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10篇

2018-08-02 05:0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10篇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是一本由杨宓贵灵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3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一):哲学大家何光沪点评《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

  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个人传记,是最好的史料。在中国尤其如此。

  通过那一个23岁就到中国,为贵州的苗族人服务至死的英国青年的传记《在未知的中国》,许多中国人知道了他们真不知道的那个中国,那曾经闪光却被尘封的历史真相,那要攀上艰险台阶才能发现的“石门坎”的秘密

  通过这一个27岁就到中国,为云南的傈僳族人服务了半辈子的加拿大女子的《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我相信,很多中国人也会知道一个未知的中国,知道傈僳人现代史的重要一面,知道这个曾在密林中打猎的民族,为什么能在“道中生活”,知道为什么多走艰难的一里路,就会有精彩的一台戏!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二):人生就是一个舞台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书本封面下方有一行字“一个外国女宣教士在中国的不悔记录”,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那些毅然决然到贫困山区义务支教的人。

  这本书看了一大半,爱不释手的想继续欣赏,但又觉得应该要记录一些东西

  青春是什么?在我看来,青春不是在灯红酒绿里糜烂。而应该是在我们老了之后,能够像作者一样,用文字回忆曾经疯狂而又有意义决定。一个人的传奇不在于他伟大创造改变了这个世界,而在于他随着世界在不断的自我调整,最终以一种决绝姿势战胜自我。

  我们总会萌发出林林总总的兴趣爱好,但最终坚持下来的所剩无几。作者用了多少年时间,一直在坚持自己最初的决定。或许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并不遥远,但最终我们有无数的借口可以让我们终止。这又让我想起了美剧实习医生里的台词:有很多理由可以让我们放弃,但却只有一个原因让我继续,那就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份工作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别的,就是能否最终坚持到底!人生就是一个舞台,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最终能否精彩落幕,在于我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三):宣教士,爱与信仰的使徒

  80后生人应该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国产美术片《渔童》,里面讲了一个穷凶极恶洋人传教士企图用各种卑鄙龌龊伎俩掠夺国宝汉白玉渔盆,还振振有词“这个渔盆是我们国家的”。

  幸亏渔盆上画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大胖小子,要换了今人喜欢的图案还真不好说。

  当然在英勇顽强的人民群众的的奋力抗争下,洋鬼子阴谋破产了,宝物终得留存。

  这是部对我少年时代三观(主要是世界观影响甚巨的影片,因为从此以后,邪恶贪婪的外国传教士形象深深印刻在我幼小心灵上,久久不去。

  一直到初一,学了点被阉割的历史,难得的透露点真相,方才知道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罗明坚等,还有许多无名的宣教士在中国的无私奉献,刹那间局面豁然开朗,好似拨开层层天雾重见青天,有醍醐灌顶之感。

  而手头这本《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也是述说那段被人遗忘的外国宣教士在华传播上帝福音的轶事。

  全书分两部分,上部《同行二里路》,语出何处不可察,只知在加利利山上听道的人中流传过“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这部分描绘了六位默默无闻的宣教士——这群走二里路的人——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失落的部族”里传播爱、信仰和知识故事。正如作者杨宓贵灵所说,她的六位同工,是她“黑夜中的曙光”,他们如灿烂流星,照在“第一里”路上,要把属天的火焰带进生命中。他们“将第二里路献上,当作为了他国度和平福祉所献的祭。”

  下部《我们成了一台戏》则主要是作者杨宓贵灵与其丈夫杨志英在偏远的华西中缅边界,与傈僳族人一起生活交往传道的经过,文中她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经历生动描述。在华二十余年的布道生活中,作者长期在艰苦卓绝的边远山区工作,向傈僳人传播基督福音和科学卫生常识,和他们一同辛勤劳作,一同感怀上帝的恩赐,践行其“一生献与主用”的决心,被世人称为“傈僳人的使女”。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国庆假期,抽空去参观了徐家汇的土山湾博物馆。博物馆的所在地“徐家汇源”如今成了上海的一个景区,明末清初时是天主教江南教区的教会所在地。

  其中有远东第一大教堂徐家汇天主堂、140年的徐家汇观象台、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徐汇公学,当然还有收容培养孤儿的土山湾育婴堂。

  这些都是过去来沪的宣教士的爱的遗产,他们不仅带来西方工业文明科技成果教育理念,还有那份上帝对世人的深切怜悯关爱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四):眼泪已决堤 ——读《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

  11月某天

  第一次收到试读的书,开心的朋友们得瑟,急不可耐的打开来读。

  今天天气超好,暖暖的碰着新书,从外而内都暖暖的。

  看到书上对于作者的简介心理说不出的敬佩和隐隐的心痛,带着点点默契感受世间除了圣人佛陀,真的还有这样的普通人存在,利ta的普通人。“简言之,杨宓贵灵并非什么重要历史人物,也没有做下什么惊天动地大事,”正是这样,才更觉难得和感动

  阅读前言,第一次,这么细致的读前言,朴素而浅淡的文字,却顷刻间令我泪下,“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将自己几乎全部生命投入到一个她完全陌生人群,显然这并不普通。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和我们一样性情的人的故事,才更贴近我们,更为亲切温暖。”--这是黄教授做的书评。看完前言,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进入社会这些年,对于人与人间自顾自的冷漠,已经让心里

  当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要回他再多走2里路。对于这2里路,感触颇深~

  12月某天

  “我们都在赶路”是现在大家对于生活的比较普遍认知。然而对于被迫的赶路,少有人会以成倍的方式回报,或者只是淡淡的感激,然后静默。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的帮助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甚至被认为是无能表现

  单身汉的分享,说他话语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这句话完完全全戳中了我!对语言的驾驭恰恰表明的是单身汉才能的一角!语言,作为我们每天用以表达一切感觉需求工具,现今似乎越来越被忽视和误用。简洁,生动,现在看来是多么难得和精确的语言能力令人钦佩

  这本书的每个段落都在震动着我,因为普通人,普通事,好似就在身边发生,好似就是自己的亲朋,好似历历在目,扯动每根神经。我无法一气看完,每一段落都让我回味良久,甚至哽咽…… 无法起笔,也无从落笔,……

  先到这里吧,以后的会慢慢补上。

  12月12日 冬日艳阳

  《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读后感(五):走的不是路,是人生。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忆录,也是第一次了解关于宣传教士的故事。

  一眼扫到“傈僳族的使女,穿越时空的人生”那句话时,不由得对旁边的那幅画产生敬仰之情,我很崇拜那些独特的人。

  全书分为《同行二里路》和《我们成了一台戏》两部分。其实也很像人生阶段的一个划分,只有见过沿途的风景认识各色的任务,人生才会如一出戏一样精彩。

  越是平凡越不简单的单身汉。他说:“房屋田地?这世界上最迷人高山峻岭,任何的房屋、土地,任凭我求取。我可以走上几天的路程,凡我脚掌所踏之地,只要我喜欢的,都是我的。”

  多么潇洒一番话!受苦愈多,予人亦多。

  我们的视线常常被眼前的迷雾遮挡,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客观眼光去看待周围。就好比认为父母所给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很多潜意识里的观点,都被扭曲。单身汉的一言一行,就像是一个智者人生路上的修行,才让他变得如此深刻

  如果你想要看,就要耐心地搜索

  接下来的下篇,每一个小故事都很出彩。忍受了严寒酷暑,走过了那些崎岖的路,也认识了不同的人物,像是一次独特的旅行。不过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感悟

  作者来到中国教书,我很能明白她一定不会一帆风顺。相反,会有很多的难题等待她去解决。在《被钉死的性情》中,作者提到“神的恩典不是为那些配得的人保留的,神的恩典乃是又慷慨丰富地倾倒在那些非常不配人身上,倾倒在那些伸出手来寻求神的人身上。”

  我的观念里并不相信鬼神论,但我觉得一个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就算没有回报,也得到很多好的运气。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幸福,先要看清楚你有没有去付出

  读过此书,我觉得像是修行了一番。很多观点还有话语都很影响我。需要细细品味的,我都标记了出来,有时间再细细品味一下。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机会的话,我也要去支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