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犹太教》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犹太教》读后感摘抄

2020-12-18 02:0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犹太教》读后感摘抄

  《论犹太教》是一本由马丁·布伯著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犹太教》精选点评:

  ●对于不了解犹太教的我来说,一头雾水了……

  ●虚的东西偏多,讲给犹太教的子民,不如旧约全书导论之类看起来舒服。但作者本人马丁·布伯非常强大

  ●观点:1并不存在世俗与信仰的分离,给上帝与给凯撒的东西,并不是截然可分割的;2上帝的意愿是实践,是在现实中建立符合善与公义的共同体;3仅在实践的过程中,人才可以发现上帝并与上帝对话。

  ●写了篇关于虔诚的读书报告,这本书对于了解犹太教哲学层次方面的问题来说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布伯要求透过一切表面性(宗教、文化、传统、律法、教义),抓住唯一的本质(虔敬、精神)。(这跟维特很像)。人是分裂,而趋向上帝是统一。与此不可分离的另一方面是,这种“精神”不是悬在空中不是神秘主义,而必须与民族与实际生活血肉相连,才能现实化。现实化也是必须的。这两点都让人认同而感动。但问题是,首先他把这两个方面都归为犹太人,虽然不是独属于犹太人,但犹太人是其他民族的长兄;其次他认为基督教的唯凭恩典是错误的,而应当是人让自己的意志趋向上帝的意志,因为自己现实中接受的教导是路德宗,因此这里出现直接而本质的冲突。这些问题我都不能也不愿判断。暂且携带。布伯为犹太教的辩护带来很多新视角,很感谢。除对基督教整体的批评,布伯对柯亨 柏格森 薇依的批评,也是值得主义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误解。

  ●叛徒

  ●同样是为了论文准备,大概的过了一遍

  ●2007-6-19 10:42:49还书

  ●《东方精神和犹太教》一章特别精彩。其中区分了欧洲-活动型的人、东方-感觉型的人,在在此基础上论证犹太教的优越性。指出古印度通过“洞见”将自身所理解的统一性展现给世界,犹太教则通过“决断”将世界带入统一性。

  ●还。。。。。不大看得懂有时候

  《论犹太教》读后感(一):虔诚和对话

  这本书是为了精读《我与你》而读,利用几个晚上睡前的时光匆匆翻过。凭着已读过1.5遍《我与你》的背景,即便是快速浏览这本书,我仍然是能从中收获不少布伯的智慧光芒,从而有益于进一步读《我与你》。

  以下引自该书的译序,以作备忘:

  布伯相信,犹太教的真正任务有三个:显示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关系;确立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统一;使我们与万物的关系变得神圣和圣洁。

  虔诚是一个人对奇迹的敬慕的感觉。它是一种永远不断的重生,是对他感情的重新阐述和表达,而这种感情超越了其他有条件的存在,然而仍是从这种有条件的存在的核心喷发出来的,因此还是存在某些无条件的东西。虔诚显示了他渴望与“无条件者”建立一种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显示了他有意通过其行动去实现“无条件者”,在人间实现“无条件者”。

  虔诚同时就意味着一种决断的行动,即决心在凡间实现神的自由和绝对性的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内心深处努力去追求神圣的自由和绝对性。

  《论犹太教》读后感(二):没有看到什么智慧

  犹太教的复兴?以色列民族的复兴?旧约列王记里,先知以利亚求死,说:“我不能胜过我的列祖。”

  在二战前的演讲中,布伯豪情万丈,东拼西凑各种材料论据号召犹太人团结起来。他甚至引用不承认人格化上帝的自然神论的斯宾塞做为支持。难怪有人指责某些人把以色列民族这个共同体当做偶像来崇拜了。我从布伯的万丈豪情中,看到了尼采和希特勒的影子,真的很讽刺。

  二战后,布伯的豪情收敛了很多。不承认耶稣基督,犹太教的复兴就是西西弗在往山上滚石头。

  另外,布伯有很多对大数的保罗的指控,这是蒙眼的人对明眼人的指控。更关键的是他不承认耶稣基督(约翰一书说,那就是敌基督者的灵)。这样的哲学家怎么会被人称为“基督教的先知”?

  启示录,多次提到一句话,“那撒旦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不认耶稣基督的犹太人,绝不是基督教的先知。

  但上帝爱犹太人,在奥斯维辛的管教之后,上帝为犹太人保留余种,并怜悯他们。如保罗在《罗马书》中所说,时候将到,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论犹太教》读后感(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人类的宗师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Abraham)或易卜拉辛(Ibrahim),原名亚伯兰或阿巴郎(Abram)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先知,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上帝从地上众生中所捡选并给予祝福的人。同时也是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经书中有记载他生于两河流域下游吾珥,后带领部落穿越阿拉伯沙漠到达位于巴勒斯坦的应许之地,整个部落得以繁衍生息。

  血系及召唤

  亚伯拉罕及其家族原居于苏美的吾珥(现今伊拉克南部T)。父亲他拉来自于迦勒底人统治的吾珥察底斯,可能位于两河流域南部,但一些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权威人士认为吾珥察底斯在两河流域北部今日的南土耳其。

  亚伯兰全家迁徙到哈兰(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其父他拉就死在哈兰。之后亚伯兰又和他的妻子撒莱、罗得(亚伯兰兄长哈兰之子)、和跟随他的众人往迦南地去。神要亚伯兰前往“我(神)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并承诺"必赐福给你(亚伯兰),叫你的名为大",使亚伯兰“成为大国”。亚伯兰便到迦南的示剑,并在摩利橡树的地方受到神的启发。耶和华对亚伯兰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便在那里为神建了一座坛。从那里又迁到伯特利的东边的山,支搭帐棚;西边是伯特利,东边是艾。又在那里建坛奉献给耶和华,求告耶和华的名。自此之后便渐渐迁往南地(死海西南的尼革地)去。

  撒莱和法老

  亚伯兰由于饥荒到埃及避难,因怕妻子撒莱的美貌会引起埃及人的邪念、危害他自身安全,便先后向不知名的法老王和基拉耳王亚比米勒称撒拉是他的妹子。尽管如此,撒莱还是被法老带到后宫,并准备娶她,厚待亚伯兰,给他许多牛羊、骆驼、驴子、奴婢,耶和华因此降灾于法老和他的全家。亚伯兰和撒莱便离开了埃及。

  亚伯拉罕离开后便回到艾,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牧人和侄子罗得的牧人起争执,又因财产过剩而不能全被带回迦南地,便提议分开。亚伯拉罕让罗得先选地,罗得便选了约但河的全平原,他自己迁到希伯伦幔利的橡树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建了一座坛。

  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

  圣经《旧约》中说,在人类遭遇洪水之后,挪亚的家族便繁衍到各地,其中有个名叫亚伯兰的闪族人,被神看中,要他替天在世上行道。耶和华(即神)让亚伯兰离开闪族往南迁移。他受神的指示,扶老携幼,辗转迁徙到迦南的幔利橡树林定居,其时亚伯兰已99岁。神令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并使他家业大兴,后来得了一子,取名以撒,爱之如掌上明珠。一天,耶和华突然来到亚伯拉罕家,命他将爱子以撒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神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耶和华的磨练。这一考验超出了凡人的最大限度。从此,神便授命亚伯拉罕为世上的代理人,连后来的耶稣降生也属于他第五十二代的后辈之事。

  《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和《古兰经》中皆记载亚伯拉罕的嫡子以撒是犹太民族的祖先、庶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民族的祖先。在基督教信仰中,亚伯拉罕(易卜拉辛)是信心的楷模,他愿意服从神、把自己的独生子以撒献祭,预表了神献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易卜拉辛(亚伯拉罕)同样是信仰之楷模,顺服神把儿子以实玛利献出。

  亚伯拉罕诸教指信仰亚伯拉罕为始祖的三个世界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共同信仰犹太教的唯一真神,发源于中东沙漠地区,以希伯来圣经为根基,以耶路撒冷为圣地。三教信仰其经典是神的话语,归顺其经典,才是遵循正道。伊斯兰教称呼亚伯拉罕诸教的信徒为“经典之民”。

  《论犹太教》读后感(四):宗教是生活的本质

  ——读马丁·布伯《论犹太教》之报告

  引言:走进犹太教

  我曾一度对二战题材的电影着迷,我看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犹太小孩遭遇纳粹的毒气而死亡,我看到《钢琴家》里的犹太钢琴大师在纳粹的屠杀下侥幸存活下来,我看到《辛德勒的名单》里的德国人辛德勒顶住处死的压力默默帮助一些犹太人从大屠杀中存活下来……这一部部直击人心的电影,总是让我潸然泪下,它们燃烧起我心中的一团火焰:走进犹太教。

  当看到老师推荐的书单,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马丁·布伯的《论犹太教》。然而获得该书的过程却是极其地艰辛:我从图书馆查询到这本书并不在流通部,无法借阅,随后我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该书时却发现已经下架,最后在某宝我被告知该书已经绝版。无奈之下,我恳求有此书的朋友一定给我寄来复印版并焦急地等待它的到来。当我拆开包裹时,内心是无比地欣喜。

  阅读之前,我脑海里有很多问题:犹太教的教义和本质是什么呢?犹太人经历了什么?宗教对犹太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犹太教是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联系?犹太教是如何平衡上帝的存在与现实世界呢?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犹太教不能像基督教一样不断壮大呢……第一次阅读时,这本书过多的晦涩言语和不熟知的术语让我一头雾水,第二次阅读时变有了领悟。我提出的部分问题在阅读《论犹太教》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答,但是仍然有一些深刻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并未体现,阅读过程中我提出的一些观点与书中的观点并不一致。

  下面,我将从内容、著作对比、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我读《论犹太教》的收获和理解。

  内容概括与分段解析

  一、总体概括:

  《论犹太教》收集了马丁·布伯的12篇演讲,其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分为早起演讲(8篇)和晚期演讲(4篇)。这12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是“复兴犹太教”,对布伯而言,这种“复兴”不仅是针对于犹太教,更可能会达到对全人类的复兴,是对犹太人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的反省,也是建设犹太人将来的理论。同时,布伯对现存的两种犹太教的复兴观念进行来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复兴理论”:批判官方正统的犹太教和确立犹太教的真正任务。其中“真正任务”指的是显示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关系、确立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统一、将犹太教信仰者与万物的关系变得圣洁。布伯还提出犹太教的精神包括对三个观念的追求,分别为“统一的观念”、“行动的观念”和“未来的观念”。除此,布伯还补充道,“犹太教的复兴”意味着“犹太教的虔诚”的复兴。

  二、分段解析:

  《论犹太教》的12篇演讲包括布伯在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阶段对于宗教哲学的讨论。在此,我将全书大量出现的词语(按演讲篇目)罗列如下并将此书论证的几个重要观点概括并罗列如下(按演讲篇目):

  1.本真、无条件:

  宗教是生活的本真性、对宗教的信仰应该是无条件的;

  2.两重性、统一性:

  犹太教的矛盾在于“两重性”、上帝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统一性”的世界;

  3.复兴、统一性、行动、未来:

  犹太民族必须恢复活生生的犹太教、从两重性中达到统一性、复兴的重点在于行动而非信仰、复兴的同时坚信弥赛亚一定会在未来到来;

  4.活动力、创造力:

  东方人的活动力决定其创造力和行动;

  5.虔诚:

  犹太人的拯救之路必须通过“虔诚”;

  6.神话、要素:

  生动的宗教充满了神话的要素、神话是犹太教在危机时刻自身最内在的凝聚力产生的根源;

  7.统一、改革:

  真正犹太教是人世间的统一、犹太民族的急迫任务是在新的定居环境进行改革;

  8.开放性、自觉:

  青年人对犹太教的认识具有开放性并应该自觉升华个人宗教;

  9.以色列精神:

  以色列的精神是现实的精神、驱逐仇恨只有一条路径即认识真理;

  10.文明、纯粹化:

  完整的满足应是把一个民族的整个文明与生活合而为一、上帝王国是将有缺陷的文明纯粹化;

  11.整体性、上帝的民族:

  只有当完整地从整体性这一角度看待犹太教才能认识到犹太教对目前时代的精神贡献;

  12.上帝、人类:

  个人应站在人类的角度与上帝进行对话、上帝对人类既残酷又仁慈。

  《论犹太教》与《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

  通览《论犹太教》全书,其思想不可置疑地可以称为是宗教哲学的瑰宝。众多的犹太教研究学者,他们提出的很多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向布伯看齐。我将用美国改革派犹太教一位拉比和神学家撒母耳·所罗门·科亨所著的《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一书,来阐述这两部著作对犹太教的解释的联系。

  一、《论犹太教》和《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的总体比较

  1.内容的比较:

  布伯的《论犹太教》比较总体又哲学地阐述了他的思想,在极小的篇幅里,布伯所论证的观点包括方方面面,内容详细而篇幅略少,使布伯的观点不能够更深层次地得到分析,但是布伯更多地从“全人类”的角度对犹太教进行分析,利用的全球史观使得我更清楚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的意义;科亨的《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从其中一个方面(宗教的本质是生活)入手,着眼于“生活”,用整本书的字符,从生活中的宗教、信仰的生活、伦理的生活、宗教践行的三个重点四个角度来论证他的观点。

  2.主客观性比较:

  或许由于体裁的限制,《论犹太教》收集的是布伯的演讲系列,并且布伯恰恰是犹太人中的一员,他的言辞代表着犹太教徒、语言也更加激进,使得这本书的号召力、感染力更加强烈,融入的个人情感也越多,所展示出来的主观性也就越强。而《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作为美国学者对犹太教研究的介绍与分析,他跳出犹太人的圈子,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了犹太教的本真性,即生活。

  3.语言的比较:

  《论犹太教》在开篇提出了很多术语,诸如“天然的客观环境”、“实在性”、“总体复兴”、“未来的观念”等等。对于不了解犹太教哲学的人而言,很难懂得、理解起来相当费劲。布伯的观点大都采用推理论证,对一个问题从假设、到分析、到否定、到如何解决,逻辑思维更加严密。而《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的语言使用更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科亨使用更多的举例论证,他选择的方法如同讲故事一般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二、《论犹太教》和《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的观点比较

  1.关于“本质在于生活”

  布伯在开篇表明他的一个主要思想——犹太人是什么意思?是生活的本真性和本质——这一观点与科亨的观点极其相近。科亨在书中的第一章就说:“犹太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犹太人尽管在造型艺术和塑造人体美方面落后于古埃及和希腊人,但犹太人在宗教的启示下,在生活的艺术方面优越于前两者。”[footnoteRef:1]①可见布伯和科亨的思想确实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将宗教看成生活的一部分,宗教与生活如影随形,并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

  那么,布伯和科亨本是身处不同国家,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活在不同的年代的两个人,他们却在不同时期提出如此相近的观点。

  2.关于“犹太教的复兴”

  首先,布伯倡导的是犹太教复兴,他写道:“我认为将在犹太教中所发生的东西:不只是一种复原或复活,而是一种真正的和总体的复兴。”可以知道,布伯最担心的是犹太教徒的虔诚信仰被抹去,担心青年人对传统宗教的信仰缺失,此外,还有他国的劣质思想冲击着犹太教的纯正,所以,犹太教面临着非常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科亨在《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也表示,宗教的公开敌人很容易攻击犹太教的宗教理想,犹太教也很容易受到诋毁。

  3.关于“犹太教的两重性”

  布伯在书中无数次提到“两重性”三个字,他认为犹太教的基本问题就是其“两重性”。犹太人有自己的伟大之处也有自己悲剧的一面、犹太人的救赎观念上升为上帝的存在(与物相离)和上帝的内在(与物相吸)、宗教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也是一种二元状态、上帝与人类的二元对立。诚实与弥天大谎并存、美丽与邪恶并存、勇敢的拯救者与胆小的背叛者并存。当然,科亨也认为宗教始终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两重性”。他把这种两重性分为了外在的行为体现和内在的心灵状态。

  对于“两重性”,布伯从精神与世俗、上帝与人类、人心的善恶、虔诚与行动、必然和偶然等方面作出了阐述,并且对这些方面如何从分裂和两重性的对立达到统一的状态提出了自己的办法。而科亨只从对上帝的虔诚或认识来表达了两重性的观点。

  4.关于“虔诚”

  布伯书中关于虔诚的讨论总结起来应该是,虔诚是一个人敬仰奇迹,虔诚不在于信仰而在于行动(决心在凡间实现神的自由和绝对性的行动),而行动又需要具有创造性,这种行动是一种宗教行为。科亨的《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列举了两种虔诚,一是传统观念,二是新创的虔诚观念,并从特点、运用、价值来分析来这两种虔诚观念。或许,科亨所说的新创的虔诚观念的代表人物就包括布伯。

  其实,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角度、风格和特点,孰优孰劣,也并不能因为一方面而裁定。马丁·布伯的《论犹太教》和撒母耳·所罗门·科亨的《犹太教——一种生活之道》都是史诗般的著作,在宗教书本当中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结合起来看待两本书、或者再结合更多的书,会更加有益。

  评价: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

  如上所说,《论犹太教》一书体现着布伯的哲学思想从神秘主义到“对话哲学”的转变,他对犹太教的解释大部分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的犹太学者发现犹太教“名存实亡”,对犹太教存在的意义也进行着深刻的思考。毋庸置疑,布伯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犹太教思想传播过程中的瑰宝,在促进人类认识犹太教的过程中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犹太思想哲学化这一趋势在希腊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初见端倪,犹太人斐洛开启了犹太人哲学化的历史先河,但犹太教哲学的真正发展是在漫长的中世纪。就犹太人生活中的哲学与宗教或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而言,在近代世界中,随着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和思想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所受到的广泛关注,所谓‘犹太人的’哲学这一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footnoteRef:2]①

  然而,歌德曾经说过:“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布伯的思想也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这本书中的宗教哲学思想仍然有很多值得再次探讨或者商榷的瑕疵。

  一、布伯的主观性和优越感

  在我两次阅读《论犹太教》后,仍然有很多不解的言辞。以下,我将的罗列我的观点或疑问。

  首先,布伯的主观性过于强烈。正如上文我在对比布伯和科亨的主客观性时所说,布伯的个人情感融入过多。比如,“这里不是未来是否可以到来的问题,它一定会到来:每一个时刻在保证着它,我们的血脉在保证着它——上帝在保证着它”,[footnoteRef:3]②这一句是布伯在表明弥赛亚一定会到来的时候所写。他告诉他的聆听者,他用尽他的全身力气去相信弥赛亚,苦难的日子一定会结束。他坚信着。

  其次,布伯对于犹太教有很强烈的,甚至可以说是过度的优越感。他认为“依靠决断的魅力,犹太教是东方的最好的代表”,[footnoteRef:4]③他还表示,几乎再也不会有另外一个民族像犹太人对其扎根的大地而感到如此满足和光荣,没有人像犹太人那样更清楚内在两重性的深渊,但也无人如此清楚地知道那在信仰上不可接受但必须被体验的统一性的奇迹,[footnoteRef:5]①或许因为布伯本身是犹太人,作为犹太学者,他很难避免对犹太教的过高推崇与膜拜,甚至出现了夸大的手法,编后记提到:“经作者同意,简化了早期演讲稿的术语并且删掉了一些夸大的说法,比如‘拯救’变成了‘解放’;‘犹太人瑜哈南’成了‘施洗礼者’……‘非理性的’被‘超理性的’的替代……”。[footnoteRef:6]②

  二、布伯的感染力

  即使我认为布伯的演讲中有很多缺陷,但是我仍然崇敬这位宗教哲学大师。不得不说,布伯演讲的感染力很强,字词之间,都是他激情洋溢的感情和对犹太教未来的殷切希望。布伯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在于,他不奢求诗人遵守规则,但又向世人提出要求,他的态度满怀批评,但又充满了建设性。布伯不断地引用希伯来的经典——《圣经》、《左哈》、《犹太教法典》,他的敏锐目光穿越了历史的阴霾,驱除黑暗,找回真理。

  引申:布伯与流放的民族、马克思和中国

  一、布伯与流放的民族

  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又经历了长时间的流放,最终定居以色列。犹太教长时间以来都受到欧洲人的敌视,被斥为异教徒,反犹主义在欧洲盛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尽管以色列是上帝选中的民族,但这并不是要让以色列得到特殊的恩宠。从物质的角度看,这种被选中的结果不仅使以色列远远没有得到比其他民族更优越的地位,恰恰相反,以色列承担了更重的责任,遭受了更多的惩罚。”[footnoteRef:7]③

  布伯在书中提到过一些犹太教所遭受的不幸,这也是他提出必须“复兴犹太教”的原因之一。布伯期待着民族的精髓——哈希德主义,推动复兴运动的到来。一个经历沧桑的民族,一个被流放的民族,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守卫者他们的上帝。布伯的思想,在为这个被流放的民族作着深沉的辩护。

  二、布伯与马克思

  纵使马丁·布伯是信教者,他虔诚地信仰犹太教,甚至站在某些唯心主义的立场,但是我发现他的很多观点与马克思哲学也有类似的地方,比如,布伯强调信仰在于行动,行动是证明上帝的途经,这与马哲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相契合;在者,布伯认为,当人记住自己神圣的目标统一性的时候,把自己从所有条件性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就充满了自由和力量,这与我们所认为的“主观能动性”观点相契合。

  三、布伯与中国

  极少有中国人了解马丁·布伯,学界对马丁·布伯的研究页甚少,或许他的宗教和哲学不分家的风格让人对宗教的理解太过困难,也或许他的词句太晦涩。也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意识形态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不同。但是当反复阅读布伯的著作时,会发现他的思想有多么地见地深刻,有多么地来之不易。

  除此,不仅犹太教需要复兴,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不断提升内在的精华,不断地“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犹太教一样,也有精华和糟粕,也在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文化软实力更显的尤为重要。

  结语:布伯的不屈脊梁

  布伯的观点和倡导或许会引起评论家的批评,也或许会受到世人的冷眼相看,或许会淹没于人类哲学的海洋,然而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布伯的思想对犹太哲学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为整个世界了解犹太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通道,他告诉世人,犹太教的两重性与统一性、开放性和整体性,他告诫子孙要虔诚、行动并要对弥赛亚的到来充满希望。布伯会在宗教历史、哲学历史的发展长河里砥砺前行。宗教是生活的本质,在犹太教徒的平常简单的生活之中,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我们能看到的,是布伯巨大的身影与不屈的脊梁,我们听到的,是犹太人知耻前行和勇猛奋起的呐喊。残酷而仁慈的上帝,终会在有一天,用温和的话语,再次对话犹太人。

  【参考文献】:

  1.张文建,《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美],雅各·纽斯纳,《犹太教》,周伟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英],所罗门,《犹太人与犹太教》,王广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4.黎鸣,《影响世界历史的三个犹太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后记:走进宗教哲学

  阅读完《论犹太教》,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犹太人和其他所有民族一样,为着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宗教体系。他们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承受着太多上帝给予的包袱。当他们在欢乐时,失败时,忧愁时,满足时,祷告使他们变得肃穆,那些庄严的时刻啊。

  人类需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内在,我国先人就曾说过“我日三省吾身”的良言。在历史的进程里,每个民族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或者是被侵蚀的部分,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从历史到宗教,只有在不断的“复兴”当中,才能不断富强。

  人类需要宗教哲学的引导,它能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生命之魂。无论是伦理体验,还是忏悔赎罪,它身处人类之中,平衡着丑恶与善良、诚实与欺骗。走进宗教哲学,平衡内心的天平,在某个阳光灿烂的一天,悟出真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