生产力或者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的丰富或者减少就会影响这个概念,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是不可能会有一条准取得概念来定义经济学的。本书例举了很多从古到今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发展史以及当时的经济学者总结出的概念,让我们可以一窥经济学的皮毛。 在当下的世界上按照社会体制划,大致分为两类国家,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国家性质的最终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结合本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的解读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最终的阶段都是殊途同归的共产主义。现在的资本主义尽管还是有着贫富差距的事实,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压迫剥削的存在;而社会主义呢,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的苏联和我国都曾经推行过共产主义,就是通过国家的经济计划管控打造一个人人都能衣食无忧的理想状态,但是无论是苏联还是我国都失败了,甚至一度造成了全国人民一起挨饿的情况。原因之一固然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计划经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二就是人们素质的原因了,不可否认人是有私心的,包括我在内,如果能够衣食无忧的话,我也不想上班赚钱,反正怎么都能活下去对吧。在无论付出的多少你的所得都是一样的情况下,那些积极奉献的人们积极性被压下去了,而好吃懒做人们更是没有积极性,所以短期内共产主义的希望是渺茫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共产主义是社会的终极形态,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人们的素质、精神素养必须达到一个新高度才能实现。而现在的情况下,多劳多得仍然颠簸不破的真理。 虽然计划经济难免会造成效率低下等,管理混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家在经济学中的效用!比如基本的民生物资,就必须有国家管控,不然的话随着市场难免会恶性竞争,与之而来的国家在民众中的信誉也就会降到冰点,所以说国家的管控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地作用的。 在本书中提出的很多经济学的理论,为我们了解社会、经济、民生的发展做了一个细致的解读,能让我们更容易的了解经济学,能让我们读懂历史上那些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由来。当然本书不会让我们避免危机;也不会让我们获得金钱财富,但是可以让我们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可以让我们追求富足生活的途中看得更深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