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读后感精选
《无神论》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神论》精选点评:
●强调了无神论者的自由选择。但其实论证也没啥出色之处,之所以显得很有说服力大概是得益于开头对“无神论”概念的限定。
●这个系列都从哪找的作者,为什么不管是啥他们都能写成鸡汤文的感觉……
●老实说我还不知道我这辈子会不会信教 这本书让我又些许倾斜了天平 让我靠近了一点点无神的世界
●说得挺清楚的,不过,这本书更像一本无神论理论的“护教学”著作
●以为地球是方的,直到一直向东却回到了原点。清白无需证明无罪,需被证明有罪才不清白。
●读来略有些枯燥,但内容很好,纠正了过去我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加深了对无神论的了解。喜欢作者积极、客观的立场,回顾无神论与历史那一章我个人非常喜欢。
●宗教的出现是人们对于苦难生活坚持下去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对于无法解释事情的一种偷懒式的单一解答,而很多从小接受宗教教育的人,例如作者所在的国家,如果没有对于宗教的产生有一个客观的理解,那么就会试图用自己的逻辑与日常经验来对神进行证明存在。这种就像是因为地面太冷我铺了条垫子,结果有的人在垫子上呆的时间长了就试图证明这个垫子是自古就存在的一样让人发笑。作者用了一本书的文字通过逻辑证明无神论,但可惜的是真正能看进去的并理解的也只能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如果有这样的逻辑思辨能力也就不会是一个有神论者,这才是这本书可笑却又可悲之处。
●啰嗦还磨叽
●这才是我希望从这个系列里读到的东西。标题说的是无神论,但实际上涉及到了用思辨理性的方法探寻人生的意义和逻辑智慧的根源。我想收获的不仅仅是无神论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理性地思考、论证、辨析。
●写得非常好,对于有神学基础的人蛮有启发,对于世俗人的意义不大
《无神论》读后感(一):信念的态度
在激荡的年代,对世界系统化的不同期许组成了各色意识形态,他们就好像是在长廊两侧的一个个房间。而站在长廊尽头的我们应该选择进入哪个房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因人而异,因经历而异,因知识结构而异。但是,我们却能回答,在真正进入一个房间之后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教条主义者认为,我们进门之后就应该把门锁上,不再出去。怀疑论者认为,我们根本就不应该进入任何一个房间,站在长廊上就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巴吉尼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房间但却不把门关上。也就是说,我们接纳了一个信念,相信它是真的,但同时也接受这个信念出错的可能。
即使在我过去看来如此坚实如此明显的事——这个世界上没有超自然力量,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唯一的实在——也不完全站得住脚。那么又还有什么信念能充分地通过所有检验呢?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担忧,即“那些对立的信念具有远为优越的物质基础,所以一旦承认自己信念错误的可能性,自己的信念很有可能被这些信念所冲垮”,这个担忧对于国家、集体来讲是关键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怎样也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因为保持开放正证明了自己对信念的坚持程度。也就是说在我们知道了这个信念的不充分之后依然选择接受了它,这是对自己选择的信念的最大认可。
《无神论》读后感(二):陈嘉映:有仰望的动物,才成为人
陈嘉映/文
(此为本书序言,原序无标题)
作者说,他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为无神论的肯定性提供论证”。作者是西方人,是广义的“基督教世界”中人,在那里,过去很多很多个世纪,所有人都信仰上帝,今天,很多人不那么信了,或根本不信了,但愿意说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仍然不多。所以作者要提供论证,为无神论辩护。
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上帝,似乎没必要为无神论做辩护。不过,作者提供的论证,涉及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例如帕斯卡赌注问题(帕斯卡说,即使我们无法确定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最好也相信上帝存在,因为不相信的风险要比相信的风险大得多)。再例如,无神论本身是不是信仰?宗教跟道德是什么关系?什么能够充当有效的证据?这些都是一般的“哲学问题”。作者的论证有助于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就拿宗教跟道德的关系来说吧。很多人叹息当今中国人道德败坏,叹息之际加一句,中国人没有信仰嘛,好像中国人若信上某种宗教,道德水准就能得到提升。作者的主张则是,宗教和道德满是两码事。很多人听来会觉得这个主张相当激进,但我是一直同意作者的。要说宗教信仰,十字军骑士信仰坚定,IS圣战战士信仰坚定,要举宗教之外的例子,那就举纳粹吧。我当然不是说,有信仰都会成为纳粹或者自杀式袭击者,我只是说,信仰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道德——除非你认为最高的道德本来就是坚定的信仰。我不知道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低了多少,但若当今的道德水准偏低,毛病不一定出在信仰不信仰上,救治之方未见得是让信仰坚定起来,更不是让信仰狂热起来。
再说说“无神论”这个词吧。上面说到,在西方,人们多半不愿意自称 “无神论者”。这是因为,atheist从构词上就带着否定性的前缀a-。“无神论者”有强烈的针对性,似乎他蔑视宗教,敌视宗教。在通常语义里,还有否定道德,否定人生的意义之类的意涵。作者为无神论辩护,自然要辩明, 把这些意涵加在“无神论者”头上是不公正的。不信仰哪种成建制的宗教,不一定要去敌视宗教,更无关乎道德不道德。只不过,语词的意涵多半不是经由一番理性辩证就能够改变的。我就一直不愿自称无神论者,但在这个上下文中叶的确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反正,我不反对宗教——除非这种宗教鼓励杀人放火,而且,我一贯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惟当人这种动物能够抬起头来仰望什么,他才成为人。
本书篇幅不大,写得平白易懂,不需要先做导读。受命写序,就写以上几句吧。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先后开设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海德格尔研究、维特根斯坦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语言哲学》、《哲学 科学 常识》、《无法还原的象》等,主要译著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等。
《无神论》读后感(三):《无神论》:比相互否定更可怕的,是拒绝对话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帝死了”这个说法困扰着西方好几代人。对于深受基督教教义影响的西方国家来说,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毋宁是人间秩序的创造者,宣称他已经死去,可谓是思想界的九级地震。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提问道,上帝死了,是否意味着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如果将上帝信仰稍稍推广,在一个宗教日渐式微——至少部分如此——的年代,没有宗教信仰,是否也表明,人类无法过上一种包含意义与终极价值的生活?
英国哲学家、作家朱利安·巴吉尼也曾面临相关的问题,不过,他的回答则是坚决的否定。知晓巴吉尼无神论“信仰”的宗教信徒,想必不感陌生,甚至可能哂笑,因为在他们看来,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分处世界的两极,无法沟通:有神论者无法证明上帝存在,无神论者无法证明上帝并不存在。或者,他们会退一步说,有神论也好,无神论也罢,终究各是一种信念,坚持即可。真的如此吗?写下小书《无神论》的巴吉尼,对此似乎不敢轻易苟同。
无神论,顾名思义,即“认为不存在上帝或诸神的思想”,无神论者,通常“对任何超自然现实或超验现实”持摒弃态度。巴吉尼强调,无神论者并不必然是物理主义者,严格说来,无神论的核心,是一种所谓“小写形式的自然主义”,也即“认为只存在自然世界,超自然世界并不存在”,因为根据最佳解释论证,已有的物理定律、化学原理、遗传法则,已能够很好地解释多数现象,它们本身就是终点——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没有必要想象一个更复杂的“钟表匠”或“创世者”。
无神论者必然为非作歹吗?这涉及无神论与伦理,或宗教与伦理的关系。不可否认,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很多都来自《圣经》和基督教,但是,离开了它们,果真便无建立道德体系的可能了吗?畏惧作恶而招致死后审判,的确可以成为行善的动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算是有美德的人,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及其信徒发展出的美德伦理学,倒是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想象有美德的人应该如何行事,内化为自我意识,并根据道德律走向世界、参与世界。
另外,谈到伦理,或许无法忽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问题。在这方面,似乎每个现代人都应该是个存在主义者,无论是否笃信宗教。神创世也好,抑或是进化论,都不能表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究竟为何,毕竟,创造人类用来侍奉自己左右的“造物主”,听起来像个美国奴隶主,而进化论只揭露人何以走到今天。存在主义哲学很好地直面了此类问题。萨特哲学体系中的著名观点“存在先于本质”就认为:人这样的生灵,不同于瓶子这样的造物,他们本身并不包含目的——希望用孩子挽留婚姻的母亲,她孕育你的目的,不等于你自身的目的,相反,目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与世界的碰撞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或实体。
无神论或有神论,都不必然保证个体是有道德的义人。无神论者中有激进分子,也有罗素、尼采这样的思想巨匠,有神论者中不乏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这样的哲学家、神学家,同时也混进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这样的大独裁者。无神论和有神论,虽彼此冲突,却不至于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许,比相互否定更可怕的,是拒绝对话。以讨伐异端之名行扩张实质的十字军东征,无可挽回地远去,成为历史,表达无神论思想,也不会让说者被人套上绞刑架,遭受火的吞噬,而且持这种思想的人越来越多。恰恰如作者所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安静的理性之声渐渐地被更多人倾听”。
《无神论》读后感(四):怀疑的无神论
1无神论 只有在一个十分宽泛的意义上,多数无神论者才能称为物理主义者。也就是说,他们信仰的无神论至少部分上由自然主义决定,这种观点认为只存在自然世界,超自然世界并不存在。我们应该把这种观点称为“小写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以便与某些哲学上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相区分。 不过还有一种被称为取消物理主义的更极端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不仅“东西”只能是物质性的,而且任何非物质性的东西都不会真正存在。 大部分无神论观点并非植根于物理主义的种种论断,而是来自更为广泛的自然主义的观点。我们只需要记住,自然世界不仅是原子和各种基本物理力的家园,同样是意识、情感和美的家园。 本书的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对无神论的肯定性观点,它抛弃了认为无神论只能寄生于有神论,只能作为有神论对立面而存在的错误观点,或者说抛弃了认为无神论本质上除了否定上帝的存在,还否定其他一系列信念的错误观点。 2论证 不存在的东西不会留下踪迹,所以只能是它的存在踪迹的缺席可以为它的不存在提供证据。 反教条 归纳法与推理溯因 3道德 存在主义:他们的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做出选择,即使假装自己没在选择时也是如此,这些选择本身带来了责任。例如,我可能会让别人为我选择,从而避免自己做出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做选择,这只是说明我的选择从直接与我最后的行为相关,转为与做出选择的方法相关。我不能对我后续的行为逃避责任,即就算选择了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也要对此负责,正如我在没有这个意见的情况下自己做出了选择一样。毕竟,我总是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别人为我做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繁荣 功利主义——结果 康德——普遍化原则 4意义 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让—保罗·萨特认为抛弃上帝存在的观念,人类就会失去“本质”。萨特对“本质”的定义非常特别,他用裁纸刀的例子做了解释。他说,一把裁纸刀有着明确的本质,因为它被设计出来时就带有了目的,即裁纸。这样,它的创造者就赋予了它本质:裁纸刀的本质是裁纸。 作为目标的人生目的 作为自身答案的人生 享乐主义 5历史 无神论植根于自然主义,而自然主义又植根于理性主义。 第一部公开宣扬无神论的作品是霍尔巴赫男爵的《自然的体系》,于1770年出版。 6反对宗教 宇宙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个论证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提出了一种“空白的上帝”。上帝被用来解释我们目前还无法解释的东西。这是一种危险的策略。毕竟,人们用上帝来解释的很多自然现象后来都得到了解释,每次上帝都要进一步后退到未知世界中。在这个论证中,上帝已经退到了启动宇宙的火种之后。很快,信徒们就会没有位置来隐藏上帝了。 目的论 抽象上帝 本体论 本体论论据有很多种。它们的共同之处是,试图说明如果我们假设上帝不存在,就会出现某种逻辑矛盾,因此由于逻辑的必然性,上帝必须存在。 一种论证方法是考察上帝的概念,认为上帝的概念是一种至高至真的实体的概念。很明显,一个完美但不存在的实体称不上至高至真,因为同样的实体如果存在会更加完美。上面我概述这个论证的方式已经表明了它的缺陷:逻辑能说明的只是上帝的概念包含着存在的概念。但这只是概念上的真理。我们不能由此类概念真理得到有关真实世界中存在什么的结论。例如,圆的概念可由数学公式清晰界定,但我们不能从这个圆的概念得出结论,认为在真实世界中的确存在满足严格数学描述的圆,甚至也不能认为真实的空间满足圆形定义所依赖的欧氏几何规则。 我们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法解释本体论论据的谬误。这种论据的效力在于说明上帝和不存在之间有着逻辑上的不相容性。这类似于其他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的成对概念。例如笛卡尔所讨论的山与山谷。妻子与丈夫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有类似的依存关系。这种逻辑依存关系说明没有丈夫的妻子是不存在的(作为妻子的身份是不存在的,作为妻子的那个女人可以没有丈夫而存在,但此时就不能再称她为妻子了!)。类比上帝与存在的关系,我们无法得到上帝必然存在的让人吃惊的结论,能得到的是这个平淡无奇的事实:不存在的上帝不可能存在。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必然存在,只意味着如果上帝存在,上帝必然存在。 关于本体论论据有很多著作,但多数哲学家现在都会同意,本体论论据犯了从概念性真理跳跃到存在性真理的错误,这个跳跃不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