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摘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是一本由【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 Jung)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精选点评:
●很多地方对我来说有点太抽象了难以理解,又似乎是翻译的问题。观点在当时可能是超前的,现在看并不觉得多震撼,尤其是归结于宗教这一点感觉还是有点片面。
●梦不仅是行为产生的原因,更是目的。(译本很烂
●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都是没有心灵的心理学,只适合那些没有精神需求和渴望的人,会阻碍人们去领悟经验的意义,让人们远离精神的价值。大概是因为我还年轻,一穷二白一无所有,还不是很需要荣格“人生后半的心理学”吧…
●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似乎颇受人诟病,但作为不可知论者,我很买账。
●结论;只有冇同知的“凹凸术”方可治愈我格的世纪病...
●早已过时的观点,一直在抽象的概念里翻来覆去。
●荣格总结自己的观点,看他人缩略的荣格总是雾里看花的感觉,不过看荣格自己写自己,则清晰很多。几段论述尤其深刻:病人和医生的关系,无意识的比喻,以及“危险本身孕育着拯救的力量”这完全可以作为精神分析的注脚。
●翻译得很不错,读起来很轻快,完全没有专业书籍翻译常见的晦涩感。无论是对于心理学也好,还是社会学也好,本书都显得很有意趣。原始人一章格外能引起我的共鸣。
●(不要看这个出版社的。)荣格尝试从一个至高点来看待现代人的心灵问题。在这里,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同化融合是一种从补偿到超越的过程。而他对心灵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视与探索,让他摆脱了片面的“本能说”、“唯物说”的解释,他对心理的研究,也是站在对人类的信仰与关怀、对人类自身的向上超越的乐观态度的立场上。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一种让漂泊心灵有安定之所的努力,都该是值得赞赏的吧。
●“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分,可是尽管如此,人们依然出于本能需要而摄取盐分。心灵的事也是这样。从远古时代起,绝大部分人就感觉到有必要相信生命是延续的。因此,心理治疗的要求不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而是引导我们走向人类已经踩出的康庄大道。所以,我们关于生活意义的想法是正确的,尽管我们并不理解它背后的意义。”2015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一):“现代精神疾病”的根源
心灵中的真实,是人唯一能够拥有的真实,无论人如何努力追求物质中的满足,都只能通过心灵去感受它。又无论心灵如何扭曲物理世界,将人偏离现实,理性的轨道,它都是人所必须真正努力去面对和解决的,来自自身的问题。
人的心灵也不可能以行走在理性轨道上获得足够的满足,只有通过心灵的体验,才能赋予空洞无物的物理世界以存在和延续的意义。人的心灵本是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但是却无法适应人造的现代社会。而它所做的努力已被现代医生贴上了扭曲现实的病理标签。人类的心灵是完整的自然界的某种缩影,它和自然曾经是融为一体的。而在今天,自然界已经被人类破坏的不堪入目,又何况人类的心灵呢? 我无比相信荣格所说的,现代人因为某种需要而发现了心理学,心理学所获得的重视,反应的是现代人已经无能为力的本能,反应的是逐渐和环境失去链接的人类心灵。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二):荣格心理学派的基本理论
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最大的分别,是他的理论得到较广泛的考察证据。
相对于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隐晦表达,荣格更强调梦具有一种补偿作用。梦不是伪装和欺骗,而是一部用特殊语言写成的书。在梦的分析上,荣格强调不应该仅局限于单独的梦,而是关注梦的系列,着重分析与个人有重要影响的“大梦”。
同时,荣格对梦的一些神秘现象也产生了兴趣。荣格按时间顺序把梦分成指向过去的梦(即通常的对过去生活进行回应的梦)、同时不同地的梦(即梦见的一件事正好在现实的某一角落同时发生)和指向未来的梦(即预言的梦)。对于后两者因违反因果律,在当今科学无法得到解释。荣格认为应该用现象学的观点理性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排斥。
荣格的其他学说/概念:
【内向性与外向性】:在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属于“内向”、“外向”两种性格。荣格将这两种心理类型以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戴奥尼斯比较。内向性格者被比拟成通情达理的阿波罗,他们喜欢独处、思考,深思熟虑并且善于自省。内向性格者有时可能对于参与他人的活动不感兴趣。外向性格以戴奥尼斯比拟,他们富有活力、生动并且喜爱参与活动。外向性格的人在意外在世界的感受、物体与行为。外在性格的人极可能于独处时感到无聊。
【情结】:情结是个人无意识中的成分。
【共时性】:荣格认为两件或多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有翅膀的菲利门出现前,荣格发现一只少见的鱼狗死在湖畔。他认为这两件事于同时发生有关联。
【力比多】:与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纯粹性的潜力不同,荣格认为里比多是普遍的生命力,除表现在生长及生殖方面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
【人格面具(persona)】:人们在他人眼中表现出的形象,通常是社会和公众期许的形象。
--from wikipedia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三):阅读此书之前请先阅读弗洛伊德和泰德勒至少每人两本
个人推荐指数五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泰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在两者的基础之上综合其优点提出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学说把性作为第一驱动力,揭漏人性的阴暗处,而泰德勒则将这些归结于权利与欲望。这是在阅读本书之前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说在读本书之前,最好先读基本关于弗洛伊德和泰德勒的书。
灵魂是什么?我先前在读了有关生理学的书之后,我认为灵魂只是大脑皮层,杏仁核,前叶额,下丘脑,海马体等这些脑部元件整体之物的附属品,因为有这些基础,我们的大脑才能有意识一说,刚开始我是把意识等同于灵魂的,只有一个意识尚存在的人才有灵魂的,脑死亡的人是没有灵魂的,现在发现简单的这么理解是有错误的地方,有一些无意识的东西,比如幻觉,梦境,心理感应也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可能与我们的灵魂更加接近,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体构成了灵魂。那么灵魂是否等同于心灵呢?在这本书中我认为两者是大体上相等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心灵的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必然充满了冲突,有两股力量在他的身上争斗着——一方面是普通人对生活中的幸福、满足和安全感的渴望;另一方面则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创作激情,它超越了任何个人欲望。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探索心灵的过程,将灵魂指向心灵之后,那么所谓的追求灵魂的探索就是追求内心的探索――爱、信仰与希望。爱我们可以透过家庭获得,信仰可以透过宗教获得,而希望如何去获得?没有希望的人总是询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是无尽的空虚吗?这个问题我只得求助于哲学。
小科普知识。在心理医生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得治疗自己,因为在这过程之中,医生会受病人大量负面情绪的影响(医生治疗病人的第一准则是接受病人的一切,接受他们的观点),长期接触大量这样的病人,会积累大量负面情绪,医生要在这时同时治疗自己,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好好治疗自己,有可能心理医生退休的时候,自己成了一个疯子。
本书写的最好的一章是关于原始人的那一章。原始人对于自然的未知,让他们信仰自然,而文明的我们,企图支配自然,并且竭尽全力去探索自然的因果规律,对自然的秘密一探究竟。在原始森林中,每每发生偶然的超出原始人认知的超自然事件之后,原始人会把这看成是一种灾难来临的征兆,然后通过举行一场自然的仪式来企图消除不幸。原始人的世界有着变化无常的力量,原始人不得不每天与之周旋。对他们来说,异常事件不是儿戏。他们认为支配人类的力量支源自外部世界,人类只有凭借这股力量才能得以生存。
新学会的两个名词:前逻辑,用理性的观点来看时,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无法找出其原因的时候,这是我们的大脑就会求助于迷信,强行套上逻辑,使这件事情的发生看起来合乎情理。
心理投射,将自己的心理投射在非人的事物上,却谎骗自己这是神或者恶魔的力量使其发生,甚至是个体出现幻觉。这其实是患者内心的心理活动,它只是为了蒙骗自己让自己和他人信服。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现代人之说,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那时的人看现在的我们也只是过去人,古代人。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读后感(四):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科技中的原始人
本来是没打算写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的,但是《原始人》这一章却着实激起了我的共鸣,于是准备认真地写一下读书笔记。
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给我们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无法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倘若把“历史”的涵义扩大一下,那么很自然地就会得到“人类并没有在进化”这个结论。任何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都会反驳这个观点,因为火车在大地上扯着黑烟运送以百吨计的货物,巨型的邮轮可以完成环球旅行,电报能够在瞬间将消息从新大陆传回旧大陆。这些在原始人的眼里看来无异于魔法。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更是已经将科技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可广袤到宇宙尺度,小可分割到到基本粒子级别,基因编辑仿佛上帝造物之手,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稳胜人类一筹……倘若说现代人与原始人毫无区别,大概每个听众都会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着这个大放厥词的人吧。
然而在心灵的世界里——亦或说是思维方式上,现代人却并没有取得在自然科技领域那般重大的进展。当事情复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原始人都会放弃逻辑方面严格因果关系的思考,而去寻求一种更加简单的解释方式。原始人在企图解释“因果链上那些混乱而令人困惑的缺口”时,往往会诉诸于背后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当然,他们的事件不过是“在白天看到了一只夜行的食蚁兽、鳄鱼袭击了在河边打水的妇女”等。借助科技的进步,现代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了这个自然的世界,并不会对这些事件表示惊讶和不可理解,然而却对更加复杂的事物表现出了同样的态度。我不想在此一一列举近几年那些在网络上喧嚣一时的各种阴谋论,但他们都体现出了和原始人同样的思维方式,即“每一件事都是意图的产物”。
倘若分析停止在这个层面,那么问题其实倒也很清楚,只要加强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令其达到自然科学的高度就可以了。事情的吊诡之处就在于,人类仿佛有一种才能,能够从大量的表面事物中寻找出它们的规律,从而总结出经验性的法则。有时候这种法则看起来荒谬至极,但是却与科学家们寻根究底得到的答案有着同样的作用。荣格在本章中举例子说:“如果一个古罗马人在离开家的时候被门槛绊倒,他就会放弃这一天的计划。这在我们看来是愚蠢的,但是……当我不能完全掌控自己时……在原始森林里,它们则意味着致命的危险……对我们而言,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这些事故的自然原因。对原始人而言,这些事故是与客观条件相符的凶兆或者巫术。”
一个普通人看一眼某个事件就得出结论说“一切都是什么什么的错”,而某个专家花了一年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自己几十年的政治学知识写了一本书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很难说服前者要听从后者的建议,即使后者可以在其它事件上展现出远比前者更加准确的判断。只要社会事件没有全部上升到反直觉的境地,这种情况就不会彻底改变。而由于社会事件由人所激发并运行,它们的发展又很难脱离人群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便形成了一个永久的循环。龙应台说:“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