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新中产读后感100字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是一本由吴晓波频道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读后感(一):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历时五年的深入调查研究,收获满满的一本书。
l 2016年,吴晓波频道邀请两万人参与线上调研,根据调研归纳出了新中产人群的特征,并将新中产特征可视化,首次清晰地描绘出了新中产人群画像。
l 2017年,十余万新中产参与了频道发起的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吴晓波频道团队在北、上、深三地深度访谈了100位新中产,深入挖掘新中产群体背后的故事。
l 到了2018年,吴晓波频道已经调研10万余人,深度访谈500多位中产,有了100个新发现。
l 2019年,吴晓波频道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新中产群体的奋斗与成长,以及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上。
l 2020年10月,吴晓波频道五年的调研成果——《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从消费、财富、职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价值观、产业、未来商业7个方面,深度解析了新中产主要特征,帮助新中产人群更好地自我定位,同时帮助企业在新中产时代,占据市场先机。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读后感(二):悬浮中行进的一代——新中产
过去,我们通常只以财富来定义一个阶层,现在我们发现,人群中正崛起一股新的力量,他们除了家庭收入可观,生活方式也更健康、更现代、更新潮——2016年,吴晓波频道率先提出“新中产”概念。
经过吴晓波频道多年调研,新中产的画像逐渐丰满,他们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基本特征:个人权利意识、理性化生活观念,以及全球视野和本土认同。这些价值观念,来自高等教育、职业工作、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合作经历、家庭资产与收入的富足。
本书将从消费、财富、职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价值观、产业、未来商业7个方面,解析新中产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当下职场白领及精英人群的发现和洞察,帮助新中产人群更好地自我定位、规划未来,同时帮助企业借助新中产崛起的东风,在市场中占尽先机。
日本马桶盖的热销引发了吴晓波的好奇,回国后,他带领团队继续研究马桶盖的销售情况,发现松下、惠达和海尔等公司的智能马桶盖销量在2015年分别增长了300%~500%。智能马桶盖的销量为何如此惊人?是谁在为这些价格不低的智能马桶盖埋单?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有别于传统中产阶级的高消费群体逐渐浮出水面。
他们具备较高的经济水平和高消费能力,但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是“理性消费观”的坚定拥护者;他们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但更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是典型的“性能偏好者”。
事实上,早在“新中产”这个概念诞生之前,这个群体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可以根据新中产的职业结构,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产业发展和家庭财富情况,大致推断中国新中产的出现过程,即:
●第一批新中产:体制内成员、高级知识分子和企业主;
●第二批新中产:一线城市外企白领和部分国有企业白领、更多的企业主;
●第三批新中产:以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为主,三、四线城市为辅的民营企业白领、创业者。
新中产是由少数“70后”,多数“80后”及“90后”构成的,这3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上述的3个批次。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读后感(三):瞧,这群新中产
关于新中产,其实是一个很难定义的群体,仅仅以财富或社会地位去界定,显得非常粗糙,难以让读者所接受。作为新中产,最鲜明最直接的特征来自于心理。新中产的数量不断壮大,一方面是城市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文化昌盛的催化。 吴晓波以切片式的研究方式,专注了新中产,无论是从职业层面,还是从收入层面,新中产的存在已经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同时,新中产新在何处?既是经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社会学研究必须涉猎的领域。 新中产不是臆想的名词,而是真实的存在,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新中产迅速诞生并壮大发展,全新的价值观、较高的收入水平、优良的教育水平及其职业的精英化,不仅让吴晓波所重视,而且让普通人所关注。 新中产是一群远离焦虑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中国古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着自己与上一代、下一代的家庭关系,他们并不能游刃有余地加以解决。虽然在社交层面上,新中产已经将自我视为独立的个体,在社交中更多的体现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不是为了贴上社交的标签而强迫自己去归类。 现代人的最大属性就是职业。可以说,是职业成就了新中产。关于新中产的职业焦虑,其实与普通人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知识结构、财务压力与年龄压力。前两者是可以通过努力改进的,但后者却只能是递减函数,随着前两者的上升,后者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实。新中产或许希望有一个时刻,可以停下来回望走过的路,但是每当想起自己在人海中是如此渺小、如此孤独,他们就只能一路向前,无心欣赏人生风景。 为什么要消费?无非是对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弥补。新中产对于消费的认知,即使理论更加丰富,但是行动仍然泯然众人矣。消费函数可能选择更多的变量,但是本质依然不变。从物理高价到心理溢价,从功能满足到情感满足,从拥有更多到拥有更好,让新中产似乎做到远离地心引力去观照众生与自我,可是“跳出三界外,还在五行中”。 如果从消费角度去思考新中产,读者不难发现由初始化的基础性需求与高级需求的消费层级图,将变得更加专业、专注。在新中产的消费版图中,尽管仍然包括必需性消费、发展型消费、美好型消费,但是每一模块的构成、比例及趋势却不可同日而语,这并不是对马斯洛需求层面的改造,而是基于时代发展所必然出现的分化。 并不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资格谈论幸福,然而对于新中产而言,谈论幸福只是生活的起跑线,他们生活的过程与目标始终是在追求幸福、获得幸福。幸福作为无法用金钱描述的奇异事物,在新中产的目光注视下,却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他们会延迟满足,会以投资迭代消费,有衣穿、有饭吃已经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能否着锦衣、吃奢餐,却仍然让新中产踮起脚来。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读后感(四):你够不够“凡尔赛”?这有一本自我对照指南,拿走不谢
最近,“凡尔赛”体风靡网络,花式炫耀的背后,折射出社会大众对自身身份的一种强烈关注。
作为社会中的人,很少有人不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所处的阶层。因为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更意味着身份背后的资源及其潜在的功能。就像封建社会的士族豪强或者文人志士一样,他们能够在充分认清自己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因势而动、成就霸业或一世英明。那么,处于新时代的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社会群体或阶层吗?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家中的电饭煲用了好几年但还能用,是接着用,还是想换一个功能更多更先进的?选择商品的时候,是哪家便宜买哪家,还是非国外品牌不买,还是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选择。选择的同时,也为人群打上了不同的专属标签。
有的人很有钱,事业很成功,功成名就,名声在外,典型的成功人士;有的人既没钱也没有什么可以变现的固定资产,甚至靠政府救济。以上这两种人辨识度很高,一眼就能看得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财富有点小自由,生活有点小情调,有一份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与梦想的职业。处于社会中间的这部分人,又如何归类呢?
依据消费习惯、财富水平,可以很清晰地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区分,但这种区分还十分粗糙,也不够严谨科学。还有没有其它特有属性,能够提升这个群体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谁属于哪个阶层?吴晓波频道在经过长达5年的调研之后,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新中产画像与未来商业白皮书》之中。在这本书中,吴晓波频道从价值观、经济、职业、教育、庭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对新中产做出了一个相对科学的限定。对照这些方面的典型特征,可以鉴别清楚谁才是当今社会的新中产。
还拿换电饭煲这个例子来说,追求生活品质而又理性消费是新中产的典型特征之一,他们不崇洋媚外,不盲目跟风,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是他们消费的原则,在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的情况下,吃好穿好玩好等发展型、美好型消费成为新中产消费的主要动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具体来说,去日本买一个智能马桶并不是炫富,可能只是追求质量与品质。这种人,可能就属于新中产。除了新中产在消费领域的典型表现,他们在价值观、教育、家庭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性。
本书在详细阐述新中产的典型特征之外,还重点分析了这个新兴群体催生的商业发展新机遇。新中产因其消费观念、价值认同、职业规划以及家庭社交等不同于普通人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对商业发展提出了特殊需求,诸如学习、健康、品牌、品质、情感等消费领域已经成为新中产消费的新趋势。只要充分认清当前国内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准确捕捉到新中产时代的消费动向,因时而动、势而为进行产业调整、拓展或升级,就能在新消费浪潮中抢占先机、获得成功。
《这个国家的新中产:新中产画像与未来商业白皮书》着眼时代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现状,以独到的眼光、科学的分析、精辟的论述,为新中产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画像。在“勾勒”的过程中,不仅有事实佐证,更有通过事实概括归纳出来的图表数据做支撑。严谨、精确、理性的分析判断,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与科学性。阅读本书,虽然感到当下大多数人距离新中产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只要紧跟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不懈奋斗,成为真正的“凡尔赛式”新中产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