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的读后感大全
《同一性》是一本由埃里克森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一性》精选点评:
●看这种糟糕翻译的专业书果然是一种折磨&&比起精神分析理论,我果然更喜欢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生并不止同一性这一种可能
●青春期的发展任务就是使青少年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我可能是这个阶段没能做到合法延缓吧,时至今日对于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都没有明确的同一感,更不要说积极的同一性了。
●翻译去死去死吧
●为了我的论文我只好硬着头皮了!!影印的!好大一本!!
●翻译还可以更烂一点 =_= 以及你倒是再版呀,虽然不畅销了但是让心理学系的学生整日找绝版书不会太残酷了么?!
●理论很经典,翻译真差劲
●内容很好,可惜翻译的实在太不顺了
●人格心理学已读Mark。一星针对译本,完全难以卒读,内容展现相当差。
●: B844.2/4164
●同一性危机在我理解叫身份焦虑会更好
《同一性》读后感(一):同一性到底是什么
就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同一性指的是个人感到过去的经验、成就,现在所具有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连续性和统一感。
CCK试图证明探索同一性的方式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说老外从中学开始做各种兼职,上各种课和中国人进入大学甚至开始工作才逐渐探索自己的同一性,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探索早了说不定也是白忙活。甚至,中国人探索同一性的自主性更强,因为我们不仅在探索同一性,甚至还选择了何时何地把同一性表现出来。
但我觉得这还是人对社会的妥协和让步。
Anyway,总之结论就是不管探索的STYLE是什么,人总要去找到自己的同一性的。因为同一性涉及个人对自己的认同,是获得用当下很流行的词来说,“幸福感”的重要前提。
《同一性》读后感(二):同一性认可后的充实
渐入佳境的生活! 自从开始学画画以后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很开心。 不是在买颜料的路上,就是在收集IDEA的路上!不然就是在画画的路上。 不同的画作要用不同的时间去完成。老师AZLY称其为“PROJECT" 如果真的学会了好好画画的基本技能,那以后到了哪里都可以背着画板,三山四海了! 想想就开心。 每天都很充实。创意的血液终于没有被阉割了。找到了新的出口。 每天都觉得有盼头,会期待自己的作品完成是什么样,期待朋友们看到会怎么说,老师会怎么改。 不会把大把精力关注在工作为什么这么无聊这么失败上了。 纵使职场只是个NOBODY, 回到家却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开始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爱好了,至少生活本身是充满新意和成就感的。 并且不是为了钱,而为了单纯的自我喜爱。 所以说get a hobby, get laid吧! 谈什么房子钱升职加薪,出去约会吃饭跳舞喝酒和不同的人上床才是正经事。 谁要早早散场结婚生子过“负责任的人生” 呢。 如果可以,建议你们统统出逃,离父母越远越好。去过自己的人生吧。 夏天的德州最适合生活,纵有冬天千百个抑郁的日子。夏天都找到了好好生活的理由。 找一个河流去游泳,找一片蓝天去摄影。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张大大的书桌。 男人还是女人,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张自己的桌子啊。 在上面,写作画画看书码字,纵使是看剧。也都是自己的事。 GET MOVING。 不管是在开车,在骑车,还是走路, 来来回回,回回来来。 让我们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再回家好好享受安逸吧。 最后附上ANTHONY BOURDAIN的一席话,也是我最近最喜欢的一句话: "If I'm an advocate for anything, it's to move. As far as you can, as much as you can. Across the ocean, or simply across the river. Walk in someone else's shoes or at least try their food. It's a plus for everybody."
《同一性》读后感(三):内在整合
埃里克森以这种心理与社会的坐标来认识人,向内是人的内在心理、记忆、认知等;向外则是人的环境、人际、群体、社会文化等。而这些都是互相支持与调节中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它需要是连续、统一、整合的,保持弹性与活力的。因此他将诸多的概念与想法纳入其中,使得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与复杂。 心理发展的渐成,或者说生命阶段。类似于竹子的发展,有竹节作为考量与表征,或者说划分。因此也形成连续,这一阶段为下一阶段做准备,下一阶段反映着此前的阶段,这个历程的发展也是相联系着的。而每一个关键节点,有大概的年龄区分,但也因个体差异保持弹性。关键节点意味着两相对立冲突的发生,意味着构成生命体的不同支持与组合出现了不调和,以不同形式表达出来,但最终的整合会以一种所谓美德或品质的获得达成完结,从而获得不断发展的生命力量。 (吐血,怎么觉得我写的比他写的还模糊。) P29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以同一性为始终;而同一性对于成熟的个人也必须是相对的。(同一性的相对性,因而这个概念也是不断更新与发展着的。) P44 家庭的惊慌、个人的焦虑、从父亲的攻击转移向团体外的伊蒂普斯的情结问题,加上因漫无目标的愤怒所引起的躯体紧张——所有这一切,彼此之间各有其特殊性,其所引起的乃是短路现象,而不是应当同时支配有机体、环境、自我同时变化的互相调节,他的癫痫反应于是就变得明显了。(短路现象,自我调节。) P48 因此所谓个人的自我时空保持着他的儿童时代周围的社会地志学以及他的身体的意象。(个人生命早期如何认识自身的身体意象,以及社会环境。) P69 母亲当然不仅仅是生产的动物,而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员,她还必须在她的社会价值之间感到有某种身心健全的关系。只有这样,她才能以躯体上互换的无误语言与婴儿相交往,使婴儿可以对她,对世界,以至对自己产生信任。& 信仰和希望的个人发生来源即在于此,我称之为基本信任感:它是最早的基本的整体,因为它们似乎意味着,内部和外部可以体验为一种相互联系的善行。所以,基本不信任乃是整合经验多少未能成功地使其平衡的一切散乱体验的总和。& 事实上,儿童期的每一种基本冲突都以某种形式继续存活在成人心中。最早的那些冲突保留在最深层。 P73 年轻人为了体验整体性,必须在漫长的儿童期已变成的什么人与预期未来将成为什么人之间,必须在他设想自己要成为什么人与他认为别人把自己看成并希望变成什么人之间,感到有一种不断前进的连续性。 P75 因此必须认识到,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 & 然而,这种同一性有赖于年轻个人从那些与他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体的集体同一感的支持,这些社会集体是:他的阶级、他的民族、他的文化。 P79 我对于人的生长所持的观点是:有活力的人格能经受住任何内外冲突,在每一次危机之后再度出现而且逐次增强统一感,增强正确判断,并增强依照自己的尺度以及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的标准而“善于应付”的能力。 P80 什么构成成人的“健康的”人格,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是,只要我们举出一个人,即玛丽·耶和华的定义,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动地支配他的环境,表现出某种人格统一性,并能正确感知世界和他自己——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这些标准都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有关。 P83 每一阶段所要描述的,正是这种遭遇及其所产生的危机。每一阶段变成一次危机,乃是因为在一种新部分功能中的早期生长和觉知与本能能量中的转移同时进行,因而在这一部分引起一种特殊的易损性。(冲突机制)
《同一性》读后感(四):使命召唤与天赋显现的神奇过程
“职业”(Vocation)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意为“召唤”,你是被召唤去从事某种职业,你是被选择,并非你选择职业,因此职业是你的天命。当然“召唤”的实现需要自身的努力,自己先要变得敏锐,愿意接受“召唤”。找到自我的前提是解放自我。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他是无法听见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声音的。这何谈召唤?!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我们其实熟悉干扰我们的声音是什么。 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来自艺术类想象或者科技类想象,比如我们发明一种新的工具,一种新药或者一个APP软件。但是我们还有一种创新,那是一种“生活创新”,依赖于“精神想象力”。这里的“精神”并非“精神面貌”,不存在对与错,“精神想象力”意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乔治·艾略特充分利用了她所熟悉的主题构筑成她的巨作:自我与社会、选择与后果、懦弱与勇气以及传统与反叛。女主人公多萝西娅并非小说里唯一一位做到了“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世界”的人。仅次于女主人公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名为利德盖特(Lydgate)的年轻有为的天才型医生。他立志在科学界闯出一番天地,但是却过早与一位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美貌女子结婚,最后并没有善终。利德盖特是一位大众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在他自己心里,他是一个失败者。他拥有“精神想象力”,但不具备勇气克服对舒适生活和外界认可的依赖性。 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呢?或者更通俗地说,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热爱呢?年轻人一直习惯于完成近期目标,这样的一个问题令他们措手不及,难以作答。虽然没有完美的答案,但是我不妨提供几个建议。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如同你小时候那样;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学术界就积极心理学课题已经做了充足的研究,其结论无外乎两点:在满足基础物质条件之上,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健康的社交圈以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这些阐述并非什么新闻,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宣称,人就是社交体,每个人的幸福来自他发挥出个人的能力之时。严格来讲,这种个人能力就是你所擅长的。当你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对接你最强大的能力时,你的幸福感就自然而然从心中升起,转化成快乐和自主。作家乔治·奥威尔回忆:“从小时候开始,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长大了要成为作家。在17岁到24岁之间,我一度尝试放弃成为作家的念头,但是这个过程中我深受煎熬,因为我严重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在《临终时最遗憾的五件事》(The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一书中,书的作者,也是一位临终关怀护士揭示了她的对象在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我真希望自己有勇气过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他人期望的阴影之下。”一个人可以为了等待未来的收获,无限期忍受工作的煎熬,延迟自己的满足感或者放弃享受工作本身。 理想好比宗教信仰,在我的观察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具有最强大的精神自主性,对外界声音的依赖性最低。美国文学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辛(Alfred Kazin)曾经比喻,“理想是心灵成长的目标,是心理健康的必需品”。虽然“理想”很可能在大学毕业之际就滞留在了大学,但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他离开校园40年之后,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水深火热的时期,他仍旧写信感谢自己的老校长一直督促自己要坚守年轻时候的理想。在任职期,我目睹了资深研究员为了争夺研究所主任一职,讥讽只拥有双硕士学位,而不具备博士学位的同事;另外,我觉得自己是被困在井里的那只青蛙,在研究着我从未涉足的一片土地。面对困惑,我时常会情不自禁地会回想起你的文章,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在假装,一直在欺骗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位气候科学家。事实上,我大学主修国际关系专业意在保证4年完成大学学业的前提下,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 我一直在假装喜欢自己的工作,因为每年都有几百人为之排队。几个月前,甚至有一位来自非洲的博士生申请担任我的实习生。最重要的发现是,我假装在乎社会给精英拟定的“成功”,这也是常春藤盟校,如耶鲁、哥伦比亚教育自己学生所做的,而且各个毕业生都学到家了,我的表现更是相当不错。我不仅升职加薪了,而且也在专业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国际级别的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我擅长我所做的,但是最终这仅仅是我的工作,而不是我的所爱。
《同一性》读后感(五):普遍的身份迷失和人生宫殿的基础
我看完了纸条说,有一些表扬我的话,我就不念了。除此之外,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的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讲演中获得的最激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人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有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青年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也有很多人无法在青年时代就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对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青年,都遭遇到了相当程度的膝陇或是混饨状态。有人会说,是啊,那又怎么样?我可以一边慢慢成长,一边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啊。我平日也碰到很多青年朋友,诉说他们的种种苦难。我在耐心地听完那些折磨他们的烦心事之后,把他们乞求帮助的目光撇在一旁,我会问,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 他们通常会很吃惊,好像怀疑我是否听懂了他们的愁苦,甚至恼怒我为什么对具体的问题视而不见,而盘问他们如此不着边际的空话。更有甚者,以为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听他们说话,自己胡乱找了个话题来搪塞。 我会迎着他们疑虑的目光,说,请回答我的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呢? 年轻人一般会很懊恼地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和我现在遇到的事没有一点关联。我会说,你错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关联。有人常常以为心理上的事只和单一的外界刺激有关,就事论事,其实心理和人生的大目标有着纲举目张的紧密接触。很多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生的大目标出现了混乱和偏移。 举个例子。一个小伙子找到我,说他为自己说话很快而苦恼,他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很好。但女孩子不喜欢他说话太快。一听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女孩就说自己快变成大头娃娃了。还说如果他不改掉这毛病,就不能把他引荐给自己的妈妈,因为老人家最烦的就是说话爱吐唾沫星子的人。 你说我怎么才能改掉说话太快的毛病?他殷切地看着我,闹得我都觉得如果不帮他这个忙,简直就成了毁掉他一生爱情和事业的凶手。 我说,你为什么要讲话那么快呢? 他说,如果慢了,我怕人家没有耐心听完我的话。您知道,现在的社会节奏那么快,你讲慢了,人家就跑了。 我说,如果按照你的这个观点发挥下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你岂不是就得说绕口令了?你的准丈母娘就不是这样的人啊,她就喜欢说话速度慢一点并且注意礼仪的人啊。 他说,好吧,就算你说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并存,但我还是觉得说话快一些,比较占便宜,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传达更多的信息。 我说,那你的关键就是期待别人能准确地接受你的信息。你以为只有快速发射信息才是唯一的途径。你对自己的观点并不自信。 他说,正是这样。我生怕别人不听我的,我就快快地说,多多地说。 当他这样说完之后,连自己也笑起来。我说,其实别人能否接受我们的观点,语速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在意别人是否能接受你的观点? 这个说话很快的男孩突然语塞起来,扭。泥着说,我把理想告诉你,你可不要笑话我。 我连连保证绝不泄密。他说,我的理想是当一个政治家。所有的政治家都很雄辩,你说对吧? 我说,这咱们就比较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要当一个政治家,第一要自信。他们的雄辩不是来自速度,而是来自信念。一个自信的人,不论说话快还是慢,他们对自我信念的坚守流露出来,会感染他人。我知道你有如此远大的理想,这很好。你要做的事,不是把话越说越快,而是积攒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强。 那一天的谈话就到此为止。后来,这个男生告诉我,他讲话的速度就慢了下来,也被批准见到了自己的准丈母娘,听说很受欢迎。 这边刚刚解决了一个说话快的问题,紧接着又来了一位女硕士,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是讲话太慢,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有很深的城府,不敢和她交朋友,以为在她那些缓慢吐出的话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我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法让自己说话快起来,烦死了。她慢吞吞地对我这样说,语速的确有一种压抑人的迟缓,好像在话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句话。 我看她急迫的神情,知道她非常焦虑。 我说,你讲每一句话是否都要经过慎重的考虑? 她说,是啊。如果不考虑,讲错了话,谁负得了这个责? 我说,你为什么特别怕讲错话? 女硕士说,因为我输不起。我家庭背景不好,家里有人犯了罪,周围的人都看不起我们;家里很穷,从小靠亲戚的施舍我才能坚持学业。我生怕一句话说差了,人家不高兴,就不给我学费了。所以,连问一句“你吃了吗?”这样中国最普通的话,我也要三思而后行。我怕人家说,你连自己的饭都吃不饱,也配来问别人吃饭问题。 听到这里,我说我明白了。你觉得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致他人的误解,给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女硕士连连说,对对,就是这样的。 我笑了,说,你这一句话说得并不慢啊。 她说,那我是相信你不会误会我。 我说,这就对了。你说话速度慢,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是你不能相信别人。你是否准备一辈子都不相信任何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断定你的讲话速度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你从此相信他人,讲话的速度自然会比较适宜,既不会太慢,也不会太快,而是能收放自如。 那个女生后来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她的人际关系也有了进步。 今天我们从一个很大的目标谈起,结果要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结束。我想说,一个人的心理是一座斗拱飞檐的宫殿,这座宫殿的基础就是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对世界对他人的基本看法。一些看起来是技术和表面的问题,其实内里都和我们的基本人生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问题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如同创可贴,只能暂时封住小伤口,却无法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精神强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