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美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6 00:1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的救赎的读后感大全

  《美的救赎》是一本由[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救赎》精选点评:

  ●很多段无感,但是有几段还是很insightful的

  ●艺术的任务就是拯救他者

  ●偏于快读的哲学散文,并不是说不需要咀嚼,某些语段仍是让人回味良久的。读平滑美学的几章节内容时,脑海里浮现的是sanaa的形象~

  ●韩炳哲#4 熟悉的感觉

  ●当下美的浮动。

  ●把美学讲活了

  ●美的回忆这篇很好

  ●美变成了舒服的代名词,被商业社会征用,合理化消费,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绩效社会,否定性的美对情绪和智力消耗太大,除了以美为职业的艺术家,谁被工作和生活摩擦之后还有精力经历反省的鞭策呢?滑向积极性,过度取悦身体的消费和美学也是必然。只是消费没有带来预期的满足和美,而是更多的空虚。

  ●一直在批评消费和资本对美的侵害。平滑因其温和与顺从 成功消除了一切否定性和对立面,审美因此被麻醉。交际也变得平滑,不再有对他者和异者的否定,同者之间高效的相互回应充斥舒适圈。平滑的美简单纯粹地取悦主体,获得自我满足,但唯有崇高方可带来超越——若没有痛苦,欢愉还会可贵吗?

  ●讨论数字复制时代在感知上的断裂性,和1935年本雅明的艺术作品论文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救赎和超越还是西方思想史的武器,如果从东方的超脱观念来看数字主义“堕落”,应该很有趣。

  《美的救赎》读后感(一):消费主义的摧毁对象是美(灵魂的追求)

  我在学校library发现了这本书,花了远超这本书标价的价钱在香港买了本简体书。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它在香港的标价。整体上来说,本书的主旨和娱乐至死以及美丽新世界是类似的。他们都注重于对平滑和享乐主义的批判。美的本质是回忆约束与含蓄。只有在时间的检验之中才会产生。我认为美产生于文化之后,所以最开始从用叶子蔽体这一行为之中,我们看见了肉体的美,以后的所有美也存在于诗意和含蓄之中。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感觉营造了美的氛围。而消费主义所推崇的平滑快乐色情短暂高潮等等都是对美的亵渎。美本身是利他主义的,是脱离主体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空间的。至于怎么找回美?克制自己,约束享乐的时间,减少生活中的刺激,美就会自然产生于时间之中。与此同时,作者为了文章的可读性减少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也导致很多人在短评最终认为本书本身就是产生于速食主义文化的对哲学美的亵渎。我认为不需要这么二元论,只要作者的一部分意图能传达到读者,这本书就有存在的价值,也能在时间的洗刷下留下一点美。

  《美的救赎》读后感(二):几点想法

  1.作者想尽可能将美阐释周全 从正反两面切入,但却因为当前消费审美的指向而否定掉美积极肯定的一面。个人认为未免太绝对了,既然肯定了美的痛苦和否定面,同时也应就事论事地保留对积极面的解释。积极肯定的美——作者口中的“平滑”未必就一定指向媚俗,屈从于消费。虽然现今社会这样的状况大行其道,但作者太过敏感紧张却遮蔽了它的本质——只是美的一种存在形式,只有当肯定性与否定性并存时才是完整的美,它意识到并同时包纳生命自身的局限性和自然性。

  2.作者认为美是去主体化的,身处其中我们同时处在一种不自知的敞开状态,被感染净化震撼启发,它会激发我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不是消费性,更不是自恋地单一独白式的主体表达。

  3.是作者与多变不稳定的现代性的对抗,“美不是瞬间的光芒,而是沉静的余晖。"他认为漫长与缓慢是美的姿态,它是渐渐渗透的,我们不知觉下被带走并一度梦中与它重逢,他赞同本雅明的观点,认为回忆是美的本质。这些都在表明作者认为美是一个碰触之后漫长的消化过程,需要时间稳定地把握它 才能深入它的本质 进而真正懂得它的美。它在这种稳定存在的时间里会不断出现(重逢)在我们个人生活的经历体验中,去印证 感知 思考 获得启示。所以在本书结尾处作者将美回归到“约束”与“忠诚”。他引用巴迪欧的观点将忠诚从日常语境中分离,并作为哲学术语加以解释——认为美的意义建立在“从偶然的相遇到形成坚固到仿佛无法被破坏的结构的过渡。”最后说当今世界的易变性波及整个社会,没有什么是固定持久的,而美的救赎就是对约束的救赎,也是对忠诚的救赎。

  所以把握美需要忠诚的时间,也只有忠诚的时间可以与美匹配,妄图快餐式的”吸收”与体验式的审美愉悦只是彼此的过眼云烟,不能深入,也不能感知。

  《美的救赎》读后感(三):美 需要回归到审美的能力

  

《美的救赎》及韩炳哲的系列,是霍普先生馈送和推荐的。

说老实话,这本书我只是浏览了一下,与我近十年一字一句的读书泾渭分明。

回头,细读那是肯定和必须的。

为什么,选取此书首读呢,只是刚刚听了网易公开课台湾大学杨植胜教授《当代美学》的缘故。说实话,杨教授的课确实好,尽管我是门外汉。

《美的救赎》一书,我盲从大家,给了个四星,浏览之后,认为可读。

首先,书名就够吸引人的。

其次,像“平滑”“消费”等字词,紧扣时代热点主题,没有理由不近亲此书。

再是,书中知识点很多,足显作者的渊博,或许还有深邃。

当下,常常说到“审美疲劳”这个词。在美泛滥的时代,的确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审美能力出现了问题,美也就圆滑、平庸、娱乐起来了。

从前,美是崇高,是敬畏;之后,美成为欣赏甚至娱乐;今天,美变得平庸直至消费,在今天网络、数字、经济的时代,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奇趣应该不是曾经的奇趣了,这理所当然。

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谁又能清楚了?欣喜的是,肯定有人懂得。

说起平滑,按照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思维逻辑,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祖上,我们就是圆融文化,当下,我们也不缺少流线型器品。

有关美的政治,也不知道与时下政治正确有没有关系。只晓得,希特勒们,借用美学的崇高敬畏,搞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儿来,今天某些地方类似的事情犹存,并将长存。

作为一个常人,淹没在时代中,把美与艺术与娱乐与消费甚至于与不可告人的目的混为一谈,改变了或者丧失了审美的能力,难道很奇怪吗?

《美的救赎》,或许能引发思考,救赎不救赎那是另外一回事。

  《美的救赎》读后感(四):平滑就是研点,美的即是刺点。

  通读一遍,总结至此。作者这几部书都以“担忧者”和“号召者”姿态,呼吁世人莫要屈服于新资本主义的消费奴役,唤醒世人越发迟钝的思辨力,重塑独立人格。

  平滑总是引起欢愉,刺激性欲,肯定自我,满足自我。美的常常引起痛苦,抑制欲望,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推荐可与作者另一部《他者的消失》并读。

封面

  1. 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消费,最显著的例子是杰夫•昆斯,其自认作品只为被欣赏并取悦于人。艺术被剥削者包装成为树立自信的一种途径,作品是被消费或聊以自慰的客体。平滑则是附着于作品之上的外型特征,平滑包涵顺从和不违抗,表现为频繁地喜欢与点赞,成了随意和舒适,缺乏约束。

  2. 美的本质则是被感知和被认知,而非单纯地被看见和被触摸。美是人达到的一种思想状态,其过程虽然必须借助艺术,但人并不与艺术结合,艺术也不为人所融合。艺术对于人来说意味着经历痛苦,表现为被约束。

  3. 比如摄影:遮蔽是情色的手段,特写是色情的引诱。自拍,尤其是背景虚化的照片,就是一种完全袒露;它不再展示世界,它只为强调存在。自拍成瘾表现出自我的空虚与迷失,消极地自恋我存在,消费自我。

  4. 比如数字化生活:美通过痛苦得以体验,而不是信息的无限叠加。痛苦使主体摆脱自淫的内在性,使之面对完全他者的入侵和碰撞。数字化信息的飞速传播和叠加使得他者消失。

  5. 比如潮流与人格:美容的本质即是将肉体与自我分离,使之成为可被欣赏的客体,从而推演出可被消费的需求,其后果也就是肉体的改造,也即外型趋于平滑。潮流的本质就是消费的轮回,消费不来带任何新事物,消费不会引起任何痛苦,也就无法引发自我思辨,也就愈发失去人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