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学机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学机智读后感精选

2020-12-18 02:3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学机智读后感精选

  《教学机智》是一本由马克斯·范梅南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学机智》精选点评:

  ●我理解的教育是激励:激励学生永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是唤醒:唤醒他们的良知,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是推动: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早点看到这本书我的毕业论文就有救了……

  ●这译本毁了我的一天 连饭都吃不下了

  ●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获得有益的反思被称为:教育机智 教育学也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好书!读了一部分。

  ●为一些初为人师者所写,也为有经验的教师和儿童教育专家所写。可以对日常的专业生涯进行更多的思考,建立教师的责任感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无所行动是很难的,不施教却很容易;生活就是接触……

  ●M 范梅南文笔相当优美,可读性极强

  ●自己也有这本书的,但是一直没有打开看,这次在图书预约了借来看。做了很多书摘,给自己的生活、教学很多启发。

  ●第一次读此书的人很容易把它当成故事书看,第二遍之后应该着重阅读故事之外的部分。老范确实有现象学风范。

  ●老生常谈?

  《教学机智》读后感(一):教育经典

  马克斯·范梅南是教育现象学的关键人物。是引领教育界改革的一个领袖人物,至今这本书不过时,甚至在教育对话知识爆炸,极度追逐知识的功利性时,告知我们怎么去做的一本《圣经》。他的理念里,第一,对待孩子就是对待可能性,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是一种偶发性的经历,要想创造一套教育学理解的规则和技巧是不可能的,因为情境的偶然性源于情境中构成要素的丰富。第二、教育不一定必须是控制的,而是对影响施加影响。拨云见雾地去消除一些教育思想和理论障碍,只有当孩子作出反应的时候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形成。第三、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不一定是累积式的,有时候是消去式的。第四、要有教学机智,必须时刻对行动进行反思。必须是全身心地爱与投入。——不玩理论的文字游戏,不生涩,结合案例,逻辑清晰。

  《教学机智》读后感(二):教学的机智,不如说是爱人的智慧

  一七年寒假,加上新学期开学前两周的周末,终于看完本书。掩卷沉思,核心议题不过两个:

  爱。对孩子的爱其实是渗透在本书的每个观点每个议题之中的,亦是作者希望传递给读者的。看似老生常谈,平淡无奇,却是教育中最难也最关键的一点。也许“爱”就是教育炼金秘方上最关键的那个元素吧。

  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一切智慧,皆源自反思。否则,教育生活,不过是隔岸观火。。

  其实本书字里行间也是充满智慧的。不仅局限于教育教学。对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和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是充满启发的。读的过程每每心潮澎湃,也每每如获知音。

  强烈推荐给广大教育界同仁!

  :我读的是2014版

  二零一七年二月

  石 岩

  《教学机智》读后感(三):微笑总是比皱眉更能深入人心

  我个人觉得,读书的时候写写画画,然后读完以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个一二三四出来,那读一本书就算是有收获的了吧。

  关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其实是区教育局下发的读本,我对培养新教师这种方式不反感,写书评一样也不反感,反而看了以后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去读,而且适合推荐给亲朋好友的好书。

  首先吧,不管是教育也好,教学也罢,儿童和孩子永远是永恒的主题,这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利用情境、关系、以及行动去保护和确保他们的安全、支持他们获得独立、让他们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向呢?

  我相信有许多新教师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从八月份到现在也听了很多讲座,有诸多的老教师、专家、学者都多多少少的从正面或者侧面启发过我,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批判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我觉得说的非常好,但结合一下自己的童年、少年、从小学一步步走向初中、高中,又觉得不对。

  评价标准是什么?

  我记忆中的“优秀、良好、中等、需努力”,需努力还是我觉得差不太好听换的。

  用“优良中努力”这种结果导向来作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评价标准,作为创造力和批判力的评价标准,我觉得是有失公允的。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我们的小朋友也一样,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 今天你棒一些,明天我棒一些、这些东西你更有天赋,那些东西我做的更好、你向阳而生,我偏偏喜欢月亮在地上洒下的光华。 为什么非要去用一个局限性的结果评价去限制孩子们各种还没有绽放的精彩呢。

  从头到尾,范梅南先生其实反反复复都在和我们交流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要教孩子们一些什么东西?另一个是:我们应该怎么去教?

  简单。可能很多人会这样认为。

  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想不通这两件事情到底怎么去做。

  教什么?

  怎么教?

  这两个问题对于我这种新人,绝对是一种考验,偶尔看一些关于教育的图书,看几节别的教师上的课,照搬照抄过来不行;自己另辟蹊径,想轻车熟路的去赢得别人的赞赏,学生们的喜爱,道行也不够。 这也让我知道了为什么会有“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了。

  眼神、理解、尊重、保护脆弱、将破碎的东西变为整体,这些我都不想讲。 我只想讲,你喜欢吗?喜欢教师这份职业吗?喜欢孩子们吗?

  也许你不能体会喜欢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是基础,是教育教学的,也是机智的基础。

  关于教学机智,不是说你上完了大学、读完研究生,学习了心理学,学习了哲学,自认为会了一些教学方法,有了一些教学的小技巧以后,对于处理各种事情都会轻车熟路了。要知道,我们每天遇到不同的小朋友问的各种问题,但每个小朋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天发生的事情、情境、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你上次认为正确的回答未必能用在这一次上面。 所以这也在告诉我们,对于教育我们应该不断的去用心积累、不断反思。

  机智。只是我们厚积薄发的一个精彩瞬间而已。

  我觉得书中摘抄的菲斯泰洛齐在他《斯坦瑟信》中说的一段话很赞:“成人期望好的品质,孩子愿意对它们敞开心扉,但是孩子们想要那些品质并不是为了老师,孩子们是为了他们自身才想要那些品质。”

  我们期望孩子们能成长,孩子们当然也同样期望他们自己的成长。作为教师,当好一个合格的领路人。是为他们指明前行的道路、是去鼓励他们勇敢的战胜困难、是为他们加油、是用心和行动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他们能行;还是用力的挥舞着教鞭去一遍遍嘶吼、是带着命令的口吻和冰冷的眼神去呵斥他们的失利、还是满腹牢骚的抱怨他们进步的太慢?

  我不知道,当有一天、或者是某个时刻,停止了喋喋不休的我们,再去认真的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睛时,会看到什么?

  是爱还是害怕?

  是充满信心还是心灰意冷?

  是信任还是恐惧?

  是希望还是失望?

  是满是笑意还是躲躲闪闪?

  是害羞的摇摇晃晃还是凝重的若有所思?

  其实所谓机智。

  我觉得就是让我们知道微笑比皱眉更能深入人心;

  就是让我们知道温暖比暴怒能能流露感情。

  《教学机智》读后感(四):关于成长的学问

  我很庆幸自己选了一本好书。

  马克斯·范梅南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哲学家、“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等。他是加拿大人,代表著作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巴斯·莱维林合著)、《教学的调子》等。他的研究多注重儿童,将现象学方法用于研究和思考教育的问题,是他的一大特色。

  《教学机智》一书即采用了通俗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和他们的生活世界为中心,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在细腻的观察和体验后,做深刻有益的思考,以促使读者不断反思。书中没有艰涩的术语,普通家庭的父母、新手教师和专家学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

  “现象学教育学以生活体验为教育的起始点,更关注的是每一学生的个体和独特性,更加关注的是人的本性。”翻看《教学机智》的书目,我们看到范梅南更着重的是“教育学”这个定语。总括这本书,我们可以以这几个词为线索来看:成长、他向性、可能性、全身心的投入、实践、反思、生活体验、机智-智慧、教学-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机智。

  “教育学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这样说。所谓的“迷恋”即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人”决定了教育是指向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范梅南将“教育学”定义为“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在成人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但他并不局限于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他认为影响是相互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使我认识到,作为大人的我可以继续成长,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方式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拥有一颗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我们关注儿童的成长,我们希望能做对儿童有益的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事加在他们身上,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将成见和已有看法、观点先搁置起来”,直接“关注学生本身,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了解他们对某一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是怎样的,而后以行动通过教学机智表现出来。在机智的表达中,我们必须让教育学的理念贯穿全身,我们的行动才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智。这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范梅南说,要有自己的风格,就像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他生活在数学中,甚至他本身就是数学。这需要对学科的极大的热爱。那些对孩子没有感觉,或者对他们所教授的课程没有感觉的人可能不能够形成对教育学这些微妙的、难以捉摸的习惯性特征的自己的风格。“将心比心”说起来容易,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很难的。

  教师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作为教师总是正确的行动,这是不可能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得以解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任错误不管。我们需要反思。教学机智正是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的不断反思,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反思,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的反思,对反思的反思,通过反思一种睿智逐渐形成。但正如林蔚讲到的,过度反思也没有益处,那些毫无意义的反思是在浪费时间,而那些误入歧途的反思危害更不用说了。反思并不只是对情境的回忆,重要的是思考和总结,从不同的生活体验中了解真正的教育学机智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平常人所理解的机智通常是能够及时解决个人所面临的困境的那些智慧。但范梅南在这里给它加入了教育学的意义。“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机智是身体的实践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机智的行动是一种对情境的即刻投入,是全身心的投入。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是积极的事件。”也就是说“教学机智”不仅仅是能够解决你的窘迫的那些智慧,它行动之后还必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便又回到了教育学的“他向性”上。“教学机智就是要做那些适合孩子、对孩子有益的事。”我觉得书中的那个教学比喻说很形象生动。

  一个寓意深刻的教学比喻说,为了来学校学习新知识,学生需要跨过一些障碍(比如说,一条街)才能来到老师的身边(学校)。但是,一个接近孩子体验的老师可能会意识不到这个学生仍在试图“从街道的另一边”来理解事物。许多教师简单的期望学生能走到教师身边来。这样的老师是那些站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只顾讲解的教师;他们的态度是,学生理解不理解那是学生的事。如果他们没有理解,那就是笨!可是,学生可能就是有困难、缺乏兴趣,或者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跨过障碍来到教师身边。老师似乎对课程的内容有一种观点、激情、或概念,并且期望学生也像他们一样有同样的体验。但是,这些教师忘记了学习始终是一个个人事件。

  一位机智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师。老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去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的意义,“引入”(to lead into)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p204)

  这一个比喻也恰巧说明了为什么有时候学生给学生讲解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他们具有思维一致性,因为那些障碍也是讲课的学生所刚刚跨过去的,他最清楚它们的位置和克服它们的方法。

  即使知道了这些,我们依然会迷茫。教育的情境是千差万别的,老师、学生、环境,这些因素每一刻都在改变。即使我们了解教育时机中的事实和价值,即使我们有着很好的方法和哲学做行动指导,但它们也无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行动呢?在这个问题上,范梅南似乎有些矛盾。他举过一个中国的教学机智的例子,他在讲完例子后说:“如果有人问我,例子里的老师确实做得不错,非常恰当地处理了一个令人都会感到棘手的问题。那么,你作为教授还有没有更多的办法,教我们几招,让我们以后在孩子的教育中也能用上呢?我的回答是:我已经教过了。”他认为我“已经将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详细地描述给了你,你也反思了你自己,也在提问我,——这说明你已经在反思了。通过反思,你对你的教育行动会更加敏感、会更加关注孩子的体验,这就够了。而我做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知识,我无法告诉你下一次你在技术上将如何做,第一、第二、第三……该做什么。”他认为要想将机智变成一套技术或技巧、以便在需要机智的情境中连贯地可以预测地行动,这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教育智能与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即应变的细心的技能。”以及“智慧与机智不同于技能与习惯,然而它们像一群体现技巧与习惯的星座,已经成为第二天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是谁,我们已经成为什么人,我们能够感知、理解和做什么。”我认为他是觉得教育机智是完全内化的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但他又将教学机智确定为“技能”,又否认它是一种技能,并认为这是不可传授的;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强调说“教师似乎更加关心对某些体验的教育学意义和重要性的反思,而不是对解决问题的反思。”。问题需要的正是解决方法、“正确”的知识、有效的步骤、解决的策略、有力的技术或方法,以便得到结果!

  实际上,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怎样做。正像他所说的,“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是一种实践。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优秀教学的最重要的东西就一定能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理论常常完全脱离优秀的教学实践并对其无关紧要,所以实践常常忘记了或脱离了优秀教学所要求的最本质的东西。”他所告诉我们的正是从实践中抽离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对孩子真正充满热情,只有真正“迷恋他人成长”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什么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

  书中有些话让我感触颇深,选此刻对我触动最大的摘录几句:

  教育学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爱不是盲目的,它使我们以他人来看待他人。

  儿童隐藏秘密也是一种走向自主和独立的成长过程的现象。

  生活就是接触。

  孩子主要不是为了我们才来到这个世上的,我们的生活才主要是为了他们的。

  再没有什么比不言而喻的事情更不为人注意了。

  机智是具有“他者性”的实践,对他人的体验意味着打破以“我”为中心的我的世界的沉静。

  机智意味着可能的时候撤出来,但是当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又随时在场。

  有的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

  面对一个教学情境,老师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哪怕这种行动就是不行动。

  对孩子信任就是给孩子力量。

  有时候,学习是痛苦的。实际上,可以这么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可能包含一定量的焦虑、紧张或困难,是的,生活本身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活在困难当中。

  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使原本会将我们压垮的事情变得轻松而更容易承受。

  两百年前,裴斯泰洛奇(Pestalozzi)在他的斯坦瑟信(Stanser letter)中,做了这样的表述:

  成人期望好的品质,孩子愿意对之敞开胸怀。但是,孩子想要那些好的品质并不是为了你老师。孩子是为了他自身才想要那些好的品质。而且,你想让孩子所具有的好品质不应该受到你的心血来潮或一时激情的支配;相反,它必须本身就是好的,在本质上就是好的。而且,它必须让孩子觉得就是好的。然后,在孩子期望同样的好的品质之前,孩子必须感觉到你是根据它的情境、它的需求来期望好的品质。孩子想要所有他喜欢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给他信任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唤醒他内心伟大的期望的东西。孩子想要所有那些给他以力量,那些使他能够说,“我能够做到”的东西。但是,这种期望的产生,不是用言语,而是通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因此而唤醒的孩子内心的情感和力量来达到的。言语并不能产生事物的本身,仅仅能够唤醒对事物的意识和清晰的看法。(p21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