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锦集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是一本由周飞舟 / 谭明智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精选点评:
●很学术 有些外行人不是很看得懂 给四星
●短小精悍。很多研究是你想看下一句的时候,偏偏作者就跳过了。还有一种研究是,不光读前面隐隐约约有疑问的地方下一段能得到解答,之后还能给你继续掰开揉碎说明白。
●都2014年了还介绍分税制下的土地经营模式……描述较多分析很少
●地方债问题提及的太少了。要能多一点就更好了。
●论文写作参考书
●命题改写导致名不符实……前半部分讲财税体制变迁,后半部分讲土地财政。描述重于分析,跟周黎安那本比还是差了一些(可能是篇幅原因)
●和清代财政改革研究放在一起读简直了,看一眼参考书目果然有曾小萍。啊,一种改革了百多年还在吃土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并没有!),少年啊前路漫漫
●《以利为利》的精简版,后面三个章节略有增补。概言之,看完《以利为利》就不必要再读这一本。
●很多问题茅塞顿开
●很好看,但是对我做论文启发不大。现在已经功利浮躁到没什么心情看“闲书”的地步了,呵呵~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一):一点想法
这本书是废话极少的很值得阅读的好书。脉络清晰,语言简练。
中央从财政包干制到分税制的转变,中央财政富余,而地方财政收入逐年降低,形成一种不发债的地方政府变成竞争中的败者。地方政府的重心由“企业”转向“土地”,将土地和财政、金融市场捆绑在一起拉动城市化。而随着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发生,城市化建设扩展越来越大,但城市化人口增长却跟不上来,“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人口的流向最终是反应政策倾向。而其背后是“事权”和“财权”的不平衡导致的地方差异逐渐扩大。扩大的“自由市场”以及“区域竞争”之后显现出的弊端,在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一极化中早已体现,假如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则可以预见的“流动性”是更加重复了“不均衡”的资本聚集。
我觉得破题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在地域合作中找到新的分配方向,地方不能一味竞争,中国制度优势能否果断的发挥出来。就看顶层的设计成败。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二):土地财政下的中央地方关系
第一,分税制改革形成财权集中向上、事权分散向下。在税种上,所得税和增值税上面拿大头,地方拿小头。而地方拿大头的只有那些小额的税种如营业税之类。 第二,这就导致地方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而预算外收入就成了地方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而导致了土地出让等预算外收入成为主要解决来源。而在公益性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房地产建设用地中,只有房产建设用地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最多。 从而最终形成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模式。 第三,在上面耕地红线的严守和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控下,为了缓地方财政的压力,上面不得已“开口子”出台一系列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宅基地流转等政策,从而导致了地方突破增减挂钩政策,开始寻找预算外的土地指标。 而所谓的农民上楼、资本下乡不过是地方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获得土地出让收入所做的不得已之举。至于增减挂钩政策下复垦的耕地究竟是不是成为了耕地又是不得而知。 而所谓的社会资本下乡参与农业现代化其实质不过是为了获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好书,看了之后就能理解好多社会现象。非常隐隐晦地道出了高房价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就能理解一系列土地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 周飞舟、周雪光、周黎安三周牛逼!推荐指数五颗星。徝得收藏!尽快收藏,否则以后可能就真的再也读不到这种书了。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三):央地关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全书的主题其实就是从财政来切入,在央地关系的大背景下审视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财政包干制度下,地方政府倾向于对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从1994年开始推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行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城市化的推进、经营城市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最爱,土地财政应运而起,由此带来了房地产业的爆发式发展。书中的第五、六章很有意思,从中观、微观角度详细分析了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后给地方政府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这些变化又让中央政策出现了一系列的修正,这其中的博弈能让我们对于政策的执行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为什么集权下的所有政策往往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意外后果”。
央地是两个独立的利益实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其中,最终的决策权来自于央,但最后的执行却还在地。这就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动态的微妙变化。厘清其中的利益纠葛,认清其中的各种变化,才能让我们真正把握政府这样一个庞大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梳理还是很好的,其中的很多分析和论断值得思考。书中总结提出了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了21世纪以来的城市化是土地引领的而不是工业、人口引领,这也是中国分税制以来城市化发展的最大特色。最后书中指出,分税制以来,虽说财权是高度集中的,但是在央地关系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一直呈下降态势,在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发展模式之下和中央“以利为利”的治国思路之下,央地关系在未来也可能会以一种日渐松散的趋势演变下去。
此书出版于2014年。不知道在十八大以后,在新时代之下,在更加注重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强调社会控制、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的诸多改革之下,央地关系是不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变化。这其中央地关系的判断是不是又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呢?循着此书的思路,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四):《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读后感
最近,由于在党校主体班开设一个专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专题,所以就买了一些书,想从其中得到启发。谈行政体制改革,就不得不提中央和地方关系,所以就在当当网上买了《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说实话,央地关系很复杂,不好把握,不好写。想看看大家怎么落笔谈央地关系。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周飞舟老师和谭明智博士联合写的一本书。这本书题目是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看后发现这本书书名是央地关系,但是内容从分税制,从财政角度来讲央地关系,切入的角度不错,但是书名没有反应出来,应该加一个副标题,从财政角度看央地关系感觉更好一些,让人更好知道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谈央地关系。
本书一共七章,第一章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引论,第二章是财政包干制,第三章是分税制,第四章是土地财政,第五章是土地指标,第六章是地方实践,第七章是中央地方关系与城镇化。如果不是第一章,单单从后面一些章节读者是不能推断出作者写的是央地关系。所以笔者建议书名最后最好给一个副标题,点名从什么角度谈央地关系。
书中谈到理解政府行为主要是以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公共财政理论中政府发挥“扶助之手”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谈到政府是有自身独特利益的组织,有些情况下会产生“攫取之手”的作用,这和理论界谈到的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政府虽然是恶,但是我们又离不开他,所以说是一种必要的恶。影响政府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三大类,一是外部因素,二是政府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制度,三是中央地方关系。
书中谈到央地关系的核心是财权和事权在不同政府级别间的分配关系。衡量政府间财政关系应该以效率和公平作为原则。具体原则有三个,一个是对称原则,二是财政支出的“均等化”原则,三是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其实说白了央地关系就是集权和放权的关系,但是如何处理好集权和放权的关系,人类几千年的探索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标准答案。正如三国演义开头所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想权力的集权和分权也是如此,权力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集权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问题严重了就需要分权,分权初期比较适合当时的形势,发展久了就会产生系列问题,问题严重了就又需要重新集权,权力就是这样集集分分。就好比钟摆,集权是一端,分权是一端,左右摇摆,集权分权最合适的时间就是一瞬间,之后就又向集权或者分权方向摆动。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中央把财权上收,但是责任却没有同时照顾到,导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中央地方权责不对等,中央钱多事少,地方钱少事多。民间有一种形象的说话“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风风光光,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镇级财政集体逃荒”。中央各部委掌握大量资金和项目,结果是各个地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设置驻京办,跑部钱进。地方要发展,没有钱怎么办?一种途径是向企业和老百姓伸手,结果造成乱收费乱摊派,产生很多群体性事件,中央多次发文要治理,此种情形现在是越来越少。另一种方式是发展房地产业,也就是书中所谈到的土地财政,通过卖地筹措资金,发展城市。卖地有三总情形,一种是公益性用地,比如学校、科研单位、道路、公园,这些是划拨或者低价提供,另一种是工业用地,要招揽外地企业到本地投资发展实业,地价高了没有人来,所以价格也比较低,第三类是商业用地,也就是所谓的房地产开发,政府就是在这方面赚钱,以弥补前两类土地的损失。在土地上设置种种税和费,导致地价离奇的高,这有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为土地只能是国家才能买卖,私人只有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没有所有权,所以农民的土地要先卖给政府,政府再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转让出去,在第三种情形中,会产生大量问题,政府征地时候,土地价格比较低,转手几倍乃至几十倍出手,农民心里不平衡,其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农民没有社保,生活无法保障,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农民地价不愿意转让土地,又存在强拆问题,又会激化矛盾,产生群体事件。房价奇高,很多人买不起房,望房兴叹,或者成为房奴。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国外城市化是工业城市化,有了工业,就有了就业,有了就业,居民就能安居乐业。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化,是土地城市化,虽然有很多高楼大厦,但是城市没有工业,没有企业,居民如何生活,所以这种城市化也不会持续。
央地关系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最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希望我们能够探索出适合中国当今实际的央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