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的读后感大全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是一本由[美]刘墉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读后感(一):《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这一本“处世书”教会我们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的第三本刘墉老师的书,第一本《刘墉家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为他们打开通往社会的这扇门;第二本《你不可不知的人性1:你的善良需要锋芒》告诉我们要善良,要保有底线,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而这本老师的用心之作,依旧是辛辣揭穿生活的真相,犀利提点为人处世之道。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仍然延续着第一部的风格,刘墉老师列举了十个小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为我们一一道来,叫我们学会了解,也学会谅解,学会了解这人性之中的种种不完美,学会谅解所有不堪、低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更学会从这一个个别人的故事里学会吸取教训、学会避开陷阱,学会平复内心的不平,更学会成熟和成长。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疑……但这并不是人性的全部,好人与坏人、是与非,有很多时候是无法依据一件事就下定论的。人性就是这样,在善恶之间切换,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我们应该要看到人性,尊重人性,并且理解人性。了解人性,不是为了欺诈他人,而是学会以爱与善意驾驭生活,做一个洞悉人性的人,有智慧,更有胸怀。
“真正情商高,不是社交技巧有多高超,而是眼中有别人,心中有善意”是这本书开篇的一句话,也是刘墉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老师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不只是要揭露人性的“丑”,更多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有“谅解”,进行妥当的化解和处置,少生气,多和气,达致人际普遍的安稳与从容。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人情练达即文章”何尝不是围绕着这个“人性”,读懂它,掌握它,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与人相处,去享受生活。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处世书》,它带来的不是喧哗,而是宁静;不是愤世,而是达观。它告诉我们:看清了人性的本质,选择坦然面对与谅解,我们才能找到与这个世界更好的相处方式。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读后感(二):做好自己,和对方站在相同的高度。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是我近期看的第二本刘墉先生的作品了,故事依旧辛辣、言辞依旧犀利,深度的剖析了人性,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学会“谅解”,进行妥善的化解和处置,少生气,多和气,从而达到人际普遍的安稳与从容。
著名的行为学家皮鲁克斯说过:“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把握不住这两点的人,永远都是边缘人!”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应该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在待人上要讲究一点策略,在处世上也要讲求一些原则。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不管你做的再好、做的再对,都会对你评头论足、说长道短,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不看他人脸色办事,不用他人标尺度身。一个情商高的人,他可以把握住做人的分寸,掌握住做事的尺度,在日积月累中叠加自己人生的高度。
一个八面玲珑、懂得讨好别人的人,在我看来最多算懂得人情世故。而一个情商高的人,遇事冷静,不容易情绪化;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让与他相处的人彼此都舒服;做事注意细节,不留尾巴。情商高的人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喜恶,不会一味迎合他人。懂人情世故的人,会让人喜欢;而一个情商高的人,会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一个情商高的人,会懂得如何把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度,掌握好这个分寸。一旦失了度、过了这个分寸,事情就可能往反方向发展,变得糟糕了。所以一个情商高的人,不仅是善于表达的,还是能掌握住相处的分寸。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在当今这个经济多样化发展迅速的社会,情商在评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人的成功=1%IQ+99%EQ”,由此可见高情商对个人的成功与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能力。
做好自己,和对方站在相同的高度。会做人,是情商高的基础保障,讲诚信、有担当,懂得理解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让彼此都舒服,让他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愿意继续沟通交往。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读后感(三):如果觉得情商很重要,那就读一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将情商和智商结合在一起,甚至有的人觉得要想活在这个社会上,情商比智商还重要,我真的是第一次读刘墉的书,读来觉得还是有些故事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甚至得到了些许的启发,还有一个故事竟让我醍醐灌顶。本书全部内容分为10个故事,作者用十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10个关于人性的问题,同时告诉我们应该谅解这些人性中的恶的部分。人都是凡人,难免拥有两面,一面善良,一面也有些阴暗的恶。凡事都是相对存在的,人性也是如此。但凡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或者尊严问题,任何人都会暴露出小恶的部分,就像书中的故事一般。书中的每一章都分为三个部分,一篇故事,一篇不可不知的人性,一篇你不能没有的谅解。书中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故事:老周的新老婆、未来总裁夫人的内交、猪八戒笨死的。
对于婚姻的看法
生活中的仪式感是必要的,就像书中说的:“如果你不希望另一半突然想通离开你,那就立刻做些改变》”我一直不觉得婚姻变成亲情是一件好事,爱情就是爱情,如果变成别的味道就变了。两个人的生活就是要有饱满的仪式感,就是要每天过的有趣,不能为了柴米油盐而失去生活中所有的浪漫,就像应采儿参加节目说的,女人决定着生活的调性,如果你每天妆容精致,将家庭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做一个有趣的灵魂,怎么会担心婚姻出现问题呢?就像书中:老周的新老婆。真的不妨读一读这个故事。
对于礼尚往来的看法
中国的传统就是求人办事,可读了那个故事,才发现,原来求人还有这么多的隐藏规则,就应了那句老话:钱要花在刀刃上,求人也一定要求对,否则事倍功半。总有人不希望欠人情,也有人希望既然帮忙,就得让别人记得自己的好。这个好,若是那个人没记得或者看不见,那事情不如不办,或许是因为年龄,今天读到这个故事突然茅塞顿开。
对于会说话的重要性
如果那个青玉在会说话一点,也不至于影响了老公的工作,不能升职。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美自己,即使自己没有别赞美的那么优秀或者好看,这就是人性。有时候自嘲可以,但是一旦应声附和就变了味道,你以为的是她开不起玩笑,而他觉得那就是你的真实想法,最后朋友都没得做了。
作为睡前读物,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昨晚一晚上全部读完,总有几个故事激起了心里的涟漪,也突然懂得了一些做事情的道理和社会中一些潜藏的游戏规则。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做人》读后感(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尼采。
人性总是充满矛盾。
有多善良,就能有多狠恶。而且,一个人往往善良与狠恶相伴相生。
值得庆幸的是,正如刘墉先生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高情商,就是会做人》的序言中所道,“尽管我们无法摆脱禽兽般人性的弱点,我们仍然试着走向崇高的超人。”。
看完这本书后,心中也颇多感触。
01、闷声发大财,你我都需要的赚钱智慧。
当你在股市中大赚一笔时,记住,低调。
当然,据我在朋友圈观察,大部分混股市的好友已经掌握了这个人性,要不然,怎么当千股跌停、股市一片绿油油的时候,朋友圈一片怨声载道,而当千股涨停、一片红色海洋时,只有几个朋友敢晒收益呢?
这个道理不仅仅在赚钱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有所应用。
正如之前很流行的一个段子:你过得不好,闺蜜心疼,你过得太好,闺蜜更心疼。
好友卖掉国内的房子移民了,十几年后发现,你在国内的房子价格蹭蹭上涨,毫不费力成为了“千万富翁”,而他在异国他乡辛苦打拼,勉强成为了一个小中产。多年以后老友相聚,你想想,好友心里酸是不是很正常?
换了你你也酸呀!
人习惯对比,希望自己比别人过得好一点,这是人性。
记住,失意人前,别说得意事。
02、宁可得罪忙人,别得罪闲人。
在公司里,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事,明明工作闲得慌,却偏偏“装”出非常忙碌的样子。
正如刘墉先生在书中写的一个故事,公司里负责盖章的闲人,明明平时没有什么事,平常也很安静,但一盖章声音就故意搞的特别大。你有个公文急办,送到他桌上,他却不慌不忙,你要是一不小心露出不耐烦的申请,对方左看看、右喵喵,居然还真的能挑出一些规章条例来阻挡你。
你恨的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一个人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常常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闲的发慌,怕人觉得他闲,觉得他没用。
他没用,他没地位,你说,他怎能不表现得“不闲”一点,“有用”一点?”
人都有自尊,不想被别人说没用,这是人性。
所以呀,在办公室里,你可以得罪忙人,因为忙人没空跟你计较,但千万别得罪闲人,因为闲人有的是时间跟你周旋。
03、找关系也有大学问,小心弄巧成拙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尽管这些年来,随着制度的逐步健全,各类考核、录用、选拔等都越来越阳光、透明,但人情在很多地方还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由于习惯使然,即使我们明明可以靠实力,也是找找关系更安心。
但是找关系也有技巧。正如刘墉先生书中分享的故事:小赵非常优秀,凭实力也能考第一、被意向公司录取,但因为父母找了廖经理去帮忙说情,没有直接找当年的学生吴总,廖经理跟吴总说后、反而引起吴总的不悦,吴总甚至找了借口不录用小赵。
但如果小赵的父母直接找的吴总,我想,吴总肯定很乐意顺手推舟,小赵被录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别怪吴总小肚鸡肠,这就是人性。
为什么你不直接来找我打招呼?通过中间人打招呼,我应承了,你记的是中间人的情又不是我的情!那我为什么要帮忙呢?
找错关系还不如不找。
刘墉先生总结的这4条“找关系”规律,值得细品:
1、托错人足以坏事;2、有实力就不要靠关系;3、能自己直接打招呼,就不要求别人在中间传话;4、没事别自己找事,免得到头来里外不是人。人性是如此复杂、矛盾而又可爱,刘墉先生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2:所谓高情商,就是会做人》书中,笔触没有任何保留,像是手术刀一样,切入到人性的深处,读之时而醍醐灌顶,时而自惭形秽,时而恍然大悟。
你了解或不了解,人性就在那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如果能通过了解人性,让自己活得更通透一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